《中醫養生學》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為了使中醫養生學能夠得到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

中醫養生學

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

中醫養生學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歷代養生家、醫家和廣大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防病保健的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了攝生保健的內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系統的養生方法,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貢獻,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為了使中醫養生學能夠得到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有必要對其學術淵源、理論特點及形成發展歷史有個大概的瞭解。

茲簡要介紹如下。

第一節 上古時期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如果從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經歷了近兩百萬年的漫長過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夏代,即第一個一奴一隸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幾個歷史階段。

在這個時期內,為了生存和發展,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鬥爭的過程中,逐漸地認識了自然界,並通過自己的勞動,努力創造條件,以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維持自己的生存與種族發展。

他們懂得了創造簡單工具去尋覓、獵取食物以充飢;擇居處、築巢一穴一以避風寒、防野獸;存火種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語言、舞蹈等方式傳遞信息,表達感情等。

火種的發現和應用改善了人類茹一毛一飲血的飲食條件,人們吃熟食,不僅縮短了對食物的消化過程,使人一體獲得更多的營養,也防止了一些腸道傳染病的發生。

對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義。

火的應用,可使人類戰勝嚴寒,一溫一暖人一體的肢一體關節、胸腹、腰背,除驅散寒冷之外,我們的祖先還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簡單醫療方法,如灸、爇、熨等,用以治病除疾,養生防病。

我們的祖先原在河谷地區聚族而居,囚為河谷地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豐富,可以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

即使遇到自然災害,被迫遷徙時,也總要進行一番選擇,要「觀其流泉」,「度其𫠃原」(《詩經·大雅·公劉》),以定其新的居處。

這說明,上古時期,由於生存的需要,人類已經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環境條件的選擇。

不僅如此,由於「古者禽一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莊子·盜跖》),說明古人築巢一穴一、棲木上是為了躲避野獸,以防猛獸的傷害。

而為了適應自然界氣候變化,所以,「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木曾)(音「增」Zeng)巢」(《禮記·禮運》)。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ˍ(《莊子·盜跖》),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改變居住環境以適應寒暑之變。

在火種發現,並得到廣泛應用之後,則又進一步懂得了築房舍以安居,開窗戶以透光、通氣。

如:「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台、榭、宮室、牖戶」(《禮記·禮運》)。

足以看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中,我們的祖先逐漸懂得了居處環境的好壞,對於人類生存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手段。

在原始社會,人類靠勞動尋覓食物、索取火種、製造工具、修築巢一穴一,以充飢、御寒、逃避野獸、維持生命。

勞動是人類使用工具來改變自然,使之適合於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動。

同時,勞動也促進了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開擴了眼界、增長了智慧、保護了生命、強壯了身一體。

勞動是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

如《易·系辭下》中有如下一段傳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作結繩而為網(上四下古),以佃以漁」。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一揉一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垂衣賞而天下治,……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鹹天下。

……上古一穴一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概括地說明了上古時期勞動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情形。

由此可以看出,在漫長的勞動實踐中,人們逐步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及生命規律,並學會運用自然規律去支配自然界,從而改善了人類生活環境,增長了智慧,強壯了身一體,延長了壽命。

這說明養生思想的原始萌芽在此時已經開始萌發。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