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統治階級提倡孔孟正統的程朱理學,同時利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

中醫養生學

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

統治階級提倡孔孟正統的程朱理學,同時利用佛、道兩教的思想,在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識分於中有的棄士為醫,有的轉儒從醫,又有很多醫家非常重視實踐,勇於創新,先後出現了很多著名養生學家,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醫養生學的內容,並使養生學得到更大範圍的發展。

在這一時期,中醫養生保健專著的撰輯和出版是養生學史的鼎盛時期。

從明代到新中國建立前夕的580多年中所出版和刊行的養生類著作比明清以前2200多年間所發行的總量還要多,其發展之迅速和傳播之廣泛,在歷史上是空前的。

另外,從十四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葉期間,由於中外一一交一一通的發展,中外醫學一一交一一流活動亦日益頻繁,有養生專著被譯成外文出版發行,西方醫藥學傳到中國的也空前增多,這對世界醫學和我國的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都有一定促進作用。

一、養生重「命門」和治形寶一精一說

至明代,隨著命門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以趙獻可、張景岳為代表的一溫一補派,他們反對濫用寒涼藥物主張用一溫一補藥物峻補命門。

如趙獻可認為命門真火乃人身之寶,並說:「吾有一譬焉,譬之元霄鰲山之走馬燈,拜者、舞者、飛者、走者,無一不具,其中間惟是一火耳。

火旺則動速,火微則動緩,火熄則寂然不動,而拜者、舞者、飛者、走者,軀殼未嘗不存也」(《醫貫·內經十二官論》)。

此主張養生及治病,均以保養真火為要。

張景岳提出「一陽一強則壽,一陽一衰則夭」(《景岳全書·傳忠錄》)的論點,指出:「欲知所以生死者,須察乎一陽一,親一陽一者,察其衰與不衰;欲知所以存亡者,須察乎一陰一,察一陰一者,察其壞與不壞,此保生之本法也」。

其重視命門,在理論上較趙獻可全面。

張氏認為一陽一氣一陰一精一之根本皆在命門,「命門主乎兩腎,而兩腎皆屬於命門。

故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一陰一陽一之宅,為一精一氣之海,為死生之竇,若命門虧損,則五臟六府皆失所恃,而一陰一陽一病變無所不至」,「即如一陰一勝於下者,原非一陰一盛,以命門之火衰也;一陽一勝於標者,原非一陽一盛,以命門水虧也。

水虧其源,則一陰一虛之病疊出;火衰其本,則一陽一虛之證迭生」(《類經附翼·求證錄》),故他特別注重用甘一溫一固本法預防疾病。

這對當時那種濫用寒涼,敗胃傷一陽一,致成時弊的情況下,是有重要意義的。

與此同時,張景岳還辨證地闡述了形與神,形與生命的關係,明確提出養生之要在於治形寶一精一的主張。

張氏所論之形,實指一精一血而言。

他認為形賴一精一血為養,養一精一血即所以養形。

明確提出:「善養生者,必寶其一精一」(《類經·攝生類》),指出了節欲保一精一的重要一性一。

另外,張氏又鮮明地提出了「中年修理」以求振興的卓越見解。

中年時期是人一體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這種強調中年調養,求復振興的思想,對於防止早衰,預防老年病,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綜合調養發展了養生方法

明清時期的養生家對於養生理論的認識,都有了進一步的深化。

儘管在一精一氣神的保養上各有側重,但都強調全面綜合調理,尤其重視調理方法的研究和闡述。

(一)調養五臟法

李中梓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編著《壽世青編》一書,在調神、飲食、保一精一等方面提出了養心說、養肝說、養脾說、養肺說、養腎說、為五臟調養的完善做出了一定貢獻。

高濂的《遵生八箋》從氣功角度提出了養心坐功法、養肝坐功法、養脾坐功祛、養肺坐功法、養腎坐功法,又對心神調養、四時調攝、起居安樂、飲饌服食及藥物保健等方面做了詳細論述,極大豐富了調養五臟學說。

明末醫家汪綺石著《理虛元鑒》,對虛勞病機的闡發、論治的大法,預防的措施都自成體系,主張肺脾腎三髒俱重。

他說:「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

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一性一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

尤其是對虛勞的項防,提出了六節、七防、四護、三候、二守、三禁的原則,對抗老保健有很大意義。

(二)藥餌、飲食保健法

明代開始,藥餌學說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萬密齋、龔廷賢、李時珍、李梃等醫家,繼承了前人的成就,在理論上和方藥的運用原則和方法上,都有闡發和提高,對醫餌養生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做出了貢獻。

萬密齋的《養生四要》指出:「無一陽一則一陰一無以長,無一陰一則一陽一無以化,一陰一陽一互用,如五色成文而不亂,五味相濟而得和也。

凡養生卻邪之劑,必熱無偏熱,寒無偏寒;一溫一無聚一溫一,一溫一多成熱,涼無聚涼,涼多成寒。

一陰一則奇之,一陽一則偶之,得其中和,此制方之大旨也」。

這個中和平衡既濟的制方原則,對老年的藥餌養生有直接指導意義。

萬氏認為這種保健方法,要從中年開始,未老先防,保健重點在於調補脾腎。

同時,還提出了老年用一藥禁忌。

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主張老年保健用一藥應「一溫一而不熱,清而下寒,久服則坎離既濟,一陰一陽一協合,火不炎而神自清,水不滋而一精一自固,平補之聖藥也」。

又對老年的藥餌攝生強調了兩個原則:一是調補脾胃;二是提倡與血肉有情之品,補益氣血,填一精一樸髓,以健身抗老,延年益壽。

他首推鹿茸、鹿角,配合人參、地黃、枸杞、二冬、黃柏等制方。

《本草綱目》對於藥餌和食養的論述也極為豐富。

提供了有關飲食藥物養生的豐富資料,書中還收集了很多食療方法。

李時珍推崇東垣脾胃之說,主張老年人應培補元氣,調理脾胃,升發清一陽一,多用一溫一補之劑,以延年益壽。

李梃認為藥餌保健,用一藥宜平和、中和、一溫一和,補虛在於扶培、緩補、調補,反對一溫一一熱峻補和濫施汗、吐、下等法。

李氏又在《醫學入門》中指出了藥餌養生中食補、峻補、唯補的偏弊,強調了「量體選藥」的重要原則。

曹庭棟針對老人脾胃虛弱的特點,重視以粥養胃益壽,在《老老恆言》中編製藥粥配方百餘首,以「備老年之頤養」,可謂集食養保健粥之大成。

(三)綜合調理法

明清時期的養生保健專書很多,多是強調綜合調理,且要簡要易行。

冷謙撰著的《修齡要旨》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詳細論述了四時起居調攝、四季卻病、延年長生、八段錦導引法、導引卻病法等,書中多以歌訣形式介紹養生要點及具體方法,易於領會實行。

萬密齋的《養生四要》,提出了「寡慾、慎動、法時、卻病」諸養生原則,對於違反這些原則而產生的疾病,皆列有藥物救治方法。

清代吳師機撰《理瀹駢文》,這是一部物理治療專書。

吳氏提倡膏、藥外貼等理療法,如引嚏、坐藥、藥浴等。

他認為外治之理同內治之理,可以收到與內服湯丸相同的效果。

還認為養生保健不能單純依賴藥餌,如果注意調節生活起居,陶冶一性一情,對健康則更有益處。

吳氏在外治保健方面為養生開闢了一條新的門徑。

三、防病保健強調動靜結合

雖然在先秦時期就已初步提出了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但動靜結合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則在明清時期才進一步明確提出來。

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指出:「一精一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

提出靜養一精一神,動養形體的辨證關係。

方開《摩腹運氣圖考》(又名《延年九轉法》)指出:「天地本乎一陰一陽一,一陰一陽一主乎動靜,人身一一陰一陽一也,一陰一陽一一動靜也。

動靜合宜,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

人身之一陰一需要靜,人身之一陽一需要動,從而提出了靜以養一陰一,動以養一陽一的主張。

人一體要保持「一陰一平一陽一秘」的健康狀態,就必須動靜適宜,切忌過動過靜,否則就會造成一陰一陽一偏頗,導致疾病。

清代養生家曹庭棟雖認為「養靜為攝生首務」,但他卻很重視動以養生的重要作用。

如在《老老恆言·導引》指出:「導引一法甚多,如八段錦、華佗五禽戲、婆羅門十二法、天竺按摩訣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並創「臥功、坐功、立功三項」,以供老年鍛練之用。

又如《老老恆言》載有散步專論,對散步的作用和要求等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

例如,閒暇「散步所以養神」、睡前「繞室行千步,始就枕」,「是以動求靜」,有助於睡眠,強調了動靜結合的重要一性一。

四、動形養生提倡導引武術健身

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運動養生,導引、氣功、按摩共同成為動形養生的三大支柱。

對於導引之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馬王堆的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就繪有40餘種導引姿態的圖像,內容十分豐富。

以後歷代都有不同的發展,到了宋代,在動作和方法上有了很大改進,如太極拳、八段錦等。

明代以後,由於武術的發展和《道藏》的成書,又推動了導引術的進步和發展,在《遵生八箋》載有八種導引,除在國內廣為流傳外,並於1895年譯成英文發行於國外。

如明代正德年間羅洪先所撰《仙傳四十九方》,載錄華佗「五禽圖」最為詳盡,並指出:「凡人身一體不安,作此禽一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說明了導引保健的重要作用。

清·乾隆時代,沈金鰲於《雜病源流犀燭》一書中,卷首列有「運動規法」,包括導引、氣功和按摩等,這些方法多摘自明代曹士珩所撰《保生秘要》一書。

可見,導引保件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在明清時期,經過很多養生家、醫家及眾人的辛勤工作,提煉更新,使導引養生更加系統、科學,導引的形式更加豐富。

例如,靜功和動功與武術的結合,又促進了太極拳的發展,使其以獨特的風格流傳於國內外,深受人們喜一愛一,在養生保健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清·鴉片戰爭之後,衛國保家和練功健身的思想興起,專論氣功、導引、武術之著作也隨之增多,其中比較突出的如敬慎山房主彩繪二十四幅《導引圖》,將氣功、導引、按摩熔為一爐,用於養心練一精一、補虛、防治疾病和強身益壽,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由於導引、氣功、拳術熔為一體,使其有理、有法、有方,自成體系,便於練一習一,的確起到了「內煉一精一氣神,外練筋骨皮」的保健延年之效。

在此時期,由於武術流派的空前發展,不論道、佛寺院,還是山寨水鄉,都有練功一習一武的時尚,使武術健身得到了很大範圍的普及,發揮了良好的健身禦敵的作用。

這種獨特的健身防身術至今仍受廣大群眾的喜一愛一。

五、重視頤養老年人

自從唐代孫思邈提出「養老大例」之後,研究養生保健的對象郁非常重視老年人,尤其是在明清時期更為普及。

頤養對像重視老人還表現在:明清的養生專著大都聯繫到老年人的養生和長壽問題。

而且還有不少養老專著,如《安老懷幼書》、《老老恆言》等,曹庭棟根據自己的長壽經驗,參閱了三百多家的養生著作,針對老人的特點,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具體而實用,繼承和發揚了中醫養生學,為中醫老年醫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龔廷賢《壽世保元》和龔居中的《萬壽丹書》,亦有發揮之處。」

此外,明清時期的養生專著還有袁黃的《攝生三要》、一胡一文煥的《壽養從書》、河濱丈人《攝生要義》、息齋居士《攝生要語》、陳繼儒《食色紳言》及《男一女紳言》、馮曦《頤養詮要》、汪*《壽人經》、汪潘磨《內功圖說》、尤乘《壽世青編》、黃克楣《壽身小補》等,均對養生保健做出了一定貢獻。

明、清初期,中醫養生專著大量發行出版,促進了養生學的深入和普及,在養生理論上豐富了明以前的養生學內容,提出了一溫一補腎一陽一、治形寶一精一、調養五勝、動靜結合等養生法則。

同時,全面的發展了養生方法,使其具體實用。

提倡導引保健、武術健身,使老年養生保健又得到深入發展。

總之,在這一時期,使中醫養生學發展成為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較為正統的、科學的、完整的專門學說。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