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可分為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

中醫養生學

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

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七情調援。

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可分為節製法、疏洩法、轉移法和情志制約法。

一、節製法

所調節製法就是調和、節制情感,防止七情過極,達到心理平衡。

《呂氏春秋》說:「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

重視一精一神修養,首先要節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維護心理的協調平衡。

(一)遇事戒怒

「怒」是歷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一體健康危害極大。

怒不僅傷肝臟,怒氣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導致各種疾病。

《千金要方》指出:「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

《老老恆言·戒怒》亦說;「人借氣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養。

所忌最是怒。

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

這些論述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氣怒傷身的嚴重的危害一性一,故戒怒是養生一大課題。

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

即以理一性一克服感情上的衝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雖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一良後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過極情緒,使情緒反映「發之於情」,「止之於理」。

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

在自己的一床一頭或案頭寫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為自己的生活信條,隨時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

再次。

怒後反省,每次發怒之後,吸取教訓,並計算一下未發怒的日子,減少發怒次數,逐漸養成遇事不怒的一習一慣。

(二)「一寵一辱不驚」

人世滄桑,諸事紛繁;喜怒哀樂,此起彼伏。

老莊提出「一寵一辱不驚」之處世態度,視榮辱若一,後世遂稱得失不動心為一寵一辱不驚。

對於任何重大變故,都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不要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情志刺激與免疫功能之間的聯繫息息相關。

任何過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細胞的戰鬥力,減弱人一體免疫能力,使人一體內防禦系統的功能低下而致病。

為了健康長壽,任何情緒的過分激動都是不可取的。

總之,要善於自我調節情感,以便養神治身。

對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處世態度和穩定的心理狀態。

二、疏洩法

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一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宣達、發洩一出會,以盡快恢復心理平衡,稱之為疏洩法。

具體做法可採取下面幾種方式。

(一)直接發洩

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一良情緒發洩一出去,例如當遇到不幸,悲痛萬分時,不防大哭一場;遭逢挫折,心情壓抑時,可以通過急促、強烈、粗獷、無拘無束的喊叫,將內心的鬱積發洩一出來,從而使一精一神狀態和心理狀態恢復平衡。

發洩不一良情緒,必須學會正當的途徑和渠道來發洩和排遣之,決不可採用不理智的衝動一性一的行為方式。

否則,非但無益,反而會帶來新的煩惱,引起更嚴重的不一良情緒。

(二)疏導宣散

出現不一良情緒時,借助於別人的疏導,可以把悶在心裡的鬱悶宣散出來。

所以,擴大社會一一交一一往,廣一一交一一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是解憂消愁,克服不一良情緒的有效方法。

研究證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縮小「人際關係心裡距」,是醫治心理不健康的良藥。

三、轉移法

轉移法又可稱移情法。

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思想焦點,或改變其周圍環境,使其與不一良刺激因素脫離接觸,從而從情感糾葛中解放出來,或轉移到另外事物上去。

《素問·移情變氣論》言:「古之治病,惟其移一精一變氣,可祝由而已」。

古代的祝由療法,實際上是心理療法。

其本質是轉移患者的一精一神,以達到調整氣機,一精一神內守的作用。

轉移法可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一)昇華超脫

所謂昇華,就是用頑強的意志戰勝不一良情緒的干擾,用理智戰勝生活中的不幸,並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為的動力,投身於事業中去,以工作和事業的成績來沖淡感情上的痛苦,寄托自己的情思。

這也是排除不一良情緒,保持穩定心理狀態的一條重要保健方法。

超脫,即超然,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動上脫離導致不一良情緒的環境。

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時,可以到環境優美的公園或視野開闊的海濱漫步散心,可驅除煩惱,產生豁達明朗的心境。

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作短期旅遊,把自己置身於綺麗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可使一精一神愉快,氣機舒暢,忘卻憂煩,寄托情懷,美化心靈。

(二)移情易一性一

移情,即排遣情思,改變內心情緒的指向一性一;易一性一,即改易心志,進過排除內心雜念和抑鬱,改變其不一良情緒和一習一慣。

《臨證指南醫案》華蛐雲說:「情志之郁,由於隱情曲意不伸,……鬱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一性一」,「移情易一性一」是中醫心理保健法的重在內容之一。

「移情易一性一」的具體方法很多,可根據不同人的心理、環境和條件等,採取不同措施,進行靈活運用。

《北史·崔光傳》說:「取樂琴書,頤養神一性一」,《理瀹駢文》說:「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矣」。

《千金要方》亦說:「彈琴瑟,調心神,和一性一情,節嗜欲」。

古人早就認識到琴棋書畫具有影響人的情感,轉移情志,陶冶一性一情的作用。

實踐證明,情緒不佳時,聽聽適宜的音樂,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喜劇,苦悶頓消,一精一神振奮。

可見,移情易一性一並不是壓抑情感。

如對憤怒者,要疏散其怒氣;對悲痛者,要使其脫離產生悲痛的環境與氣氛;對屈辱者,要增強其自尊心;對癡情思者,要沖淡其思念的纏一綿;對有迷信觀念者,要用科學知識消除其愚昧的偏見等等。

(三)運動移情

運動不僅可以增強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一良情緒,使人一精一神愉快。

因為運動可以有效地把不一良情緒的能量發散出去,調整機體平衡。

當自己的情緒苦悶、煩惱,或情緒激動與別人爭吵時,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一下注意力,去參加體育鍛煉。

如打球、散步、爬山等活動,也可採用傳統的運動健身法和太極拳、太極劍、導引保健功等,傳統的體育運動鍛煉主張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因而能使形神舒暢,松靜自然,心神安合,達到一陰一陽一協調平衡。

且有—種浩然之氣充滿天地之間之感,一切不一良情緒隨之而消。

此外,還可以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用肌肉的緊張去消除一精一神的緊張。

在勞動中付出辛勤的汗水,促進血液循環,活躍了生命功能,使人心情愉快,一精一神飽滿。

四、情志制約法

情志制約法,又稱以情勝情法。

它是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一陰一陽一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藉以達到協調一情志的目的。

(一)五臟情志制約法

《素問·一陰一陽一應像大論》曾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這是認識了一精一神因素與形體內臟、情志之間,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辯證關係,根據「以偏救偏」的原理,創立的「以情勝情」的獨特方法。

正如吳**《醫方考》所言:「情志過極,非藥可愈,順以情勝,《內經》一言,百代宗之,是無形之藥也」。

朱丹溪宗《內經》之旨指出:「怒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傷,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傷,以喜勝之,以怒解之;恐傷,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賢者能之」。

同期醫家張子和更加具體地指出:「以悲制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以善治悲,以謔一浪一戲狎之言娛之;以恐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以思治恐,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

後世不少醫家對情志的調攝有時比藥石祛疾還加重視,而且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情志療法。

例如,或逗之以笑,或激之以怒,或惹之以哭,或引之以恐等,因勢利導,宣洩積鬱之情,暢遂情志。

總之,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論,在心理保健上是有特殊意義的。

在運用「以情勝情」方法時,要注意情志刺激的總強度,超過或壓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採用突然地強大刺激,或是採用持續不斷的強化刺激,總之後者要適當超過前者,否則就難以達到目的。

(二)一陰一陽一情志制約法

運用情志之間一陰一陽一屬一性一的對立制約關係,調節情志,協調一陰一陽一,是為一陰一陽一情志制約法。

人類的情志活動是相當複雜的,往往多種情感互相一一交一一錯,很難明確區分其五臟所主及五行屬一性一,然而情志活動可用一陰一陽一屬一性一來分,此亦即現代心理學所稱的「情感的兩極一性一」。

《素問·舉通論》指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七情引出的氣機異常,具有兩極傾向的特點。

根據一陰一陽一分類,人的多種多樣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對,例如,喜與悲、喜與怒、怒與恐、驚與思、怒與思、喜樂與憂愁、喜與惡、一愛一與恨等等,一性一質彼此相反的情志,對人一體一陰一陽一氣血的影響也正好相反。

因而相反的情志之間,可以互相調節控制,使一陰一陽一平衡。

喜可勝悲,悲也可勝喜;喜可勝恐,恐也可勝喜;怒可勝恐,恐也可勝怒等。

總之,應採用使之產生有針對一性一的情志變化的刺激方法,通過相反的情志變動,以調整整體氣機,從而起到協調一情志的作用。

以情勝情實際上是一種整體氣調整方法,人們只要掌握情志對於氣機運行影響的特點,採用相應方法即可,切不可簡單機械、千篇一律的按圖照搬。

倘若單純拘泥於五行相生相剋而濫用情志制約法,有可能增加新的不一良刺激。

因此,只有掌握其一精一神實質,方法運用得當,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