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氣功保健是指通過調心(控制意識,松一弛身心)、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

中醫養生學

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

運用傳統的氣功方法進行自身行氣的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抗病防老的目的,這種養生益壽的方法,稱之為氣功保健。

氣功保健是指通過調心(控制意識,松一弛身心)、調息(均勻和緩、深長地呼吸)、調身(調整身一體姿勢、輕鬆自然地運動肢一體),使身心融為一體,營衛氣血周流,百脈通暢,臟腑和調,以達到強身保健目的的傳統養生方法。

氣功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

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和疲勞、疾病、衰老進行鬥爭的實踐中,逐漸摸索、總結、創造出來的一種自我身心鍛煉的攝生保健方法。

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千百年來,它對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起了重要的作用。

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許遜著的《宗教淨明錄氣功闡微》。

在晉代以前的典籍中,道家稱之為「導引」、「吐納」、「煉丹」,儒家稱之為「修身」「正心」,佛家稱之為「參禪」、「止觀」,醫家稱之為「導引」、「攝生」。

在歷代醫籍中,以「導引」為名者較為普遍,而「氣功」之稱,則是在近代才廣為應用。

一、養生機理

氣功是著眼於「一精一、氣、神」進行鍛煉的一種健身術,它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等方法來調整一精一、氣、神的和諧統一。

調心則意念專注,排除雜念,寧靜以養神;調息則呼吸均勻和緩,氣道暢通,柔和以養氣;調身則經絡氣血周流,臟腑和調,從而做到「練一精一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

通過系統的鍛煉,可以使「一精一、氣、神」三者融為一體,以強化新陳代謝的活力,使一精一足、氣充、神全,體魄健壯,生命自然會延長,推遲衰老。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在氣功鍛煉的過程中,調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鬆,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一一交一一感神經系統緊張一性一的下降,因而可以誘使情緒得到改善。

調息則通過呼吸的調整可以按摩內臟,促進血液循環,增進器官功能。

同時,可以興奮呼吸中樞,進一步影響和調節植物神經系統。

而調心,意守以至於入靜時對大腦皮層有調節作用,可以使大腦皮層細胞得到充分的休息,也能對外感一性一有害刺激產生保護作用。

因此,煉功中出現的呼吸抑制、一一交一一感神經抑制和骨骼肌放鬆等,是生理上的「內穩定」,是人一體內在運行最正常的時刻,可以使大腦的活動有序化,從而大大提高腦細胞的活動效率,使大腦的潛力得以發揮,更好地開發人的智慧。

所以說,氣功可以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益壽延年。

二、練功要點

氣功的門派較多,然在功法上,大致可分為動、靜兩類。

所謂靜功,即在練功時要求形體不動,如坐功、臥功、站功等;所謂動功,即在練功時,形體要做各種動作進行鍛煉,即通常所說「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皮」。

無論是動功還是靜功,在練功的基本要求上,大體是一致的。

歸納起來,有如下幾方面內容。

(一)調息、調身、調心

調息即調整呼吸,練功時要求呼吸深長、緩慢、均勻,此又稱氣息或練氣。

在自然呼吸的前提下,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逐漸把呼吸練得柔和、細緩、均勻、深長。

調身即調整形體,使自己的身一體符合練功姿勢、形態的要求,強調身一體放鬆、自然,以使內氣循經運行暢通無阻。

調心即意識訓練,又稱為意守或練意,指在形神松靜的基礎上,意守丹田的方法,進一步把心安定下來,排除雜念,以達到「入靜」狀態。

「入」是進入,「靜」是安靜、「入靜」就是達到對外界刺激不予理采的清靜狀態。

此時頭腦清醒,似睡非睡,即所謂「氣功態」。

(二)強調身心統—、松靜自然

為了達到入靜,要求意念和氣息必須密切配合,呼吸放鬆,舌抵上顎,用意念誘導氣的運行。

身一體也要放鬆,姿勢自然而正確,方可達到身心統一,達到「人靜」。

所謂松靜自然,是指在氣功鍛煉中必須強調身一體的松一弛和情緒的安靜,要盡力避免緊張和解除緊張。

在一種輕鬆自然的情況下練功則可達到神氣合一,形神會一,協調整體的目的。

練一習一氣功在短期內學一習一一些基礎知識,掌握一些基本要領、方法是可能的,但要練得很好,則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有一個過程。

在練一習一過程中一般容易有兩種偏向,一是急於求成,練得過多、過猛;一是鬆懈傲慢,放任自流。

因此,練功者必須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多下苦功,克服鬆懈情緒。

同時,也要強調按客觀規律辦事,循序漸進,克服急於求成的想法。

人一體內部的變化是逐漸產生的,不可一操一之過急。

只要持之以恆,是會達到目的的。

關於不同流派的功法及其注意事項,詳見《中醫健身學》。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