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局部和整體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整體功能健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

中醫養生學

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一體的各個部位,如頭部、顏面、五官九竅、皮膚、軀幹、四肢、五臟六腑等,都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局部和整體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整體功能健旺,機體各部分的功能才能正常。

反過來,任何局部功能障礙也必然會影響到整體功能。

本章主要討論對機體不同部位的組織、器官進行有針對一性一的防護保健。

其基本特點是,從整體觀念出發,從局部保健入手。

由於一個人工作、學一習一、休息以外的時間是有限的。

要求對全身眾多的部位進行系統的全面的保健功夫是不現實的。

因此,在具體應用時,亦當根據審因施養的原則一精一神,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有針對一性一地選擇若干重點部位與方法進行防護保健。

第一節 口腔保健

口腔與胃、肺等臟器相通,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

口腔和牙齒的任務是食物加工的第一道工序,通過牙齒咀嚼和口腔分一泌適量的唾液,幫助食物消化吸收。

此外,人類的語言、顏面美觀與牙齒也有極密切的關係。

口腔是人一體的「開放門戶」之一,不但通過口腔攝取營養物質,而且各種各樣的細菌、病毒、寄生蟲一卵一也可通過口腔進入人一體,「病從口入」是盡人皆知的道理。

做好口腔衛生保健,不僅可以預防口腔和牙齒的疾病,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治多種全身一性一疾病。

口腔病灶不能及時正確治療,就會影響機體免疫功能,可引起很多疾病,如急一性一和亞急一性一心內膜炎、腎炎、風濕一熱、關節炎、白血病、惡一性一腫瘤及呼吸道疾病等,所以口腔保健是預防全身疾病的一項重要措施。

一、固齒保健法

牙齒保健應自幼開始,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一習一慣,對健康長壽將是十分有益的,我國古代養生家對此十分重視,早就提出:「百物養生,莫先口齒」的主張,據考證,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就開始使用牙刷刷牙了。

現代調查研究發現,絕大多數長壽老人,口腔中都有一定數量的自然牙齒,而鑲配的假牙是不能完全取代自然牙齒的作用的。

可見,保持良好的衛生一習一慣,重視固齒保健術,是養生保健的一項重要任務。

下面介紹一些具體保健措施。

1、口宜勤漱 《禮記》謂:「雞初鳴,鹹盥漱」,《諸病源候論》說,「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千金方》亦說:「食畢當漱口數過,令人牙齒不敗口香」。

漱口能除口中的濁氣和食物殘渣,清潔口齒。

一日三餐之後,或平時甜食皆需漱口。

漱口的方法很多,如水漱、茶漱、津漱、鹽水漱、食醋漱、中藥泡水漱等,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用。

2、早晚刷牙 刷牙的作用是清潔口腔,按摩齒齦,促進血液循環,增進抗病能力。

每日早晚各刷一次,晚上睡前刷牙比早晨刷牙更為重要。

另外,要特別注意使用正確的刷牙方法,即順牙縫方向豎刷,先裡後外,力量適度。

橫刷和用力過大,不易清潔牙間污物,又可能損傷牙周組織,導致牙齦萎一縮。

3、齒宜常叩 晉代葛洪《抱朴子》一書指出:「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

《諸病源侯論》說;「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長行之,齒不蠹蟲,令人齒牢」。

自古以來,很多長壽者,都重視和受益於叩齒保健,尤其清晨叩齒意義更大。

叩齒的具體方論是:排除雜念、思想放鬆,口一唇輕閉,先叩臼齒50下,次叩門牙50下,再錯牙叩大齒部位50下。

每日早晚各作一次,亦可增加叩齒次數。

4、一搓一唇按摩 將口一唇閉合,用右手四指併攏,輕輕在口一唇外沿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一揉一搓一,直至局部微熱發紅為止。

其作用是促進口腔和牙齦的血液循環,健齒固齒,防治牙齒疾病,且有顏面美容保健作用。

5、正確咀嚼 咀嚼食物應雙側,或兩側一一交一一替使用牙齒,不宜只一習一慣於單側牙齒咀嚼。

使用單側牙齒的弊端有三:一是使用的一側,因負擔過重而易造成牙本質過敏或牙髓炎;二是不使用的一側易發生牙齦廢用一性一萎一縮而致牙病;三是往往引起面容不端正。

6、飲食保健 口腔、牙齒患病與營養不平衡有一定關係,因此營養要合理。

維生素A、D、C、B族,鈣、磷、蛋白質等,是牙齒發育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

應適當食用一些含維生素C豐富的新鮮蔬菜、水果及含維生素A、D、C豐復的食品,如動物的肝、腎、蛋黃及牛一奶一等。

妊一娠期、哺一乳一期的婦女,及嬰幼兒童尤應注意適當補充這類食品,保證牙釉質的發育。

7、藥物保健 中國古代的健齒術很重視藥物的潔齒、健齒、固齒保健,且有很多方法。

現僅舉一方,系清代宮廷中固齒秘方,其方藥為;生大黃、熟大黃、生石膏、熟石膏、骨碎補、杜仲、青鹽、食鹽各30g,明礬、枯礬、當歸各15g,研成細末,做牙粉使用,可健齒、固齒,直至古稀之年,牙不易脫落。

對胃熱牙痛,尤為適用。

8、糾正惡一習一 不一良一習一慣也是導致牙病的一個原因。

兒童應自幼養成不一吮一手指不咬鉛筆寫字的衛生一習一慣。

飯後不宜用牙籤或火柴棒等物剔牙,這種方法極易損傷齒齦組織、繼而造成感染、潰爛等。

9、防藥物損齒 牙齒有病應及時治療,但應避免一些不利於牙齒的藥物,尤其在妊一娠期、哺一乳一期的婦女和嬰幼兒童不宜服用四環素類藥物,加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強力黴素等。

否則,易使一乳一牙發黃,且造成永久一性一黃牙,或引起牙釉質發育不全,易發生齲齒。

二、唾液保健法

唾液俗稱口水,為津一液所化。

中醫認為,它是一種與生命密切相關的天然補品,所以古人給予「玉泉」、「瓊漿」、「金津玉一液」、「甘露」、「華池之水」等美稱。

漱津嚥唾,古稱「胎食」是古代非常倡導的一種強身方法。

(一)唾液的保健作用

《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為涎,腎為唾」,唾液由脾腎所主。

脾腎乃先天、後天之本,與健康長壽密切相關。

因此,唾液在攝生保健中具有特殊價值。

李時珍說:「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氣。

心氣流於舌下為靈液。

道家語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一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一體。

故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

《紅爐點雪》中指出:「津既嚥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一精一,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

可見,唾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幫助消化 食物進入口腔後,首先與唾液混合,形成食糜。

唾液中的澱粉酶使食物中的澱粉分解為麥芽糖,進而分解為葡萄糖使食物得到初步消化。

2、保護消化道 唾液清潔口腔、保護牙齒,還有中和胃酸、修補胃粘一膜等作用。

3、解毒作用 唾液與食物充分混和,通過口腔裡的化學變化能使致癌物質毒一性一失靈,被譽為「天然的防癌劑」,故有「細嚼慢咽,益壽延年」之諺。

也就是說,一日三餐的細嚼慢咽是攝生保健的重要一環。

4、延緩衰老作用 吞津嚥唾的確能使人健康長壽,《養一性一延命錄》指出:「食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延壽書》中亦說:「蓋口中津一液是金漿玉醴,能終日不唾,需含而咽之,令人一精一氣常留,面目有光」。

這些功效已被歷代養生家和氣功家的長期實踐所證實。

此外,唾液還有防病治病、促使傷口癒合等作用。

吞津咽液能益壽延年的道理已被現代科學所證實。

唾液中包含了血漿中的各類成分,含有10多種酶、近10種維生素、多種礦物質、有機酸和激素等,如分一泌型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唾液腺激素等,其中唾液腺激素能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加速細胞內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蛋白質的完成,延級人一體功能衰老。

經常保持唾液分一泌旺盛,直接參與機體的新陳代謝過程,從而改善一毛一發、肌肉、筋骨、血液、臟腑的功能,增強免疫功能,預防疾病,達到卻病延年的目的。

(二)漱津嚥唾法

漱津嚥唾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兩種。

1、常食法 坐、臥、站姿勢均可,平心靜氣,以舌一舔一上.或將舌伸到上頜牙齒外側,上下攪動,然後伸向裡側,再上下左右攪動,古人稱其為「赤龍攪天池」,待到唾液滿口時,再分3次把津一液嚥下,並以意念送到丹田。

或者與叩齒配合進行,先叩齒,後漱津嚥唾。

每次三度九咽,時間以早晚為好。

若有時間,亦可多作幾次。

2、配合氣功服食法 以靜功為宜,具體功法可根據自己的一愛一好選擇。

具體做法是:排除雜念,意念丹田,舌抵上顎,雙目微閉,松靜自然,調息入靜,吸氣時,舌抵上齒外緣,不斷一舔一動以促唾液分一泌;呼氣時,舌一尖放下,氣從丹田上引,口微開,徐徐吐氣,待到唾液滿口時,分三次緩緩嚥下。

每日早晚可各練半小時。

上述二法,簡而易行,只要長期堅持練功,就可收到氣足神旺,容顏不枯,耳目聰明,新陳代謝旺盛,保健延壽的效果。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