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為與上古時期區別,以夏朝的建立作為其上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

中醫養生學

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

一般認為,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歷史時期,統稱為先秦時期。

為與上古時期區別,以夏朝的建立作為其上限。

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建立了第一個一奴一隸制王朝——夏。

經過殷、商到周,一奴一隸制得到較大發展。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文化事業也相應發展,其突出的標誌是知識分子數量空前增加,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在先秦的學術爭鳴中,人們關於世界本源、生命學說及人生現象等方面,有了較為客觀的認識。

由於金屬工具的運用及生產技術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的需求也在提高。

在養生保健方面,則提出了主動改善個人、環境衛生,合理調配飲食等措施,並有相應制度,以加強防病保健。

一、先秦養生思想

先秦諸子也正是在探討自然規律及生命奧秘的過程中,提出有關養生思想觀點的。

諸子論述甚眾,難以求全,現僅就易經、道家、儒家、雜家等有代表一性一的學術思想,作簡要介紹。

(一)周易

《周易》是我們祖先生活及生產鬥爭實踐的產物,是對自然界發生、發展、變化規律的總結。

它蘊藏著深遂的思想,以一陰一、一陽一來闡述宇宙間事物的變化規律,即所謂:「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謂道」。

宇宙萬物時刻在運動著、變化著,天體的運轉,地殼的變遷,四時寒暑,晝夜晨昏的更替,無一例外,人亦如此,《周易》將這種變化稱之為「變易」。

然而,這種變化無論在宇宙,還是人一體生命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律。

這種規律是客觀存在,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

因而,《周易》將這種規律稱之為「不易」。

瞭解了變易與不易的基本規律,就可以知道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漸變及突變的動向,因而可以遵循、掌握它。

《周易》稱此為「簡易」。

故《易·系濟上》云:「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現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周易》著眼於宇宙天地,立足於人類自身,以求得在認識宇宙運動變化規律中,探討生命的奧秘,從而懂得生與死的緣由和規律。

《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窮天人之際,探討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進而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

這種學術巴想,也直接影響著祖國醫學理論。

諸如:一陰一陽一學說,天人相應學說等等,即源於易理。

養生學中,順應自然、調和一陰一陽一,未病先防等原則,亦源於易理。

故自古以來,即有醫易則通之說。

《周易》立論的目的在於掌握自然變化規律,著眼於自身的安危,強調審時度勢,順應自然,力求主觀與客觀的協調統一,以防患於未然。

恰如《易·系辭下》所說:「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循易之道也」。

這種居安思危,未變先防的思想,正是中醫養生思想的理論淵源。

(二)道家養生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以老、莊為代表的。

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

自作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

《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

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即「是謂深根,固抵,長生久視之諾,才能夠使人長壽。

這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根本觀點。

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及動形達郁的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較簡述其大要。

1、清靜無為 清靜,在這裡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

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謂的「少私寡慾」,因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宜「致虛極,守篤靜,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復其根,歸根曰靜」。

人之神靜,有如濁水,靜之徐清。

《莊子·天道》雲;「水靜猶明,而況一精一神」、動則無為,……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這種清靜無為以養科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一精一神、調一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貴柔 歸真返樸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一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

「柔一弱者,生之徒」(《道德經》)。

如果經常處在柔一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

所以,老子主張無慾、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歸真返樸」。

3、形神兼養 在於養生倡導去物慾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

《莊子·在宥》中說;「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一精一,乃可以長生」。

《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

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

從而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病、防病的。

(三)管子的養生思想

《管子》的作者承襲了老子關於「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明確提出「道」即「一精一氣」的觀點。

在養生方面,《管子》認為「一精一」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故主張存一精一以養生,指出,「一精一也者,氣之一精一者也」,「一精一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臟以為泉源」(《管子·內業》)。

此外,他又提出存一精一的具體方法,則「一愛一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摧,福將自歸」(《管子·內業》),主張虛其欲以存一精一。

《管子》還提出了起居有時、節制飲食、適應四時等重要的養生原則。

如《管子·形勢篇》云:「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累而壽命損」,這些養生原則是很實際的。

《管子》還十分重視一精一神調養,《管子·內業》中指出:「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

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

保持樂觀情緒,也是養生的重要內容,而調節情緒則可用雅情怡興的方法。

先秦諸子提出的養生思想、原則和方法,滲透到醫學領域,充實、豐富了中醫養生學的內容,為養生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儒家養生思想

在養生學方面,儒家具有代表一性一的學術思想和觀點,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1、強調一精一神調攝 《禮記·緇衣》說:「心以體全,亦以體傷」。

養心與養形是養生的重要內容,然而一精一神與形體之間,具有統帥支配作用的是一精一神。

養生首先要強調一精一神調攝,而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欲一望,即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下》)。

人生存在著欲一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欲一望,不可有過分地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

正如《論語·顏淵》中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還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行則從禮、君子三戒等內容,即為寡慾。

儒家關於一精一神調攝的原則,在中醫養生學思想中得到了闡發和應用。

2、注意身一體護養 這也是儒家養生思想的一個方面。

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時、勞逸適度、飲食有節等,是護養身一體的基本原則。

反之,如果不注意這些原則,「寢處不適,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

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3、倡導飲食衛生 孔子對於飲食衛生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身一體健康,他提出了飲食保健的原則,即《論語·鄉一一黨一一》中所說的:「食不厭一精一,膾不厭細」。

飲食一精一,則營養豐富,膾宜細,則味道美,可增進食慾,有利於消化吸收。

並且,提醒人們一定要食新鮮、清潔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他指出:「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則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貪。」

強調了食品要一精一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經久變味、腐敗發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飲食衛生要求。

同時,也提出了調和飲食五味,要順應四時的原則。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極寶貴的養生經驗,因而為歷代養生家所遵循。

時至今時,仍有其實用價值。

(五)先秦雜家養生思想

《呂氏春秋》是先秦雜家的代表作。

就養生思想而論,它是先秦諸子著作中,內容最豐富

的。

其思想體系不僅承襲了道、儒兩家的內容,也旁採了墨、法等家之說。

全書計一百六十篇,涉及到養生內容者,約五十篇之多。

現將其養生思想的主要學術觀點簡述如下。

1、畢敬之務,在乎去害 先秦雜家認為,人活百歲,是生命的自然壽限。

而許多人未能活到這一壽限,究其原因,多由於在生命過程中受到種種危害和干擾。

如果能找出原因,並採取措施排除這些危害和干擾,則有可能使人長壽,達到自然壽限。

這即是「畢其數」。

並指出,長壽之「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

畢數之務,在乎去害」(《呂氏春秋盡數》),這一學術觀點闡明了人的自然壽限及達到自然壽限的可能一性一,並指出去害是使人長壽的重要保證。

而「去害」的具體措施,就是養生。

2、趨利避害,順應自然 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趨利避害,這是雜家養生的原則。

《呂氏春秋·盡數》說:「天生一陰一陽一,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

聖人察一陰一陽一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一精一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

何為害?五味太過,五者充形則生害,此其一,乃飲食為害;七情太勝,過勝則傷神,乃情志為害,此其二:六一婬一太過,太過則傷一精一,乃六一婬一為害,此其三。

知其三害而避之,使之無過,自然神安而形壯,年壽得長。」

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知本求因、趨利避害、頤養神形,是雜家養生思想的重要觀點。

3、動形以達郁 《呂氏春秋》認為人之一精一氣血脈以通利流暢為貴,若郁而不暢達,則百病由之而生,在《達郁》篇中指出:「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臟、六腑、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一精一氣,欲其行也。

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所由生矣。

病之留惡之生也,一精一氣鬱也」。

同時指出,活動形體是使體內一精一氣流通以保障生命活

動正常進行的有效措施,「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一精一不流,一精一不流則氣鬱」(《呂氏春秋盡數》)。

經常運動形體,則一精一氣流行,惡無由生。

呂氏提出的這種動形達郁的主張是對養生學的一個重大貢獻。

先秦雜家的養生思想,融合了道、儒、墨、法諸家之長,參以己見,故有其獨特之處。

「畢數之務,在乎去害」、「趨利避害,順應自然」及動形達郁等主張,即是其代表,由此可窺及一斑。

二、先秦時期的養生實踐

夏代以後,由於社會的進步,生產的發展,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在長們的生活實踐中,人們懂得了採取一些措施,講究衛生,以增進健康,防止疾病。

(一)提倡講究個人衛生

夏商時期,人們已經有洗臉、洗手、洗腳等一習一慣。

如甲骨文中既有表示洗臉的「沫」字和表示洗澡的「浴」字。

而在《禮記內則》中,則有:「五日則(火覃)湯清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火覃)湯清浴,足垢,(火覃)湯清洗」的記載,並認識到「頭有創則沐,身有瘍則浴」。

說明在周代,定期沐浴已成了人們的生活一習一慣。

(二)注意飲食調養

注意飲食調攝的養生實踐,大概在夏商時代已經開始,到西周及春秋戰國時代,對於食物的分類已經很細緻。

據《周禮》記載,當時已經有了專門管理飲食衛生的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

同時,對病人的營養和臨一床一結合起來,創造了「食治學」。

對於飲膳烹飪,也注意到五味調和。

《呂氏春秋本味篇》中云:「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多後少,其齊甚微,皆由自起。」

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有與現代漢宇「酒」字相似的「**」字。

同時,還發現釀酒場地遺址,說明當時的釀酒業已相當發達。

隨著釀酒的發展,釀醋、制醬、醃製食品也相繼出現。

飲食的改善,不僅可增加營養、開胃進食,也可以健身防病。

如酒可以通血脈,行藥勢;醋可以健胃,並有收斂作用;曲可防治腸胃病等。

(三)導引健身

導引是我國傳統的健身術,它將呼吸、動形和自我按摩等內容融成一體。

如果說上古時期,人們作舞以宣導之以療疾病是一種原始、無定型的動作的活。

那麼,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導引已經發展成了保健功,現存最早的、且完整地描述呼吸鍛煉的,是戰國初的《行氣玉珮銘》,說明這種行氣保健動已形成一種專門學問。

(四)敬老養老

敬老養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這一傳統大概自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就開始了。

對老人的敬養,不僅是禮儀上的待遇,也是具有養生內客的,涉及到情志、起居、飲食等生活諸方面。

《禮記·內則》中說:「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伙食忠養之」,「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侯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

可以看出,當時在老人養生方面積壘了豐富經驗。

(五)優生優育與胎教

先秦時期,在婚煙制度上,也提出了一些合理主張,如同一性一不結親、必成年而婚配等。

在《左傳》中,即有「男一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論。

《周禮地官司徒》中說:「男三十而取,女二十而嫁」,這些主張對於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是十分有益的。

先秦時期,對於妊一娠時期的養生保健也十分注意。

如劉向《列女傳》載:「太任(周文王之母)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一婬一聲,口不出傲言」,說明當時對於胎教已有一定的認識。

(六)環境衛生

先秦時期,對於環境衛生也十分重視。

商代的甲骨文中,即有掃帚的「帚」字。

《禮記內則》中,即有「凡內外,雞初鳴,鹹盥漱衣服,斂枕簟,掃室堂及庭」,說明清潔掃除在當時已經成為每個家庭及個人的日常衛生一習一慣。

此外,在公元前四五世紀,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懂得了處理污水,當時即有所謂「陶竇」,據說就是當時的下水溝。

對於糞便管理,史載更早即有「廁所」,《周禮》說:「宮人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匽,即路廁。

這都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注意到環境衛生與人一體健康的關係,注意環境衛生是保證健康的有效措施。

(七)藥物養生

在先秦的有關文獻中,對於延年益壽的藥物已有不少記載,如在《山海經》中收集了藥物百餘種。

其中,有一類為補藥,如櫰(huai音懷)木、櫪木、狌狌(按:同猩猩)等,具有強壯身一體、增強記憶力、延年益壽的功效。

這些藥物為後世養生家、醫家探討抗老防衰、益壽延年的藥物,開闊了思路,提供了可貴的經驗。

三、《內經》奠定了養生學理論基礎

《內經》總結了先秦時期醫藥學的豐富的實踐經驗,先秦道家、儒家、雜家的養生思想為《內經》養生理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而《內經》則是集先秦諸子理論及醫藥學實踐之大成,為中醫養生學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現將其要點歸納如下:

(一)對生命起源的認識

《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認為自然界的一陰一陽一精一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二)天人相應,順應自然

《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一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

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邪侵襲。

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一陽一,秋冬養一陰一」的四時順養原則。

《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闢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三)對生命規律的闡述

《內經》對人一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一精一妙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到了一性一別上的生理差異。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八歲為一生理階段,女於七歲為一生理階段的生理階段遞變規律,《靈樞天年》以十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四)對衰老的認識

《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一欲、過勞等一方面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一陰一陽一,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五)明確提出養生原則和方法

《內經》不僅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原則和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如調和一陰一陽一,濡養臟腑、疏通氣血、形神兼養、順應自然等原則,以及調一情志、慎起居、適寒一溫一、和五味、節房一事、導引按蹺、針灸等多種養生方法。

而且特別強調「治未病」這一預防為主的原則,將養生和預防疾病密切結合在一起,這一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內經》集先秦諸子之說,參以大量醫療實踐,形成了中醫理論體系,為中醫養生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總之,先秦時期是我國從原始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轉折時期。

在這一時期裡,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人類更好地認識自然,認識生命。

長期的醫療實踐,為醫學的發展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

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為中醫理論體系的建立打下了初步的基礎,而《內經》則是這一時期內醫學發展的系統總結和結晶,它為中醫養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