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用之得當,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益壽延年的作用。但藥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

中醫養生學

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

藥物養生的具體應用過著眼在補、瀉兩個方面。

用之得當,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益壽延年的作用。

但藥物不是萬能,如果只依靠藥物,而不靠自身鍛煉和攝養,畢竟是被動的,消極的。

藥物只是一種輔助的養生措施,在實際應用中,應掌握如下原則。

一、不盲目進補

用補益法進行調養,一般多用於老年人和體弱多病之人,這些人的體質多屬「虛」,故宜用補益之法。

無病體健之人一般不需服用。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補藥應有針對一性一,倘若一見補藥,即以為全然有益無害,冒然進補,很容易加劇機體的氣血一陰一陽一平衡失調,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故不可盲目進補,應在辨明虛實,確認屬虛的情況下,有針對一性一的進補。

清代醫家程國彭指出:「補之為義,大矣哉!然有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樸而補誤人者;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識開合,不知緩急、不分五臟、不明根本,不深求調攝之方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講也」,這是需要明確的第一條原則。

二、補勿過偏

進補的目的在於諧調一陰一陽一,宜恰到好處,不可過偏。

過偏則反而成害,導致一陰一陽一新的失衡,使機體遭受又一次損傷。

例如,雖屬氣虛,但一味大劑補氣而不顧及其他,補之太過,反而導致氣機壅滯,出現胸、腹脹滿,升降失調;雖為一陰一虛,但一味大劑養一陰一而不注意適度,補一陰一太過,反而遏傷一陽一氣,致使人一體一陰一寒凝重,出現一陰一盛一陽一衰之候。

所以,補宜適度,適可而止,補勿過偏,這是進補時應注意的又一原則。

三、辨證進補

虛人當補,但虛人的具體情況各有不同,故進補時一定要分清臟腑、氣血、一陰一陽一、寒熱、虛實,辨證施補,方可取得益壽延年之效,而不致出現偏頗。

此外,服用補藥,宜根據四季一陰一陽一盛衰消長的變化,採取不同的方法。

否則,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健康。

四、盛者宜瀉

藥物養生固然是年老體弱者益壽延年的輔助方法,以補虛為主亦無可厚非。

然而,體感而本實者也並不少見。

只談其虛而不論其實,亦未免失之過偏。

恰如徐靈胎所說:「能長年者,必有獨盛之處,一陽一獨盛者,當補其一陰一」,「而一陽一之太盛者,不獨當補一陰一,並宜清火以保其一陰一」;「若偶有風、寒、痰、濕等因,尤當急逐其邪」,當今之人,生活水準提高了,往往重補而輕瀉。

然而,平素膏粱厚味不厭其多者,往往脂醇充溢,形體肥胖,氣血痰食壅滯已成其隱患。

因之,瀉實之法也是抗衰延年的一個重要原則。

《中藏經》所說「其本實者,得宣通之一性一必延其壽」,即是這個意思。

五、瀉不傷正

體盛邪實者,得宣瀉通利方可使一陰一陽一氣血得以平衡。

但在養生調攝中,亦要注意攻瀉之法的恰當運用。

不可因其體盛而過分攻瀉,攻瀉太過則易導致人一體正氣虛乏,不但起不到益壽延年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

故藥物養生中的瀉實之法,以不傷其正為原則。

力求達到汗毋大一洩,清毋過寒,下毋峻猛,在實際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確實有過盛壅滯之實者,方可考慮用攻瀉之法;2選藥必須貼切,安全有效;3藥量必須適當,恰如其分;4不可急於求成,強求速效。

六、用一藥緩圖

衰老是個複雜而緩慢的過程,任何益壽延年的方法,都不是一朝一夕即能見效。

藥物養生也不例外,不可能指望在短時期內依靠藥物達到養生益壽的目的。

因此,用一藥宜緩圖其功,要有一個漸變過程,不宜急於求成。

若不明此理,則欲速不達,非但無益,抑且有害。

這是藥物養生中應用的原則,也是千百年來,歷代養生家的經驗之談,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