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所謂形,指形體,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等組織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

中醫養生學

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主要在於說明心理與生理的對立統一、一精一神與物質的對立統一、本質與現象的對立統一等。

所謂形,指形體,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等組織器官是物質基礎;所謂神,是指情志、意識、思維為特點的心理活動現象,以及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功能作用。

二者的辨證關係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

神本於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一、形神合一的生命觀念

(一)神為生命之主

「形神合一」構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的主宰。

人的生命活動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即以物質、能量代謝為主的生理一性一活動;另一類是一精一神一性一活動。

在人一體統一整體中,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

只有在心神的統帥調節下,生命活動才表現出各臟器組織的整體特一性一、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也正如張景岳說:「神雖由一精一氣化生,但統權一精一氣而為運用之者,又在吾心之神」。

人一體不但自身各部分之間保持著密切的相互協調關係,而且與外界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也有著密切的聯繫。

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協調,也是靠「神」來實現的,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

神動則氣行,神注則氣往,以意領氣,驅邪防病,又是氣功健身的道理所在。

如《靈樞·本髒》所說:「志意者,所以御一精一神,收魂魄,適寒一溫一,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則一精一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寒一溫一和則六腑化谷,鳳痺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神在機體衛外抗邪中起著主導作用。

人類的一精一神活動是相當複雜的,中醫用「五神」(神魂魄意志)、「五志」(怒喜思憂恐)等概念加以概括,並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醫療實踐的基礎上,用「五行學說」與五臟聯繫起來,認為這些一精一神活動是臟腑的功能表現,而且都是在「心神」的主宰下進行的,所以故張景岳在《類經》中說:「人身之神,唯心所主,……此即吾身之元神也。

外如魂魄志意五種五志之類,孰匪元神所化而統乎一心」。

(二)形為生命之基

神以形為物質基礎,「形具」才能「神生」。

戰國思想家荀況在《荀子·天論》中說:「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這裡的「天」,是指自然界;「形」指人之形體;「神」指一精一神。

其意為,人的形體及一精一神活動都是自然界的規律在起作用,自然界物質變化的必然結果,只要具備了人的形體結構,才能產生一精一神活動。

《內經》對形體與一精一神關係的論述,如《靈樞·本神》說:「肝藏血,血捨魂」,「脾藏營,營舍意」,「心藏脈,脈捨神」,「肺藏氣,氣捨魄」,「腎藏一精一,一精一捨志」。

這不僅闡明了一精一、氣、營、血、脈是「五神」的物質基礎,而且說明了五臟的生理功能與「五神」活動的關係。

五臟藏一精一化氣生神,神接受外界刺激而生情,神活動於內,情表現於外,這就是五臟與神、情的密切關係。

中醫養生學把一精一氣神視為人生「三寶」,強調一精一、氣、營、衛、血、津一液等一精一微,是「神」活動的物質基礎。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積一精一」可以「全神」,陶弘景《養一性一延命錄》說:「神者一精一也,保一精一則神明,神明則長生」,一精一的盈虧關係到神的盛衰,李東垣《脾胃論》說:「氣乃神之祖,一精一乃氣之子。

氣者,一精一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成一精一,積一精一以全神」,說明一精一氣足才能使神的活動健全。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靈樞·平人絕谷》說:「血脈和利,一精一神乃居」。

以上這些論述,都是強調血氣一精一微是神活動的基礎。

人一體的物質基礎充盛,人之一精一神旺盛,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形體不敝,一精一神不散」。

因為一精一神思維活動需要大量的氣血一精一微來供應,所以臨一床一上認為勞神太過,則心血暗耗;心血虧虛,則神志不寧。

神志不寧,外表出現各種心理活動異常。

(三)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徵

從本原上說,神生於形,但從作用上說,神又主宰形,形與神的對立統一,便形成了人一體生命這一有機統一的整體。

《靈樞·天年》篇說:「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捨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只有血氣、五臟、一精一神、魂魄畢具,才會表現出生命力,才會是一個活體的人。

同篇又說:「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明確指出了死亡的概念就是形神分離。

張景岳在《類經》中,進一步闡發了「形神合一」的生命觀,他說:「人稟天地一陰一陽一之氣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氣周流於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備,乃為全體」。

可見,人一體生命運動的特徵,即是一精一神活動和生理活動的總體概括。

人生的生命活動是十分複雜的,以物質、能量代謝為特徵的臟腑功能活動,和以臟腑的生理活動相應的高級一精一神活動(意識、思維、情感等)的協調統一,是在「心神」主導作用下完成的。

現代研究表明,社會——心理因素並不是人類情緒變化的唯一刺激因素。

自然現象的變化同樣可以引起情緒發生相應變化。

如四時更迭、月廓圓缺、顏色.聲音、氣味、食物等,都可作用於人一體,使之發生情緒改變,進而影響人一體生理活動。

這說明人一體的生理、心理活動是隨時隨地互相轉化,相互影響,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的。

「形神合一」的生命觀的具體內容,為中醫養生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並長期有效地指導著中醫的臨一床一實踐,且為現代科學進一個弄清生命的本質,提供了可貴的線索。

二、形神共養

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意一精一神的攝養,使得形體健壯,一精一神充沛,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而身一體和一精一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

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很多,但從本質上看,歸納起來,不外「養神」與「養形」兩大部分,即所謂「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一)守神全形

在形神關係中,「神」起著主導作用,「神明則形安」。

故中醫養生觀是以「調神」為第一要義,養生必須充分重視「神」的調養。

調神攝生的內容很豐富,可以從多方面入手。

1清靜養神:一精一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狀態,減少名利和物質欲一望,和情暢志,協調七情活動,使之平和無過極。

2四氣調神:順應一年四季一陰一陽一之變調節一精一神,使一精一神活動與五臟四時一陰一陽一關係相協調。

3氣功練神:通過調身、調心、調息三個主要環節,對神志、臟腑進行自我鍛煉。

4節欲養神:雖說一性一欲乃一陰一陽一自然之道,但過度則傷一精一耗神、節欲可保一精一全神。

5修一性一怡神:通過多種有意義的活動,如繪畫、書法、音樂、下棋、雕刻、種花、集郵、垂釣、旅遊等,培養自己的情趣一愛一好,使一精一神有所寄托,並能陶冶情感,從而起到移情養一性一、調神健身的作用。

總之,守神而全形,就是從「調神」入手,保護和增強心理健康以及形體健康,達到調神和強身的統一。

(二)保形全神

形體是人一體生命存在的基礎,有了形體,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產生一精一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

因此,保養形體是非常重要的。

張景岳說:「形傷則神氣為之消」,「善養生者,可不先養此形以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為興復之基乎」?這很著重強調神依附形而存在,形盛則神旺,形衰則神表,形體衰亡,生命便可告終。

如何做好保形全神呢?人一體形體要不斷地從自然界獲取生存的物質,進行新陳代謝,維持人一體生命活動。

「保形」重在保養一精一血,《景岳全書》說:「一精一血即形也,形即一精一血」,《素問·一陰一陽一應像大論》指出:「形不足者,一溫一之以氣,一精一不足者,補之以味」。

一陽一氣虛損,要一溫一補一陽一氣,一陰一氣不足者,要滋養一精一血。

可用一藥物調林及飲養,以保養形體。

此外,人一體本身就還自然界一個組成部分。

因此,保養身一體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做到生活規律、飲食有節、勞逸適度、避其外邪、堅持鍛煉等,才能有效地增強體質,促進健康。

養神和養形有著密切的關係,二者不可偏廢,要同時進行。

「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是在「形神合一」論推導下,對立統一規律在養生學中的運用,其目的是為了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