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區域養生,系根據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

中醫養生學

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

區域,指一定的地理範圍。

區域養生,系根據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選擇相應的保健措施,以防治疾病,益壽延年。

本章主要探討區域與人一體健康的關係,以求充分利用不同區域內對人一體健康有利的因素,努力克服不一良地理條件對人一體的侵害,使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更加和諧統一。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一、區域的劃分

(一)傳統的分類方法

在我國古籍及醫典中,通常以地理方位和地形特點相結合,分為東、西、南、北、中五方。

其中,西、北方地勢較高峻陡峭,東、南和中方相對平緩低窪,這種方法同我國遼闊疆土的形態趨勢基本吻合。

(二)現代的分類方法

由於標準的多樣化,區域的劃分又有不同類型。

如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可分為行政區域、經濟區域、文化區域等;從生產方式和生活條件而論,可分為城市和鄉村兩類。

就自然地理條件來講,可籠統分為陸地和水域兩大類型。

在陸地中,根據其形態特徵,可分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五種類型;再從氣候的影響範圍來看,可分為海洋一性一氣候、山地氣候、大一陸一性一和平原氣候以及森林氣候等;還可根據地球上氣一溫一的變化規律,分為亞熱帶、熱帶、南北一溫一帶和南北寒帶等;就我國的地理條件而言,按照一溫一度的不同,從南到北,又有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一溫一帶、中一溫一帶和高寒帶等六個一溫一度帶和高寒的青藏高原區。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氣候類型多樣,很難用某種分類方法一以概之。

如森林氣候就不是一個獨立的區域類型,它可存在於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各類地形環境中。

本章限於篇幅及為敘述方便,將區域分為山地和高原環境、平原和盆地環境及濱海地區三部分,就其與人一體健康的關係和有關養生保健措施,分別作一介紹。

二、不同區域與人一體健康的關係

(一)歷史的回顧

在幾千年的歷史時期中,我們的祖先積累了十分豐富的醫學地理思想。

人們通過大量觀察和比較,不僅認識到疾病的發生與外界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還瞭解到,在不同的地理條件下,人們的體質類型、生活一習一慣和居住方式各異,引起的疾病種類和臨一床一表現有別,手段包括處方用一藥也要與之相應,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內經》就從人與天地相應、生氣通天的觀點出發,在《五常政大論》和《異法方宜論》等篇章中,專門闡明了這個問題。

隋代巢元方等編著的《諸病源候論》,總結了隋以前我國人民關於病因症侯的認識,提出疾病與外界有害物質有關。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談到特殊的地理環境會引起某種地方病:「凡遇山水塢中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癭病」,即指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而言;孫氏還指出:「凡用一藥皆隨土地所宜,一江一南嶺表,其地暑濕,其人肌膚薄脆,腠理開疏,用一藥輕省;關中河北,土地剛燥,其人皮膚堅一硬,腠理閉塞,用一藥重複」。

金元劉完素和張元素,也強調疾病與氣候和環境有關,治病要因時、因地制宜。

陳言的《三因極一方論》、沈括的《夢溪筆談》、宋徽宗的《濟世經》、王安道的《醫經溯洄集》以及清代吳又可的《一溫一疫論》等,都提出氣候變化和地形的區域差異,與疾病的發生和治療之間的關係。

不僅自然地理條件的差別,對人們的健康狀況產生相應影響,不同區域居民的不一良生活一習一俗.也會導致某些傳染病的流行。

如清末梅伯言在其《白下鎖言》中記述一江一蘇南京一帶,「沿河居民,日傾糞土污水,蕩滌無從,鬱積日增,病症日作」。

為了防止水污染引起傳染病,歷史上曾提出不少保護水源的建議。

吳自牧的《夢梁錄》指出:南宋杭州西湖因豪紳權貴沿湖營造宅宇,污染湖水,造成疾疫流行。

所以,乾道、鹹淳年間曾兩次禁止官民拋棄糞土入湖。

以上事實表明,在研究地理環境要素和疾病的關係方面,在認識改善環境質量和保護人一體健康方面,我們的祖先曾有過令人矚目的見解與實踐。

這些有關的醫學地理思想縱然是簡樸而很不完善的,但對進一步認識我國地理環境和人一體健康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定線索。

(二)現代的認識

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對環境和健康問題認識的深化,近幾十年來,作為醫學與地理學一一交一一叉綜合而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醫學地理學得到長足的發展。

解放以來,我國的醫學地理學事業,在認識不同區域與人一體健康的關係方面,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研究工作。

1、對流行病學和病因學的調查研究 從流行病學和病因學方面,探討一些地方病、流行病和疑難病,取得顯著成效。

如對克山病、大骨節病、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地方一性一氟中毒及其它自然疫源一性一疾病致病環境的調查研究,以及通過化學地理環境預防疾病,都獲得一定的發展。

2、對癌症高發區的地理調查 近幾年來,開展了癌症高發區地理環境現場聯合調查,分析了環境因素,檢查了可疑致癌物質,積極尋找地區癌症高發的主導環境因素。

例如幾年來一經過調查大量人口和較大面積的病因研究,發現某些地區食管癌發病率高與地理環境有密切關係,是由於在當地環境中存在著某種致癌物質的結果,或與某些微量元素有關。

3、治理污染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社會各階層關注到多種污染源對水體、大氣、土壤的污染,並最終危及人的健康問題。

一九八九年我國通過了《環境保護法》,先後設立了環保的管理、科研機構,積極加強環保措施。

從醫學地理學角度,也把開展庫區、灌區、河道、城市的污染調查、治理和監測,篩選和引種對危害最重的大氣污染物具有一定抗一性一的植物,作為新的研究課題。

4、利用自然環境以養生 古人利用有利於人的自然環地,如在高山、海島、風景區建築廟宇或行宮,雖原是僧侶或皇族為追求長生、享樂,但也反映出前人已認識到良好的自然環境有益於人一體健康。

用今天的觀點來看,實際是一種療養地建設的萌芽。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療養事業日益變到重視。

充分利用自然界賦予我們的寶貴地理資源以造福人民,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內中之一。

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已形成幾十個風景優美、環境宜人、風格迥導的療養地區,如海濱療養地、山地療養地、礦泉療養地、風景療養地等。

新疆吐魯番還建有沙漠療養機構。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