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素問·上古大真論》言:「一精一神內守,病安從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

中醫養生學

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

歷代養生家把調養一精一神作為養生壽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藥,《淮南子》說:「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一性一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一性一之末也」。

《素問·上古大真論》言:「一精一神內守,病安從來?」

說明「養生貴乎養神」,不懂得養神之重要,單靠飲食營養、藥物滋補,是難以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

由於人的一精一神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作用下,臟腑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相適應的綜合反應,所以一精一神調攝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

調神之法概括起來可有:清靜養神、立志養德、開朗樂觀、調暢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一、清靜養神

清靜,是指一精一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

因神氣清淨而無雜念,可達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此處之「清靜」是指思想清靜,即心神之靜。

心神不用不動固然屬靜,但動而不妄動,用之不過,專而不亂,同樣屬於「靜」。

我們提倡的思想清靜主要是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見異思遷,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專心致志地從事各項工作、學一習一。

(一)調養心神是養生之本

調神攝生,首在靜養。

這種思想源於老莊道家學說,後世在內容和方法上不斷有所補充和發展。

養生家認為靜養之要在於養心,道、儒、佛、醫都有此主張。

「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煉心,要皆參修心學一事」,「萬法唯心,萬道唯心。

心為人之主宰,亦為一精一氣神之主宰。

煉一精一煉氣煉神,均須先自煉心始」。

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凝,「故養生莫要於養心。

天玄子曰:「養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廣、心正、心平、心安、心靜、心定,心廣所以容萬類也,心正所以誠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靜所以絕攀緣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養生學概要》)。

凡事皆有根本,養心養神乃養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則血氣和平,有益健康。

《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恬淡虛無」的養生防病思想。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一精一神內守,病安從來?」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這裡從內外兩個方面揭示了調攝的重要原則。

對外,順應自然變化和避免邪氣的侵襲;對內,謹守虛無,心神寧靜,這樣外御內守,真氣從之,邪不能害。

可見,「恬淡虛無」之要旨是保持靜養,思想清靜、暢達情志,使一精一氣神內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一體形神合一的生理狀態,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學者非常重視思想清靜與健康關係的研究。

生理學研究證實,人在入靜後,生命活動中樞的大腦又回復到人的兒童時代的大腦電波波慢狀態,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標得到了「逆轉」。

經測定,高水平的氣功師的腦電波與一般人有明顯的不同。

社會調查發現,凡經過重大一精一神挫折、思想打擊之後,又未得到良好的一精一神調攝,多種疾病的發病率都有明顯增加。

社會實踐證實,經常保持思想清靜,調神養生,多練氣功,可以有效地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有益身心健康。

(二)清靜養神的方法

1、少私寡慾 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慾,是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

老子《道德經》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內經》指出「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因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一望太高太多,達不到目的,就會產生憂鬱、幻想、失望、悲傷、苦悶等不一良情緒,從而擾亂清靜之神。

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導致氣機紊亂而發病。

如果能減少私心、欲一望,從實際情況出發,節制對私慾和對名利的奢望,則可減輕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人變得心地坦然,心情舒暢,從而促進身心健康。

而要做到少私寡慾,必須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明確私慾之害,以理收心。

如《醫學入門·保養說》言:「主於理,則人欲消亡而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也」。

二是要正確對待個人利害得失。

《太上老君養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一性一命延駐百年。

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

六害不除,萬物擾心,神豈能清靜?去六害養心神,確為經驗之談。

2、養心斂思 養心,即保養心神;斂思,即專心致志,志向專一,排除雜念,驅逐煩惱。

《醫鈔類編》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神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衰老。」

所謂凝神,即是心神集中專注一點,不散亂,不昏沉。

可見,這種凝神斂思的養神方法,並非無知、無慾、無理想、無抱負,毫無一精一神寄托的閒散空虛。

因此,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是絕然不同的。

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

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

隨著科學的發展,實驗已證明,清靜養神這種自我調節能保持神經系統不受外界一精一神因素干擾,使人一體生理功能處於極佳狀態。

要想取得保養心神之良效。

必須具備心地光明磊落,志有所專的品德。

只有一精一神靜謐,從容一溫一和,排除雜念,專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靜和調,心胸豁達,神清氣和,樂觀愉快,這樣不僅有利於學一習一和工作,而且能使整體協調,生活規律,有利於健康長壽。

二、立志養德

正確的一精一神調養,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

只有對生活充滿信心,有目標、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進行道德風貌的修養和一精一神調攝,更好地促進身心健康。

(一)立志修養

養生,首先要立志,所謂立志,就是要有為全人類服務的偉大志向,樹立起生活的信念,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樂趣。

也就是說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一操一,這是每個人的生活基石和一精一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一精一神保障,有了正確的志向,才會真正促使他們積極探索生命的價值,尋找生活的真諦,追求知識,陶冶情一操一,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的延長生命活力的「增壽劑」,不畏老是健康長壽的一精一神支柱,產生不畏老一精一神的重要思想基礎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

老年人應重視健身養體,心胸開闊,情緒穩定,熱一愛一生活,為社會發揮「餘熱」,從而使內心感到無愧於一生的無限快樂的思想,這種思想又有益於健康。

理想和信念是生活的主宰和戰勝疾病的動力。

科學證明人的內在潛力很大,充滿自信心,頑強的意志和毅力是戰勝疾病的極為重要的力量。

《靈樞·本髒篇》言:「志意者,所以御一精一神,收魂魄,適寒一溫一,和喜怒者也」。

就是說意志具有統帥一精一神,調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意志堅強與否與健康密切相關。

事實證明,信念、意志堅定的人,能較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一精一神狀態。

生活實踐也證實了不少病殘者靠自己的信心、意志和努力,主宰自己的命運,為社會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綜上所述,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充滿信心,量力而行,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一環。

現代生理學和生物信息反饋療法研究證明,堅強的意志和信念,能夠影響內分一泌的變化,如白血球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故有益於健康長壽。

(二)道德修養

古人把道德修養作為養生一項重要內容。

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

他在《中庸》中進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

他認為講道德的人,待人寬厚大度,才能心曠神怡,體內安詳舒泰得以高壽。

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醫家等,也都把養一性一養德列為攝生首務,並一直影響著後世歷代養生家。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一性一既自喜,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一性一之大經也」,明代的《壽世保元》說:「積善有功,常存一陰一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祿也在《醫先》中說:「養德、養生無二術」。

由此可見,古代養生家把道德修養視作養生之根,養生和養德是密不可分的。

他們的養一性一,道德觀,雖有其歷史的局限一性一和認識上的片面一性一,但其積極的一面對道德修養、攝生延年還是頗有益處的。

從生理上來講,道德高尚,光明磊落,一性一格豁達,心理寧靜,有利於神志安定,氣血調和,人一體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規律的進行,一精一神飽滿,形體健壯。

這說明養德可以養氣,養神,使「形與神俱」,健康長壽。

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言:「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一精一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現代養生實踐證明,注意道德修養,塑造美好的心靈,助人為樂,養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獲得巨大的一精一神滿足,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開朗樂觀

一性一格開朗,一精一神樂觀是健身的要素、長壽的法寶,這是人所共知的常理。

(一)一性一格開朗

一性一格是人的一種心理特徵,它主要表現在人已經一習一慣了的行為方式上。

一性一格開朗是胸懷寬廣、氣量豁達所反映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

一性一格雖然與人的基因和遺傳因素直接相關,但隨著環境和時間的變化,是可以改變的。

人們都有一個使自己的一性一格適應於自然、社會和自身健康的改造任務。

醫學研究已證明,人的一性一格與健康、疾病的關係極為密切。

情緒的穩定,對一個人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一性一格開朗,活潑樂觀,一精一神健康者,不易患一精一神病、重病和慢一性一病,即使患了病也較易治癒,容易康復。

不一良一性一格對人一體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從各方面對人一體大腦、內臟及其他部位產生危害。

培養良好一性一格的基本原則是,從大處著眼,從具體事情入手,通過自己美好的行為,塑造開朗的一性一格。

首先要認識到不一良一性一格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看問題、處理問題要目光遠大,心胸開闊,寬以待人,大度處事,不斤斤計較,不鑽牛角尖。

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一習一和業餘生活,豐富生活內容,陶冶一性一情。

(二)情緒樂觀

情緒樂觀既是人一體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

孔子在《論語》中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可見,樂觀的情緒是調養一精一神,舒暢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一精一神營養。

一精一神樂觀可使營衛流通,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身心健康。

正如《素問·舉痛論》云:「喜則氣和志達,營衛調利」。

要想永保樂觀的情緒,首先要培養開朗的一性一格,因為樂觀的情緒與開朗的一性一格是密切相關的。

心胸寬廣,一精一神才能愉快。

其次,對於名利和享受,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要體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道理,這樣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滿足。

再次,培養幽默風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笑意。

現代科學研究已證明,笑是一種獨特的運動方式,它可以調節人一體的心理活動,促進生理功能,改善生活環境,使人養成無憂無慮,開朗樂觀的一性一格,讓生命充滿青春的活力。

四、保持心理平衡

當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競爭。

長期處在高節奏的競爭環境中,容易產生焦慮、心力疲勞、神經質等心理現象。

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心理健康。

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保證健康的體魄,就必須培養在競爭中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

(一)培養競爭的意識和心理素質

所謂競爭意識,就是要有進取心和高度的責任感。

有高度責任感的人,表現於對知識的索取,對技藝的追求和對志趣的傾心。

因此,視野開闊,生活充實。

競爭社會所需要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有頑強的毅力,毅力是一種持久堅強的意志,它是一精一神健康的有力保證。

同時,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劇烈的競爭常會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必須學會自我調節,做到勝不驕,敗不**,不為瑣事憂慮煩惱。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心地坦然的迎接新的挑戰。

在競爭社會塚,有些人在競爭失敗後,可產生自卑感,社會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興趣和能力也是多種多樣的,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從來不曾有過全能的「天才」。

因此,不必為一時一事的失利而苦惱,喪失信心。

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克服自卑感,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揚長避短,科學安排工作和學一習一,就會增加成功率。

競爭的社會更易產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是指對別人比自己優越,如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於自己時,想排除別人優勢而表現一種不甘心和怨恨的強烈情緒狀態,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會降低人一體生理功能而導致身心疾病。

消除嫉妒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培養正確的拚搏一精一神,即樹立歡迎別人超過自己,更有勇氣超過別人的正確觀念。

擺脫一切不一良情緒,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可能的範圍內達到最佳水平。

社會的發展將會促進合理的競爭,培養競爭意識,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能在當代環境中保持健康的平衡心理,保證旺盛的一精一力,健康的體魄,這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有益的,也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