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它不僅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手段,也是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

中醫養生學

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

針、灸、按摩是祖國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不僅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手段,也是中醫養生學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

利用針、灸、按摩進行保健強身,是中醫養生法的特色之一。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

《靈樞·經別篇》說:「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說明人的生長與健康,病的釀成與痊癒,與人一體經絡有密切關係。

針、灸、按摩就是根據有關經絡俞一穴一的理論,運用不同的方法調整經絡氣血,藉以通達營衛,諧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防病治病的目的。

而通於保健強身、益壽延年者,則屬於養生範疇,稱之為保健針、灸、按摩。

針、灸、按摩,方法各有不同,但其基本點是相同的,都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以調整經絡、刺激俞一穴一為基本手段,以激發營衛氣血的運行,從而起到和一陰一陽一、養臟腑的作用。

三種方法不同之處,在於使用的工具、實施的手法及形式不同。

就其作用而言,也有所側重,針法是用不同的針具刺激人一體的經絡俞一穴一,通過實施提、插、捻、轉、迎、隨、補、瀉等不同手法,以達到激發經氣、調整人一體機能的目的。

其所用工具為針,使用方法為刺,以手法變化來達到不同的效果;灸法則採用艾絨或其他藥物,借助於藥物燒灼,熏熨等一溫一一熱刺激,以一溫一通氣血。

其所用物品為艾絨等藥物,使用方法為灸,以局部一溫一度的刺激來達到調整機體的作用。

按摩則是用手指、掌或輔助按摩器械對人一體的經絡、俞一穴一、肢一體、關節等處,施以按、點、一揉一、一搓一、推、拿、抓、打、壓……等手法,以舒筋活血,和調表裡。

三種方法其實均施以手法為主,則是以不同手法達到不同目的。

三種方法各有特長,針刺有補有瀉;灸法長於一溫一補、一溫一通;按摩則側重於筋骨關節,屬於中醫外治法中三種不同類型的方法。

在中醫養生的實際應用中,灸法及按摩運用較為普遍,針刺古代多有運用,而今似不如灸及技摩應用的廣泛。

三者常可配合使用。

欲獲近期效果時,可用針法。

然而對禁針的一穴一位,或不宜針法者,則可用灸。

灸法往往較緩而持久,欲增強其效果,亦可配以針法。

針而宜一溫一者,可針、灸並施。

不宜針、灸者,可用按摩法。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