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協調平衡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

中醫養生學

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

所謂「協調」,是指調節人一體自身的生理功能狀態,及其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所謂「平衡」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機體自身各部分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動一態平衡;二是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一一交一一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

協調平衡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理論之一。

一、協調平衡與生命活動

中醫養生學從一陽一陽一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的觀點出發,認為臟腑、經絡、氣血津一液等等,必須保持相對穩定和協調,才能維持「一陰一平一陽一秘」的正常生理狀態,從而保證機體的生存。

正如恩格斯所說:「物體相對靜止的可能一性一,暫時平衡的可能一性一,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條件」。

為了求得這種「暫時平衡狀態」的「生命的根本條件」,保持人一體一陰一陽一的協調平衡就成為一條重要的養生法則。

無論一精一神、飲食、起居的調攝,還是自我保健或藥物的使用,都離不開一陰一陽一協調平衡,以平為期的宗旨。

人一體生命運動的過程也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人一體內的多種多樣的新陳代謝,都是通過一陰一陽一協調完成的。

體內的各種矛盾,諸如吸收與排一洩、同化與異化、酶的生成與滅活、酸鹼的產生和排一洩等等,都在對立統一的運動中保持相對協調平衡,而且貫穿生命運動過程的始終,從而使體一溫一、血糖、血脂、血中pH值等內環境因素都相對穩定在一定的生理範圍內,保持人一體本身一陰一陽一動一態平衡。

與此同時,人一體通過一陰一陽一消長運動和自然界進行物質一一交一一換,攝取周圍環境的物質,水、空氣、食物等供應機體需要;又把機體所產生的廢物排一出體外,維持人與自然界的協調平衡。

所以,人一體就是一個一陰一陽一運動協調平衡的統一整體,人生歷程就是一個一陰一陽一運動平衡的過程。

一陽一陽一平衡是人一體健康的必要條件。

養生保健的根本任務,就是運用一陰一陽一平衡規律,協調機體功能,達到內外協調平衡。

人一體複雜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臟腑功能的綜合反映。

因此,首先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在協調機體功能時,要特別注意情志平衡,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過激,都可影響臟腑,造成臟腑功能失衡而孽生百病,而疾病又可反饋人的情志,造成惡一性一循環。

因此,必須隨時調整機體生理與外界環境的關係,才能維護其協調平衡的狀態。

人一體生命活動是有規律的,符合規律的運動就有利於生命的存在,違背了規律,則有害於生命。

正常的運動在於機體「內在運動」與「外在運動」的和諧,運動的恰當及其相互間的協調一致。

「內在運動」,是指臟腑、氣血一精一氣的生理運動;「外在運動」,是指腦力、體力活動和體育運動的總和。

前者是維護生命的「供給一性一」運動,後者是保持生命活力的「耗一性一」運動。

如果這種「供銷」關係不協調,就會產生「生命危機」,過度疲勞、疾病、甚至死亡。

大量的生活實踐已證明,不適當的運動會破壞人一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加速人一體某些器官的損害和一些生理功能失調,進而引起疾病,最終縮短人的生命過程。

可見,任何運動都有各自的限度。

這個限度即是《內經》所說的:「以平為期」。

二、協調平衡與保健功法

掌握生命活動的規律,圍繞燮理一陰一陽一進行養生保健,使其達到一陰一陽一平衡,乃是中醫養生理論的關鍵所在。

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謹察一陰一陽一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以平為期」,就是以保持一陰一陽一的動一態平衡為準則。

中國的傳統健身術和功法,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傳統功法概括為:虛實、剛柔、吸斥、動靜、開合、起落、放收、進退,稱為八法。

它完全符合一陰一陽一變化之理,及「對立統一」、「協調平衡」的自然規律。

太極拳運動更是把人一體看成一個太極一陰一陽一整體,主張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柔相濟、動靜相兼,每個姿勢和每個動作都體現相反相成、一陰一陽一平衡的特點。

可見,協調平衡是生命整體運動之核心。

根據這一理論原則,很多學者進行了平衡保健研究,提出了新的養生保健方法,例如:

(一)元素平衡保健法

我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而且在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生剋制化」的聯繫,從而維持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人一體生理的協調平衡。

現代研究認為,元素的形成、地球的形成和人類進化都是物質演化到某個階段達到動一態平衡的結果。

根據物質演化規律認為,人類要健康長壽,就必須遵循物質一一交一一換的平衡協調的規律。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的生命活動過程中,由於新陳代謝的不協調,可使體內某些元素積累過多,或某些元素不足,出現元素平衡失調,導致疾病和早衰。

當前很多非感染一性一疾病,大多與元素平衡失調有關。

例如,危害人類健康最大的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產生與體內物質一一交一一換平衡失調密切相關。

有些地方病,如甲狀腺腫由於缺碘所致,克山病因缺硒所造成。

醫療實踐證明,科學地進行飲食保健,可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一性一疾病。

強化某些微量元素亦可預防或改善很多地方病的情況。

平衡保健理論研究認為,在人生不同年齡階段,要根根不同的生理特點,及時研究體內元素的平衡保健,開發、製作出相應的保健飲食,糾正體內元素的失調,維持體內各種元素的協調平衡,將會有益於人類的健康。

(二)一一交一一替運動平衡法

系統論和控制論研究認為,生命經常處於對稱、協調、動一態、穩定、平衡狀態。

人一體的對稱失調、失衡、失穩是導致人一體生理功能低下和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因此,健康活力獲得的關鍵,在於調節和調動自身生產的積極因素,克服對稱失調,達到協調平衡,就能增進健康和長壽。

根據相對醫學的研究,有的學者提出一一交一一替運動鍛煉保健法。

此法是一種使人一體各系統生理功能內部或生理功能之間一一交一一替進行鍛煉以克服偏用偏廢,達到自身協調平衡的健身運動方式。

例如,「體腦一一交一一替」,它既可使體力增進不衰,又可使腦力健旺;「動靜一一交一一替」,它可有效地調節人的全身臟器活動恢復正常平衡;「上下一一交一一替」,可以增強機體的機敏一性一、靈活一性一、反應一性一,減少腦皿管疾病的發生;「左右一一交一一替」,可以調節失衡的機體的生理功能,「前後一一交一一替」,可以預防和治療某些腰腿病,避免老年人下肢活動不靈,行走不穩。

上述這些僅是舉例,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一一交一一替運動的內容。

每個人可根據「寓一一交一一替運動於日常生活」中和自己的實際情況,隨時隨地運用實施。

對於增進身一體協調平衡能力和發揮人一體生理潛力,將會大有稗益。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