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
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
中醫養生學繼承了傳統中醫學的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一精一華,以「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的整體觀為出發點.主張從綜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動。
養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動的動靜互涵、平衡協調為基本準則。
主張「正氣為本」,提倡「預防為主」,強調辨證思想。
要求人們用持之以恆的一精一神,自覺地、正確地運用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自養自療,提高身一體素質和抗衰防病的能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第一節 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長、發育活力,並按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過程。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
探索生命的規律,對於中醫養生學來說,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一、生命的起源
《內經》認為,生命物質是宇宙中的「太虛元氣」,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無生命的物質演變化生出來的。
天地之間所以有品類無限多樣的物種,都是物質自己的運動和變化,在時間進行中形成的。
《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說:「太虛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鹹章」,就是這個意思。
人是最高等的動物,但也不過是「物之一種」,是從萬物群生中分化出來的。
所以《素問·寶命全記淪》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氣生」,是說人類生命的起源,源於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於太一陽一的火和地球的水。
太一陽一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種營養物質)是生命形質的原料。
有生命的萬物必須依靠天上的太一陽一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類當然也不例外。
「四時之法成」,是說人類還要適應四時一陰一陽一變化的規律才能發育成長。
因為人生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的一切運動變化、必然會直持或間接地對人一體的內環境產生影響,而人一體的內環境的平衡協調和人一體外界環境的整體統一,是人一體得以生存的基礎。
在正常情況下,通過人一體內部的調節可使內環境與外界自然環境為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人的活動違反自然變化的規律,或外界自然環境發生反常的劇變,而人一體的調節功能又不能適應時,人一體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都會遭到破壞而產生疾病。
這說明「適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觀規律。
人類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更好地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成為自然的主人。
二、生命的運動形式
《莊子·知北遊》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這就是說,生命活動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質-—氣的聚、散、離、合運動的結果,生命是物質運動的形式。
活著的人一體,是一個運動變化著的人一體。
《素問·六微旨大論》進一步指出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這就說明,只有運動,才能化生萬物,宇宙間的一切吻質,儘管有大小和生存的時間長短不同,但運動是一致的。
升降出入運動,是人一體氣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臟腑經絡、一陰一陽一氣血矛盾的基本過程。
因此,在生理上人一體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無不依賴於氣機的升降出入,如肺的宣發與肅降,脾的升清與胃的降濁,心腎的水火相濟,都是氣機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體現。
在預防疾病方面,同樣要保持人一體氣機升降正常,才能抗禦邪氣侵犯,免生疾病。
三、生命的維持和死亡
《素問·生氣通天論》裡說:「生之本,本於一陰一陽一」,這就是說,生命的根本,就是一陰一陽一。
究其原因,是由於「一陽一化氣,一陰一成形」,而生命過程就是不斷的化氣與成形的過程,即有機體同外界進行不斷的物質一一交一一換和能量一一交一一換的過程。
化氣與成形,是生命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兩個對立面是不斷鬥爭的,又是統一的。
化氣與成形,互為消長;任何一方的太過或不及,均可導致另一方受損。
但二者又結合於生命的統一體內,互相依存,互相轉化。
一陽一氣化為一陰一精一,一陰一精一又化為一陽一氣,否則「孤一陽一不生,獨一陰一不長」。
人之所以有生命,在於構成一人一體的「氣」具有生命力。
人一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就在於元氣的盛衰存在;新陳代謝的生化過程,稱之謂氣化生理;生命的現象,本源於氣機的升降出入等等,這都反映出氣既是構成一人一體的基本物質,又是人一體的生命動力。
正因為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動力。
宋《聖濟總錄》提出:「萬物壯老,由氣盛衰」的觀點,並認為「人之有是形也,因氣而榮,因氣而病」。
張景岳則反覆強調氣在防病延年中的重大意義,指出氣是人一體盛衰壽夭的根本。
他說;「蓋以大地萬物皆由氣化;氣存數亦存,氣盡數亦盡,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氣不可不寶,能寶其氣,則延年之道也」。
同樣,一精一、血、津一液亦是構成一人一體及促進人一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如《靈樞·經脈》篇說:「人始生,先成一精一,一精一成而腦髓生,骨為十、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一毛一發長」,這就說明人一體的產生必先從一精一始,由一精一而後生成身形五臟,皮肉筋骨脈等。
不僅如此,人出生之後,猶賴一陰一精一的充盈,從而維持人一體的正常的生命活動,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一精一者,身之本也」。
若一陰一精一充盈,則生命活動旺盛,身健少病;若一陰一精一衰虛,則生命活動減退,早衰多病。
還有,生命的維持還依賴於神的健康,《靈樞·天年》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可見,神的得失關係到生命的存亡。
從人一體來說,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總稱,整個人一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無不屬於神的範圍。
它包括一精一神意識,運動、知覺在內,以一精一血為物質基礎,是氣血一陰一陽一對立的兩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產物。
綜上所述,人一體的生命活動,是以體內臟腑一陰一陽一氣血為依據的。
臟腑一陰一陽一氣血平衡,人一體才會健康無病,不易衰老,壽命才能得以延長。
這就是《素問·生氣通天論》中「一陰一平一陽一秘,一精一神乃治;一陰一陽一離決,一精一氣乃絕」的理論。
但有生必有死,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恩格斯說:「生命首先就在於:生命在每一瞬間食它自身,但卻又是別的什麼。
所以生命也是存在於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自行產生和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於是死就來到」。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