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養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動的動靜互涵、平衡協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

中醫養生學

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

中醫養生學繼承了傳統中醫學的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一精一華,以「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的整體觀為出發點.主張從綜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動。

養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動的動靜互涵、平衡協調為基本準則。

主張「正氣為本」,提倡「預防為主」,強調辨證思想。

要求人們用持之以恆的一精一神,自覺地、正確地運用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自養自療,提高身一體素質和抗衰防病的能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第一節 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長、發育活力,並按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過程。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

探索生命的規律,對於中醫養生學來說,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一、生命的起源

《內經》認為,生命物質是宇宙中的「太虛元氣」,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無生命的物質演變化生出來的。

天地之間所以有品類無限多樣的物種,都是物質自己的運動和變化,在時間進行中形成的。

《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說:「太虛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鹹章」,就是這個意思。

人是最高等的動物,但也不過是「物之一種」,是從萬物群生中分化出來的。

所以《素問·寶命全記淪》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氣生」,是說人類生命的起源,源於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於太一陽一的火和地球的水。

太一陽一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種營養物質)是生命形質的原料。

有生命的萬物必須依靠天上的太一陽一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類當然也不例外。

「四時之法成」,是說人類還要適應四時一陰一陽一變化的規律才能發育成長。

因為人生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的一切運動變化、必然會直持或間接地對人一體的內環境產生影響,而人一體的內環境的平衡協調和人一體外界環境的整體統一,是人一體得以生存的基礎。

在正常情況下,通過人一體內部的調節可使內環境與外界自然環境為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人的活動違反自然變化的規律,或外界自然環境發生反常的劇變,而人一體的調節功能又不能適應時,人一體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都會遭到破壞而產生疾病。

這說明「適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觀規律。

人類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更好地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成為自然的主人。

二、生命的運動形式

《莊子·知北遊》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這就是說,生命活動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質-—氣的聚、散、離、合運動的結果,生命是物質運動的形式。

活著的人一體,是一個運動變化著的人一體。

《素問·六微旨大論》進一步指出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這就說明,只有運動,才能化生萬物,宇宙間的一切吻質,儘管有大小和生存的時間長短不同,但運動是一致的。

升降出入運動,是人一體氣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臟腑經絡、一陰一陽一氣血矛盾的基本過程。

因此,在生理上人一體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無不依賴於氣機的升降出入,如肺的宣發與肅降,脾的升清與胃的降濁,心腎的水火相濟,都是氣機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體現。

在預防疾病方面,同樣要保持人一體氣機升降正常,才能抗禦邪氣侵犯,免生疾病。

三、生命的維持和死亡

《素問·生氣通天論》裡說:「生之本,本於一陰一陽一」,這就是說,生命的根本,就是一陰一陽一。

究其原因,是由於「一陽一化氣,一陰一成形」,而生命過程就是不斷的化氣與成形的過程,即有機體同外界進行不斷的物質一一交一一換和能量一一交一一換的過程。

化氣與成形,是生命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兩個對立面是不斷鬥爭的,又是統一的。

化氣與成形,互為消長;任何一方的太過或不及,均可導致另一方受損。

但二者又結合於生命的統一體內,互相依存,互相轉化。

一陽一氣化為一陰一精一,一陰一精一又化為一陽一氣,否則「孤一陽一不生,獨一陰一不長」。

人之所以有生命,在於構成一人一體的「氣」具有生命力。

人一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就在於元氣的盛衰存在;新陳代謝的生化過程,稱之謂氣化生理;生命的現象,本源於氣機的升降出入等等,這都反映出氣既是構成一人一體的基本物質,又是人一體的生命動力。

正因為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動力。

宋《聖濟總錄》提出:「萬物壯老,由氣盛衰」的觀點,並認為「人之有是形也,因氣而榮,因氣而病」。

張景岳則反覆強調氣在防病延年中的重大意義,指出氣是人一體盛衰壽夭的根本。

他說;「蓋以大地萬物皆由氣化;氣存數亦存,氣盡數亦盡,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氣不可不寶,能寶其氣,則延年之道也」。

同樣,一精一、血、津一液亦是構成一人一體及促進人一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如《靈樞·經脈》篇說:「人始生,先成一精一,一精一成而腦髓生,骨為十、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一毛一發長」,這就說明人一體的產生必先從一精一始,由一精一而後生成身形五臟,皮肉筋骨脈等。

不僅如此,人出生之後,猶賴一陰一精一的充盈,從而維持人一體的正常的生命活動,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一精一者,身之本也」。

若一陰一精一充盈,則生命活動旺盛,身健少病;若一陰一精一衰虛,則生命活動減退,早衰多病。

還有,生命的維持還依賴於神的健康,《靈樞·天年》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可見,神的得失關係到生命的存亡。

從人一體來說,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總稱,整個人一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無不屬於神的範圍。

它包括一精一神意識,運動、知覺在內,以一精一血為物質基礎,是氣血一陰一陽一對立的兩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產物。

綜上所述,人一體的生命活動,是以體內臟腑一陰一陽一氣血為依據的。

臟腑一陰一陽一氣血平衡,人一體才會健康無病,不易衰老,壽命才能得以延長。

這就是《素問·生氣通天論》中「一陰一平一陽一秘,一精一神乃治;一陰一陽一離決,一精一氣乃絕」的理論。

但有生必有死,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恩格斯說:「生命首先就在於:生命在每一瞬間食它自身,但卻又是別的什麼。

所以生命也是存在於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自行產生和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於是死就來到」。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