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一般而言,四肢發達,手腳靈活,則人一體的生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

中醫養生學

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

四肢、手足是人一體運動的重要器官,機體生命力的強盛與否,與四肢手足的功能強弱密切相關。

一般而言,四肢發達,手腳靈活,則人一體的生命力旺盛;若四肢羸弱,手足行動遲緩,說明生命力低下。

故強身保健應重視四肢手足的攝養。

一、上肢和手的保健法

人類在勞動、學一習一、生活和娛樂中,幾乎樣樣事情都離不開上肢和手的功能。

在人的感覺器官中,雙手與外界直接接觸的機會也最多,被污染的機會也最多;手又是手三一陰一經脈與手三一陽一經脈一一交一一接之處。

因此,做好上肢和手的健康保護和衛生保健,對於防病健體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上肢以動為養

上肢經常運動,就是最好的保健方法。

運動的方法比較多,如搖肩轉背、左右開弓、托肘摸背、提手摸頭等。

平常我們所進行的運動保健,大多都須有上肢的運動才能完成。

這裡介紹一種甩動法:雙手輕輕一握拳,由前而後,甩動上肢,先向左側甩動,再向右側甩動,然後兩肢垂於身一體兩側甩動。

各24次。

本法有舒展筋骨關節、流通經絡氣血、強健上肢的作用,可預防肩、肘、腕關節疾病,還可調節氣血,防治高血壓。

(二)按摩保健

手部按摩和上臂按摩結合在一起做。

具體作法:雙手合掌互相摩一擦至熱,一手五指掌面放在另一手五指背面,從指端至手腕來往摩一擦,以局部有熱感為度,雙手一一交一一替。

然後用手掌沿上肢內側,從腕部向腋窩摩一擦,再從肩部沿上肢外側向下摩一擦至腕部,一上一下為1次,可做24次;另一上肢同法。

按摩時間可安排在晚上睡前和早晨醒後,本法可以促進肌膚的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及營養的吸收,使肌肉強健,除皺悅澤,柔潤健手防治凍瘡。

(三)梅花針護手

取梅花件輕叩手背部皮膚,由指尖沿著手指直線向手腕處叩擊,每日1次。

手法不宜太重,每次叩擊以手背皮膚達到一溫一一熱即可。

叩完後最好塗擦潤手膏。

此法潤一滑防皺,活絡行血,保持手部健美。

(四)藥物潤手嫩膚

採用一藥物方法,保護手部皮膚,使其滋潤一滑一嫩、潔白紅一潤。

下舉二方:

千金手膏方(《千金翼方》) 桃仁20g,杏仁10g(去皮尖),橘核20g,赤芍20g,辛夷仁、川芎、當歸各30g,大棗60g,牛腦、羊腦、狗腦各60g。

諸藥加工製成膏,洗手後,塗在手上擦勻,忌火炙手。

本品有光潤皮膚、護手防皺之效。

太平手膏方(《太平聖惠方》) 瓜蔞瓤60g,杏仁30g,蜂蜜適量。

製作成膏,每夜睡前塗手。

本品防止手部皸裂,使皮膚白淨柔一嫩,富有彈一性一。

(五)手部衛生

保持手部清潔衛生,一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健手美手之用;二是預防疾病,是把好「病從口入」的主要環節。

俗話說:「飯前便後洗洗手,細茵病毒難入口」。

洗手時應使用肥皂或香皂,不但去油泥污垢,還可殺菌。

但切忌不可用汽油清洗手上的油垢,因汽油對皮膚有侵蝕作用,使手變得粗糙,被引起一些皮膚病,冬季手指取暖,古人主張用暖水器,或用熱水泡手,不可以爐火烘手。

《老老恆言·雜器》說:「冬寒頻以爐火拱手,必致十指燥裂」,值得我們生活中加以注意。

另外,要勤剪指甲。

《養生書》說:「甲為筋之餘,甲不敷截筋不替」。

經常修剪指甲,可消除細菌,又可加強新陳代謝,促使筋氣更新,有利於指甲的榮澤,筋膜的強健。

二、下肢和腳的保健法

腿腳乃全身的支柱,擔負全身的行動的重擔。

中醫學認為雙腳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十二經絡的重要起止部位。

足三一陰一經和足三一陽一經相一一交一一接在腳上。

因此,腿腳保健關係到整體,對人的健康長壽至為重要。

歷代養生家特別強調下肢和腳的調攝,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健措施,如運動、按摩、保暖、泡足、藥療等。

(一)下肢宜勤動

步態穩健,行走如飛,被視為健康的標誌,步履蹣跚,行動遲緩,則食衰老的表現,故俗話說:「人老腿先老」。

為此人們把煉「腳勁」和「腿勁」作為健康長壽的方法。

下肢運動的方法比較多,如跑步跳躍、長途跋涉、爬山、散步等均可採用。

這裡介紹幾種原地鍛煉方法:

站立甩腿法 一手扶牆或扶樹,一腳站立,一腳甩動先向前甩動右腿,腳尖向上一翹一起,然後向後甩,腳面繃直,腿亦伸直,如此前後甩動,左右腿各甩動20次。

平坐蹬腿法 平坐,上身保持正直,先提起左腳向前上方緩伸,腳尖向上,當要伸直時,皎跟稍用力向前下方蹬出,再換右腳做,雙一腿各做20次。

扭膝運動法 兩腳平行靠攏,屈膝做向下蹲,雙手掌置於膝上,膝部向前後左右做圓周運動,先左轉,後右轉,各20次。

上述功法可增強下肢功能,關節運動靈活,防治下肢乏力、關節疼痛、小腿一抽一筋、半身不遂等。

(二)腿足常按摩

下肢按摩可分干浴腿法和擦腳心法。

干浴腿法:平坐,兩手先抱一側大一腿一根,自上而下摩一擦至足踝,然後再往回摩一擦至大一腿一根,一上一下為1次,做20次,依同法再摩一擦另一腿。

其作用是:腿力增強,關節靈活,預防肌肉萎一縮、下肢靜脈曲張等病。

擦腳心法:每夜洗腳後臨睡之前,一手握腳趾,另一手摩一擦足心100次,以熱為度,兩腳輪流摩一擦。

本法具有固真元、暖腎氣、一一交一一通心腎、強足健步、防治足疾等作用。

現代研究認為,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投影。

腳上又有大量神經末稍,經常按摩可使神經更加活潑,神經和內分一泌活動更加協調,大腦和心臟功能增強,記憶力提高,解除疲勞,還可防治局部和全身一性一很多疾病。

(三)足膝宜保暖

腳下為一陰一脈所聚,一陰一氣常盛,膝為筋之府,寒則易於攣急,所以足膝部要特別注意保暖,以護其一陽一氣。

現代研究認為,腳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一溫一力差,且與呼吸道,尤其是鼻粘一膜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繫。

因此,腳對寒冷非常敏一感。

當氣一溫一降到7℃以下時,就開始發涼,進而反射一性一地引起鼻粘一膜血管收縮。

試驗證明,將雙足放在4℃冷水中,三分鐘後就會出現流涕和噴嚏。

所謂「寒從腳下起」即此意。

研究又表明,人的雙腳皮表一溫一度為28℃~33℃時,感覺最舒服。

若降到22℃以下時,則易患感冒等疾病。

在寒冷的天氣要保持足膝部良好的血液循環和一溫一度。

鞋襪宜保暖、寬大柔軟舒服,鞋子要防水,透氣一性一能好,並要及時更換。

腳部保暖對於預防感冒、鼻炎、哮喘、心絞痛等有一定的益處。

(四)足宜勤泡洗

用一溫一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對心臟、腎臟及睡眠都有益處。

《瑣碎錄·雜說》說:「足是人之底,一一夜一次洗」,說明人們早就把「睡前一盆湯」看作養生保健的措施之一。

古今中外許多長壽老人和學者,都認為常洗腳非常有利於健康長壽。

如民間歌謠說:「春天洗腳,升一陽一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一溫一灼;睡前洗腳,睡眠香甜;遠行洗腳,解除疲勞」。

如果洗腳和按摩合在一起做,效果更好。

(五)藥物護足

秋冬季節,足部常因經脈阻滯,肌膚失養,皮膚枯燥,而出現皸裂。

用散寒活血,潤燥養膚的中藥,外塗足部,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下舉二方,以作參考。

初虞世方(《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生薑汁、酒一精一、白鹽、臘月豬膏。

研爛炒熱,擦於腳部,有散寒一溫一經、潤膚治裂之功效。

冬月潤手(足)防裂方(《外科大成》) 豬脂油12g,黃臘60g,白芷、升麻、豬牙皂莢各3g,丁香1.5g,麝香0.6g。

制備成膏,洗腳後塗上。

本方法祛邪通絡,祛風消腫,防裂防凍。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