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所以,養生必須從整體全局著眼,注意到生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學

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

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無論哪一個環節發生了障礙,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所以,養生必須從整體全局著眼,注意到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全面考慮,綜合調養。

綜合調養的內容,不外著眼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臟腑、經絡、一精一神情志、氣血等方面,具體說來,大致有: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一欲、調一情志、動形體,以及針灸、推拿按摩、藥物養生等諸方面內容。

恰如李梃在《醫學人門·保養說》中指出的:「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一欲以養一精一,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

避風寒就是順四時以養生,使機體內外功能協調;節勞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使臟腑協調;戒色一欲、正思慮、薄滋味等,是指一精一、氣、神的保養;動形體、針灸、推拿按摩,是調節經絡、臟腑、氣血,以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協調;藥物保健則是以藥物為輔助作用,強壯身一體、益壽延年。

從上述各個不同方面,對機體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出現失調、偏頗,達到人與自然、體內臟腑氣血一陰一陽一的平衡統一,便是綜合調養。

綜合調養作為養生的指導原則之一,主要是告誡人們養生要有整體觀念。

其要點大致如下,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養宜適度

養生能使人增進健康,益壽延年。

但在實際調養過程中,也要適度。

無論哪種養生方法,適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

簡言之,就是養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

過分注意保養,則會瞻前顧後,不知所措,稍勞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變,便閉門不出,以為食養可益壽,便強食肥鮮;恐懼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等等,雖然意求養生,但自己卻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這也不敢,那也不行。

不僅於健康無益,反而有害。

所以,養生應該適度,按照生命活動的規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的目的。

2、養勿過偏

綜合調養亦應注意不要過偏。

過偏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認為「補」即是養。

於是,飲食則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則強調安逸,以靜養為第一;為求得益壽延年,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

當然,食補、藥補、靜養都是養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六偏而忽略了其地方面,則也會影響健康。

食補太過則營養過剩,藥補太過則會發生明一陽一偏盛,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動靜失調,都會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

一種情況是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只強調「動則不衰」,而使機體超負荷運動,消耗大於供給,忽略了動靜結合,勞逸適度,同樣會使新陳代謝失調,雖然主觀願望是想養生益壽,但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

所以,綜合調養主張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要從機體全身著眼,進行調養,不可失之過偏,過偏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益壽延年的願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3、審因施養

綜合調養在強調全面、協調、適度的同時,也強調養宜有針對一性一。

所謂審因施養,就是指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一般說來,可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分別施養。

不能千人一面,統而論之。

詳見第十六章。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