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概括地說,大要有四:一要「和五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

中醫養生學

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

飲食養生,並非是無限度地補充營養,而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法度。

概括地說,大要有四: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營養;二要「有節制」,即不可過飽,亦不可過饑,食量適中,方能收到養生的效果;三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四要因時因人而宜,根據不同情況、不同體質,採取不同的配膳營養。

這些原則對於指導飲食營養是十分重要的。

一、合理調配

飲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所含營養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各種不同的營養,以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

因此,全面的飲食,適量的營養,乃是保證生長發育和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

早在二千多年前,《素問·髒氣法時論》中就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一精一益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也說:「谷、肉、果、萊、食養盡之」,全面概述了飲食的主要組成內容。

其中,以穀類為主食品,肉類為副食品,用蔬菜來充實,以水果為輔助。

人們必須根據需要,兼而取之。

這樣調配飲食,才會供給人一體需求的大部分營養,有益於人一體健康。

從現代科學研究來看,穀類食品含有糖類和一定數量的蛋白質;肉類食品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這些食物相互配合起來,才能滿足人一體對各種營養的需求。

如果不注意食品的合理調配,就會影響人一體對所需營養物質的攝取,於健康無益。

在實際生活中,要根據合理調配這一原則,結合具體情況,有針對一性一地安排飲食,對身一體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中醫將食物的味道歸納為:酸、苦、甘、辛,鹹五種,統稱「五味」。

五味不同,對人一體的作用也各有不同。

五味調和,有利於健康。

《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一陰一之所生,本在五味,用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以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一精一,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說明飲食調配得當,五味和諧,則有助於機體消化吸收,滋養臟腑、筋骨、氣血,因而有利於健康長壽。

《素問·五臟生成》指出:「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一毛一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從食味太偏有損健康的角度,強調了五味調和的重要一性一。

二、定量、定時

飲食有節,就是飲食要有節制。

這裡所說的節制,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進食的量,一是指進食的時間。

所謂飲食有節,即進食要定量、定時。

《呂氏春秋·季春紀》說,「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一)定量

定量是指進食宜饑飽適中。

人一體對飲食的消化、吸收、輸布,主要靠脾胃來完成。

進食定量,饑飽適中,恰到好處,則脾胃足以承受。

消化、吸收功能運轉正常,人便可及時得到營養供應,以保證各種生理功能活動。

反之,過饑或過飽,都對人一體健康不利。

過分飢餓,則機體營養來源不足,無以保證營養供給。

消耗大於補充,就會使機體逐漸衰弱,勢必影響健康。

反之,飲食過量,在短時間內突然進食大量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食物停滯於腸胃,不能及時消化,就影響營養的吸收和輸布;脾胃功能因承受過重,亦會受到損傷。

其結果,都難以供給人一體生命所需要的足夠營養。

氣血化生之源不足,必然導致疾病的發生,無益於健康。

《管子》說:「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

《千金要方·養一性一序》進而指出:「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

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澼」,人在大饑大渴時,最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

所以在饑一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避免身一體受到傷害。

當然,在沒有食慾時,也不應勉強進食,過份強食,脾胃也會受傷。

《呂氏春秋·孟春紀》說:「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曰爛腸之食」,《素問·痺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梁代陶弘景在《養一性一延命錄》也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這些論述都說明了節制飲食定量的重要養生意義。

(二)定時

定時是指進食宜有較為固定的時間,早在《尚書》中就有「食哉惟時」之論。

有規律的定時進食,可以保證消化、吸收機能有節奏地進行活動,脾胃則可協調配合,有張有弛。

飲食物則可在機體內有條不紊地被消化、吸收,並輸布全身。

如果食無定時,或零食不離口,或忍饑不食,打亂胃腸消化的正常規律,都會使脾胃失調,消化能力減弱,食慾逐漸減退,有損健康。

我國傳統的進食方法是一日三餐。

若能經常按時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一習一慣,則消化功能健旺,於身一體是大有好處的。

定量、定時是保護消化功能的調養方法,也是飲食養生的一個重到原則,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例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這即進食適度的意思。

一日之內,人一體的一陰一陽一氣血的晝夜變化而盛衰各有不同。

白天一陽一氣盛,故新陳代謝旺盛,需要的營養供給也必然多,故飲食量可略大;夜晚一陽一衰而一陰一盛,多為靜息入寢,故需要的營養供給也相對少些。

因而,飲食量可略少,這也有利於胃腸的消化功能。

所以,自古以來,就有「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之說。

早飯宜好 經過一一夜睡眠,人一體得到了充分休息,一精一神振奮,但胃腸經一一夜時間,業已空虛,此時若能及時進食,則體內營養可得到補充,一精一力方可充沛。

所謂早飯宜好,是指早餐的質量,營養價值宜高一些,一精一一些,便於機體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

尤以稀、干搭配進食為佳,不僅攝取了營養,也感覺舒適。

午飯宜飽 中午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上午的活動告一段落,下午仍需繼續進行,白天能量消耗較大,應當及時得到補充。

所以,午飯要吃飽,所謂「飽」是指要保證一定的飲食量。

當然,不宜過飽,過飽則胃腸負擔過重,也影響機體的正常活動和健康。

晚飯要少 晚上接近睡眠,活動量小,故不宜多食。

如進食過飽,易使飲食停滯,增加胃腸負擔,會引起消化不一良,影響睡眠。

所以,晚飯進食要少一些。

也不可食後即睡,宜小有活動之後入寢。

《千金要方·道林養一性一》說:「須知一日之忌,暮無飽食」,「飽食即臥乃生百病」。

三、飲食衛生

注意飲食衛生,也是我國人民的好傳統。

自古以來,飲食衛生一直為人們所重視,把注意飲食衛生看成是養生防病的重要內容之一。

歸納起來,大要有三:

(一)飲食宜新鮮

新鮮、清潔的食品,可以補充機體所需的營養,飲食新鮮而不變質,其營養成分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對人一體有益無害。

食品清潔,可以防止病從口入,避免被細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進入機體而發病。

因此,飲食物要保證新鮮、清潔。

《論語·鄉一一黨一一》中就有「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進一步指出:「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

告誡人們,腐敗不潔的食物變質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

新鮮、清潔的食品才是人一體所需要的。

(二)宜以熟食為主

大部分食品不宜生吃,需要經過烹調加熱後變成熟食,方可食用,其目的在於使食物更容易被機體消化吸收。

同時,也使食物在加工變熱的過程中,得到清潔、消毒,除掉一些致病因素。

實際上,在人類取得火種以後,吃熟食便成為人類的飲食一習一慣,以致發展為烹調學。

孔子的「膾不厭細」,也是著眼於熟食而言。

故飲食以熟食為主是飲食衛生的重要內容之一,肉類尤須煮爛。

《千金要方·養一性一序》說:「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這對老年人尤為重要。

(三)注意飲食禁忌

在人類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有些動、植物於人一體有害,吃入後會發生食物中毒,如海豚、發芽的土豆等,對人一體有毒,誤食會影響健康,危及生命。

因而,在飲食中,應多加小心,仔細辨認。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代醫家張仲景就提出了有關食品禁忌的問題。

在《金匱要略》中,分別有《禽一獸魚蟲禁忌井治》和《果實菜谷禁忌並治》兩類,指出:「肉中有朱點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諸肉及魚,若狗不食,鳥不啄者,不可食之」,「生果停留多日,有損處,食之傷人」,「果子落地經宿,蟲蟻食之者,人一大忌食之」。

這些飲食禁忌,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在飲食衛生中,應予以足夠重視。

(四)因時因人制宜

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是飲食養生的原則之一,對於保證機體健康是有很好作用的。

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飲膳正要》一書中說:「春氣一溫一,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一性一治其寒」,概括地指明了飲食四時宜忌的原則(詳見下篇「因時養生」)。

飲食調攝,還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個一性一、一習一慣等方面的差異,分別予以安排,不可一概而論。

例如:胃酸偏多的人,宜適當多食鹼一性一食物;而胃酸缺乏的人宜適當選擇偏於酸一性一的食品,以保證食物的酸鹼適度。

體胖之人,多有痰濕,故飲食宜清淡,而肥甘油膩則不宜多食;體瘦之人,多一陰一虛內熱,故在飲食上宜多吃甘潤生津的食品,而辛辣燥烈之品則不宜多食(詳見下篇「體質養生」與「因人養生」)。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