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 中年是指從36歲到60歲這段時期。《靈樞·天年》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

中醫養生學

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

中年是指從36歲到60歲這段時期。

一、生理和心理特點

《靈樞·天年》云:「人生……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髮鬢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

這段論述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

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

現代研究表明,人類在30歲以後,大約每增加一歲,功能減退1%。

中年是心理成熟階段,情緒多趨於穩定狀態。

但隨著臟腑生理功能的變化,心理也有相應的變化。

有些人對生理逐步老化缺乏應有的認識和理解,常有不同程度的疑病傾向。

中年又是「多事之秋」,要承擔來自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和重任,心理負擔沉重。

衰變、嗜欲、一操一勞、思慮過度是促使早衰的重要原因,也是許多老年慢一性一病的起因。

《景岳全書·中興論》強調:「故人於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餘強半」,說明中年的養生保健至關重要。

如果調理得當,就可以保持旺盛的一精一力而防止早衰、預防老年病,可用延年益壽。

二、養生指導

(一)一精一神少慮

中年是承上啟下的一代,肩負社會、家庭的重擔,加上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易使思想

情緒陷入抑鬱、焦慮、緊張的狀態。

長此以往,必然耗傷一精一氣,損害心神,早衰多病。

《養一性一延命錄》強調;「壯不競時」、「一精一神滅想」,就是要求中年人要一精一神暢達樂觀,不要為瑣事過分勞神。

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

中年人的一精一神調攝,應注意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一性一格,尋找事業的一精一神支柱。

工作、學一習一之餘.可以聽音樂、看電視,與子女嬉笑談心,共享天倫之樂。

也可以澆花養魚、作畫一習一字、美化儀容儀表,使自己裝束趨向年輕化,以振奮一精一神,增添生活樂趣;或者寧心靜坐、百事不思半小時,使大腦得以充分休息,使自己跳出緊張的思慮氛圍,生活在愉悅舒緩、充滿活力的環境裡。

當憂慮焦躁情緒不佳時,可對親朋好友傾吐自己的苦悶,或適當參加文體活動,使焦慮情緒聚集於體內的能量釋放出來,緩解心理上的壓力。

在社會實踐中,塑造出有利社會和個一性一發展的一性一格特徵。

這對中年人調整神經系統功能,防止早衰是極為重要的。

(二)切勿過勞

中年人年富力強,而被委以種種重任,又擔負著贍養老人、撫養子女和家庭生活安排等多項工作,要注意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在保證充分營養的前提下,要善於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作,學會休息。

休息的方式多種多樣,適當地調節工作可謂積極地休息方式。

對於繁多的事物,宜分清輕重緩急、主次先後、有節奏有步驟地逐一完成。

要根據具體情況,切整生活節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要善於忙裡偷閒,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地運動。

如做工間一操一、上樓下摟、騎車走路,室內踱步等等;利用等車、坐車時間,做一些叩齒、咽津、提一肛一等鍛煉。

也可以採用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一一交一一換,或改變一下作業姿勢,如坐與站立一一交一一替。

體育鍛煉、文娛活動同樣是積極的休息方式,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中國傳統健身功法以及游泳、登高、對奕、垂釣等,既可怡情養一性一,又可鍛煉身一體,如能持之以恆,必收益無疑。

睡眠是重要的休息方式。

中年人必須保證睡眠時間,不可因工作繁忙經常開夜車,切忌通宵達旦地工作。

〔三)節制房一事

人到中年體力下降,加之工作緊張,家務繁忙,故應節制房一事。

如果房一事頻繁,勢必使身一體過分消耗,損傷腎氣。

中年人應根據各人的實際情況,相應減少行一房次數,以適應人一體臟腑功能。

《泰定養生主論》指出:「三十者,八日一施洩;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洩,其人弱者,又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洩。

……能保持始終者,祛疾延年,老當益壯」,這是經驗之談,可以參考。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