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面積佔全國土地總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

中醫養生學

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

山區,泛指山地、丘陵和較崎嶇的高原地區。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區面積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3,其中山地和丘陵約占43%。

《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

認為居處地勢高,氣候涼爽者多長壽。

這與山區長壽老人多的事實相吻合。

近年來,隨著字宙空間計劃的實施和某些地方病在山區的流行,推動了高海拔地理環境對人一體健康影響作用的多學科研究,使人們對山區環境有了較為全面的瞭解和認識。

一、環境特點和生活一習一慣

(一)環境特點

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山區形成了一些不同於平原的地理特點。

1、氣壓和氧分壓下降 隨著海拔的升高,氣壓逐漸下降,氧分壓也變低。

一般海平面每升高100m,大氣壓下降5.9mmHg(1.3kPa),氧分壓下降1.2mmHg(0.27kPa)。

如海平面的大氣壓為760mmHg(170.KPa),空氣中氧分壓為159mmHg(35.7kPa),當海拔高度在3500m時,大氣壓為493mmHg(110.5kPa),氧分壓為103mmHg(23.1kPa),是海平面值的65%。

這使空氣越來越稀薄,含氧量變低。

2、氣一溫一較低,晝夜一溫一差大 氣一溫一的高低與海拔高度成反比。

海拔高度每上升100m,氣一溫一約下降0.5℃--0.6℃,所以山上的氣一溫一一般都比山麓低,夏季更是如此。

而且山上、山下兩地相對高度差越多,氣一溫一差異越大。

以一江一西廬山為例,山上的牯嶺比九一江一約高出1100m左右,春季氣一溫一在山上可比山下約低4℃~5℃,山上桃花盛開期,比山下平均晚1個月。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另外,海拔越高,山上的植被和雲量過少,無論白天得到的熱量或是夜晚輻射冷卻喪失的熱量,都大大有別於平地,因此,山區的晝夜一溫一差也比平原地區大。

3、太一陽一輻射強烈 隨著海拔的升高,空氣的漸趨稀薄,大氣層對太一陽一光的吸收減弱;同時因雲量減少,空氣中的塵埃也少。

所以,太一陽一輻射比平原地區強烈,尤其紫外線輻射,通常可佔到達地面短波輻射量的30%左右。

4、某些地球化學元素的匱乏 在山地和高原環境區的地球化學元素,受重力作用影響,遷移較快,加上高海拔地區較強烈的風化作用,往往成為某些地球化學元竟缺乏的區域。

(二)居民的生活一習一慣舉例

1、住宅特點 我國山區分佈廣泛,自然環境條件不同,居民建築也頗多風俗。

如黃土高原地處內陸,為較強烈的大一陸一性一氣候區,冷熱變化很大,為適應當地地質及氣候條件,建造了具有冬暖夏涼特點的窯洞式住宅。

洞內一溫一度適宜,噪音小,環境靜謐且防輻射,為了便於采光,房屋南向,門窗面積均較大,但由於沒有後窗,通風較差,室內容易潮一濕。

另如青藏和內蒙古高原等地,是我國的主要牧區。

為適應遊牧的需要,逐步形成了蒙族的蒙古包、哈薩克族的氈房和藏族的犛牛帳蓬。

這些圓形或錐形的活動房屋,「牆壁」和屋頂都用厚實的羊一毛一氈製成,可御風寒;包頂做成正圓天孔,如窗一樣可以開閉,白天拉起,讓一陽一光射入包內,增加室內一溫一度,同時排一出包內的煙塵炭氣,夜間將天布蓋上,燒一奶一茶、做飯的熱量留在屋內,使包內十分暖和。

用這種住宅天晴時采光通風尚可,當寒季及雨霧季節,由於四周用一毛一氈蓋嚴,一包居住多人,加之用牛糞取暖做飯,故包內較一陰一暗,空氣污濁。

2、著裝服飾特點 這除了受氣候、生產和生活環境影響外,還與衣著原料來源有關。

山區居民的服裝一般由棉、一毛一、氈、皮革製成,不少山區居民終年戴皮帽或圍頭巾;服裝樣式較寬大但多繫腰帶,既便於活動又防冷風鑽入。

3、體質及一性一格特點 生活在高原、山地的人一般身材高大,筋骨強悍,皮膚較粗糙,長期居住在青藏高原者,適應了當地的缺氧環境,兩顴多呈紫一紅一色。

其一性一格亦較粗獷豪爽,熱情大方。

這與他們生活環境的開闊、生產方式以農牧為主,天寒地凍的氣候條件,又使他們常關在室內,多數時間在一個不太大的空間內與有限的人相處等因素有關。

所以,山地人一般較淳樸而有韌一性一。

4、飲食特點 為適應高原山地的寒冷氣候,牛、羊肉和各種一乳一製品成為當地居民的主要食譜,尤以甘一溫一大補的羊肉食用最為普遍,如羊肉泡饃、手扒羊肉、烤羊肉串、燉全一乳一羊等,都具濃郁的地方特色。

《調疾飲食辨》謂:「北地苦寒,非食此(指羊肉)不能御凍」,《隨息居飲食譜》謂:「暖中補氣……御風寒…秋冬尤美」,凡冬日吃羊肉者當有此體會。

但山區尤其高原地區,新鮮蔬菜和海產品較少。

二、對健康的有利因素

山地,由山嶺和山谷組成,一般指陸地麥面海拔在500m以上,相對高度較大,頂部高一聳、坡陡、溝谷幽深的地區。

山地環境對人一體健康較為有利的高度範圍是中、低山區,即海拔高度在500~2000m左右的區域。

它對人一體健康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山地氣候的療養效應和山地環境中的某些長壽因素兩方面。

(一)山地氣候的療養效應

我國著名的山地氣候療養地有廬山、黃山、莫干山、雞公山、峨嵋山等,除峨嵋山海拔高度在3000m以上外,其餘都在500--2000m之間。

這些地區峰巒和山澗起伏,綠樹成蔭,山花爛漫,草木散發出的芳一香一性一揮發一性一物質有一定殺菌作用。

清泉匯成壯觀的瀑布,飛一濺的水滴周圍一陰一離子富集,空氣格外清新,呼吸這樣的空氣,可鎮定情緒,預防哮喘發作,還能改善肺的換氣功能。

山上氣一溫一、氣壓較低,風速較大,太一陽一輻射尤其紫外線含量充沛,有助於鈣、磷代謝和機體免疫力的提高。

壯闊的自然景觀,寧靜透明的天際或變幻無窮的雲海,都令人心曠神怡。

人們可充分利用山地的自然條件作短期療養、避暑、爬山、遊覽和散步,通過這些活動,使心血管系統功能得到鍛煉。

為了利用山地氣候給機體帶來的好處,以在山上住一個星期左右為宜,過了這段時間,機體就會出現適應現象,如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增加一時也會停止。

因此從療養的角度講,在山上住得太久似亦無必要。

(二)山地環境中的某些長壽因素

世代居住在淺山區的居民中,除接受上述山地氣候的有益作用外,大致還有以下一些因素。

首先是傳染病少。

山上氣一溫一低、積水少,蚊蟲、病菌的繁殖受到抑制,不利於以蚊蟲為媒

介的傳染病加瘧疾、麻疹傷寒發生,加上山上人口密度低,居住分散,流動不大,也不利於傳染病的流行;其次,山地環境與外界一一交一一流較少,長期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居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志閒少欲,恬淡虛無,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一騷一擾,心境平和;另外,山地人經常爬山、散步、勞動,以低脂的自然食物為主,攝入的維生素和纖維素較多;受現代環境污染的危害較少等都有利於延年益壽。

三、危害健康的因素及預防

山區環境中除存在一些對人一體健康有利的自然條件外,也包含部分危害健康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現為某些地方病和高山反應。

此外,如強烈的紫外線照射易引起皮膚癌和電光一性一眼炎,高寒環境易引起凍傷、延緩人一體生長發育、幼兒死亡率高等。

(一)地球化學元素的缺乏導致某些地方病

如前所述,山區往往成為某些地球化學元素如鉀、碘、硒、鈉等缺乏的地區,易導致損失型的地球化學病。

其中,以人們熟知的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克山病、大骨節病表現得最為典型。

限於篇幅,本節僅介紹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的發病及預防。

1、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的發病機制和區域分佈 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是山區常見的地方病之一。

其病期機制主要在於環境缺碘導致人一體缺碘,引起甲狀腺素長期分一泌增多,促使甲狀腺持續增生,形成甲狀腺腫大。

導致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流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因土壤、空氣、食物、水源等缺碘外,還存在某些致甲狀腺腫物質,促進了該病的流行。

如土壤、食物中錳的含量過高,有利於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流行,鋰也是強有力的致甲狀腺腫物質。

當然多數致甲狀腺腫物質在本病病因中只起輔助作用,不會單獨致病。

值得注意的是碘對甲狀腺腫的雙重作用,即缺碘是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的基本病因,然而長期攝入過多的碘也可造成該病。

如我國渤海灣的漁民,由於飲用高碘的深井水,同樣造成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的流行,可見該病的影響因素是複雜的。

因此,現在認為碘的攝入量以50~1000mg/日較適當。

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的區域分佈,從地形趨勢看,3000m以上的山地、高原居民中發病率較低,中山區為重病區,低山、丘陵為輕病區,河谷川道為非病區。

從地貌看,內陸多於沿海。

從經濟發展狀況看,鄉村多於城市,農區多於牧區。

該病嚴重的地區,幾乎都分佈在偏僻邊遠、經濟欠發達、生活水平低下的地方。

我國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分佈相當廣泛,除東南沿海個別省市外,幾乎都有此病,尤以西北、華北、西南等地的山嶽、丘陵地帶為重。

2、地方一性一甲狀腺腫的預防措施 缺碘是導致本病的基本原因,以各種方式補充適量的碘和防止環境中碘的流失,即為本病主要的預防措施。

如在流行地區以碘化食鹽(即每Kg食鹽中加入5~10mg碘化鉀),作集體預防,服用至青春發育期過後,肌注碘化油,食用各種海產品如海帶、紫菜、海藻、魚、蝦等。

對沙土、灰化土等瘠薄少碘的土地,應多施農家肥和腐植酸肥料;在泥炭沼澤地帶,則興修水利疏通渠道,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鑲氧化一性一能,使被有機物禁錮、植物不能利用的碘釋放出來,是既可防治疾病又能增產的措施。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除水土因素還與情緒有關。

如《諸病源候論》講:「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

因此,平素要保持一精一神舒暢,樂觀開朗,勿鬱怒生氣,也是本病的防治措施之一。

(二)缺氧與高山反應

由於空氣中的含氧且隨海拔高度減少,從低處登上高山的人就會感到氧氣不足而大口喘氣。

此時體內產生的能量不能滿足生理需要,人一體就出現一系列不適應的表現:頭暈、頭痛、心慌、氣短、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腹脹、腹痛、食慾不振、失眠或嗜睡、鼻衄、手足麻木或一抽一搐,嚴重者還可出現高原肺水腫和高山昏迷。

上述這些由於高原氧分壓下降導致低氧血症的表現,統稱為高山反應或高山適應不全症(高山病)。

1、高山反應的原因和發病率 根本原因是人一體對高原低氧環境適應不全。

其發病率因人因地因時而異。

一般久居高原的居民是可以適應高海拔環境的,但經驗表明,通常回低地短期居留後重返高地者,其高山反應比初次到高山的人要嚴重。

多次重返高山者,其反應一次比一次更嚴重。

初次登高者情況又不同。

通常當乘車登高至3000m高處時,少數人就可能出現高山反應;當上升至4000m處,則有6O%以上的人會出現高山反應,且反應較重,其中約有百分之一的人可能出現高山肺水腫或高山昏迷。

高山反應在冬季比夏季多發且嚴重,這與冬季的低一溫一嚴寒,人一體在寒冷環境中耗氧量增加,以及上呼吸道易受感染(感染時體一溫一每升高1℃,耗氧量增加13%左右)等有關。

天氣驟變時,如夏天的雷雨和暴風天氣,會使高山反應的病例急增。

此外,高山上房屋門窗緊閉,室內外換氣不足,若住房小而住人多,室內空氣的含氧量因呼吸消耗可以少10%~20%或更多(一晝夜間),實際上相當於在該地的海拔高度上又上升了1000~2000m,必然加重缺氧症狀,可誘發肺水腫或昏迷。

2、高山反應的預防措施 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加強衛生宣傳,解除思想顧慮,克服麻痺思想,進入高原前嚴格體檢,患有急一性一感染一性一疾病者應痊癒後再進入高原。

其次,平素要加強身一體鍛煉,提高對環境的適應力,兒童進入高原地區,最好在三歲以上為妥。

再有,避免和消除發病誘因。

寒冷、過勞、呼吸道感染是發病誘因,初進高原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勞累和感冒。

另外,初進高原不宜過快,採取循序漸進,逐步升高的辦法,使機體各系統功能有個調整的過程,從而獲得較好的適應一性一。

最後,可服藥預防,原則是提高機體對缺氧的耐力和減輕症狀。

中醫認為,人入高原則清氣不足,宗氣虛弱,難以司呼吸貫心脈;寒盛易傷人一陽一氣,氣血凝滯筋脈收引,乾燥多風則易傷一陰一津。

當上述因素超過人一體調節範圍時,就會產生高原病。

因此,防治高原病應以益氣、一溫一通活血、養一陰一生津為基本大法,適當佐以化痰、開竅、瀉肺利水等治標之法。

青海省高原醫學研究所制定的「復方人參高原片(或水煎劑)」(紅參須、麥冬、五味子、丹參、川芎、生甘草)系由生脈散加味而成,具有益氣養一陰一、活血安神之功。

藥理實驗和臨一床一觀察均表明,該復方有良好的抗缺養耐疲勞耐寒冷作用,對防治急、慢一性一高原病效果顯著。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