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靈樞·大惑論》指出:「五臟六腑之一精一氣,皆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

中醫養生學

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

眼睛的功能與臟腑經絡的關係非常密切,它是人一體一精一氣神的綜合反映。

《靈樞·大惑論》指出:「五臟六腑之一精一氣,皆上注於目」,「目者,五臟六腑之一精一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因此,眼睛保健既要重視局部,又須重視整體與局部的關係。

眼睛是「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素問·脈要一精一微論》)的器官,眼睛的健康與工作、學一習一、以及一切日常生活的關係十分重大。

歷代養生家都把養目健目作為養生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並積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茲簡述如下:

一、運目保健

運目,即指眼珠運轉,以鍛煉其功能,可採取多種方法進行。

1運睛 此法有增強眼珠光澤和靈敏一性一的作用,能祛除內障外翳,糾正近視和遠視。

具體做法是:早晨醒後,先閉目,眼球從右向左,從左向右,各旋轉10次;然後睜目坐定,用眼睛依次看左右,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反覆四五次;晚上睡覺前,先睜目運睛,後閉目運睛各10次左右。

2.遠眺 用眼睛眺望遠處景物,以調節眼球功能,避免眼球變形而導致視力減退。

例如,在清晨,休息或夜間,有選擇地望遠山、樹木、草原、藍天、白雲、明月、星空等。

但又不宜長時間專注一處,否則反而有害,所以《千金要方·七竅病》把「極目遠視」同「夜讀細書,月下看書」以及「久處煙火,泣淚過多」等,並列為「傷明之本」。

除上述運目方法外,還可進行眨眼、虎視、瞪目、顧盼等,這些鍛煉方法可使眼周圍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血液和淋巴液的營養,保護眼睛,增強視力。

二、按摩健目

按摩是古人保養眼睛的一項重要措施。

現介紹如下三種方法:

1、熨目 《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上》說:「摩手熨目」,「即用兩手側立摩掌如火,開目運睛數遍」。

其作法是:雙手掌面摩一擦至熱,在睜目時,兩手掌分別按在兩目上,使其熱氣煦熨兩目珠,稍冷再摩再熨,如此反覆3~5遍,每天可做數次,有一溫一通一陽一氣,明目提神作用。

2、捏眥 即閉氣後用手捏按兩目之四角,直至微感悶氣時即可換氣結束,連續作3--5遍,每日可做多次。

《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上》指出:「常欲以手按目近鼻之兩眥,閉氣為之,氣通即止,終而復始。

常行之,眼能洞見」,說明捏目四眥有提高視力作用。

3、點按一穴一位 用食指指肚或大拇指背第一關節的曲骨,點按絲竹空、魚腰,或攢竹、四白、太一陽一穴一等,手法由輕到重,以有明顯的痠脹感為準,然後再輕一揉一撫一摩幾次。

《聖濟總錄·神仙導引上》說:「常以兩手按眉後小一穴一中,二九(即十八次),一年可夜書」。

此法有健目明目,洽療目疾的作用。

在古代眼保健的基礎上,近代創造了不少新的眼保健法,如「眼保健一操一」,對保健青少年的視力,預防眼睛疾病,有積極意義。

4、閉目養神

歷代養生家都主張「目不久視」、「目不妄視」,因為久視、妄視耗血傷神。

故《素問》言:「久視傷血」,《養生四要》指出:「目者,神之捨也,目宜常瞑,瞑則不昏」。

目之神應內守,才有益於形神協調。

《老子》云:「五色亂目,使目不明」。

因此,《類經》強調:「心欲求靜,必先制眼,抑之於眼,使歸於心,則心靜而神亦靜矣」,說明養目和養神是密切相關的。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學一習一中,看書、寫作、看電視等時間不宜過久,當視力出現疲勞時,可排除雜念,全身自然放鬆,閉目靜坐3~5分鐘;或每天定時做幾次閉目靜養。

此法有消除視力疲勞、調節情志的作用,也是醫治目疾有效的輔助方法。

此外,隨時注意眼睛的保護,不要在光線昏暗處或強光下看書讀報,不可在臥一床一和乘車時讀書。

在夏季烈日下或冬季在雪地中長時間行走時,宜戴深色眼鏡,以保護眼睛。

四、飲食健目

飲食保健對增強視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一般而言,多吃蔬菜、水果、一胡一蘿蔔、動物的肝臟,或適當用些魚肝油,對視力有一定保護作用,切忌貪食膏粱厚味及辛辣大熱之品。

同時,還可配合食療方法,以養肝明目。

例如,草決明兔肝瀝(《N古方飲食療法》):兔肝1—2副,草決明10~12g。

加工煲湯,食鹽調味,飲湯食肝。

可補肝養血,清肝明目;又如,菊花粥(《長壽藥粥食譜》):菊花10--15g,粳米30~60g。

先用粳米煮粥,粥成調入菊花末,再煮一二沸即可。

有養肝明目之效,對一些高血壓患者尤宜。

五、藥物健目

中藥健目分外用和內服兩類,具體方法很多,可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用。

現僅舉數例:清目養一陰一洗眼方(《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甘菊9g,霜桑葉9g,薄荷3g,羚羊角4.5g,生地9g,夏枯草9g。

水煎後,先熏後洗,有疏風清肝、養一陰一明目之作用。

除用一藥熏洗外,還可用一藥枕健目,如明目枕(《外科壽世方》):蕎麥皮、綠豆皮、黑豆皮、決明子、菊花,有疏風散熱、明目退翳之功,經常使用,至老目明。

內服中藥的種類也很多,湯、散、丸、丹等皆可。

如蔓菁子散(《太平聖惠方》);蔓菁子500g,黃一精一1000g,二藥九蒸九曝干,研成細末,每日飯後調服6g,久服,補肝明目,延年益壽。

中成藥,如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石斛夜光丸等,亦可選擇應用。

此外,還可結合氣功健同。

平時,要注意衛生,避免病邪感染,養成良好的生活一習一慣,防止情一欲過極,耗傷一精一氣。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