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學》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探討衰老的概念、原因和衰老時的生理、病理改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醫養生學》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

中醫養生學

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

衰老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人類的機體在生長發育完成之後,便逐漸進入衰老(或稱衰退)的過程。

探討衰老的概念、原因和衰老時的生理、病理改變,以至防止衰老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衰老可分為兩類,即生理一性一衰老及病理一性一衰老。

生理一性一衰老系指隨年齡的增長到成熟期以後所出現的生理一性一退化,也就是人一體在體質方面的年齡變化,這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規律。

另一類為病理一性一衰老,即由於內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一體發生病理一性一變化,使衰老現象提前發生,這種衰老又稱為早衰。

一、衰老的原因

中醫學在對衰老原因的認識上,非常重視臟腑功能和一精一氣神的作用,又很強調一陰一陽一協調對人一體健康的重要意義。

茲簡述如下。

1、腎一陽一虧虛 腎為先天之本,人的生長發育衰老與腎臟的關係極為密切。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女子七七」、「丈夫八八」的一段論述,即是以腎氣的自然盛衰規律,來說明人一體生長、發育、衰老的過程與先天稟賦的關係,從而提示衰老的關鍵在於腎氣的盛衰。

腎屬水,主藏一精一,為元氣之本,一身一陰一陽一生化之根。

腎的盛衰影響著元氣的盛衰和生化功能的強弱,腎虛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生化功能弱,人的衰老就會加速到來。

2、脾胃虛衰 脾胃為後天之本,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

若脾胃虛衰,飲食水谷不能被消化吸收,人一體所需要的營養得不到及時補充,便會影響機體健康。

從而加速衰老,甚至導致死亡。

《內經》明確指出一陽一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而「一陽一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是衰老的開始表現。

脾胃屬土,為一身氣機升降之中樞,脾胃健運,能使心肺之一陽一降,肝腎之一陰一升,而成天地一一交一一泰。

若脾胃虛損,五臟之間升降失常,就會產生一系列的病變,從而影響健康長壽。

3、心臟虛衰 心藏神,主血脈,《素問·靈蘭秘典論》稱其為「君主之官」。

心為生命活動的主宰,協調臟腑、運行血脈。

心氣虛弱,會影響血脈的運行及神志功能,從而加速衰老,故中醫養生學尤其重視保護心臟。

認為「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4、肝臟衰憊 肝藏血,主疏洩,在體為筋,關係到人一體氣機的調暢,具有貯存和調節血量的作用。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即說明人一體衰老的標誌之一——活動障礙,是由肝虛而引起的。

5、肺臟衰弱 肺主一身之氣,《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肺者,氣之本」。

肺氣衰,全身機能都會受到影響,出現不耐勞作,呼吸及血液循環功能逐漸減退等衰老表現。

6、一精一氣衰竭 一精一氣是人一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四肢、九竅和內臟的活動以及人的一精一神思維意識,都是以一精一氣為源泉和動力的。

因此,儘管人一體衰老的因素繁多,表現複雜,但都必然伴隨著一精一氣的病變,一精一氣虛則邪湊之,邪勢猖獗則一精一損之,如此惡一性一循環則病留之。

《素問·一陰一陽一應像大論》曰:「年四十,而一陰一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一陰一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具體闡述了由於一陰一精一陽一氣的虧損,人一體會發生一系列衰老的變化。

7、一陰一陽一失調 一陰一陽一的盛衰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保持一陰一陽一運動平衡狀態是延年益壽的根本。

《素問·一陰一陽一應像大論》中就明確指出人的衰老同一陰一陽一失調有關,即「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可見,一陰一陽一失調能導致衰老,而調節一陰一陽一就有抗衰老的作用,人到中年以後,由於一陰一陽一平衡失調,機體即可受到各種致病因嚴的侵襲,從而疾病叢生,出現衰老。

二、早衰的原因

(一)社會因素

《素問·疏五過論》指出:「故貴脫勢,雖不中邪,一精一神內傷,身必敗亡」。

由於社會地位的急劇變化,會給人帶來一精一神和形體的衰老。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很多一精一神疾病和軀體疾病,都與激烈的競爭,過度緊張的社會生活有直接關係,如美國綜合醫院門診部對病人進行隨機研究,發現65%的病人,與社會逆境、失業、工作不順利、家庭不和等因素有關。

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惡劣的社會一習一俗、落後的意識形態,以及人與人之間種種鬥爭矛盾等,都可使人一體代謝功能紊亂,導致早衰。

(二)自然環境

《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指出:「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

高,是指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下,是指平原地區。

因為「高者氣寒」,生物生長緩慢,生長期長,壽命也就長。

而「下者氣熱」,生物生長較快,壽命就相應短促。

現代研究認為,自然環境對人一體健康影響很大。

當有害的環境因素長期作用於人一體,或者超過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促進早衰。

如空氣污染造成空氣中過氧化物增加,衰老是和體內過氧化脂質的生成同時發展的。

此外,污染的空氣中可含有功多的致癌物質,如苯胼蓖、朕苯胺、α-萘胺等。

有些工業廢水上百萬噸傾入一江一湖,以致出現魚類大量死亡;嚴重水污染造成一人慢一性一鉛、砷、鎘中毒等。

(三)遺傳因素

大量事實證明,人類的衰老和遺傳有密切關係,因遺傳特點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樣。

正如王充在《論衡·氣壽篇》中所說;「強壽弱夭,謂稟氣渥薄也……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壽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先天責在父母」,先天稟賦強則身一體壯一盛,一精一力充沛,不易變老。

反之,先天稟賦弱則身一體憔悴,一精一神萎一靡一,變老就提前或加速。

(四)七情太過

此指長期的一精一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一精一神創傷,超過人一體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範圍,就會引起體內一陰一陽一氣血失調,臟腑經絡的功能紊亂,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促進衰老的來臨。

我國民間有「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的諺語,就是這個道理。

正如《呂氏春秋》中所說的:「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緩之也,畢其數也。

畢數在乎去害。

何謂去害?……大喜、大恐、大憂、大怒、大衰,五者損神則生害矣」。

(五)勞逸失度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以妄為常……故半百而衰也」,這裡明確指出,把妄作妄為當作正常的生活規律,只活到五十歲就已顯得很衰老了。

所謂妄作妄為,是指錯誤的生活方式,它包括範圍很廣,如勞傷過度,房勞過度,過於安逸等等。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醫養生學
第一講 緒論 01、中醫養生學的概念第一講 緒論 02、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第一講 緒論 03、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第一講 緒論 04、學習的方法和要求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1、上古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2、先秦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3、漢唐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4、宋元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5、明清時期第二講 中醫養生學發展簡史 06、近代與現代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1、生命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2、天年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3、衰老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1]近代衰老學說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附2]延緩衰老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概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4、天人相應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5、形神合一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6、動靜互涵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7、協調平衡第三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08、正氣為本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1、協調臟腑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2、暢通經絡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3、清靜養神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4、節欲葆精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5、調息養氣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6、綜合調養第四講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原則 07、持之以恆第五講 精神養生 01、情志變化第五講 精神養生 02、調神養生法第五講 精神養生 03、調攝情緒法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1、養生環境的基本概念和分類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2、自然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3、居住環境與健康第六講 環境與養生 04、室內環境與健康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1、起居有常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2、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3、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二節 勞逸適度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第三節 服裝順時適體第七講 起居作息與養生 04、排便保健法第八講 睡眠養生 01、睡眠的生理第八講 睡眠養生 02、睡眠的時間和質量第八講 睡眠養生 03、睡眠的方位與姿勢第八講 睡眠養生 04、睡眠與臥具第八講 睡眠養生 05、睡眠環境與宜忌第八講 睡眠養生 06、失眠的預防第九講 飲食養生 01、飲食養生的作用第九講 飲食養生 02、飲食調養的原則第九講 飲食養生 03、進食保健第九講 飲食養生 04、食後養生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1.房事養生教育的重要性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2、房事的生理作用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3、節制房事的意義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4、房事保健的原則和方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5、強腎保健功法第十講 房事與養生 06、房事禁忌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一節 運動養生機理、特點和原則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二節 運動養生的形式和流派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三節 氣功保健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四節 五禽戲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五節 太極拳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六節 八段錦第十一講 運動養生 第七節 易筋經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一節 娛樂養生的意義第十二講 娛樂養生 第二節 娛樂養生的方法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一節 浴身保健的分類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二節 冷水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三節 熱水浴(包括冷熱交替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四節 蒸氣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五節 礦泉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六節 藥浴第十三講 浴身保健 第七節 其他浴身方法介紹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一節 保健針、灸、按摩的意義及異同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二節 針刺保健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三節 保健灸法第十四講 保健針、灸、按摩 第四節 保健推拿按摩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機理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二節 藥物養生的應用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三節 益壽延年中藥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四節 益壽延年方的組方原則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第五節 益壽延年「名方」舉例第十五講 藥物養生 附:延緩衰老藥物的現代研究概況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一節 胎孕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二節 少兒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三節 青少年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四節 中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五節 老年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六節 婦女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七節 體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六講 因人養生 第八節 腦力勞動者的保健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一節 體質學說與養生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二節 體質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分類第十七講 體質養生 第三節 不良體質的養生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一節 口腔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二節 顏面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三節 頭髮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四節 眼睛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五節 耳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六節 鼻的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七節 四肢、手足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八節 胸背腰腹保健第十八講 部位養生 第九節 五臟保健法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一節 因時養生的原則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二節 春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三節 夏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四節 秋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五節 冬季養生第十九講 因時養生 第六節 交節前後的自我調養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一節 區域劃分及其與健康的關係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二節 山區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三節 平原和盆地第二十講 區域養生 第四節 海濱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