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清靈真一人裴君,字玄仁,右扶風夏一陽一人也,以漢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

雲笈七簽

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

◎清靈真一人裴君傳 ──弟子一鄧一 雲子撰

清靈真一人裴君,字玄仁,右扶風夏一陽一人也,以漢孝文帝二年,君始生焉。

為人清明,顏儀整素,善於言笑,目有一精一光,垂臂下膝,聲氣高徹,呼如鐘鳴。

家奉佛道,年十餘歲,晝夜不寐,一精一思讀經。

嘗於四月八日,與馮翊趙康子、上一黨一 皓季成共載詣佛圖。

時天一陰一雨,忽有賤人著故佈單衣,巾黃巾,詣君車後索載,君禮而問之,不答,君下車以載之。

康子、季成並大怒,呵問:何等人而上吾車乎?君乃陳諭,遂聽俱載。

君自徒行在後,顏無變色,寄載人自若,亦不以為慚也。

將至佛圖,乃曰:吾家近在此。

乃下車,奄然失之。

佛圖中道人支子元者,亦頗知道,宿舊人傳之,雲已年一百七十歲。

見君而歎曰:吾從少至老,見人多矣!而未嘗見如子者。

乃延君入曲室之中、幽靜之房,大設豐饌。

飲食既畢,將君更移隱處,呼之共坐,乃謂曰:吾善相人,莫如爾者。

子目中珠子,正似北斗瑤光星,自背已下象如河魁。

既有貴爵,又當神仙,天下志願,子寶享焉。

然津梁未啟,七氣未淳,不見妙事,亦無緣而成也。

因以所修秘術密以告君,道人曰:此長生內術,世莫得知。

吾昔游焦山,及鱉祖之阿,遇仙人蔣先生者,乃赤將子輿也,以《神訣》五首授吾。

奉而行之,於今一百七年矣,氣力輕壯,不覺衰老。

但行之不動,多失真志,不能去世,故雖延年,不得神仙也。

猶是行之多違,一精一思不至之罪也。

今以教子,子秘而慎傳之。

第一思存五星,以體象五靈。

存之法:常於密室,以夜半後生氣之時,服挹五方之氣。

於寢床 上平坐,向月建所在,先叩齒九通,咽液三十過。

畢,存想五星,使北方辰星在頭上,東方歲星在左,西方太白星在右,南方熒惑星在膝中間,中央鎮星在心中。

久久行之,出入遠行,常思不忘,無所不卻,萬禍所不能幹也。

後當奄見五老人,則是五星精神也。

若見者,當問以飛仙之道。

五神共扶人身形,白日昇天。

第二初以甲子上旬,直開除之日為始,以生氣之時,夜半之後,勿以大醉大飽,身體不一精一,皆生疾病也。

當一精一思遠念,於是男女可行長生之道。

其法要秘,非賢勿傳,使男女並取生氣,含養一精一血,此非外法,專采一陰一益一陽一也。

若行之如法,則氣液雲行,一精一醴凝和,不期老少之皆返童矣。

凡入靖先須忘形忘物,然後叩齒七通而咒曰:

白元金一精一,五華敷生,中央黃老君,和魂攝一精一,皇上太一精一,凝液骨靈,無上太真,六氣內纏,上一精一玄老,還神補腦,使我合會,煉胎守寶。

祝畢,男子守腎,固一精一煉氣,從夾脊溯上泥丸,號曰還元。

女子守心,養神煉火,不動,以兩乳氣下腎,夾脊上行,亦到泥丸,號曰化真。

養之丹扃,百日通靈。

若久久行之,自然成真,長生住世、不死之道也。

第三用《五行紫文》,以除三一屍一。

常用朔望之日,日中時,臨目南向。

臨目者,當閉而不閉也。

心存兩目,中出青氣,心中出赤氣,臍中出黃氣。

於是三氣相繞,合為一氣,以貫一身。

須臾,內外洞徹,如火光之狀,良久,乃叩齒十四通,咽液十四過畢。

此煉形之道,除一屍一蟲之法也。

久而行之,體有五香之氣,目明耳聰,長生不死。

第四名曰《一陰一德致神仙之道》。

其文曰常以甲子日沐浴竟,甲子上旬日,當燒香於所止床 之左右,久久行之,天仙玉女下降也又一法:當養白犬白雞,犬名曰白靈,雞名曰白一精一。

諸八節日及行入五嶽,乃登名山,諸有神仙之所在處,密放雞犬於其間,去勿回顧。

天真仙官,當與子芝英靈草矣。

又一法:作素奏使長一尺二寸,丹書其文曰:「某郡縣鄉里某,欲得長生,登仙度世,飛行上清。

真一人至神,五嶽群靈,三官九府,乞除罪名。」

書奏畢,以青絲系金環一雙,合以纏奏,再拜,北向置奏石上,因以火燒成灰,乃藏環於密石間而去,勿反顧。

無環,可用條脫一雙以代環,古人名為縱容珠子也。

慎與多口嫉妒之人道之,非但無益,乃更致禍。

如此十過,天上五帝三官九府,更相屬敕除人罪過,著名生錄,刊定仙籍。

入山求芝草靈藥,所欲皆得,山神玉女,自來營衛,狼虎百害,不敢犯近,神靈祐助,常欲使人得道,開人心意,惡鬼老魅,不敢試人。

行此道易成而無患。

若道士不知此術,入山必多不利,數為鬼物所試;在人間則多轗軻疾病,財物不昌,所願不從。

若能行此道,長生神仙。

第五太極真一人常以立春之日,日中時,會諸仙人於太極宮,刻玉簡記仙名。

常以其夕夜半時,正北向仰視北極,再拜頓首,陳乞己罪多少之數,求解釋之意,畢,復再拜乃止。

至春分之日,日中時,崑崙瑤台太素真一人會諸仙官,校定真經。

至立夏之日,日中時,上清五帝會諸仙人於紫微宮,見四真一人,論求道者之功過。

至夏至之日,日中時,天上三官會於司命河侯,校定萬民罪福,增年減算。

至立秋之日,日中時,五嶽諸真一人詣中央黃老君於黃房雲庭山,會仙官於日中,定天下神圖靈藥。

至秋分之日,日中時,上皇大帝乃登玉清靈闕太微之觀,會太上三老君,北極諸真公、八海大神、五嶽尊靈、仙官萬萬共集,議定天下萬兆之罪福、學道之勤懈,一一條列,副之司命。

至立冬之日,日中時,一陽一台真一人會諸仙官玉女,定新得道始入仙錄之人。

至冬至之日,日中時,天真眾仙諸方諸東華大宮,見東海青童君,刻定眾仙籍金書內字。

常以八節日夜半日中,謝七世祖父母及身中罪過,罪過自除也。

久行之,神仙不死。

夫秋分日者,太上神真觀試萬仙,自非真正者,不可輕用其日謝罪也。

真一人仙官以八節日日中時,共會集三日乃解,欲修道者,當先齋戒,勿失之也。

又一法:每至八節日,常當行入五嶽,若神仙真一人所棲名山之處也,每於深僻隱巖之中,密燒香乞願,祝曰:玄上九靈,太真高神,使某長生,所欲從心,百福如願,壽如靈山,謹以節日,登巖請生。

畢,因散香於左右,勿顧而返。

常能行此,必長生神仙,所欲如心,玉女詣房,眾靈衛身也。

若或有棲遁冥契而不獲登山者,寄心啟願,一精一意向真,亦與身詣名山者無異。

每事決在心誠密暢,求真堅正,乃獲之也。

此赤將子輿五首隱訣內道要事畢矣。

君乃再拜而奉要言還歸,一精一思行之,常處隱室,不棣名好。

乃服食茯苓,餌卉醴華腴。

積十一年,夜視有光,常能不息,從旦至中。

年二十三,本郡所命為功曹,君不應命。

尋又州辟主簿,轉別駕,舉秀才,詣長安拜博士高第,轉尚書,選曹郎、御史中丞、散騎常侍、侍中。

出為北軍中候,以伐匈一奴一有功,封濉一陽一侯,後遷冀州刺史。

別駕劉安之,時年四十五,初迎君為主簿,後轉別駕,亦知仙道。

飲食黃一精一,積二十餘年,身輕,面有華光,數與君俱齋靜室中。

以正月上旬,君沐浴齋於靜室,至三月,奄有仙人,乘白鹿,從玉童玉女各七人,從天中來下在庭中,他人莫之見。

君拜頓首,乞請一言,仙人曰:我南嶽真一人赤松子也,聞子好道,故來相過,君何所修行乎?君長跪自陳所奉行凡百二十事。

松子曰:勤存五靈,別當授子真道。

奄然而去。

君於是乃求解去官,自稱篤疾,欲詣太上請命,遂棄官委家,逃游名山,尋此微妙,別駕劉安之從焉。

君時年四十五,帝累徵召,一不應命。

逼之不已,君乃北遊到一陽一浴山,以避人間之網羅也。

遂入石室北洞中,學道一精一思,無所不至,安之不能久處山中,時復出於人間。

君於後將雲子去,乃登太華山,入西洞玄石室裡,積二十二年,奄見五老人皆巾來詣,君再拜頓首,乞請神訣,乃出神芝見賜。

一老人巾青巾,著青衣,柱青杖,帶通光一陽一霞之符,乃東方歲星之大神也,以青華之芝見賜,出青書一卷,是《紫微始青道經》也。

又一老人巾蒼巾,著蒼衣,柱蒼杖,帶郁真簫鳳之符,乃北方辰星之大神也,以蒼華之芝見賜,出《蒼元上菉北斗真經中命四旋經》四卷見授。

又一老人巾白巾,著白衣,柱白杖,帶皓靈扶希之符,乃西方太白星之大神也,以白華之芝見賜,出《太素玉菉寶玄真經》三卷見授。

又一老人巾赤巾,著赤衣,柱赤杖,帶四明硃碧之符,乃南方熒惑星之大神也,以丹華之芝見賜,出《龍胎太和丹經》二卷見授。

又一老人巾黃巾,著黃衣,柱黃杖,帶中元八維玉一門 之符,乃中央鎮星之大神也,以黃華之芝見賜,出《四氣上樞太元黃書》八卷見授。

乃五星之一精一,天之大神也。

君再拜,服此神芝,讀神經。

十旬之間,視見萬里之外,能日步千里,能隱能彰,役使鬼神,乃遊行天下。

東到青丘,遇谷希子青帝君,授以青一精一日水飲食青芝。

還到太山,遇司命君,授以《上皇金錄》。

乃西到流沙濱白水岸,遇太素真一人,乘龍雲軒,建紫晨巾,以紫羽為蓋,仗七色之節,侍從神童玉女各二百許人,在白水沙洲空山之上,方遊觀金城,鳴玉鐘,舞華幢,望在空山之上,往而不至。

君乃身投長淵,浮白水,冒洪波,越沙岸,嶮巇沈溺,遂登空山,見而拜焉,頓頭稽顙,乞請真訣。

太素真一人笑曰:危乎濟哉!子今日始當得之矣。

因口教《服二景飛華上奔日月之法》,又授《太上隱書》。

告君曰:此足以為真矣。

遂留空山上,修二景引日法,誦《隱書》。

積十一年,太素真一人曰:子道已成矣。

因以景雲龍輿見載,羽蓋華寶之儀,詣太素宮,見上清三元君。

君當爾之時,亦不知在何處也。

三元君治太素宮,諸仙童玉女侍者有千餘人,以黃金為屋,青玉為床 。

君既詣金闕,再拜稽首。

三元君以玉璽金真見賜,玉女二十四人,玉童三十二人見侍。

乃乘飛雲中輦,復北遊詣太極宮,見太極四真一人。

四真一人見授神虎符、流金火鈴。

乃詣太微宮,受書為清靈真一人,治青靈宮。

佩三華寶衣,乘飛龍景輿,仗青旂、玉鉞七色之節,遊行上清九宮。

西玄者,葛衍山之別名。

葛衍有三山相連,西為西玄,東為郁絕根山,中央名葛衍山。

三山有三府,名曰三宮,西玄山為清靈宮,葛衍山為紫一陽一宮,郁絕根山為極真宮。

三山纏固萬三千里,高二千七百里,下有洞庭,潛行地中,通玄洲崑崙府也。

西玄山下有洞台,方圓千里,金城九重,有玉堂蘭室,東西宮殿,中有四百二十真一人處焉。

其樹則絳碧,草則芝英,其鳥獸則麒麟鳳凰。

距崑崙七萬里,其間有高暉山,上有洞,光如日,葛衍、西玄、郁絕根三山也。

道人支子元受蔣先生入室一精一思、存五靈之神光、服氣之法,常以夜半之時,靜室獨處,平坐向東,瞑目一陰一咒曰:

蒼無皓靈,少一陽一先生,九氣還肝,使我魂寧,上帝玉菉,名上太清。

畢,因閉氣九息,咽液九過,叩齒九通。

次南向,瞑目,一陰一咒曰:

赤庭絳雲,上有高真,三氣歸心,是我丹元,太微綠字,書名神仙。

畢,因閉氣三息,咽液三過,叩齒三通。

次西向瞑目,一陰一咒曰:

素元洞虛,天真神廬,七氣守肺,與神同一居 ,白玉金字,九帝之書,使我飛仙,死名已除。

畢,因閉氣七息,咽液七過,叩齒七通。

次向生年之本命處,瞑目一陰一咒曰:

黃元中帝,本命之神,一氣侍脾,使我得真,老君玄菉,書名神仙,長生久視,與命永存。

畢,因閉氣一息,咽液一過,叩齒一通。

次北向瞑目,一陰一咒曰:

玄元北極,太上之機。

五氣衛腎,龜玉參差,神名玉札,年同二儀,役使六甲,以致八威。

畢,因閉氣五息,咽液五過,叩齒五通。

爾乃存五方之氣都畢,又咽液九過,北向再拜,一陰一咒曰:

謹白太上太極四真君,請存五方五靈神,使某相見得語言。

畢乃一精一思。

此一法存五靈先服氣一陰一祝之道,與出中庭存法等耳。

此法乃逕要不煩,又於靜思易也。

裴君後重更授傳如此。

於靜室祝時,亦先存五靈在體中使備,然後服氣爾。

庭中之法,所修煩多難行,又於致神之驗不勝於靜室之速也。

後出要言秘之勿傳,庭中之法,以勸於始學,使不懈怠爾。

篤而言之,室中為要法。

支子元受蔣先生第五首之訣,以八節之日,存思陳己立身已來罪過多少之數,輸誠自狀已上,希天皇諸真開寫之祐,剋身歸善,以求長生神仙者也。

蓋秋分之節者,氣處清靈太和之正日也。

眾真諸仙,是其日皆聽訟焉。

又地上刺奸吏部境域諸仙官,並糾奏所在道士之功過,及萬民有罪應死生者也。

《仙忌真記》曰:子欲升天慎秋分,罪無大小皆上聞。

以罪求仙仙甚難,是故學道為心寒。

此是硃火丹陵仲一陽一先生之要言矣。

秋分氣調日和,中順天地者也。

夫火炎之氣,摧於凋落之勢;玄水包津,胎於金生之府。

乃太一陽一光轉少一陽一,藏養天地,於是所以定剛柔之際,合二象之序,煥成流明,乃別一陰一陽一三元,實八節之標日,求道之要梯矣。

每至其日日中之時,上皇太帝君玉尊陛下,乃登廣寒上清靈宅、太空之闕、丹城紫台、長錦玉樓,群真集於太微之觀,上關九天之真皇,中要太上三老君、北極諸真及八海大神,下命五嶽名山諸得道者,尊靈萬萬,並會於一陽一寥之殿,共集議定天下萬民之罪福,記學道求仙者之勤疏,議犯過日月修行善惡刑罰之科、生死之狀。

各隨其所屬部境,根源條例,副之司命,書之皇錄。

罪福纖芥,刻於丹城之籍,伏匿之犯惡、一陰一德之細切者,無不一二縷而知之者也。

其夕夜半,當出中庭,北向脫巾,再拜長跪,上啟太上北極天帝太帝君,因密自陳己立身已來犯罪多少之狀,乞得赦貰、從今自後改往修來之言,言之必使信,誓於丹心,盟於天地,不敢復犯惡之行也。

其中言在意陳之也。

畢雲願太上皇帝削其罪名,移書三官,使神仙之錄某廁玉札,長生久視,通真達靈。

畢,又叩齒四下,再拜而還靜室,深自刻責,並存念三元中神,令上啟太上。

如此者三,名上仙籍,罪咎除滅也。

三元、泥丸、絳宮、丹田三神也。

存令三元三神,上啟天尊,求恩赦助。

已自陳令,必上聞也。

三啟秋分,生籍乃定,死名乃除。

此一法出《經命青圖》,是長生秘法矣。

俗人雖存道,未離人間,甚多罪咎,犯之者非一,恐未便可施用秋分首過之法也。

入山林中,遠去人事,蕭然獨處,不犯萬物者,乃可為之。

既有反善之詞,誓有改行之言,言已聞於高上之聽,慎不可復使犯惡遠生之事也。

重犯罪十過,天地弗救,身死為驗,非可復改補者矣。

以此求道,無所復索也。

養生者有如水火之一交一 爾,得其益則白日昇天,犯戒律則身沒三泉也。

又此日獨重於七節,趙伯玄所謂生死門戶者也。

《三九素語》曰:秋判之日,尊卑盡會,生死之日也。

古人以秋分之日為秋判之日也。

所以爾者,秋分之日,乃會九天八地眾真一人神、上皇至尊,三日三夕,共定萬民之命,所聚議者鹹多,而神尊並集故也。

諸八節日,會天地諸真官,先後及節,凡三日三夕,而各還所司。

此是支公之口訣,又別此一事,不離七節之條例也。

《候夜神童金根經》曰:八節之日,求仙極會,天命眾真,皆當集對。

未節一日,萬靈詣闕,節日日中,尊畢入謁。

節後一日,罪福分別,三日三夕,天事乃畢。

子其慎罪,務為功德,名可上真,列編太極。

吾不試言,知者深密,急宜謝過,秘而慎洩。

此亦支公所告,出以傳示裴君。

太素真一人教裴君二事。

為真一人之法,曰:旦視日初出之時,臨目閉氣十息,因又咽日光十過,當存令日光霞,使入口中,即而吞之。

畢仍存青帝君,從日光中,來在我之左;次存赤帝君,從日光中來,在我之右;次存白帝君,從日光中來,在我之背;次存黑帝君,從日光中來,在我之左手上;次存黃帝君,從日光中來,在我之右手上。

五帝都來,乃又存一陽一燧絳雲之車,駕九龍,從日光中來,到我之前,仍與五君共載而奔日也。

裴君止於空山之上,修行一精一思。

一年之中,彷彿形象。

二年之中,五帝俱乘日形見在左右。

三年之中,終日而言語笑樂。

五年之中,五帝日君遂與裴君驂乘飛龍之車,東到日窟之天、東蒙長丘、大桑之宮、八極之城,登明真之台,坐希琳之殿。

授裴君以《揮神》之章,《九有》之符。

食青一精一日?台,飲雲碧玄腴。

於是與五帝日君日日而游,此所謂奔日之道也。

日中亦有五帝,一曰日君。

《太上隱書》中篇曰:子欲為真,當存日君,駕龍驂鳳,乘天景雲,東遊希琳,遂入帝門。

一精一思仍得,要道不煩,名上清靈,列位真官,乃執《郁儀文》。

第二事為真一人之法:日夕視月,臨目閉氣九息,因又咽月光九過。

當存月光,使入口中,即而吞之。

畢仍存青帝夫人,從月光中來,在我之左;次又存赤帝夫人,從月光中來,在我之右;次又存白帝夫人,從月光中來,在我之背,次又存黑帝夫人,從月光中來,在我左手上;次又存黃帝夫人,從月光中來,在我右手上。

五帝夫人都來,乃又存流鈴飛雲之車,駕十龍,從月光中來,到我之前,仍存五夫人共載而奔月也。

裴君止於空山之上,修行一精一思。

一年之中,彷彿姿容。

二年之中,五夫人遂俱乘月形見在君左右。

三年之中,並共笑樂言語。

五年之中,五帝月夫人遂與君共乘飛龍之車,西到六嶺之門、八絡之丘、協晨之宮、八景之城,登七靈之台,坐太和之殿。

授裴君《流星夜光》之章、《十明》之符。

食黃琬紫津之禋,飲月華雲膏。

於是與五夫人夕夕共游,此所謂奔月之道矣。

月中亦有五帝夫人,《外經》云:日君月夫人者,是少有彷彿也。

《太上隱書》中篇曰:子欲升天,當存月夫人,駕十飛龍,乘我流鈴。

西到六嶺,遂入帝堂,一精一思乃見,上朝天皇,乃執《結璘章》。

裴君白日一精一思對日,存日中五帝君;夜則一精一思對月,存月中五夫人。

五年之中,日月精神並到,共乘飛龍,上游太玄。

始學則五靈形見,授書賜芝。

終成則日月五帝君五夫人,驂轡清虛,乘雲太丹,朝謁三元,稽首金闕,乃獲玉璽金真,威制群神,役使玉女玉童。

北朝四真一人,受書為真。

佩神虎之符,以制嚴六天,授流金之鈴,以命召眾一精一;仗青旄之節,以週流九宮。

皆由一精一思微妙,幽感天心,是以靈降扶身,上升帝庭爾。

道士行之者則是耳,不必以已仙人也。

若處密室,及日月不見時,但心中存而思之可也,不待見日月。

要見視之為至佳。

惟一精一思心盡,無所不通,此言要也。

臨目者,令目當閉而不閉之間也,少令得見日月之光景。

密而行之,勿令人知。

雖雜人同室而止,有密其思者,比肩仍自不覺。

每事盡當爾,不但此一條而已。

求生養命在於心,三丹田三寸之間耳。

是以龍變蟬蛻,皆以一致而成也。

《八素經》曰:仙者心學,心誠則成仙;道者內求,內密則道來;榮者外求,口發則貴至;財者動心,心寂則富集。

諸寂動異用,而所攻者一,守之在役用之機也。

太素真一人曰:為真不知道者,亦復多耳。

要於乘光揚景,騰雲升虛,並日月之一精一,游九天之表,餐霞飲玄,呼吸太和,乃不可不為此奇道,此道亦易成而速得也。

眾真有不知此道者,見吾乘雲而攜日月五帝五夫人,莫不敬親而求請問之也,吾亦復未示之也。

《內視中方》曰:子欲步空常,當存日月;子欲登清泠,當存五星。

密室密行,不出宇庭,此之謂也。

夫守道者,及學道求仙者,修行至一精一,皆可為之。

為之既得,便成升天仙人也。

此道不必真一人,而當獨行之也。

子有真骨真性而密行之,必能捨章守慎,不妄傳洩,故以相教耳。

《黃老秘言》曰:子得《郁儀》《結璘》,乃成上清之真。

子得《大洞真經》,乃能飛行上清。

無此三文,不得見三元君,要道盡此,仙子加勤。

中仙都無知此道者,此道相傳惟口訣耳。

能知此道,不問賢愚,皆乘雲升天,役使鬼神。

群仙立盟為約,不得妄宣,洩則滅門。

口訣者,《黃老秘言》是也。

裴君受命,留在空山之上,一精一思存修二事。

五年之中,得見日月之一精一五帝夫人。

讀《隱書》及《九有》、《十明》之符,積十一年,太素真一人來告曰:子成真矣。

因錫以龍車,給以羽蓋,並日月之遊一精一,參五帝之同乘。

詣太素宮,見上清三元君,受玉璽金真,給玉女二十四人,玉童三十二人,北遊詣太極宮及太微宮,位為清靈真一人。

太素真一人曰:子存日一精一五帝君,口含《太上郁儀文》,須此道成,乃見日中君,無此徒勞自煩冤。

太素真一人曰:「子存月一精一五帝月夫人,口含《太上結璘章》,須此道成,乃見月中夫人,無此徒勞自悼傷。

右二條太素真一人受太帝君訣言。

《太上隱書》云:存時執之。

帝君云:含之。

太素真一人教裴君:存時含一文,執一文,並行之。

《太上隱書》曰:欲行此道,不必愚賢,但地上無此文耳。

真官玄法,啟誓乃傳。

金丹之信,道乃備焉。

青帛之盟,道乃可宣。

有得而行,位為真一人。

乃乘步景雲晏,羽旂瓊輪,遊行九天,上詣太極宮,謁高皇上元君。

裴君乃先密受《太上郁儀文》、《太上結璘章》二書,然後齋戒,而得存日月之一精一爾。

有仙名骨錄者,乃得見此二書。

見之者仙,為之者真。

《郁儀》、《結璘經》及《大洞真經》,乃太極四真一人之所秘,上清天皇之所珍貴也。

西玄山下洞台中有此書,刻以玉簡,書以金字。

及王屋清虛洞中,亦見有《郁儀》《結璘》之篇目爾,而不盡備具,惟大玄宮高上台,及蓬萊府北室,金柱玉壁,刻文並備具也。

一精一心存念,晝夜為之,十一年而成爾。

與修洞經者大都等爾。

夫此二文,是《洞經》之祖宗,《素靈經》之園囿爾。

凡諸下仙,莫有聞《郁儀》之篇目、《結璘》之密旨者。

得其道皆速成,而無試也。

又致神之驗,是為逕疾,得其要道者,但速於《大洞》之秘妙爾。

非有仙名者,皆不得聞此書。

聞見此書,而敢妄以語一人者,即滅侍真官玉女玉童各十人,自然使天火災而失之。

語二人已上,不可得以學仙也。

按洩《洞經》之科條,即已有輕重之異,減損侍真,便十倍於《大洞》。

地上骨錄有相之道人而有此書者,皆為師主。

男稱監靈大夫,女稱執明大夫,男稱左,女稱右。

《素奏丹符》曰:大哉《郁儀》,妙行《結璘》,非上真不見,非上仙不聞。

以致日月五一精一之神,乘龍步空,足躡景雲,遂與五帝,上入天門。

有之聞之,慎忽妄言。

去世可出,誓金乃傳。

要付弟子,有心之者。

勿道篇目,玉童上言。

洩則被考,身終不仙。

玉童玉女,去而不還,書文必失,獲刑三官。

子其慎之,言為罪先。

峨嵋山北洞中石室戶樞刻石書字曰:《郁儀》引日一精一,《結璘》致月神,得道為上宮,位稱大夫真。

凡二十字,下仙讀此,不解其意,仙人自有不見其篇目者,多矣。

其金液九丹,蓋小術也,皆不得飛行上清。

《大洞真經》有洩之者,按玄中科,即減一紀,玉童玉女,各減一人。

三洩之身死,不得復成仙人。

太上《郁儀文》、《結璘章》有洩之者,減玉童玉女各十人,天火燒屋,書從火中失,而還上天也。

再洩身刑,死不復生,學道終不成仙也。

洩言妄說篇目,並受考於三官。

師有當因緣去世之日,或歸反一陰一塗,絕跡藏變之時,要當有所授,若無其人,乃自隨身。

受之者皆青金丹縷之<貝危>,為誓天地,不洩宣之,盟約乃得出之,師隨事上聞,而有奏署日月也。

不從科條,皆為妄洩。

《大洞真經》乃中央黃老君之寶書,非至真上士有玉名之者,莫見篇章條目也,真仙亦有不聞此書者矣。

初限令一百年乃得一出傳,可成而不得妄說篇目。

太上《郁儀》、》《結璘》文章,以致於日月之精神,上奔日月,通天光,飛太空之道也。

皆乘雲車羽蓋,駕命群龍,而上升皇天紫庭也。

《大洞真經》以致於朝靈之道,招神成真一人之法也。

乘雲駕龍,騰躍玄虛,衣繡羽,佩金真玉光,逍遙太霞,上升九霄矣。

此二書,天帝之秘途,微妙哉!太素真一人猶隱其篇目,但漫雲二事者,是秘諱之甚也,況世人而令知其甲乙乎!有相遇而得之者,至誠好事,仍可為之,別有事旨,故不一二。

裴君所受真書篇目,列之於左:

《支子元神訣》五首,蔣先生所秘用,鹹一陽一城南佛圖中曲室密房受之。

青帝君授《紫微始青道經》一卷。

蒼帝君授《蒼元上菉北斗真經中命四旋經》四卷。

白帝君授《太素玉菉寶玄經》三卷。

赤帝君授《龍胎太和丹經》二卷。

黃帝君授《四氣上樞太元黃書》八卷。

青帝君授《通光一陽一霞》之符。

蒼帝君授《郁真簫鳳》之符。

白帝君授《皓靈扶希》之符。

赤帝君授《四明硃碧》之符。

黃帝君授《中元八維玉一門 》之符。

右十書於太華山西洞玄石室受。

谷希子青帝君授青一精一日水青華芝。

東到青丘受服。

《上皇金菉》,司命君於太山授。

太素真一人授《太上郁儀文》。

在白水沙洲空山之上授;

太素真一人授《太上結璘文》。

在白水沙洲空山之上授。

太素真一人授《太上隱書》。

在白水沙洲空山之上授。

上清三元君授《玉璽金真》。

在太素宮金闕下授。

四真一人授《神虎符》、流金火鈴。

在太極宮授。

日中五帝君授《揮神》之章、《九有》之符、青一精一日飴、雲碧玄腴。

月中五帝夫人授《流星夜光章》、《十明之符》、黃琬紫津之飴、月華雲膏。

右裴君所受眾書符之目。

裴君授支子元《服茯苓法》,焦山蔣先生所傳。

茯苓五斤,盛治去外皮,乃搗下細{?徒,以漬白蜜三斗中,盛之以銅器,若耐熱,白瓦器,以此器著大釜中,著水裁半於所盛藥器腹,微火燒釜,令水沸煮藥器,數反側藥,令相和合,良久蜜銷竭煎,出著鐵臼中,搗三萬杵,令可丸。

但服三十丸,如梧桐子大。

百日百病除,二百日可夜書,二年使鬼神,四年玉女侍衛,十年夜視有光,能隱能彰,長生久視。

服此一年,百害不能傷,疾病不復干,色反嬰兒,肌膚充悅,白髮再黑,眼有流光。

合藥齋三日,煮之於密盛處,勿令婦人雞犬見,及穢漫之也。

五斤茯苓、三斗白蜜為一劑。

當作木蓋,蓋之煮藥器上,勿露也。

煮之時,反側藥,熟乃開之耳。

火以好薪炭,不可用不成樵輩以煮之也。

當用意伺候料視,恆以為意,欲併合多少在意。

藥成,預作丸,盛之以密器,可經於千歲不敗。

裴君受支子元《服一胡一 麻法》,蔣先生於黃金鱉祖山中授支公也。

一胡一 麻三斗肥者,黃黑無拘,在可擇之,使一精一潔,於微火上熬令香,氣極令燥,細搗以為散,令設設爾,勿下{?徒。

白蜜三斗,以一胡一 麻散漬會蜜中,攪令相和,使調匝,安器,著釜水中乃煮,如前煮《茯苓法》也。

伺候令煎竭可搗,乃出搗之三萬杵,如桐子大,旦服三十丸,盡一劑,腸化為筋,不知寒熱,面反童顏,役使眾靈。

蔣先生惟服此二方,先生已凌煙化升,呼吸立至,出入無間,輿乘群龍,上朝帝真,位為仙宗者也。

當簸擇一胡一 麻令一精一。

此二方與世方書小異,裴君所秘者,驗而有實也。

雲體先不虛損,及年少之時,當服茯苓,若出三十者,當服一胡一 麻。

蔣先生云:此二方是大有之要法,長生神仙之秘寶。

《寶玄經》云:茯苓治少,一胡一 麻治老。

合以齋戒,服以朝蚤。

卉醴華腴,火一精一水寶。

和以為一,還一精一歸寶。

此之謂也。

卉醴華腴,蜜也。

火一精一,茯苓也。

水寶,一胡一 麻也。

裴君以年少時所用,故服茯苓,二方同耳,皆長生不死、必仙之奇方也。

若大有資力者,亦可合二物,倍用蜜共煎,搗以為丸乃佳,亦並治老少矣。

茯苓、一胡一 麻,不必別作之也。

此二方,蔣先生乃各在一處授支公,不頓之也。

是以焦山而茯苓方傳,鱉祖而一胡一 麻方出,明道秘之文,乃不可得一盡其根源也。

至於支公授裴君,亦乃頓倒囊笈之奧言,肆傾玄真之秘途,將以逆鑒察天錄,必當已知應為仙真乎!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