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一名《三華飛綱丹》太上真一人所以廣眄眾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

雲笈七簽

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

◎太上八景四蕊紫漿五珠降生神丹方一首並敘

一名《三華飛綱丹》

太上真一人所以廣眄眾天,豁落紫空,晏觀七覺,朝游萬方,實由四液之飛津,五珠之丹皇矣。

遂乘三英以八眄,御飛綱以保真,分神易景,逍遙上清者也。

兆觀琅玕之華,則降生之丹立焉。

既獲九真之高章,而九一陰一之戶啟矣。

長年在於玄覽,得道存乎一精一微。

所宜注神真氣,棲心冥幾。

澄五神於紫房,鏡混合於太微。

月華合於結璘,日暉洞於郁儀。

靈變朗於九晨,把凝液以虛飛。

玉經唱於朗景,煥龍華於扶希。

眇眇奔乎冥漢,天地欻以推移。

立變易於圓塗,電散疾於震雷。

居洪淵而不溺,踐兵刃而不危。

將塞也,則萬戶鍵閉,欲通也,則積滯俱蕩。

沉飛無方,隨意所宜,大哉!靈化之丹,與帝一九一陰一齊其光暉。

服盡一劑後,三光而不衰,藥名口訣:

第一絳陵硃兒七兩口訣是丹砂巴,越者是也。

第二丹山日魂四斤口訣是雄黃,取明者。

第三玄台月華三斤口訣是雌黃也。

第四青要玉女五斤口訣是空青。

第五靈華沉腴三斤口訣是薰陸香。

第六北帝玄珠一斤口訣是消石。

第七紫陵文侯五兩口訣是紫石英,一精一好者。

第八東桑童子七兩口訣是青木香。

第九白素飛龍八兩口訣是白石英。

第十明玉神珠七兩口訣是真瑰拾芥者。

第十一五一精一金羊五兩口訣是一陽一起石。

第十二雨華飛英五兩口訣是雲母,光明者。

第十三流丹白膏九兩口訣是粉霜。

第十四亭炅獨生六兩口訣是雞舌香,味辛者。

第十五碧陵文侯五兩口訣是石黛。

第十六倒行神骨五兩口訣是戎鹽。

第十七白虎脫齒四兩口訣是金牙石。

第十八九靈黃童三兩口訣是石硫黃。

第十九陸虛遺生五兩口訣是龍骨,舐之著舌者佳。

第二十威文中王六兩口訣是虎頭腦一陰一骨,搗用。

第二十一沉明合景四兩口訣是蚌中珠子,已穿者亦可用,但令新者。

第二十二章一陽一羽玄四兩口訣是白附子

第二十三綠伏石母五兩口訣是磁石,取懸針者可用。

第二十四中山盈脂七兩口訣是太一餘糧,取中央黃也。

右二十四味合二十四神之氣,和九晨九一陰一之一精一,凝液結日月之明景也。

以次別搗,從丹砂始,令各四千杵。

藥皆用一精一上鮮明者,搗藥人當得一溫一 慎無多口舌者。

當令先齋戒三十日,訖,搗藥別處盛室,潔其衣服,沐裕合藥可三四人,同心齊意,隱靜而處。

禁忌之法,亦如齋禁例,搗藥都畢,以藥安著釜中。

安藥次第之法,先內丹砂,次內雄黃,次內雌黃,次內空青,末後乃內太一餘糧,太一餘糧在眾藥之上也。

二十四種都畢,皆當循次令竟釜中,以小柳篦子按令相保又以水銀五斤灌諸藥之上,都畢,又徐徐安上土釜,以黃丹泥泥其平際,以牡蠣泥泥其外際一寸,一陰一干十日取,?參拆。

又上泥之,畢,又通以牡蠣泥泥其外面,上下四邊,厚六分。

又應先作六一泥土釜內外。

作泥法:東海左顧牡蠣、戎鹽、黃丹、滑石、赤石脂、蚓螻黃土,凡六物,皆令分等搗治,下細絹篩,和以百日苦酒極酸釅者,和畢,更搗二萬杵,六一之泥成。

以泥雨土釜內外,漸漸薄泥,日曝令干?參,使經時,稍上泥,都畢,令釜內外各厚一寸半,如此泥釜了,作六一泥隱量取足用。

凡作泥之法,皆以苦酒和泥。

無戎鹽者,河東大鹽可用。

又以東海細鹽二斤內一斛苦酒中,攪之去滓,以和六一泥,計此為準。

作灶屋,長四丈,南向,屋東頭為戶,屋南向為紗窗,屋中央作灶。

灶令四方,四面開口,以大鐵??施四腳,以著灶之中央。

上下相遠,高下之法,以意裁量安隱之。

所盛藥土釜好安著??上,以好糠火於下燒之,令去釜一尺許,調適視火。

勿令暴猛,足十八日訖。

更令火去釜下一寸,復五日日足;更令火齊底二十七日,日足;更令半下釜之腹,三十日日足;更令火末下釜之上二寸,二十四日,日足;都畢,藥成也。

可復寒之七日,而徐發視,八景四蕊之華皆懸著上釜,以三歲白雄雞羽掃之,盛以金銀密器,其華當作景雲之色,五十八種之氣,流霞玄映,紫光郁耀,不可名字,名曰八景四蕊五珠絳生神丹。

以二月、八月朔平旦,向太歲王方再拜,以東流水服一兩,即頭有九晨之光,面有玉華,飛映寶耀,洞觀天下。

閉氣則立致三素之雲輿,唾地則化為日月之光,左嘯則神仙啟首,右嘯則八景合真。

於是騰空上造,以詣紫虛,出入玉清,寢宴神房。

若藥華未盡起者,可更合泥固濟,如前法使密,更燒釜腹,頓六十日,萬無不成。

復寒之七日,開發如初。

右以已煉麻腴一斛,取四蕊華三兩,合投之,以炭火於銅器下微煎之,三日藥成,名曰四蕊紫漿。

日服一合,壽同天地,分形為萬,乘虛而行,所欲隨意。

又以西蕊紫華塗掌及手爪甲,以鏡細視之,則見萬里之外物,欲覿之事,則隨心所視而現之,亦照見方來之仿象,生死盛衰之至運也。

此丹或名八景丹,或名四蕊紫華,或名太微紫玉腴,或名五珠華丹,或名降生晨華,或名三華上丹,或名太上飛綱,或名九晨上丹,凡八名也。

----------------------------------------

◎煉麻腴法

煉麻腴之法,用清水五斛,麻腴一斛,蔥韭白各二斤,合水腴蔥韭四物,合煎取一斛止。

作紫蕊腴,當以寂靜處發火,以木蓋蓋銅器上,勿令腴煙散出。

煉腴亦可單服,以致延年。

凡糠火火八景神丹,日數既定,勿發,復更火之,如初,日時進火之日法,如先。

都畢,寒之七日,乃發。

藥煙變成明月珠五枚,仰綴著上蓋,皆裹以絳慔。

送以清水,則絳雲見覆,飛登上清。

佩此五珠,則以映天下,與日月景同,名此丹五珠絳生。

以行上清者,用一倍火之。

五珠既成,勿發,復更火之,日如前。

火畢,又寒之二十二日,乃開,明月五珠,又變成三華飛剛之龍。

發釜之後,便恍惚長大,神光采華,吐氣興雲,所謂隱龍者也。

既乘之而行,以造九晨之宮,故《高上經》曰:子乘隱龍,與天無窮。

夫火之倍者,計先火一日,後火則應二日,又後火則應四日,又後火則應八日,又後火則應十六日,每事效此為數。

取作虎腦之法,用馬銜芎窮一斤,細搗為屑,以虎腦六兩和此屑為餅而一陰一干。

既干,更搗,而秤取六兩,餘者投之於東流水中。

一陰一干虎腦,三年內亦可用也,不必新干而必佳也。

干時以絹囊盛之,勿以塵附。

用熏陸香而膠者,先多塵濁,當以湯水洗煉去垢,取令光明而無滓者可用。

取錫十斤,於鐵鑊熬之半日,投西蕊紫華一銖合攪,須臾,成萎蕤金,紫金屈伸在人,而用之,謂初成之時耳。

投二銖成紫蕊玉,投三銖成玄梨綠景玉。

取八景丹滓搗三萬杵,日服一丸如小豆大,身生玉光,壽同九晨,體香聞三十里。

燒一丸如小豆大,辟百疾、惡氣、諸鬼不祥,而香芳十日不絕。

取一丸如黍米,含之而唾,則變化隨意任心,藏形蔽影,從橫天下,欲止,即吞此丸乃息。

已死未三日,服一丸如大豆,立活,當發口扣齒,送以水,又以一丸鎮心,則魂魄自還,而四體一溫一 軟也。

取鉛十斤於鐵器中煎熬,投此二丸如雞子黃,合攪,須臾成金。

投三丸即成紫金。

帶一丸則山海之神來朝。

以一丸塗門戶,則一家無病,辟鬼一精一。

日服一丸,百日則色如處子,三年而面反嬰童也。

以一丸如小豆大投水中,龍魚浮出,而水沸。

以一丸如大豆大投火中,而光停一日許。

《上清高聖中黃老君洞真金玄九一陰一九一陽一真《玉經》、《太上郁儀》、《結璘章》、《八景神丹文》,皆刻於東華仙台,不宣於世上,自非宿有仙名者,不聞見也。

傳授之法,皆對齋思神,審可付與立盟為誓,約無宣洩。

其授《帝君九一陰一訣》,盟用青絲一結,以為盟誓。

其受《太上郁儀文》,盟用絳紋二十四尺,此日暉之誓也。

其受《太上結璘章》,盟用碧紋二十四尺,此月華之誓也。

其受《八景丹經》,盟金鈽三雙,此無常童子圓變之誓也。

今用四盟,引九晨以為約,指日月以為信,必無宣洩,心齊天地也。

若不崇信誓,身為下鬼,七世父母受拷水火,?蒙山之石,投積夜之河。

案:經師之授盟物也,當施散於寒窮,救貧病之急厄,拯山川之餓夫,營神靈之公用矣;若私割以自贍,貪婪以為利者,則經師之七祖長受拷於地獄,身入風火,其痛也哉!又弟子經師私心相愛,所以見根本也。

道德既厚,則人鬼無間;根本既親,則魂魄自寧。

若崇始慢終,不常其德者,何年命之能長?何神仙之可要乎?得其領會者,始可與言尋道之本末矣!

----------------------------------------

◎九還金丹二章·第一章六篇

△上證品含元章敘

夫還丹本九一陽一之一精一,降受二十四真,真水真火,內外包含,含化五神,五神運氣,積而為砂,積砂成丹,稟積氣極,乃號紫華紅英大還之丹。

大還丹皆因師師相承,傳之口訣,靈文藏於洞府,金簡秘在仙都。

仙人恐道絕源,演述隱文謎言,留傳於世。

遂使後來明俊,博采尋幽,曠日劬勞,終無所悟,漸潰沉溺,倏忽形腐神消,一屍一魄化為魔魅,深可悲哉!然大道所運,稟之專一精一,變通之功,必歸於煉汞。

煉汞要妙,備於二章。

二章之中,分為九品:上三品,則抽砂出汞,煉汞投金、修金合藥,合於七篇;中三品,陳五石之金、四黃伏制、一陽一金變通;下三品和合大丹、爐鼎火候、成丹證真之訣,俱列於九品二章之中也。

△抽砂出汞品第一

《大洞煉真寶經》皆隱秘真鉛真汞。

真汞者,則上品光明砂抽出汞,轉更合內水火之法,然名為真。

而光明砂一斤,其中含汞十四兩。

抽出汞訣:先取筋竹為筒,節密處全留三節,開孔如彈丸許,中節開小孔子如筋頭許,而容汞溜下處。

先鋪厚臘紙兩重致中節之上,次取丹砂細研,入於筒中,以麻緊縛其筒,蒸之一日。

然後以黃泥包裹之,可厚三寸,埋入土中,令筒與地面平。

筒四面緊築,莫令漏洩其氣。

便積薪燒其上一復時,令大透其筒上節,汞即流出於下節之中,毫分不折。

忽火小,汞出未盡,尚重而猶黑紫,依此更燒之,令其汞合大數,足如紅馬牙。

紫靈砂抽汞,一同此訣。

余別訣飛抽者,損折積多,而筒抽訣最妙,然具列於章上品也。

△煉汞添金出砂品第二

凡同類丹砂雖抽出汞,未可則添於合金化砂,砂終不出。

七篇猶未週備。

且投金化砂,秘於《煉汞訣》,其汞則重受內水火氣,遇本金相投,合化而便生砂。

《煉汞訣》:取悲一斤、石硫黃三兩,先搗研為粉,致於瓷缽中,下著微火,續續下汞,急手研之,令為青砂後,便將入於瓷瓶子,可受一升。

以黃土泥緊泥其瓶外,厚可二分,以蓋合之,緊密固濟,致之爐中。

用炭火一斤,於瓶子四面,養之三日,瓶子四面長鬚有一斤炭。

三日後,更以文武火燒之,可用炭十斤,分為兩分,每一分上炭五斤,燒其瓶子,忽有青焰透出,即以稀泥急塗之,莫令焰出,炭盡為度。

寒三日,開之,其汞則化成紫砂,分毫無失。

其紫砂用黑鉛一斤,於鼎中熔成汁,次取紫砂研細,投入鉛中,歇去火,急手炒,令和為砂,便就鼎中細研,鹽覆蓋,可厚二分,緊按令實,固濟,武火飛之半日,靈汞即出,毫分無失,然依七篇,反數投化合金生砂。

如第二反其《化寶砂篇》中用汞,則兩度用石硫黃燒令成砂,兩度入黑鉛卻抽歸汞,添金化砂;第三反英砂用汞,則三度燒令抽入;第四反出妙砂中用汞,汞則四度抽燒;第五反化靈砂用汞,還五度抽煉;第六反出神砂用汞,汞亦須六度燒抽;如第七反化出玄真絳霞砂用汞,汞一依前七度著石硫黃燒成紫砂,七度用黑鉛抽歸靈汞。

每度燒皆用石硫黃三兩,卻抽歸汞則用黑鉛一斤,轉轉燒抽,火候依前一訣。

其汞燒抽變煉,則含其內水火之一精一氣,亦合七篇之大數,自然水火金三光,稟氣相合,會一精一而化靈證真也。

△修金合藥品第三

且一陽一元之魂,遇一陰一氣所感,伏形成魄,謂之兌金。

兌金則成見一陰一質更而含一陽一精一,漸令去其滯氣。

靈汞投化,轉轉增光,反濁歸清,然後正一陽一之體。

其修金用藥,窮真合無,令其靈通於七篇也。

石鹽本稟坤坎之一精一,一陰一極之氣,結其成質,方而稜如片石,光白似顆鹽之類,味微淡於顆鹽,功則能伏制一陽一精一,銷化火石之毒,力與石硫黃敵,體變煉,功性能發明金一精一,去粗滯飛昇。

七篇之中,假之為使。

馬牙消亦是一陰一極之一精一,形若凝石,生於蜀川,其功亦能制伏一陽一精一,消化火石之氣。

獨用伏制,則力稍微,合於石鹽,一陰一毒則甚矣。

北庭砂所稟一陰一石之氣,性含一陽一毒之一精一,功能消敗五石之金,各遣證於本性。

能成能敗,力頗並於硫黃,去穢益一陽一,其功甚著。

本質亦作顆,生而淺紅色,光明通透為上。

七篇中用之為使,使引其一陽一金之一精一,破敗一陰一魄。

若合於大明砂、赤鹽、硫黃用之,其變煉功則高於造化。

麒麟碣出於西一胡一 ,稟熒惑之氣,生於一陽一石之一陰一,結而成質,色如紫雚,形若爛石,其功亦能添益一陽一精一,消一陰一滯氣,拘添其煉,亦有大功。

真者於火中燒之,赤汁湧流,火不易本色者,是其色真也。

石膽所出於嵩岳蒲州,稟之靈石異氣,形如琵琶,本性流通,一精一感入石,液化五金,一陽一遇之清歸中宮。

若欲識真,塗之銅鐵,以火燒之,色似紅金。

伏制亦煉,頗最有功。

又以銅器盛水,投少許入其水中,水色清碧,數日不異者,是真也。

持明砂者,雖稟一陽一精一,從一陽一所養,體如琥珀,質似桃膠。

其性和,而能銷漉一陽一金,革一陰一滯質。

若合硫黃、赤鹽,變煉其一陽一精一,轉轉增光。

七篇之中,用御正一陽一之氣,復歸真元,其功甚矣!

夫赤鹽戎鹽是也。

所出,西戎之上,味稟自然水土之氣,結而成質。

其方水土氣本而黃赤,其鹽亦隨氣而生,號言赤鹽,味微淡於石鹽,力則能煉伏一陽一精一,增明吐輝。

若合硫黃用,功能反魂成魄,煉魄增光,制伏四黃,定質還歸戊己。

欲辯其元,於火中燒,汁流紅赤,凝定轉益其色,則本元是。

石硫黃本出波斯南明之境,稟純一陽一火之一精一,一精一氣結而成質。

質性通流,含其猛毒,藥品之中,號為將軍,功能破邪歸正,反濁還清,挺立一陽一精一,消一陰一化魂,元真運轉,偏假其功,鉚金遇之,一精一消魄敗。

色微稍青,光者力大,凝黃色者力次,赤黃色者力校合和大丹,伏煉消化,須其力大者。

用之,察元氣,辨其高下。

然合七篇,化金生砂,砂漸澄清明,威乃證於九丹也。

△中三品陳五石之金品第四

夫五石之金,各皆稟五神之一陰一精一,合於山澤異氣,結而為魄。

鐵所稟南方丁一陰一之一精一,結而成形,鐵形堅,服之傷肺。

銅所稟東方乙一陰一之一精一氣,結而成魄。

銅性戾,服之傷腎。

銀所稟西方辛一陰一之一精一,神氣而為之質。

銀性戾,服之傷肝。

鉛錫俱稟北方壬癸之氣,錫受壬一精一,鉛稟癸氣。

一陰一終於癸,故鉛所稟於一陰一極之一精一也。

鉛錫性濡滯而多一陰一毒,服之傷心胃。

金所稟於中宮一陰一己之魄,性本而剛,服之傷腸損跡

右金之五性,例多一陰一毒,久服之,即傷肌敗骨,促壽損命。

凡世之士,本求長生,不明五金之性,擅意將其鉚石之金,轉轉修煉。

且其雚石之金,皆受五神一陰一濁之氣,結而成質。

質體沉重,雖遇四黃,能變易其體,一陰一毒之性,終不輕飛,縱令煉化為丹,服之亦乃傷於五臟,乃其本性也。

至理殊乖,欲服求仙,與道彌遠。

△四黃制伏品第五

四黃者,雄、雌、砒、硫,其質皆屬於中宮戊土之位,性各含一陽一火之毒,能敗五臟之金。

若別制伏,去其火毒,則能成易變轉五金之質。

若能制伏,拒火色而不易本元,有汗流通,即其功能變銅銀而化成黃金之質。

若伏火色變白,如輕粉,泮液流利者,化五金盡成白銀。

而四黃功力,各稟本氣,變化其五金。

雄黃功能變鐵,雌黃功能變錫,砒黃功能變銅,硫黃功能變銀化汞。

且四黃功能反鐵為銅,反銅為銀,反銀為金,轉轉變化。

其硫黃功力最高,能添一陽一益一精一,反濁歸清,此乃是七十二石之將也。

其四黃遇於赤鹽、大朋砂、石膽,則伏質歸本,不易其色;若遇石鹽、馬牙消、石膽,亦伏於火,則變質反而為白色如輕粉。

是以《大洞寶經鄭君修真內傳》論其七十二石製伏訣,皆須含元胞胎,以黃土等分,和鉛粉及石腦作鼎伏之,緣土與四黃類。

鉛又能消火之毒,石腦伏石毒。

其《修真傳》中諸石變通之訣,文理稍煩,不能具載,且略陳四黃五金伏制之弘規,乃列之於品第耳。

△一陽一金變通品第六

一陽一金者,所稟一陽一之一精一,五神吐符會氣,托形為丹砂。

丹砂而外包八石,內含金一精一,金一精一先稟氣於甲,受形為丙,出胎見壬,結魄成庚,增光歸戊,一陰一陽一升降,各歸其類。

且如鉚石五金俱受五神一陰一之氣,氣結亦分為五類之形,形質頑狠,至性沉滯。

汞則稟五神一陽一之靈一精一,會符合為一體,故能輕飛玄化,感遇萬靈。

汞本托胎於丹砂,位居南方,易胎乃為壬水。

水則見形於北方,降魄成庚。

庚則西方白金,煉形來甲之東方青金,一精一增於戊。

戊則中宮黃金也。

化質歸離,功成於九。

以一陽一金遷變,動用化機,運質易胎,合其五方之體。

然後受天地,革一陰一陽一,超三元,脫質歸真,號之還丹。

----------------------------------------

◎九還金丹二章·第二章三篇

△下三品丹砂敘

夫合大丹,先須積一陽一之一精一,反紫金運動,變遷化五神,消形去質,輕化通流,假之真水,然火功,推演志一精一,九九數終。

真水內火,黑鉛、石硫黃是也。

鉛屬北方壬癸水,硫黃性稟南方丙丁火。

真鉛者,含其元氣,從鉚石燒出,未經杯抽煉之者,為其真鉛也。

△合和品第七

取其真鉛一斤,反玄真絳霞砂中紫金十五兩,二物各別於其鍋內消為汁,乃均合一處,去火,急手炒,令為細沙,入硫黃五兩,三物於缽中熟研之一日,然後遷於鼎中,運火燒之六轉,每轉添一陽一。

爐鼎火候,列在於《火候品》中。

然大丹先受於天,運之於人,養育運煉,累積正一陽一,內含水火,外含三光,五神混蒸,或乃輕揚。

化赫成丹,還歸南方。

清澄優遊,生紫微堂。

此亦猶內外水火運轉感化,而成大還丹也。

△爐鼎火候品第八

夫大丹爐鼎,亦須合其天地人三才,五神而造之。

其鼎須是七反中金二十四,應二十四氣。

內將十六兩鑄為圓鼎,可受九合,八兩為蓋。

十六兩為鼎者,合一斤之數,受九合,則應三元一陽一極之體,蓋八兩則應八節。

鼎並蓋則為二十四兩,合其大數。

然後將其合了紫金砂入於鼎中,緊密固濟,莫令洩一陽一氣,則致於爐中。

《造鑄訣》:於甲辰旬中取戊申日,於西南申地取淨土,先壘土為壇。

壇高八寸,廣二尺四寸,壇上為爐。

爐高二尺四寸,為三台,像通氣。

上台高九寸,為天關,九竅象九星;中台高一尺為人關,十二門象十二辰,門門皆須具扇;下台高五寸為地關,八達象八風,其爐內須徑一尺二寸。

然致鼎於爐中,可懸二寸,下為土檯子承之。

其檯子亦高二寸,大小令與鼎相當,然後運火燒之。

《火候訣》:夫用火之訣,亦象乎一陰一陽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

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二氣為一月。

七十二候則應二十四氣,為十二月。

十二月為一週年,一陰一陽一運足矣而丹成。

夫起火之時,取十一月甲子日夜半甲子時動火,從子門起,火五日,用炭三兩,須常有熟炭三兩在其爐中,不得增少;次開丑門,發火五日,用炭四兩;次開寅門,下火五日,用炭五兩;次開卯門,著火五日,用炭六兩;次開辰門,著火五日,用炭七兩;次開巳門,著火五日,用炭八兩。

此六門是一陽一門,火須豎安炭,如一陽一氣後發動。

次至午門,火五日,用炭九兩;次開未門,著火五日,用炭八兩;次開申門,著火五日,用炭七兩;次開酉門,著火五日,用炭六兩;次開戍門,著火五日,用炭五兩;次開亥門,著火五日,用炭四兩。

此六門火須橫安炭,亦象於一陰一陽一氣候。

從子門起火至亥門,週旋十二時門,終計用炭七十二兩,在爐應七十二候之數,則成四象十二候。

六十日兩月為一轉,則開看之,更添石硫黃二兩,和紫金砂於缽中,以玉槌研之半日,卻入鼎中,封閉固濟,依前每門五日,運火燒之。

《運火訣》:還從甲子日子時於子門起火,用炭五兩,丑門用六兩,寅門用七兩,卯門用八兩,辰門用炭九兩,巳門用十兩,至午門卻退炭歸九兩,未門用炭八兩,申門用炭七兩,酉門用炭六兩,戍門用炭五兩,亥門用炭四兩。

此第二轉,運火每門,五日為一候,週旋十二門,成十二候。

六十日足,計有八十四兩炭,爐中增第一轉炭十二兩,應十二節之數。

則候爐中火歇開看之,色如褐土,金星燦然而在。

又添石硫黃二兩,和砂重研,卻入鼎固濟之。

又依前運火,同遭十二門。

每門五日為一候。

還從子門起火,五日用炭七兩,其炭長鬚,應七兩熟炭在爐中,不得增少。

又醜門火五日,用炭八兩;次寅門火五日,用炭九兩;次卯門火五日,用炭十兩;次辰門火五日,用炭十一兩;次巳門火五日,用炭十二兩;次至午門,火五日,卻退炭歸十一兩;次未門火五日,用炭至十兩;次申門火五日,退至九兩;次酉門火五日,退炭至八兩;次戌門火五日,退炭至七兩;次終於亥門火五日,退炭至六兩。

其十二門皆須依本數著炭,週回十二門,匝合有一百八兩炭在爐中,增於第二轉炭二十四兩,應二十四氣之數。

終十二門六十日足,候鼎寒開看,色微欲紫。

又添石硫黃二兩,出金砂和研令相合,則卻入鼎中固濟之,亦依前,門門五日火候。

亦從甲子日夜半甲子時子門起火五日,用炭九兩。

則開丑門著火五日,用炭十兩;次開寅門,著火五日,用炭十一兩;次開卯門,著火五日,用炭十二兩;次開辰門,著火五日,用炭十三兩;次開巳門,著火五日,用炭十四兩;次至午門,卻退炭至十三兩;次至未門火五日,退炭至十二兩;次申門,火五日,退炭至十一兩;次酉門火五日,退炭至十兩;次戌門,火五日,退炭至九兩;次終亥門,火五日,退炭至八兩。

此轉十二門週回,計爐中有炭一百三十二兩,又增第三轉炭二十四兩,亦應氣候。

足,寒之開看,其合砂色漸轉金紫,光色若星,璀璨流輝。

又添石硫黃二兩,出金砂於缽中和硫黃熟研,卻入於鼎中固濟,令緊密,視之上下無罅漏洩,然後依前,門門運火。

亦取甲子日子時起火,從子門先入炭十一兩,亦五日;次丑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二兩;次開寅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三兩;次開卯門,著火五日,用炭十四兩;次開辰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五兩;次開巳門,入火五日,用炭十六兩;次至午門,退運火五日,用炭卻至十五兩;次至未門,入火五日,用炭十四兩;次至申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三兩;次至酉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二兩;次至戌門,入火五日,用炭十一兩;次至亥門,入火五日,用炭十兩。

從子門終於亥門,巡十二門,週計用炭一百五十六兩。

炭在爐中,旋繞其鼎,積運燒之六十日,數增於第四轉炭二十四兩。

其爐內鼎四外紫氣迴繞,看之如霧。

候寒開鼎,見金砂色轉化為紫光之丹,丹內紅星點點,似欲輕湧。

更添石硫黃二兩,和於缽中,熟研半日,則卻入鼎中封固濟,然後依氣候運武火,一轉還丹。

從甲子日甲子時子門起,火五日,用炭十七兩;次丑門,火五日,用炭十八兩;次寅門,火五日,用炭十九兩;次卯門,火五日,用炭二十兩;次辰門,火五日,用炭二十一兩;次巳門,火五日,用炭二十二兩;次午門,火五日,退炭至二十一兩;次未門,火五日,用炭二十兩;次申門,火五日,用炭十九兩;次酉門,火五日,用炭十八兩;次戌門,火五日,用炭十七兩;次終亥門,火五日,用炭十六兩。

計從子門運武火終於亥門,合有炭二百二十八兩,在爐中增於第五轉炭七十二兩,應七十二候。

足,其爐鼎中紫氣連天,日月失輝,山河震岌,乃是丹成之候也。

歇爐出鼎,於香壇之上寒之,然後開看:其丹赫然輕飛,脫離於質,如芙蓉花九層,連於鼎蓋之上下,五日分毫無失。

其鼎內有滯厭二十四兩,如紫金色。

其紫金一丸麻子大,亦制伏汞一斤及五石,五金盡化為至寶,然則遷其鼎於三洞,各鎮其功,功合歸真,迥然蟬蛻,此乃還丹之力,其寶偉哉!

△成丹歸真品第九

夫仙者有品格,真則一同。

如七反之丹砂,功力甚著,服之亦得高仙,尚未證其真仙也。

緣上有質礙之體,未能輕化,離於五神,獨為真水,世人所能銷鑄。

且九還之丹成,飄飄輕化,迥脫去質,圓光洞煥,氣耀沖天,遇物而化,無有礙也。

千鼓萬鞴備,終不銷化,而一精一光轉益。

得服之者,當則羽化雲飛,便為高上之真一人也。

故積一精一而致仙,積仙以成真者,則超於至一陽一,與天地長久,騰凌雲霧,宰制萬靈,役使群仙,巍巍斑上,升於紫闕,乃號曰真一人矣!然乾坤不偷一陽一精一,豈減世類淪化,惟真長存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