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
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
◎中山玉櫃服氣經 ──碧嚴先生撰黃元君注
△錄神誠戒序第一
昔大黃帝君太古無名,雲大黃帝君者,則黃帝有熊也。
會群仙於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曰:夫人養生全真,遊觀於天庭間,止息於洞房中,得與眾聖齊群,駐童顏而不敗者,則何法最寶?廣成子曰:夫人以元氣為本,本化為一精一,一精一變為形,形雖好生,欲能竭之,故欲不可縱,縱之則生虧,制之則生盈,盈者一精一滿氣盛,百神備足。
夫有死必有生,有生必形虧,虧盈盛衰,物之常理日中移,月滿虧,樂極哀來,物盛則衰,有生即死,是天地之常數也。
聖人智通萬物,以法堅身,在養育之門,無犯形本,則合於化元之道者也。
夫人一體 內有百關九節百關者,號百祿之神,為九節之用;九節者,一掌、二腕、三臂、四膊、五項、六腰脊、七腿坰、八脛腂、九腦,是謂九節也,合為形質,洞房、玉戶、紫宮、泥丸、丹田以處泊古文作措保今論神氣棲息,故宜處泊。
洞房等,皆天庭三田神正泊處也,百神守衛,六靈潛護百神者,百節之神,守固榮衛,保護五臟。
藏亦有神,五神清則百節靈,五神傷則百節綯,清則少,傷則老。
經云:貪慾嗜味,傷神促壽。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六靈者,眼、耳、鼻、舌、身、意,亦謂之六識,常隨心動,念則識暗,但閉之則寧,用之則成,察之則悟,任之則真。
又有三魂伏於身,七魄藏於府,故雲肝藏魂,肺藏魄,脾藏志,心藏神,腎藏一精一,此皆百神六靈之主也。
宜防濁亂,輕躁動作,違之不守,自致敗傷而已,保其玄關,守其要路道以真一為玄關,以專一精一為要路。
即食百谷,則邪魔生,三蟲聚蟲有三名,伐人三命,亦號三一屍一。
一名青姑,號上一屍一,伐人眼,空人泥丸,眼暗面皺,口臭齒落,鼻塞耳聾,發禿眉薄,皆青姑之作也,一本作青石。
二名白姑,號中一屍一,伐人腹,空人藏府,心旋意亂,肺脹胃弱,氣共傷胃,失饑過度,皮癬肉燋,皆白姑之作也,一本作白石。
三名血一屍一,號下一屍一,伐人腎,空人一精一髓,腰痛脊急,腿痺靦頑,腕疼頸酸,一陰一萎一精一竭,血乾骨枯,皆血一屍一之化也。
一本作血姑。
此三一屍一毒流,噬嗑胎魂,欲人之心,務其速死,是謂邪魔生也。
一屍一化為鬼,遊觀幽冥,非樂天庭之樂也。
常於人心識之間,使人常行惡事、好嗜欲、增喜怒、重腥穢、輕良善,或亂意識,令蹈顛危。
其於一日之中,唸唸之間,不可絕想。
每於甲子、庚申日,上白天曹,下訟地府,告人一陰一私,述人過惡,十方刺史受其詞,九泉主者容其對,於是上帝或聽,人則被罰,輕者,人世迍邅,求為不遂;重者,奄歸大夜,分改身成,殃異而出,今俗傳死次直符,雄雌殃注,破在煞星,此之是也。
都由人不能絕百谷五味,誡嗜欲,禁貪妄而自致其殞歿。
《內景玉書》云:百谷之實土地一精一,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三魂恍惚魄糜傾。
要知成彼之三蟲,由斯五穀也,貫穿五臟,環鑿六腑,使丹田不華實,津液不流注,血脈不通行,一精一髓不凝住,胎魄不守宮,一陰一魄不閉戶。
令人耽五味,長貪慾,衰形神,老皮發。
若不卻粒絕味,禁嗜誡色,則一屍一蟲全而生,身神必死滅。
若三蟲弭,一屍一鬼失,魂魄養,一精一髓固形神保。
天地者,非氣術而不倚矣擒制情慾,弭滅蟲一屍一,使形神不枯朽,須服神氣,還元返本,過此皆不可倚也。
且我大仙,以氣術為先,元氣是本;道以太和為宗,沖元是本。
及吾歸之於妙,寂之於玄,化之於無,用之於自然,自然輕舉,升於玄玄,出入無間,其道恬焉。
與道通靈,當有何患音還。
《內景》云:勿令七祖受冥患。
不許以道傳非人,即七祖受冥殃也。
今言「當有何患」,是亦依道奉行,保無殃咎也。
夫上清所崇,中仙以丹術為本,下仙以藥術為首,量此二者,夫何以久?皆以勤形勞神,餌金服石,動費貨泉,失于歸寂,蓋不得自然之理,乖於真道矣。
昔大隗翁曰:生吾有身,憂吾勤勞,念吾飢渴,觸情縱慾,過患斯起,遂虧於玄化之道也此廣成子述初古大仙要道,所得之秘旨也。
於是大黃帝君。
謹心神,觀想元氣用啟玄理,先靜丹元,觀想自然,融于歸寂也。
乃感太一真君,持《玄元內景氣訣妙經》一篇,授之帝君。
邇後降中岳,復會群仙,宣是妙經,因名《中山玉櫃服神氣經》此碧巖受行是經於師奉傳,然得分明,知其的實,故以告也。
夫太一真君,是北極太和元氣之神,神通變化,自北極紫微宮,經過於天地間,滋育萬物,在天則五象明焉,在地則草木生焉,居人則神識靈焉,在鑒則五行察,在化則四運變,聽之不聞,視之不見,搏之不得,無狀而與萬物作狀,故謂之玄,謂之象。
所患無不應,所真無不證,所專無不用,所一精一無不動,是知道以真正為玄關,專一精一為要路,倚於此者,則無所不通也碧巖所受,相次顯示,使其將來,不滯迷惑。
經曰:夫欲服氣,服元氣為本,以歸寂為玄妙,若不得此門,及不知玄關要路,則終不能成就功德也經之要言,故不妄語。
夫求仙道絕粒為宗,絕粒之門,服氣為本,服氣之理,齋戒為先,當持齋戒,然揀好日,晏靜一室,安置床 席其齋以心清意靜,無諸躁動,正可二七日。
若不先齋,則不得神氣內助;若不存想,則神氣不內補。
夫欲修行,要當別置一室,好土香泥泥飾,明密高敞,床 褥厚暖,衾枕新潔,不得使雜人穢污,輒到其中。
其中地須鋤深二尺,篩去滓礫,除諸穢物,更添好土,築搗平實,更羅細土,拍踏令緊,既得穩便,勤須灑掃,務其清淨。
室中唯安書機、經櫃,每一度焚香,念玄元無上天尊,又念太一真君又可存乎三一、三、元、五臟、六靈、一身之神,冥心,叩齒,靜默思之也。
太一真君有五誡,誠心依之,克獲神應:一者,不得與女人語笑同處,致一屍一鬼惑亂精神;二者,勿食一切雜熏膩、五辛、留滯冷滑之物,若食之,令三一屍一濁觸五神;三者,勿入一切穢惡處所,夫吊死問病,至人不為,殺戮決罰驚魂,大怒大怖精神飛散,就中死一屍一,道家大忌海之至大,尚不宿一屍一,人之至靈,一屍一之至穢也。
或誤衝見,當以桃皮、竹葉湯浴,訖,入室平臥,存想心家火遍身焚燒,身都炯然,使之如晝,然後閉氣,咽新氣,驅逐腹內穢氣,攻下洩務令出盡,當自如故;四者,勿與一切眾人爭於是非,忿諍斗競,及抱小兒,減人算壽,損志傷神;五者,勿得欺罔,一切事一陰一神不助,常慎言語,節度行止,勿對北旋溺,犯太一紫微,殃罰非細。
若有違此五戒,於二七日間,眠夢之內,自有驚覺,覺悟於人,務人修善,其事秘密,無事勿洩於人所言《內景氣訣妙經》一篇,良有是也。
夫內景是內秘之事,唯自己心內知之,固不合漏洩他人也。
△服氣絕粒第二
要當用雙日只日則奇,雙日則偶及本命日,預前更沐浴,於室內焚香機上,上安淨水一碗,設衾枕。
其訣例曰:臥至夜半起坐,鳴天鼓三十六過,靜心神,為元氣和,此氣子時生發於心藏間,上貫泥丸、丹田,眉間卻行三寸是上丹田宮,週轉於身,如紫雲氣;又想太一真君如嬰兒,左手持玉訣,右手執靈符,游於紫雲氣間。
然後平枕正臥,絕一切浮想,浮想若不除,則心神氣當閉不行,絕想止念既定,然待出息盡便閉,玄牝氣鼓滿,牙齒勿得相近,欲咽之時,齒牙微相近,仍須收息縮氣?音攝腹嚥下,以咽得為度,咽得飽以為期,亦無時限,此法與諸家嚥氣不同。
若不收息縮氣,取?嚥下,則不入大腹中,又不入食脈中。
夫喉嚨中嚥入之氣,自有三道:一入腸胃中脈;二入五臟中脈;三入食脈。
若不依前法縮氣?腹,但空咽得其氣,只得獨入腸中,不入食脈,即無所成益也。
若直下入腹中,入腸胃,緣腹中多阻隔,致令上衝下洩,食退其腸,四肢漸似無力,體內不免虛羸。
縱吃湯飲,餌服諸藥,並亦不免口乾、舌澀。
若但依此法,候氣滿口,食久畜取,?腹嚥下,自當分入食脈及五臟,內息以此為都契。
假令元氣未達腸中,其食脈已先強滿,與食無異,輒無虛羸,神妙無比。
若不依此,一日縱三五十度嚥氣,其腹內未免欠乏,常有所思於食,即不可見其效矣。
要坐服亦得,須依前法,以氣息畜嚥入,嚥入之時,仍須低頭取勢嚥下,嚥下即當時分入髒腸及食脈中,但解用氣,食脈當時強滿,滿即自然飽足。
如未曾學者,亦不過三數日便見次第。
若咽物不得,縱咽不入於食脈,及心意妄思,即是夙生無分矣。
諸門嚥氣,皆先入腸中,沖排滓穢,經三五七日後,方達食脈。
縱達食脈,且神勞力倦,思食之意未能全絕,假令堅守數日之間,尚多腹中欠乏。
若遇此法,但持四十九日,自然絕思飲食,縱有百味佳餚,都不採覽,神功若此,無以加焉。
切在藏秘,勿示見人者也。
凡春夏秋冬,並不假暖氣,日久自悟,諸理瞭然。
若要湯藥、杏仁、姜、蜜及好蜀茶無妨,力未圓可以調助,唯姜不得多著,性能壞物,善奪人志。
曾有通服豉湯,此則未達深理,豉且本性太冷,久淹塵穢,只辟面毒及解傷寒,大約傷壞藏府,正傾元氣,特宜忌之。
前雲收息者,當低頭納氣,氣入都亦無聲,攻排滓穢,務令速退腸中滯食,納得元氣,自然常飽,此是氣與神合行之至也。
三日後,亦不擇行住坐臥,為之總得,亦不假致氣,但咽強自下,人亦不知,自覺體理疏通,四肢過於常劍如此七日,神氣自足,不假久煉功夫,亦不要每日存想。
自此一百日,三一屍一自除,忽爾一日,神自內現。
但食氣五十日,谷氣方盡,便可絕諸湯藥,其食出時,當有五色物出如似膿血。
此物既盡,諸府通達,內視藏胃,如晝所見。
若得至此,切不得慢洩於人,一旦神功通悟,亦不得輒懷怪異,尤須秘之,勿申於外。
自然之功,外奸亦所不入,在一陽一不燋托一陰一不腐,一切質礙,無不穿貫,不危不殆。
若谷氣未盡,即不到通地,如曾經受法之後,得遇此術,神氣內輔,靈響外應,自然自在,無所拘束,要食亦得,不食亦得,食亦無損,絕亦無傷,再食再服,不揀月日,不論行住坐臥,處處總得。
若不食多時,要得食者,可依前受法訖即食;若食多時,要得絕者,亦可受法訖,更依術為之,取以大成,諸絕為定。
夫至道無二,守之必成。
但不錯功,自然玄秘,世間吉凶善惡,無不曉達,上至天府,下至一陰一司,一切神靈,皆得使役,所有疾病,見無不理,所有異物,見無不識,顏如童女,光彩射人,行速如風,所去無滯,一年之外,自入玄門。
玄門者,謂入胎息道言:玄牝門,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又,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
△胎息羽化功第三
夫修胎息,於密室中厚設床 枕,焚上好名香,兼請一至友為伴,緣初學人乍通玄路,見種種事,善惡境界,鬼神形容,自涉怪疑,心生妄亂,必恐閉息不固,事須要假相伴以安其意,切在清淨心神,使寂然不動自淨其心,無想他事,善惡俱捨,出入兩忘,有若處胎,了然絕息,即寂然不動也。
可正施手足,平枕仰臥,待出息盡,欻然閉之,更勿令出,當得攻面,流下四肢,渾身稍熱,處處自得,絕喘絕息,乃遣至下,籌記洩息數凡一出一入口鼻之氣,名一息。
以傍人出入,數其息也。
不過五百息,內景自現。
若卻還口鼻中,當微微放出,功至千息,其效的然,當易換骨肉,煉髓如霜,即合於大元,通於天府。
上清事固不可裁其功,元力固不可明其德,神仙之法固不可宣其言,修道之術固不可示其要。
所以雖言胎息,不說羽化者,良由此也。
若依此術修煉,胎息得成而羽化亦成就,自有五神相伴,不假至友,此則不言之功,功已成矣。
此《中山玉櫃服神氣經》,非至人至行,不可妄傳,豈唯罪業一身,抑亦殃累七祖,切宜誡慎,勿示非人。
論曰:氣功妙篇,氣術之道數略同,專其精通,則世一二,且諸門嚥氣,或功繁語暗,理敘多端。
若咽非候時,則心力多倦;若無時吐納,食退氣微;若坐想存神,志羸氣憊,縱使宣明口勢,吐納開張,皆須日久月深,倦於賒闊。
假令元氣初得通於經脈,即經體尚虛,若元氣未達經脈之間,即臟腑不免綿惙,致其轉思食道,因此彌留。
辯其理者,則勤苦而進輪;昧其趣者,則懈怠而退轍。
實由不通元路,未契玄關,齋禁不齊於內神,制度有虧於外法。
余今所錄,至秘至神,是得自然之本原,洞了道術之根蒂。
後代學者,宜自勉歟!
△聖正規法第四
夫先聖先真之道術,通載則理合於幽微,若不逢立啟之門,難達其玄牝,若獲斯訣,可決成功。
功滿德圓,無所不可,上以升九天,下以游五嶽。
若居於塵世者,可以理百病,可以消眾毒,可以鑒吉凶,可以察善惡,可以起垂死,可以救臨危,可以役神靈,可以辟刀兵,可以卻寒熱,可以離世苦。
若居於山谷者,可以登懸險,可以升虛空,可以涉一江一 波,可以隱形蹤,可以降毒蛇,可以伏猛獸,可以游九府,可以棲三岫。
進可以飛九天,退可以沉九泉,永除飢渴,度絕纏一綿 ,隱化無滯,盈虧自然,免三途五苦之難,削黑簿丹籍之名,名書金簡之科,功記玉皇之歷,此玄元之聖力,上真之秘旨,功成之後,不思而自成,不呼而自至。
言通雅正,語合幽微,至道無為,了然總會,一至於此,吾道成焉。
論曰:夫達士悟道,常畏於身。
故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故有其患,患在毀傷形體,莫若寄寓神一精一,譬於器中安物,物假器而居之,畏器之破壞,物乃不得安居。
形體若也消亡,精神於何處安泊?神畏身死,物忌器破。
若乃小心護惜,專意保持,身器兩存,神物何慮?但以粗心大膽,棄擲墜撲,色慾勞形,縱性費力,氣因茲而破壞,身自此而毀傷,形如燋谷枯木,不可復生其牙葉,縱遇一陽一和之春,長為一陰一冥下鬼,畢於朽腐,可謂愍嗟,雖位極人臣,皆行一屍一走骨矣言雖位極人臣,若不知道,皆是行一屍一走骨也。
夫玄元得之於自然,廣成受之於上仙,黃帝修之於內景,余今遇之於中天中天,即中山,謂嵩岳也。
碧巖於此,遇斯經焉。
此經微妙,不可思議。
述服氣之神功,漸通達於胎息,之道若成,羽化之期自至,便能升於天府,名紀玉書,位為大仙,階齊聖列。
將來學人見此《中山玉櫃服神氣經》,安心修行,請勿有疑,必然之理,通於神明,幸宜保敬,勿負余信。
----------------------------------------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
△進取訣
凡欲服氣,先須高燥淨空之處,室不在寬,務在絕風瀼。
常令左右燒香不用穢污。
床 須厚軟,腳稍令高《真誥》曰:床 高鬼吹不及,言鬼神善因地氣以吹人為崇,床 高三尺可也。
衾被適寒一溫一 ,令冬稍暖尤佳。
枕高二寸餘,令與背平。
每至半夜後生氣時,或五更睡之初覺,先吹出腹中濁惡之氣,一九下止。
若要細而言之,則亦不在五更,但天氣調和,腹中空,則為之。
先閉目,叩齒三十六通,以警身神。
畢,以手指捻目大小眥,兼按鼻左右,旋耳及摩面目,為真一人起居之法。
更隨時少為導引,以宣暢關節。
乃以舌柱上顎,料口中外津液,候滿口則咽之,令下入胃,存胃神承之,如此三,止。
是謂漱咽靈液,灌溉五臟,面乃生光。
此之去就,大體略同。
便兀然放神,使心如枯木,空身若委衣,內視返聽,萬累都遣,然後淘之。
每事皆閉目握固,唯臨散氣之時,則展指也。
夫握固,所以閉關防而卻一精一邪。
初服氣之人,氣道未通,則不得握固,待至百日或半年,覺氣通暢,掌中汗出,則可握固。
《黃庭經》云:閉塞三關握固停,漱咽金醴吞玉英,遂至不食三蟲亡,久服自然得興昌。
△淘氣訣
訣曰:凡人五臟,亦各有正氣。
夜臥閉息,覺後欲服氣,先須轉令宿食消,故氣得出,然後始得調服。
其法閉目握固,仰臥,倚兩拳於乳間,豎兩膝,舉背及尻,間閉氣,則鼓氣海中氣,使自內向外,輪而轉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
是曰淘氣,畢則調之。
△調氣法
訣曰: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則鼻納之,口宜吐之,不得有誤。
誤則氣逆,氣逆則生疾。
吐納之際,尤宜慎之,亦不使自耳聞,調之或五或七至九,令平和也。
是曰調氣,畢則咽之,夜睡則閉之,不可口吐之也。
△嚥氣訣
訣曰:服內氣之妙,在乎嚥氣。
世人咽外氣以為內氣,不能分別,何以談哉?納吐之士,宜審而為之,無或錯誤耳。
夫人皆稟天地之元氣而生身,身中自分元氣而理。
每咽及吐納,則內氣與外氣相應,自然氣海中氣,隨吐而上,直至喉中,但喉吐極之際,則輒閉口連鼓而咽之,令郁然有聲,汨汨然從男左女右而下,納二十四節,如水瀝瀝,分明聞之也。
如此,則內氣與外氣相顧,皎然而別也。
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速入氣海。
氣海,臍下三寸是也,亦謂之下丹田。
初服氣人,上焦未通,以手摩之,則令速下,若流通,不摩亦得。
一閉口,三連咽止。
乾咽,號曰雲行。
一濕口咽取口中津咽,謂之雨施。
初服氣之人,氣未流行,每一咽則旋行之,不可遽至三連咽也。
候氣通暢,然後漸漸加之,直至於小成也。
一年後始可流通,三年功成,乃可恣服。
新服氣之人,氣既未通,咽或未下,須一咽以為候,但自郁然有聲,汩汩而下,直入氣海。
◇行氣訣
法曰:下丹田近後二穴,通脊脈,上達泥丸。
泥丸,腦宮津名也。
每三連咽,即速存下丹田所,得內元氣,以意送之,令入二穴。
因想見兩條白氣,夾脊雙引,直入泥丸,熏蒸諸宮,森然遍下毛髮、面部、頭項、兩臂及巨手指,一時而下入胸,至中丹田。
中丹田,心宮神也。
灌五臟,卻歷入下丹田,至三星,遍經褷膝、脛、踝,下達湧泉。
湧泉,足心是也。
所謂分一氣而理,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之狀也。
只如天有泉源,非雷霆騰鼓,無以潤萬物。
若不迴盪濁惡之氣,則令人有不安。
既有津液,非漱咽之,不堪溉灌五臟,發其光彩,終不能還一精一補腦;非一交一 合,則不能溯而上之。
咽服內氣,非吐納則不能引而用之。
是知迴盪之道,運用之理,所以法天則地。
想身中濁惡結滯,邪氣瘀血,被正榮氣蕩滌,皆從手足指端出去,謂之散氣。
氣散則展手指,不須握固。
如此一度,則是一通。
通則無疾,則復調之,以如使手。
使手復難,鼓咽如前。
閉氣鼓咽至三十六息,謂之小成。
若未絕粒,但至此常須少食,務令腹中曠然虛淨,無問坐臥,但腹空則咽之,一日通夕至十度,自然三百六十咽矣。
若久服氣,息頓三百六十咽,亦謂之小成,一千二百咽,謂之大成,謂之大胎息。
但閉氣數至一千二百息,亦是大成。
然後胎不結,然不能煉形易質,縱得長生,同枯木無一精一光。
又有煉氣、閉氣、委氣、布氣並,諸訣法,具列於文,同志詳焉。
△煉氣訣
訣曰:服氣煉形,稍暇入室,脫一衣 散發,仰臥,展手勿握固,梳頭令通,垂席上布之,則調氣咽之。
咽訖便閉氣,候極,乃冥心絕想,任氣所之以通理,悶即吐之,喘息即調之,候氣平,又煉之。
如此十遍,即止。
新服氣之人,未通,有暇漸加一至十;候通,漸加至二十至五十。
即令遍身汗出,如有此狀,是其效也。
安心和氣,且臥勿起沖風,乃卻老延年之良術爾。
但津液清爽,時為之爾;氣惛亂欲睡,慎勿為也。
常勤行之,四肢煩悶不暢亦為之,不必每日旦,要獨清爽時,為之十日、五日。
《黃庭經》云:千災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凶殘,亦以卻老年永延。
△委氣訣
訣曰:夫委氣之法,體氣和平也,身神調暢,無問行住坐臥,皆可為之。
但依門戶調氣,或伸於床 ,或兀然而坐,無神無識,寂寂沉沉,使心同太空,因而調閉,或十氣、二十氣皆通。
須任氣,不得與意相爭。
良久,氣當從百毛孔中出,不復口吐也,縱有十分無二也。
復調能數至千二百息已上,彌佳。
行住坐臥,亦可為之。
如此勤行,百關開通,顏色光澤,氣清長如新沐浴之人。
但有不和則為之,亦當清泰也。
《黃庭經》云:高拱無為魂魄安,清淨神見與我言。
△閉氣訣
訣曰:忽有修養乖宜,偶生疾患,宜速於密室,依服氣法,布手足訖,則調氣咽之。
念所苦之處,閉氣以意想注,以意攻之,氣極則吐之。
訖,復嚥氣,相繼依前攻之,氣急則止,氣調復攻之。
或二十至五十,攻覺所苦處,汗出通潤,即止。
如未損,即每日夜半,或五更、晝日頻作,以意攻之。
不拘病在頭面、手足,但有疾之處、則攻之,無不愈者。
是知心之所使氣,甚於使手,有如神助,功力難比也。
△布氣訣
訣曰:凡欲布氣與人療病,先須依前人五臟所患之處,取方面之氣,布入前人身中,令病者面其方,息心靜慮,此與氣。
布氣訖,便令嚥氣。
鬼賊自逃,邪氣永絕。
△六氣訣
訣曰:六氣者,噓、呵、呬、吹、呼、嘻是也。
氣各屬一髒,餘一氣屬三焦。
呬屬肺,肺主鼻,有寒熱不和及勞極,依呬吐納,兼理皮膚瘡疥,有此疾,則依狀理之,立愈也。
呵屬心,心主舌,口乾舌澀,氣不通及諸邪氣,呵以去之,大熱大開口,小熱小開口呵。
若須作意,是宜理之。
呼屬脾,脾主中宮,如微熱不和,腹胃脹滿,氣悶不洩,以呼字氣理之。
吹屬腎,腎主耳,腰肚冷,一陽一道衰,以吹字氣理之。
嘻屬三焦,三焦不和,嘻以治之。
氣雖各有所治,但五臟三焦,冷熱勞極、風邪不調,都屬於心,心主呵,呵所治諸疾皆愈,不必六氣也。
噓屬肝,肝主目,赤腫昏眩等,皆以噓治之。
△調氣液訣
訣曰:人食五味,五味各歸一藏,每藏各有濁氣。
同出於口。
又六氣三焦之氣,皆湊此門,眾穢並投,合成濁氣,每睡覺,薰薰氣從口而出,自不堪聞,審而察之,以知其候。
凡口中焦乾,口苦舌澀,乳頰無津,或嚥唾喉中痛不能食,是熱極狀也,即須大張口呵之,每咽必須依門戶,出之十呵、二十呵,即鳴天鼓,或七或九,以舌下撩華池而咽津,復咽令熱氣退,止。
但候口中清水甘泉生,即是熱退五臟涼也。
若口中津液冷淡無味,或呵過多,心頭汪汪然,食飲無味,不受水,則是冷狀也,即當吹以一溫一 之,如一溫一 熱法。
伺候口美心調,一溫一 即止。
《黃庭經》云: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
又云:漱咽靈液災不幹。
△飲食調護訣
訣曰:服氣之後,所食須有次第,可食之物有益,不可食之物必有損,損宜永斷,益乃恆服。
每日平旦,食少許淡水粥,或一胡一 麻粥,甚益人,治脾氣,令人足津液。
日中淡面餺飥及餅並佳,只不得承熱食之,勃亂正氣也。
煮蔥薤羹可佳,飯必粳米,大麥面益人。
服氣之人經四時,甚宜服食之。
此等物不必日日食之,任隨臨時之意欲食之。
鹿肉作白脯,食之佳,如是齋戒,即不得食也。
三十六禽神直日,其象鳥並不可食。
棗、栗之徒兼追餅,亦得食也。
作可餧慎勿飽,飽則傷心,氣尤難行。
凡熱面、蘿蔔羹,切忌切忌。
鹹酸辛物,宜漸漸節之。
每食畢,即須呵出口中食毒濁氣,永無患矣。
服氣之人,腸胃虛淨,生冷、醋滑、粘膩、陳硬、腐敗、難消之物,不用食。
若偶然食此等之物一口,所在處必當微痛,慎之。
但食軟物,乃合宜也。
每食先三五嚥氣,而吃食令作主,兼吞三五粒生椒佳也。
食畢,更吞三粒下走引氣。
此物能消食,引氣向下,通三焦,利五臟,趁濁穢,消宿食,助正氣也。
宜長久服之,能辟寒冱暑濕,明目生發,治氣功力,不可具述,備在《太清經》中,服椒別有方。
服候有氣下,則洩之,慎而勿留,留則恐為疾。
每空腹隨性飲一兩杯清酒,甚佳。
冬一溫一 夏冷,助正氣排遣諸邪,其功不細。
戒在多,多則惛醉,醉則傷神損壽。
若遇尊貴,不獲已,即宜飲,放即三五口,飲並即大開口十數下,以遣出面櫱之毒,調治之。
常時飲一二升,徐徐飲之,亦不中酒,兼不失食,味亦不退,乃如故矣。
不用沖生產、死亡並六畜,一切穢惡不潔之氣,並不宜及門,況近之耶?甚不宜正氣。
如不意卒逢以前諸穢惡,速閉氣,上風閉目速過,便求一兩杯酒以蕩滌之。
覺氣入腹不安,即須調氣,過出濁氣,即卻嚥下,更納新氣,以意送之,當以手摩之,則便含椒及飲一兩杯酒,令散矣。
如不肯散,即不須過理逼,任出無苦。
此則上焦擁,故終須調氣理之,使和平也。
而食油膩辛味,甚犯正氣,切意省之。
尚知向犯者,使勿忤也。
亦有服氣一年通氣,二年通氣實,三年功成,元氣凝實,縱有觸犯,無能為患。
日服千咽,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
氣化為津,津化為血,血化為一精一,一精一化為髓,髓化為?。
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即三萬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為仙童,號曰真一人矣。
勤修不倦怠,則關節相連,五臟牢固。
《黃庭經》云:千千百百自相連,一一十十似重山。
是內氣不出,外氣不入,寒暑不侵,刀兵不害,升騰變化,素同三光也。
△休糧訣
訣曰:凡欲休糧,但依前勤修,三年之後,正氣流通,髓實骨滿,百神守位,三一屍一遁逃。
如此漸不欲聞五味之氣,常思不食,欲絕則絕,不為難也。
但覺腹空,即須嚥氣,無問早晚,何論限約,久久自知節候,無煩其言,何用藥物!大抵服藥之人,多不能服氣,終日區區,但以藥物為務,身形不得一精一實,固為未得亦非上士用心也。
《黃庭經》云:百谷之實土地一精一,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返老卻還嬰,何不食氣太和一精一,故能不死入黃寧。
此之謂也。
△慎守訣
訣曰:世上之人,多嗜欲傷生伐命,今古共焉。
不早自防,追悔何及!夫人臨終方始惜其身命,罪定而後思求善事,病成方求其藥,天綱已發,何可救之?故賢哲上士,惜未絕之命,防未禍之禍,理未病之病,遂拂衣人寰,攝心歸道。
道者,氣也;氣者,心之主;一精一,者命之根。
愛一精一重氣,然後身心保之矣。
《黃庭經》云:方寸之中,謹蓋藏,精神還老復丁壯,養子玉樹令如杖,急固子一精一以自償。
又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謂死作令神泣?若當訣海百瀆傾,葉去樹枯失青青。
夫長生久視,未有不由愛一精一保氣能致之。
一陰一丹內御之道,世莫得知,雖務於氣,而不解絕情慾,亦未免殃矣。
故曰:人自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修養君子,自保省爾。
△服氣胎息訣
訣曰:一精一者,氣也;氣者,道也。
先叩齒三十六通,右轉頭一匝,如龜引頸,其胎息上至咽喉,即咽之。
如此三遍,方閉口以舌內外摩料,取津滿口漱流,昂頭咽之,上補泥丸,泥丸即昂頭是也。
下潤五臟。
老子曰:甘雨潤萬物,胎津潤五臟。
晝夜不寐,乃成真一人,上致神仙,下益壽考。
在身所有疾苦,想氣送至所苦處,即愈。
真氣逐濁氣,上衝下洩,覺神清爽,則氣自沖和。
故聖人有言: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人不離氣,氣不離人,人藉氣而生,因失氣而死,死生之理,盡在氣也。
但調得其氣,求死不得。
則每夜半及五更,展兩腳,握固,展手去身五寸,其枕不得過二寸,閉目,依前法咽之。
梳洗訖,以暖一杯酒飲之,益胎息,潤六府,引氣開百關。
昔峨眉山仙人幽秘法,此不可言也。
老君曰:靈芝玉英,並在其腹,名山大澤,取藥服之,與道甚乖。
吾道甚易,但能行之。
早起展兩腳,喘息勻,以兩手叉腦後,手前拽,頭向後拽頓,如此三,畢;兩手相叉向前拽,前拽三兩遍,左右掣三二十遍。
畢,咽津二十遍。
如覺四體不和,即乃舌漱液三二十咽,流卻疾去。
萬金不傳非其人,造次傳者,殃及三代也。
----------------------------------------
◎胎息經
胎從伏氣中結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亦為玄牝。
世人多以口鼻為玄牝,非也。
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門。
蓋玄者水也;牝,土母也。
世人以一陰一陽一氣相感,結於水母,三月胎結,十月形體具而生人。
修道者,常伏其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
玄胎既結,乃自生身,即為內丹,不死之道也。
氣從有胎中息神為氣子,氣為神母,神氣相逐,如形與影。
胎母既結,神子自息,即元氣不散。
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西升經》云:身者神之捨,神之主也。
主人安靜,神即居之;主人躁動,神即去之。
神去氣散,其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運,必假神以御之。
學道養生之人,常拘其神以為身主,主既不去,宅豈崩壞也。
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道經》云:我命在我,不在天也。
所患人不能知其道,復知而不行。
知者但能虛心絕慮,保氣養一精一,不為外境愛慾所牽,恬淡以養神氣,即長生之道畢矣。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所謂意是氣馬,行止相隨,欲使元氣不離玄牝,即先拘守其神,神不離身,氣亦不散,自然內實,不饑不渴也。
若欲長生,神氣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氣不相離。
《玄綱》云:纖毫一陽一氣不盡不為鬼,纖毫一陰一氣不盡不為仙。
元一陽一即一陽一氣也,食氣即一陰一氣也。
常減食節欲,使元氣內運,元氣既壯,即一陰一氣自消。
一陽一壯一陰一衰,則百病不作,神安體悅,可覬長生。
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神之與氣,在母腹中本是一體之物,及生下為外境愛慾所牽,未嘗一息暫歸於本。
人知此道,常泯絕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來。
能行不忘,久而一習一 之,神自住之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備盡於斯,然聖人之言,其可忘歟。
分類:道教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