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謹按《張天師二十治圖》云:太上以漢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

雲笈七簽

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

◎二十四治並序

謹按《張天師二十治圖》云:太上以漢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時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

應天二十四氣,合二十八宿,付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

張天師,沛國豐縣人也,諱道陵,字輔漢。

稟性嚴直,經明行修,學道有方。

永平二年,漢帝詔書,就拜巴郡一江一 州令。

以延和元年三月十日辛丑,詔書拜為司空,封食冀縣侯。

以芝草、圖經、歷神仙為事,任采延年藥餌金液丹。

以漢安元年丁丑,詔書遷改,不拜。

遂解官入益州部界。

以其年於蜀郡臨邛縣渠亭山赤石城中,靜思一精一至,五月一日夜半時,有千乘萬騎來下至赤石城前,金車羽蓋,步從龍一虎鬼兵,不可稱數。

有五人,一人自言,吾是週時柱下史也;一人自言,吾是新出太上老君也;一人云,吾是太上高皇帝中黃真君也;一人言,吾是漢師張良子房也;一人言,吾是佐漢子淵天師外祖也。

子骨法合道,當承老君忠臣之後。

今授子鬼號,傳世子孫為國師,撫民無期。

於是道陵方親受太上質敕,當步綱躡紀,統承三天,佐國扶命,養育群生,整理鬼氣,傳為國師。

依其度數,開立二十四治、十九靜廬,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誅邪偽,與天下萬神,分付為盟。

悉承正一之道也。

上皇元年七月七日,無上大道老君所立上品治八品訣要掌中,伏虧造天地五龍,布山嶽,老君立位治,以用化流愚俗,學者不得貪竟,欲仙道克成,可傳之與質樸也。

第一一陽一平治

治在蜀郡彭州九隴縣。

去成都一百八十里。

道由羅一江一 水兩岐山口入,水路四十里。

治道東有龍門,拒守神水,二柏生其上。

西南有大泉,決水歸東。

治應角宿,貴人發之,治王始終。

嗣師天師子也,諱衡,字靈真。

為人廣智,志節高亮,隱一習一 仙業。

漢孝靈帝徵為郎中,不就。

以光和二年正月十五日巳己於山升仙。

立治碑一雙在門,名曰嗣師治也。

一陽一平謫仙妻,不知其姓名。

九隴居人張守珪,家甚富,有茶園,在一陽一平化仙居內,每歲召採茶人力百餘輩,男女傭工雜之,園中有一少年,賃為摘茶。

自言無親族,性甚了慧勤願。

守珪憐之,以為義兒。

又一女子二十餘,亦無親族,願為義兒之婦,孝義端恪,守珪甚善之。

一旦山水泛溢,市井路絕,鹽酪既闕,守珪甚憂。

新婦曰:此可買耳。

取錢出門十數步,置錢樹下,以杖扣樹,得鹽酪而歸。

後或有所要,但令扣樹取之,無不得者。

其夫術亦如此。

因與鄰婦十數人,於堋口市相遇,為買酒一碗與眾婦飲之,皆醉,而碗中酒不減。

遠近傳說,人皆異之。

守珪請問其術受於何人?少年曰:我一陽一平洞中仙人耳。

因有小餅,謫於人間,不久當去。

守珪曰:洞府大小與人間城闕相類否?答曰:二十四化各有一大洞,或方千里、五百、三百里。

其中皆有日月飛一精一,謂之伏神之根,下照洞中,與世間無異。

其中皆有仙王、仙官、仙卿輔相佐之,如世之職司。

有得道之人及積功遷神反生之者,皆居其中,以為民庶。

每年三元大節,諸天有上真下游洞天,以觀其所理善惡。

人世死生、興廢、水旱、風雨,預關於洞中焉。

其龍神、祠廟、血食之司,皆為洞府所統也。

二十四化之外,其青城、峨嵋、益登、慈母、繁一陽一、嶓塚,亦各有洞天,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數。

洞之仙曹,如人間郡縣聚落耳。

不可一一詳記之也。

旬日之間,忽然夫婦俱去。

右一陽一平治山。

山中有主簿治、嗣師治、系師治。

第二鹿堂山治

治在漢州綿竹縣界北鄉,去成都三百里。

上有仙室、仙台,古人度世之處。

昔永壽元年,太上老君將張天師於此治上,與四鎮太歲大將軍、川廟百鬼共折石為要,皆從正一盟威之道。

山有松柏、五龍仙穴,能通船渡,持火入穴,三日不荊治應亢宿,號長髮之,治王八十年。

第三鶴鳴神山上治

治在其上,山與青城天國山相連,去成都二百里。

在蜀郡臨邛縣界,逕道三百里,世人不知之。

馬底子、何丹一陽一得道處。

治前三水共成一帶,神龍居之。

有四金釘、二石金銀,蠶三斛,亦言尹喜主之。

治應氐宿,賤人發之,治王六十年。

《神仙傳》云:張天師遇中國紛亂,乃入蜀鶴鳴山學道也。

第四漓沅山治

治在彭州九隴縣界,與鹿堂山治相連。

其間八十里,去成都二百五十里。

有果松神草,服之升仙。

又有四龍起騎之門,范蠡主之。

治應房宿,庶人發之,治王二十年。

第五葛瑰山治

治在彭州九隴縣界,與漓沅山相連。

去成都縣二百三十里,去一陽一平治水口四十八里。

昔賢於此得道。

上有松栗山,高六百丈。

治應心宿,道人發之,治王九十年。

南康王太尉中書令韋公皋為成都尹,相國張公之愛婿,而量深器大,舉止簡傲,不狎於俗。

張公奕世相家,德望清貴,舉族皆輕侮於韋,以此見薄,亦未之悟也。

忽夢二神人謂之曰:天下諸化,領世人名籍。

吾子名系葛瑰,祿食全蜀,富貴將及,何自滯耶?勉哉行矣!異日當富貴,無以葛瑰為忘也。

由是韋有干祿之志,謀於其室家,復勉勵之,以妝奩數十萬金,資其行計。

既達秦川,屬歲饑久雨,因知友所聘,署隴州軍事判官。

俄而駕出奉天,郡守奔難行在。

皋率土客甲士,饋挽軍儲,以申扈衛,以功就拜防禦使。

復請赴覲行朝,德宗望而器之。

既平寇難,大駕還京。

以功檢校右僕射、鳳翔節度使。

懇讓乞改西川,乃授西川節度,與張公交代焉。

擁師赴任,張假道歸闕以避其鋒。

既而累年蜀境大穰,金帛豐積,南詔內附,乞為臣妾。

威名益重而貢賦不虧,朝廷倚注,戎蠻懾伏。

由是請許南詔置一習一 讀院,入質子、學生一習一 《詩》、《書》、《禮》、《樂》。

公文翰之美,冠於一時。

南詔得其手筆,刻石以榮其國,而葛瑰之事久已忘矣。

又夢二神人曰:富貴而忘所因,其何甚耶!鮑夢覺流汗,驚駭久之,乃躬詣雲林,炷香禱福,遂命工度木,揆日修崇作南宮飛閣四十間。

巨殿修廊,重門邃宇,范金刻石,知無不為。

支九隴租賦於山下阿屯輸貯,糗糧山積,匠石雲起,自製碑刊於洞門之側,上構層樓,揀選僮七十人以供灑掃,良田五百畝以贍齋儲。

在鎮二十餘年,封至王爵矣。

即本命丁卯,屬葛瑰化也。

第六庚除治

山去平地三百九十丈,在廣漢郡綿竹縣西,去縣五里,去成都二百八十里。

上常有仙人來往,可以度厄養性。

昔張力得道之處,山有二石室,三龍頭,淮水繞之。

治應尾宿,當道士發之,治王始終。

第七秦中治

主神仙在廣漢郡德一陽一縣東九里,去成都二百里。

其山浮,昔韓眾於其上得仙。

前有大水,東有道徑於漢洛。

治面有大石銅為志。

治應箕宿,癲人發之,治王始終。

第八真多治

山在懷安軍金堂縣,去成都一百五十里。

山有芝草神藥,得服之令人壽千歲。

山高二百八十丈,前有池水,水中神魚五頭。

昔王方平於此與太上老君相見。

治應斗宿,女人發之,治王七十年。

無極元年十月五日,真正無極太上立治中八品氣要訣在掌中。

第一昌利治

山在懷安軍金堂縣東四十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昔蜀郡李八伯初學道處。

八伯,唐公房之師也。

遊行蜀中諸名山,常自出戲於成都市,暮宿於青城山上,故號為八伯也。

其山南有一石室,容八十人,前有三龍門為志。

治應牛宿,狂惑人發之,治王五百年。

第二隸上治

山季子先生學道飛仙。

治在廣漢郡德一陽一縣東二十里。

山有二石室,有一神井。

白鹿、白鶴、白鳩時來飲之。

有石在治前,與綿毋治相連。

西有赤石溪,上有三松為志。

山去平地二千九百丈。

昔中山衛叔卿於此得道。

治應女宿,貧賤人發之治。

王百年。

第三湧泉山神治

昔廣漢馬明生學道得仙,太上老君至此化形住此。

治在遂寧郡小漢縣界,上有泉水,治萬民病,飲之無不差愈,傳世為祝水。

治去成都二百里,有懸崖百丈,近綿水,猴猿百鳥來在其間。

治應虛宿,野人發之,治王三十年。

其山小而高,四向有游道。

第四稠粳治

在犍為郡新津縣,去成都一百一十里,汶山一江一 水經焉。

山高去平地一千七百丈,昔軒轅學道之處也。

治左右有連罔相續,西北有味一江一 水。

山亦有芝草仙藥,可養性命。

治應危宿,貴人發之,治王五十年。

第五北平治

在眉州彭山縣,去成都一百四十里。

山上有池水,縱廣二百步,中有神芝藥草,食之與天相久,昔越人王子喬得仙。

治應室宿,道師發之,治王四十年。

一名?斗山治。

第六本竹治

山在蜀州新津縣,去成都一百二十五里。

山高一千三百丈,上有一水,有香林在治陌,北有龍穴地道通峨嵋山,上有松,昔郭子聲得道之處也。

後有林竹,西去十五里通鶴鳴山。

前水中常有神龍遊戲。

治應壁宿,龍門吏人發之,治王五百年。

第七蒙秦治

山在越巂郡台登縣西,去城二十里,去成都一千四百二十里。

治與越巂郡隔河水,前有小山,後有大山,高一千丈。

昔伊尹於此山學道。

上有芝英金液草,服之得度世。

後有漢中郡趙升得道於此。

治應奎宿,凡人發之,治王九十年。

第八平蓋治

山在蜀州新津縣,去成都八十里。

前山下有玉人,身長一丈三尺。

昔吳郡崔孝通於此山學道得飛仙。

山西有大一江一 ,南有長山,北有平川,中有龍門。

治應婁宿,一陰一人發之,治王千年。

無上二年正月七日,無為大道玄真立下八品治氣要訣在掌中。

第一雲台山治

在巴西郡閬州蒼溪縣東二十里,上山十八里方得,山足去成都一千三百七十里。

張天師將弟子三百七十人住治上教化,二年白日昇天。

其後一年,天師夫人復升天。

後三十年,趙升、王長復得白日昇天。

治前有巴西大水,山有一樹桃,三年一花,五年一實,懸樹高七十丈,下無底之谷。

唯趙升乃自擲取得桃子,餘者無能取之。

治應胃宿,有人形師人發之,治王五十年。

又云云台治山中有玉女乘白鶴,仙人乘白鹿,又有仙師來迎天師白日昇天,萬民盡見之。

一雲此天柱山也。

在雲台治前有立碑處。

《雲台治中錄》曰:施存,魯人,夫子弟子。

學大丹之道,三百年十煉不成,唯得變化之術。

後遇張申為雲台治官,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變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夜宿其內,自號壺天,人謂曰壺公,因之得道在治中。

第二濜口治

山在漢中郡一江一 一陽一縣,去成都二千九百二十里。

陳安世於此山上學道得仙。

安世,京兆人也。

漢中水過其前山,一名平元山,西有長山,東有流海,帝王所住,有青龍門。

治應昴宿,俗人發之,治王五百年。

第三後城山治

在漢州什邡縣,昔爰子然於此山上學仙得道。

左有大水,後有重山。

山有神芝,服之壽千歲。

一名黃陵山,南有長山,北有青龍,東有松柏為志。

治應畢宿,凡人發之治。

王八十年。

第四公慕治

在漢州什邡縣,去治一百里,昔蘇子於此山學道得仙。

一名北逢仙山,南有石坎,北有懸流水。

治應觜宿,病人發之,治王七十年。

第五平罔治

山在蜀州新津縣,去成都一百里,昔蜀郡人李阿於此山學道得仙,白日昇天。

治應參宿,道士發之,治王二十年。

北有三重曹溪,南有特山為志。

第六主簿山治

在邛州蒲一江一 縣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

蜀郡人王興於此學道得仙。

一名秋長山,南有石室玉堂,松柏生其前。

治應井宿,徹人發之,治王八十年。

第七玉局治

在成都南門內。

以漢永壽元年正月七日,太上老君乘白鹿、張天師乘白鶴,來至此坐局腳玉寐,即名玉局治也。

治應鬼宿,千丈大人發之,治王三世。

第八北邙山治

在東都洛一陽一縣,梁水在治左,務成子於此得道。

大黃出東,冗泉南流。

治應柳宿,仙聖發之,治王六十年。

《玄都律》第十六云:治者,性命魂之所屬也。

《五嶽名山圖》云:一陽一平治屬金,屬角星。

鹿堂治金,亢星。

鶴鳴治木,氐星。

治沅治土,房星。

葛瑰治火,心星。

庚除治火,尾星。

秦中治水,箕星。

真多治金,斗星。

右八治是上品,並是後漢漢安元年太上老君所立。

昌利治土,牛星。

隸上治火,女星。

湧泉治木,虛星。

稠粳治火,危星。

北平治金,室星。

本竹治木,壁星。

蒙秦治火,奎星。

平蓋治土,婁星。

右八治是中品,置如前雲。

雲台治木,胃星。

濜口治木,昴星。

後城治土,畢星。

公慕治金,觜星。

平罔治水,參星。

主簿治金,井星。

玉局治水,鬼星。

北邙治土,柳星。

右八治是下品,置如前雲。

岡氐治水,星星。

白石治金,張星。

鍾茂治水,翼星。

具山治土,軫星。

《地圖》云:此四治在京師東北。

右此四治是張天師所加。

充前二十四治,合成二十八治,上應二十八宿。

平公治屬水,配湧泉治。

公慕治屬土,配稠粳治。

天台治屬土,配本竹治。

瀨鄉治屬金,配昌利治。

樽領治屬金,配雲台治。

代元治屬金,配雲台治。

和裡治屬火,配隸上治。

漓沅治屬金,配昌利治。

右是天師更加此八治,以配八品,週布四海,鎮國化人也。

《太真科》下卷所說云:第一別治有四者:

第一具山治,第二鍾茂治,第三白石治,第四岡氐治。

右四品,在外名別治,於內名備治。

備治足二十八也,則與三八別也。

第二游治有八者:

第一吉一陽一治,第二平都治,第三河逢治,第四慈母治,第五黃金治,第六太華治,第七青城治《五符經》作青城山,第八峨嵋治。

右八品是游治也。

第三配治有八者:

第一代元治,第二樽領治,第三瀨鄉治,第四天台治,第五八慕治,第六平公治,第七利裡治,第八漓沅治。

右八品是配治也。

第四正治二十有四者:

第一北邙治,第二玉局治,第三主簿治,第四平罔治,第五公慕治,第六後城治,第七濜口治,第八雲台治。

右是下品八治也。

第一平蓋治,第二蒙秦治,第三本竹治,第四稠粳治,第五北平治,第六湧泉治,第七隸上治,第八昌利治。

右是中品八治也。

第一真多治,第二秦中治,第三庚除治,第四葛瑰治,第五漓沅治,第六鶴鳴治,第七鹿堂治,第八一陽一平治。

右是上品八治也。

第五星宿治二十有八,名上治,一名內治,又名大治,又名正治,是上皇元年七月七日,無上玄老太上大道君所立上、中、下品。

二十八宿要訣

第一角宿,上治無極虛無無形,下治一陽一平山。

第二亢宿,上治無極虛無自然,下治鹿堂山。

第三氐宿,上治無極玄元無為,下治鶴鳴山此三治主辰生。

第四房宿,上治虛白,下治漓沅山。

第五心宿,上治洞白,下治葛瑰山此二治主卯生。

第六尾宿,上治三一,下治庚除山。

第七箕宿,上治三元,下治秦中山此二治主寅生。

第八斗宿,上治三五,下治真多山此一治主丑生。

──右上八品無上治。

第九牛宿,上治九天,下治昌利山。

第十女宿,上治五城,下治隸上山此合前三治主丑生。

第十一虛宿,上治元神,下治湧泉山。

第十二危宿,上治丹田,下治稠粳山此二治主子生。

第十三室宿,上治常先,下治北平山。

第十四璧宿,上治金梁,下治本竹山此二治主亥生。

第十五奎宿,上治六府,下治蒙秦山。

第十六婁宿,上治太一君,下治平蓋山。

──右中八品玄老治之。

第十七胃宿,上治五龍,下治雲台山此合前三治主戍生。

第十八昴宿,上治隨天,下治濜口山。

第十九畢宿,上治六丁,下治後城山此二治主酉生。

第二十觜宿,上治十二辰,下治公慕山。

第二十一參宿,上治還身,下治平岡山此二治主申生。

第二十二井宿,上治拘神,下治主簿山。

第二十三鬼宿,上治無形,下治玉局山此非人所生。

第二十四柳宿,上治聚元,下治北邙山此三治主未生。

──右下八品太上治之。

太上漢安二年正月七月中時,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以應二十四氣,付天師張道陵。

第二十五星宿,上治別形,下治岡氐山。

第二十六張宿,上治保氣,下治白石山此二治主午生。

第二十七翼宿,上治五玉,下治鍾茂山。

第二十八軫宿,上治金堂,下治具山此二治主未生。

----------------------------------------

◎天師所立四治

天師以建安元年正月七日出下四治,名備治,合前二十八宿也。

星宿治隨天立,歷運設教,劫劫有受命為天師者,各各申明,濟世度人,以至太平。

太平君出,更加有司隨其才德,進位神仙。

天師以漢安元年七月七日立四治,付嗣師以備二十八宿。

第一岡氐治,在蘭武山,應星宿。

第二白石治,在玄極山,應張宿。

第三具山治,在飯一陽一山,應翼宿。

第四鍾茂治,在元東山,應軫宿此四治說與前大同小異。

系師以太元二年正月七日立八品游治。

峨嵋治在蜀郡界。

青城治在蜀郡界。

黃金治在蜀郡界。

太華治在京兆郡界。

慈母治在城市山界。

河逢治在上一黨一 郡界。

平都治在巴郡界。

吉一陽一治在蜀郡界。

系師者,嗣師子也,諱魯;於一陽一平山得一屍一解仙道。

又立一治名系師治。

但嗣師治並主簿是天師門下也,又立一治。

今按《玄都職治律》第九云:代元治、平都治是巡遊治也。

是知峨嵋治等亦是游治。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