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蓋聞幽通造化,是謂神功;胥洎範圍,斯雲聖跡。若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

雲笈七簽

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

◎真宗皇帝御制《先天紀敘》

蓋聞幽通造化,是謂神功;胥洎範圍,斯雲聖跡。

若乃六一合 無外,億世相因。

仰之若日星,遵之若繩墨,上賓之御,默贊於高旻;長髮之祥,隆興於丕緒。

故當遹追盛烈,昭示群倫,廣五典之闕疑,為六經之首冠者也。

思文聖祖,肇初生民,時屬洪荒,政方樸略。

儲一精一曾宙,下撫於八紘;應運中央,茂宣於三統。

先覺以化庶匯,總己以御眾靈。

涿鹿觀兵,濟人而定難,梁峰紀號,奉天而告成。

順拜峒山,所以尊乎沖妙;輕舉冶谷,所以登乎紫清。

俗畏其神,民一習一 其教。

九國承於世紀,三代繼於大宗。

宜乎竹帛之文,紀丕功而罔盡;車書之域,仰遺跡而鹹週。

豈止唐堯之協和萬邦,姬文之本支百世,庖犧之始畫八卦,高辛之正是五行者哉!彼以眇躬,紹茲寶歷。

元符之降,寶荷於鴻仁;真馭之臨,獲聞於諄誨。

知開先之有自,懷積累之無疆。

由是寶綬以奉徽稱,棟宇以新原廟。

夙夜之意,靡捨于歸尊;卿士之心,彌思乎順美。

樞密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王欽若,樞機協贊,文史博通。

仰錫羨於元都,徇追崇於涼德。

覃一精一?素,盡銓魯壁之編;率勵鉛黃,感正晉河之誤。

以至琅函瓊蘊,竹簡芸簽,遠訪名山,近觀藏室,群分類聚,索隱造微。

纘集成書。

蓋無乎遺論,封章來上,尤見乎資忠,庶諧永世之期,求乃冠篇之作。

慶基紹祚,思祖德之垂鴻;惇史楊輝,表孫謀之繼志。

雖有慚於麗薄,蓋聊敘乎徽音。

式制佳名,用標緗裹,題曰《先天紀》。

冀夫恢隆世表,丕顯天宗。

龍門補藝之言,常傳其實祿;闕里升堂之士,莫得而措辭云爾!

----------------------------------------

◎軒轅本紀

軒轅,黃帝。

姓公孫自週制五等諸侯後,乃有公孫姓。

軒轅為黃帝,長於姬水,合以姬為姓,不知古史何據也?,有熊國君少典之次子也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農。

及黃帝襲帝位,居有熊之封焉。

其母西喬氏女,名附寶,瞑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於郊野,附寶感之而有娠,以樞星降,又名曰天樞。

懷之二十四月,生軒轅於壽丘地名,在魯東門之外。

帝生而神靈,幼而徇齊疾而速也,弱而能言,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龍顏日角。

河目隆顙,蒼色大肩,始學於大項,長於姬水。

帝年十五,心慮無所不通,乃受國於有熊,襲封君之地在鄭州新鄭縣。

以製作軒冕,乃號軒轅,以土德王,曰黃帝。

得奢龍,辨乎東方解在下文。

得祝融,辨乎南方,心星以火,火在正南,大明也。

融,光明也。

主火之官號祝融,南字從南從午。

南求也,求正對為明為暗。

則南為一陽一,北為一陰一也。

得火封辨乎西方,酉之半也雞之鳴旦,則望東而身居西也。

酉,雞也。

以少入時名之,酉半為西也。

得后土,辨乎北方北,一陰一也,背也。

故曰北。

四方之名也。

東者,動也,日出萬物乃動也。

東字從日穿木,以日出望之,如穿扶桑之林木也。

日所出在扶桑東數十萬里。

帝娶西陵氏於大梁,曰嫘祖,為元妃。

生二子玄囂、昌意。

初喜天下之戴己也,養正娛命,自取安而順之,為鴻黃之代,以一民也。

時人未使而自化,未賞而民勸,其心愉而不偽,其事素而不飾,謂之太清之始也。

耕者不侵畔,漁者不爭岸,抵市不預價,市不閉鄙,商旅之人,相讓以財,外戶不閉,是謂大同。

帝裡天下十五年之後,憂念黎庶之不理,竭聰明,進智力,以營百姓,具修德也。

考其功德,而務其法教。

時元妃西陵氏始養蠶為絲今《禮記》,皇后祭先蠶西陵氏。

葛稚川《西京記》曰:「宮內有先蠶壇。」

乃有天老,五聖以佐理化。

帝取伏犧氏之卦象,法而用之,據神農所重六十四卦之義,帝乃作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重卦之義也。

時有臣曹一胡一 造衣,臣伯余造裳,臣於則造履,帝因之作冠冕冠者則服之,又名冕者,則冠中之別名。

以其後高前下,有俯仰之形,因曰冠寇,冕也。

始代毛革之弊,所謂黃帝垂衣裳而天下理也。

帝因以別尊卑,令男女異處而居,取法乾坤天尊地卑之義。

帝見浮葉方為舟,即有共鼓化狄三臣助作舟楫,所謂「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也」。

以取諸渙。

渙,散也,物大通也,所以濟不通也。

帝又觀轉蓬之象以作車。

時有神馬出,生澤中,因名澤馬。

一曰吉光,又曰吉良,出大封國亳州東,古國也。

文馬縞身硃鬣,乘之壽千歲,以聖人為政,應而出今飛龍司有吉良廄,因此也。

薛綜曰:「與騰黃一也。」

所出之國各別。

葛稚川曰:「騰黃之馬,吉光之獸。」

則獸馬各異。

今據吉光即馬,騰黃即獸,稚川之說又別。

又有騰黃神獸,其色黃,狀如狐,背上有兩角,龍翼一本雲龍翼而馬身,一名乘黃,一名飛黃,或曰古黃,又曰翠黃,出日本國,壽三千歲,日行萬里,乘此令人壽二千歲出日本國,壽二千歲《六典》曰:宋齊梁陳皆有車府乘黃之官。

今太僕寺有乘黃署,即其事。

黃帝得而乘之,遂週旋六一合 ,所謂乘八翼之龍游天下也。

故遷徙往來無常。

帝始教人乘馬,有臣胲作服牛以用之。

《世本》云:所謂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取諸《隨》,得隨所宜也。

有臣黃雍父始作舂,所謂斷木為杵,掘地為臼,以濟萬人,取諸《小餅》也。

小餅者,過而通也。

帝作灶以著經,始令鑄釜造甑,乃蒸飯而烹粥,以易茹毛飲血之弊。

有臣揮始作弓,臣夷牟作矢,所謂「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也《史記》雲,黃帝為之也。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取諸《睽》。

睽,乖也,制不順也。

帝始作屋,築宮室,以避寒暑燥濕,謂之宮室,言處於中也。

所謂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取諸《大壯》。

大者,壯也。

帝又令築城邑以居之,始改巢居穴處之弊。

又重門擊柝,以待暴客,以取諸《豫》,備不虞也。

又易古之衣薪,葬以棺槨,以取諸《大過》也。

帝服齋於中宮,於洛水上,坐玄扈石室,與容光等觀。

忽有大鳥銜圖置於帝前,帝再拜受之。

是鳥狀如鶴,而雞頭鸞喙,龜頸龍形,駢翼魚尾,體備五色,三文成字。

首文曰「慎德」,背文曰「信義」,膺文曰「仁智」。

天老曰:是鳥麟前鹿後蛇頸,背有龍文,足履正,尾系武。

有九苞,一曰包命,二心合度,三耳聰達,四舌屈伸,五采色備,六冠鉅銳鉤,七金目鮮明,八音激揚,九腹大。

一名鷗,其雄曰鳳,其雌曰凰,高五六尺,朝鳴曰登晨,晝鳴曰上祥,夕鳴曰歸昌,昏鳴曰固常,夜鳴曰保長,皆應律呂,見則天下安寧。

黃帝曰:是鳥遇亂則去,居九夷矣!出於東方君子之國,又出丹穴之山。」

有臣沮頌,蒼頡臂鳥跡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先儒論文字之始不同,或始於三皇,或始於伏羲,或雲與天地並興。

今據司馬遷、班固、韋延、宋衷、傅玄等雲,蒼頜黃帝臣,今據此載之。

諸家說蒼頡,亦無定據。

黃帝修德義,天下大理。

乃召天老謂之曰:吾夢兩龍挺白圖,出於河,以授予,敢問於子。

天老對曰:此《河圖》、《洛書》將出之狀,天其授帝乎!試齋戒觀之。

黃帝乃齋於中宮,衣黃服,戴黃冕,駕黃龍之乘,載一交一 龍之旗,與天老五聖游於河洛之間。

求夢未得,帝遂沉璧於河,乃大霧三日。

又至翠媯之泉,有大鱸魚,河中溯流而至。

殺三牲以醮之,即甚雨,七日七夜,有黃龍負圖而出於河。

黃帝謂天老五聖曰:子見河中者乎?天老五聖乃前跪受之,其圖五色畢具,白圖蘭葉而硃文,以授黃帝,乃舒視之,名曰《綠錯圖》,令侍臣寫之,以示天下。

黃帝曰:此謂《河圖書》。

是歲之秋也,帝既得龍鳳之圖書,蒼頡之文,即制文章,始代結繩之政,以作書契,蓋取諸夬。

夬,決也,訣斷萬事自垂衣裳至制文字,凡九事。

按皇甫謐《帝王代記》載,此九事皆黃帝之功。

今各以當時事及眾書所載,列之如前以明之。

然於《易系》說此九事,則上自黃帝,下至堯舜。

以其先儒說者,或以為不獨黃帝。

若以皇甫所載,及今所引眾書,則九事皆黃帝始創製之以服用,後代聖人至堯舜,但繼作修飾爾#於是黃帝定百物之名,作八卦之說,謂之《八索》。

一號帝鴻氏,一號歸藏氏,乃名所制曰《歸藏書》,此《易》之始也。

黃帝垂衣裳之後,作龍袞之服,畫日月星辰於衣上以象天,故有《龍袞之頌》。

帝納女節為妃,其後女節見大星如虹,下臨華諸,女節感而接之,生少皞《代記》雲,女節即嫘祖,非也。

帝又納醜女,號嫫母,使訓宮人,而有淑德,奏《六德之頌》。

又納費修氏為夫人。

是時庶民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無羨欲之心。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至老而不相往來,無求故也。

所謂黃帝理天下,便民心,謂之至理之代。

是時風不鳴條,謂之天下之喜風也。

雨不破塊,謂十日一小雨,應天下文;十五日一大雨,以葉運也。

以嘉禾為糧,謂大禾也,其穗異常。

以醴泉為漿,謂泉水味美如酒,可以養老也。

以五芝為芳,謂有異草生於圃,則芝英、紫芝、金芝、黑芝,五芝草生,皆神仙上藥。

時有水物洋湧,山車滿野,於是德感上天,故有黃星之祥,謂之異星,形狀似月,助月為光,名曰景星。

又有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赤方中有二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

又有異草生於庭,月一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至十六日一葉落,至三十日落荊若小月,即一莢厭而不落,謂之蓂莢,以明於月也,亦曰歷莢。

帝因鑄鏡以象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

於時大撓能探五行之情,占北斗、衡所指,乃作甲乙十干以名日,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以鳥獸配為十二辰屬之,以成六旬,謂造甲子也。

黃帝觀伏犧之三畫成卦,八卦合成二十四氣,即作紀歷,以定年也。

帝敬大撓以為師,因每方配三辰,立孟仲季,自是有一陰一陽一之法焉。

黃帝聞之,乃服黃衣,帶黃紳,首黃冠,齋於中宮。

即有鳳凰蔽日而至,帝乃降階,東面再拜稽首曰:天降丕祐,敢不承命。

鳳乃止帝東園,集於梧桐,又巢於阿閣,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其飲也,則自鳴舞,音如笙簫。

帝即使伶倫往大夏之西大夏國在西,去長安萬里。

阮榆之溪,崑崙之一陰一嶰谷,采鍾龍之竹,取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三寸七分,吹之為黃鐘之音十一月律為黃鐘,謂冬至一一陽一生,萬物之始也。

以本至理之代天地之風氣。

所謂黃帝能理日月之行,調一陰一陽一之氣,為十二律呂,雄雌各六也《晉書》雲,律管長尺,六孔,十二月之音。

票之以竹,取自然圓虛也;以玉取堅貞一溫一 潤也。

時有女媧之後容成氏,善知音律,始造律歷,元起辛卯。

又推冬至日在之星南斗後星也。

又問天老,得天元日月星辰之書。

天文刻漏之書以紀時。

有臣隸首善算法,始作數著算術焉。

臣伶倫作權量權,秤也,量即斗斛也。

黃帝得蚩尤,始明乎天文據《管子》言之,蚩尤有術,後乃叛。

帝又獲寶鼎,乃迎日推策。

於是順天地之紀,旁羅日月星晨,作蓋天儀,測玄象,推分星度,以二十八宿為十二次。

角亢為壽星之次,房心為大火之次,箕斗為析木之次,牛女為星紀之次,虛危為玄枵之次,室壁為諏觜之次,奎婁為降婁之次,昴畢為大梁之次,觜參為實沉之次,井鬼為鶉首之次,星張為硃火之次,翼軫為鶉尾之次。

立中外之星,作占日月之書,此始為觀象之法也。

皆自《河圖》而演之。

又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鬼臾區占星,帝作占候之法,占日之書,以明休咎焉。

黃帝有茂德,感真一人來游玉池,至德所致也。

有瑞獸在囿,玄枵之獸也。

《尚書·中候》云:麋身、牛尾,狼蹄、一角,角端有肉,示不傷物也。

音中黃鐘,文章彬彬然。

牝曰麒,牡曰麟。

生於火,游於土。

春鳴曰歸禾,夏鳴曰扶幼,秋冬鳴曰養信。

帝又得微蟲蛄螻,有大如羊者,大如牛者,蟲名螾,大如虹者,應土德之王也。

有獸名?恙,如師子,食虎,而循常近人,或來入室,人畏而患之。

帝乃上奏於天,徙之北荒。

帝以景雲之瑞,慶雲之祥,即以雲紀官,官以雲為名,故有縉雲之官或雲帝煉金丹,有縉雲之瑞,自號縉雲氏。

赤多白少為縉。

於是設官分職,以雲命官,春為青雲官,夏為縉雲官,秋為白雲官,冬為黑雲官。

帝以雲為師也。

是時炎帝之裔姜姓者也。

縉雲者,帝之祥雲,其雲非雲非煙,非紅非紫。

又以帝煉丹於婺州縉雲之堂,有此祥雲也。

帝置四史官,令沮誦、倉頜隸首、孔甲居其職,主圖籍也《週禮》,掌版圖,人戶版籍也。

又令蒼頡主人儀。

孔甲始作盤盂,以代凹尊坯飲之樸,著《盤盂篇》,盤盂之誡也。

帝作巾幾之法以著經,黃帝書中通理,黃帝史謂之《墳》。

墳,大也孔安國曰:遭秦焚之,不可聞也。

有臣史王始造畫,又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明堂圖,有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此樓之始也。

帝依圖制之,曰合宮,可以觀其行也。

乃立明堂之議,以觀於賢也。

時有仙伯出於岐山下,號岐伯,善說草木之藥性味,為大醫。

帝請主方藥。

帝乃修神農所嘗百草性味,以理疾者,作《內外經》。

又有雷公述《砲炙方》,定藥性之善惡。

扁鵲、俞附二臣定《脈經》,療萬姓所疾。

帝與扁鵲論脈法,撰《脈書上下經》漢文裡一陽一公淳於意能知疾之生死,按《脈經》也。

帝問岐伯脈法,又制《素問》等書及《內經》今有二帙,各九卷,後來就修之,按《素問》序雲岐伯作,今卷數大約闕少,其八十一難,後來增修。

又雲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問之,遂作《素問》也。

帝問少俞針注,乃制《針經》明堂圖灸之法,此針藥之始也。

黃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稱號。

初居有熊之國,曰有熊帝如顓頊為高一陽一帝,帝嚳為高辛帝,唐堯為陶唐帝也,不好戰爭。

當神農之八代榆岡始衰,諸侯相侵。

以黃帝稱中方,故四方僭號,亦各以方色稱史載而不言名號,即青帝太皞,赤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時有四帝之後,子孫僭越而妄有稱者也。

僉共謀之,邊城日駭。

黃帝乃罷台榭之役,省靡麗之財,週戎士,築營壘。

帝問於首一陽一山在河中郡,不安其居。

令采首山之金,始鑄刀造一弩一。

有於東海流波山得奇獸,狀如牛,蒼身無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則生風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

帝令殺之,以其皮冒之,以為鼓,以擊之,聲聞五百里《世本》雲,殷巫咸始作鼓,則非也。

帝令軍人吹角為龍鳴,此鼓角之始也。

於是又令作蹴踘之戲,以練武士。

今擊球也。

《西京記》曰,踘場即球也。

黃帝云:「日中必熭,操刀必割。

狂屈豎聞之曰:黃帝知言也。

帝有天下之二十有二年,忽有蚩尤氏不恭帝命,諸侯中強暴者也。

兄弟八十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不食五穀,啖沙蠶石蚩尤始作鎧甲兜牟,時人不識,謂是銅頭鐵額。

李太白曰:南人兵士見北地人所食麥飯糗糧,不識,謂之啖沙吞石,以喻於此。

不用帝命,作五虐之刑,以害黎庶。

於葛盧山發金作冶,制為鎧甲及劍,造立兵仗刀戟大一弩一等,威震天下,不順帝命。

帝欲伐之,征諸侯,一十五旬未克敵,思念賢哲以輔佐,將征不義。

乃夢見大風吹天下塵垢,又夢一人執千鈞之一弩一,驅羊數萬群。

覺而思曰:風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解化清者也,天下當有姓風名後者。

夫千鈞之一弩一,冀力能遠者也;驅羊萬群,是牧人為善者也,豈有姓力名牧者乎?帝作此二夢及前數夢龍神之驗,即作夢之書。

令依二夢求其人,得風後於海隅,得力牧於大澤。

即舉風後以理民,初為侍中,後登為相,力牧以為將。

此將相之始也。

以大鴻為佐理。

於是順天下之紀,幽明之數,生死之說,是謂帝之謀臣也。

帝問張若謀敵之事,張若曰:不如力牧,能於推步之術,著《兵法》十三卷,可用之。

乃一習一 其干戈,以征弗享。

始制三公之職,以像三台天像有三台星。

風後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太公《六韜》曰:風後、力牧、五聖為七公。

則五聖五人也。

黃帝於是取合己者四人,謂之四面而理。

時獲寶鼎,迎日推策。

又得風一胡一 為將,作五牙旗及烽火戰攻之具,著《兵法》五篇。

又以神皇為將,帝之夫人費修之子為太子,好張羅及弓矢,以大將謂之撫軍大元帥,為王前敵;張若、力牧為行軍左右別乘;以容光為大司馬,統六師兼掌邦國之九法容光一曰常光。

又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

臣龍紆者,有勇有義,亦為將。

帝之行也,以師兵為營衛,乃與榆岡合謀,共擊蚩尤。

帝以玉為兵玉飾兵器。

帝服黃冕,駕象車,一交一 六龍,大丙、太一為御,載一交一 龍之旗,張五牙彩旗引之,以定方位。

東方青牙旗,余各依方色。

帝之行也,常有五色雲氣,狀如金枝玉葉,止於帝上,如葩華之象,帝因令作華蓋今之傘扒是也。

黃帝即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地在上谷郡,南有涿鹿城。

帝未克敵,蚩尤作百里大霧,彌三日,帝之軍人皆迷惑。

乃令風後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崔豹《古今注》曰:「週公作指南之車。」

據此,時已有指南車,即週公再修之爾。

帝乃戰,未勝,歸太山之阿,慘然而寐。

夢見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衣,以符受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後,得之者勝,戰則克矣。

帝覺而思之,未悉其意,即召風後告之。

後曰:此天應也,戰必克矣!置壇祈之。

帝依以設壇,稽首再拜,果得符,廣三寸,長一尺,青色,以血為文,即佩之。

仰天歎所未捷,以一精一思之,感天大霧,冥冥三日三夜。

天降一婦人,人首鳥身,帝見稽首,再拜而伏。

婦人曰:「吾玄女也,有疑問之。」

帝曰:「蚩尤暴人殘物,小子欲萬戰萬勝也。」

玄女教帝《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一陰一陽一之術》」兵法謂玄女戰術也。

衛公李靖用九天玄女法是也。

又神符,黃帝之符也。

《一陰一陽一術》即《六壬太一遁甲運式法》也。

玄女傳《一陰一符經》三百言,帝觀之十旬,討伏蚩尤。

授帝《靈寶五符真文》及《兵信符》,帝服佩之,滅蚩尤。

又令風後演《河圖》法而為式用之,創十八局,名曰《遁甲》週公時約為七十二局,漢張子房共向映,一雲四皓議之為十八局。

案神龍負圖文,遁其甲,乃名之《遁甲》,今為一局,揭帖是也。

以推主客勝負之術。

黃帝又著《十六神歷》,推《太一》、《六壬》等法。

又述六甲一陰一陽一之道,作勝負握機之圖及《法要訣黃帝兵法》三卷《宋武傳》云:神人出之。

《河圖出軍訣》稱黃帝得《王母兵符》。

又有《出軍大帥》、《年命立成》各一卷,《太一兵歷》一卷,《黃帝出軍新用訣》一十二卷,《黃帝夏氏占兵氣》六卷,此書至夏後時重修之也。

《黃帝十八陣圖》二卷諸葛亮重修為八陣之圖。

《黃帝問玄女之法》三卷,《風後孤虛訣》二十卷,《務成子玄兵災異占》十四卷,《鬼臾區兵法》三卷、圖一卷或作《鬼谷區》。

設兵法以來,皆起於黃帝,亦後來增修也。

黃帝於是納五音之策,以審攻戰之事。

復率諸侯再伐蚩尤於冀州。

蚩尤率魑魅魍魎,請風伯雨師,從天大風而來,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

黃帝請風伯雨師及天下女襖,以止雨於東荒之地,北隅諸山,黎土羌兵,驅應龍以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

不得復上,故其下旱,所居皆不雨。

蚩尤乃敗於顧泉,遂殺之於中冀,其地因名絕轡之野在媯州也。

既擒殺蚩尤,乃遷其庶類善者於鄒屠之鄉,其惡者以木械之。

帝令畫蚩尤之形於旗上,以厭邪魅,名蚩尤旗。

殺蚩尤於黎山之丘東荒之北隅也。

擲械於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後化為楓木之林《山海經》曰:融天山有楓木之林,蚩尤之桎梏所化也。

所殺蚩尤,身首異處,帝閔之,令葬其首塚於壽張縣名,在鄆州,塚高七尺,土人常以十月祀之,則赤氣如絳見,謂之蚩尤旗。

其肩膂塚在山一陽一縣名,在楚州,肩膂,府藏也。

其髀塚在鉅鹿邢州鉅鹿縣也。

收得蚩尤《兵書行軍秘術》一卷,《蚩尤兵法》二卷。

黃帝都於涿鹿城上谷郡涿州,地名獨鹿,又曰濁鹿,聲傳記誤也。

黃帝又與榆岡爭天下,榆岡恃神農帝之後,故爭之。

黃帝始以雕鶡鷹鸇,一雲隼之羽,為旗幟《六典》曰:今鵔鸃旗也。

以熊罷郤虎為前驅,戰於阪泉之野地名,在上谷郡,今媯州也。

三戰而後克之。

帝又北逐獯鬻之戎即匈一奴一也。

諸侯有不從者,帝皆率而征之。

凡五十二戰,天下大定。

帝以伐叛之功,始令岐伯作車樂鼓吹,謂之簫鐃歌,以為軍之警衛。

《?鼓曲》、《靈夔吼》、《雕鶚爭》、《石墜崖》、《壯士怒》、《玄雲》、《硃鷺》等曲,所以揚武德也,謂之凱歌《六典》曰:漢時張騫得之於西域,凡八曲,軍樂之遺音。

簫、笳也,金鐃如鈴而無舌,有柄,執之以止鼓也。

於是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

帝以己酉歲立,承神農之後,火生土,帝以土德,稱王天下,號黃帝。

位居中央,臨制四方。

帝破山通道,未嘗寧居。

令風後負壽書,伯常荷劍,旦出流沙,夕歸一陰一浦,行萬里而一息,反涿鹿之阿。

帝又試百神而朝之。

帝問風後:「予欲知河所洩。」

對曰:「河凡有五,皆始於崑崙之墟。

黃河出於崑崙山東南腳下,即其一也。」

余四河,說在於東方朔《十洲記》。

帝令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得五億十選九千八百八步一雲二億三萬三千。

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三百里二億二十萬。

豎亥左手把算,右手指青丘北,東盡泰遠,西窮邠國,東西得二萬八千里,南北得二萬六千里萬里曰眩神農時東西九千萬里,南北八千萬里,逾四海之外。

韋昭注《漢書》,不信此闊遠於海外。

臣瓚據道書,神農乘龍游遠也,黃帝乘馬以理土境,只四海內也。

《淮南子》云: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里也。

淮南王學道,此言絕遠,亦據道書也。

黃帝始畫野分州,令百郡大臣授德教者,先列圭玉於蘭蒲席上,使舂雜寶為屑,以沉榆之膠和之為泥,以分土別尊卑之位,與華戎之異。

文出《封禪記》。

帝旁行天下,得百里之國者萬區。

今之縣邑者也。

所謂「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有青烏子能相地理,帝問之以制經。

帝又問地老,說五方之利害。

時有瑞草生帝庭,名屈軼,佞人入則指之,是以佞人不敢進。

時外國有以神獸來進,名獬豸,如鹿,一角。

置於朝,不宜之臣,獸即觸之。

帝問食何物?對曰:春夏處水澤,秋冬處松竹。

此獸兩目似熊。

容成子,有道,知律者,女媧之後。

初為黃帝造律歷,元起辛卯,至此時造笙以象鳳鳴。

素女於廣都來,教帝以鼓五十弦瑟《古史考》曰琴則非也。

黃帝損之為二十五弦,其瑟長七尺二寸。

伏羲置琴,女媧和之。

黃帝之琴名號鐘,作清角之弄。

帝始制七情,行十義之教。

七情者,喜、怒、哀、樂、懼、惡、欲七情也。

十義者,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十義也。

帝制禮作樂之始也。

《黃帝書》說東海有度索山,或曰度朔山,偽呼也此山間以竹索懸而度也。

山有神荼、鬱壘,神能御凶鬼,為百姓除患,制驅儺之禮以象之。

帝以容成子為樂師,帝作《雲門》、《大卷》、《咸池》之樂。

乃張樂於洞庭之野。

北門成曰:其奏也,一陰一陽一以之和,日月以之明,和風俗也唐至德二年,洞庭側有人穿地得古鐘,有古篆文,黃帝時樂器也。

永泰二年,巴陵令康通中得採藥人石季德,於洞庭鄉採藥,得古鐘,上有篆。

岳州刺史李萼進之。

可明《莊子》所謂黃帝於洞庭張樂,誠不妄者也。

黃帝將會神靈於西山之上,乃駕象車六一交一 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蚩尤旗也。

風伯進掃,雨師灑道,鳳凰覆上,乃到山大合鬼神。

帝以號鍾之琴,奏清角之音師曠善於琴,晉平公強請奏角弄,師曠不得已,一奏雲從西北起,再奏大風起、大雨作,平公懼而成疾焉。

謂崑崙山之靈封,致豐大之祭,以詔後代,斯封禪之禮也。

於時崑崙山北玉山之神人也。

西王母太一陰一之一精一,天帝之女也。

人身虎首《山海經》曰虎顏,一雲虎色。

豹尾,蓬頭戴勝,顥然白首,善嘯,石城金台而穴居,坐於少廣之山,有三青鳥常取食,此神人西王母也。

慕黃帝之德,乘白鹿來獻白玉環。

又有神人自南來,乘白鹿獻鬯,帝德至地,秬鬯乃出。

黃帝一習一 樂以舞眾神,又感玄鶴二八翔舞左右。

帝於西山嘗木果,味如李,狀如棠華,赤無核,因名沙棠,食之御水不溺。

帝立台於沃人國西王母一之 山,名軒轅台。

帝乃休於冥伯之丘,崑崙之墟。

帝游華胥國,此國神仙國也伏羲生於此國,伏羲母此國人,帝往天毒國居之,因名軒轅國後來曰天竺,去長安一萬二千里,《古史考》曰在海外,妄也。

帝又西至窮山女子國,北又復游逸於崑崙宮赤水北,及南望還歸而遺其玄珠。

使明目人離婁求之,不得;使罔象求而得之。

後為蒙氏之女奇相氏竊其玄珠,沉海去為神玄珠喻道,蒙氏女得之為水神。

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於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

因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一精一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

帝週遊行時,元妃嫘祖死於道,帝祭之以為祖神。

令次妃嫫母監護於道,以時祭之,因以嫫母為方相氏向其方也,以護喪,亦曰防喪氏。

今人將行,設酒食先祭道,謂之祖餞。

祖,送也。

顏師古注《漢書》雲黃帝子為道神,乖妄也。

崔實《四民月令》復曰黃帝之子,亦妄也。

皆不得審詳祖嫘祖之義也。

黃帝以天下大定,符瑞並臻,乃登封太山,禪於亭亭山泰山下小山也。

又禪於幾幾山,勒功於喬岳,作下畤以祭炎帝。

以觀天文、察地理、駕宮室、製衣服、候氣律、造百工之德,故天授輿服、斧鉞、華蓋、羽儀。

天神之丘,黃帝著《軒輿之銘》。

帝以事週畢,即推律定姓孔子京房皆行此事。

紀鍾甄聲。

帝之四妃嫘祖、嫫母、費修、女節是也。

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一雲十三人,姬、酉、祈、巳、滕、箴、任、苟、僖、詰、旋、依《史記》雲六十一姓,惟厘、嬛二姓不同。

所云黃帝姓公孫者十八代,合一千五百年,其十二姓十三代,合一千七十二年。

《史》又云:「十二姓德薄不記錄,」亦不可也。

姬、祁、滕、任、僖、詰皆有德有名者也。

所云黃帝姓公孫,雖古史相傳,理終不通。

且黃帝生於有熊,長於姬水,只合以姬為姓。

至週武王稱黃帝十九代孫,姬姓之後,即黃帝姬姓,非公孫也。

且週置五等諸侯,以公侯伯子男,後諸侯子孫多稱公孫,言公之子孫也。

故連公子為姓者,且有八十五氏,皆非黃帝時人。

黃帝九子,各封一國潘安仁詩言之,未知其源。

元妃嫘祖生二子,玄囂、昌意,並不居帝位。

玄囂得道,為北方水神。

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顓頊,居帝位,即黃帝嫡孫也,號高一陽一氏。

摯字青一陽一,即帝位,號金天氏,黃帝之小子也。

少昊後有子七人,顓頊時,以其一子有德業,高一陽一帝賜姓曼氏,余不聞。

黃帝以天下既理,物用具備,乃尋真訪隱,問道求仙,冀獲長生久視,所謂先理代而後登仙者也。

時有甯子為陶正,有神人過,教火法,出五色煙,能隨之上下,道成仙去,往流沙之所,食飛魚,暫死,二百歲更生,作《沙頭頌》曰:「青蕖灼爍千載舒,萬齡暫死餌飛魚。」

有務光子者,身長八尺七寸,神仙者也至夏時,餌藥養性鼓琴,有道壽永者。

有赤蔣子輿,不食五穀,啖百花而長年堯時為木工,能隨風上下,即已二千歲矣。

有容成公善補導之術,守生養氣,谷神不死,能使白髮復黑,齒落復生。

黃帝慕其道,乃造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

即訪道游華山、首山,東之太山,時致怪物,而與神仙通。

接神人於蓬萊,回乃接萬靈於明庭、京兆、仲山、甘泉、寒門、谷口在長安北,甘泉,雲一陽一。

黃帝於是祭天圓丘,將求至道,即師事九元子,以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齋於首山在河東蒲阪縣。

復週游以訪真道。

令方明為御,昌宇驂乘,張若謬扅道焉謬音一習一 ,扅,舒氏切,或作明。

昆閽、滑稽從車,而至襄城之野,七聖俱迷,見牧馬童子,黃帝問曰:為天下若何?小童曰:理天下何異牧馬?去其害馬而已。

黃帝稱天師而退。

至於圜丘,其國有不死樹,食其子與葉,人皆不死。

有丹巒之泉,飲之而壽。

有巨蛇害人,黃帝以雄黃卻逐之,其蛇留一時而反《外國記》雲,留九年也。

帝令三子一習一 服之,皆壽三百歲。

北到洪堤,上具茨山在於一陽一翟。

見大隗君密縣大隗神也。

又見黃蓋童子,受《神芝圖》七十二卷。

適中岱,見中黃子中,受《九茄之方》一雲至崆峒山見中黃真一人,其方原州有崆峒之山。

應劭云:在隴右,非也。

登崆峒山,見廣成子問至道司馬彪注《莊子》云:「崆峒,當斗之山也。

一方在梁國虞城東三十里是也。

廣成子不答。

帝退,損天下,築特室,藉白茅,間居三月,方往再問修身之道,乃授以《自然經》一卷。

黃帝捨帝王之尊,托猳豚之文,登雞山,陟王屋山,開石函,發玉笈,得《九鼎神丹注訣》。

南至一江一 ,登熊、湘山熊山在召陵長沙也,湘山在長沙益一陽一縣。

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

東到青丘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大字》《抱朴子》云:有二十卷,以劾召萬神。

南至五芝玄澗,登圜垅廕,建木觀,百靈所登,降采若乾之芝一雲花。

飲丹巒之水。

南至青城山,禮謁中黃丈人。

乃間登雲台山,見甯先生,受《龍蹻經》。

問真一之道,皇人曰:子既居海內,復欲求長生不死,不亦貪乎!頻相反覆,而復受道,即中黃真一人,黃帝拜謝訖,東過廬山,為使者以次青城丈人也。

廬山使者秩比御史,主總仙官之道,是五嶽監司也。

又封潛山君為九天司命,主生死之錄。

黃帝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而南嶽孤特無輔,乃章詞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為儲君,命潛山為衡岳之副以成之,時參政事,以輔佐之。

帝乃造山躬寫形象,以為《五嶽真形之圖》。

黃帝往練石於縉雲堂,於地練丹,時有非紅非紫之雲見,是曰縉雲,因名縉雲山在婺州金華縣,一雲永康縣也。

帝藏兵法勝負之圖,六甲一陰一陽一之書於苗山禹會計功於此集諸侯,因名會稽也。

黃帝合符瑞於釜山,得不死之道。

奉事太一元君,受要記,修道養生之法。

於玄女素女受房中之術,能御三百女。

玄女授帝《如意神方》,即藏之崆峒山。

帝一精一推步之術,於山稽、力牧著體診之訣,於岐伯、雷公講占候,於風後先生救傷殘綴金冶之事,故能秘要,窮盡道真也。

黃帝得玄女授《一陰一符經》義,能內合天機,外合人事。

帝所理天下,南及一交一 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東及蟠木蟠桃在度索山,具在《山海經》也。

帝欲棄天下曰:吾聞在宥天下,不聞理天下。

我勞天下久矣,將息駕於玄圃,以返吾真矣崑崙山上有玄圃也。

黃帝修興封禪禮畢,采首山之銅,將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太一於雍州虢州湖城縣有石記述黃帝鑄鼎於此,舊曰鼎州弘農郡,《地理志》雲,馮翊懷德縣南之荊山是也。

是鼎神質文一精一也,知吉知凶,知存知亡,能輕能重,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自滿,中生五味,真神物也。

黃帝煉九鼎丹服之。

逮至煉丹成後,以法傳於玄子,此道至重,盟以誡之。

帝以《中經》所紀,藏於九嶷山東,號委羽,承以文玉,覆以盤石。

其書金簡玉字,黃帝之遺讖也夏禹得之,亦仙化去。

又雲藏之於會稽覆釜山中也。

帝又以所佩《靈寶五符真文》書金簡一通,封於鍾山,一通藏於宛委之山。

帝嘗以金鑄器,皆有名,題上古之字也,以記年月,或有祠也。

時有薰風至,神人集,成厭代之志,即留冠劍珮舄於鼎湖極峻處昆台之上,立館其下,崑崙山之軒轅台也。

時有馬師皇善醫馬,有通神之妙思。

有龍下於庭,伏地張口閉目,師皇視之曰:此龍病求我醫也。

師皇乃引針於龍口上下,以牛乳煎甘草灌之。

龍病癒,師皇乘此龍仙去。

黃帝聞之,自擇日卜雲,還宅升仙之日,得戊午,果有龍來。

垂一胡一 髯下迎,黃帝乃乘龍與友人無為子及臣僚等從上,七十二人同去。

小臣不得上者,將龍髯拔墜髯及帝之弓,小臣抱其弓與龍髯而號泣,弓因曰烏號,鑄鼎之地後曰鼎湖至週王時封虢叔於此,因名曰號州,古曰鼎州,於漢曰湖城縣也。

其後有臣左徹削木為黃帝象,率諸侯朝奉之。

臣僚追慕,靡所措思,或取幾杖立廟而祭,或取衣冠置墓而守,是以有喬山之塚在上谷郡週一陽一縣。

又膚施縣有黃帝祠四所,邡州喬山,黃帝塚在焉。

黃帝曾游處皆有祠,五百年後,喬山墓崩,惟劍與赤舄在焉,一旦亦失《荊山記》、《龍首記》具載之也。

黃帝居代總百一十一年,在位一百年。

自上仙後,升天為太一君,其神為軒轅之宿,在南宮。

黃龍之體象火體,祭天神,軒轅星一也。

後來享之,列為五帝之中方君也,以配天。

黃帝土德,居中央之位,以主四方東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神農,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

以鎮星配為子,名樞紐之神,為佐配享於黃帝。

帝之子昌意居弱水。

昌意弟少昊,帝妃女節所生也。

帝之女溺於東海,化為鳥,名一精一衛,常銜西山木石以堙東海。

少昊名摯,字青一陽一,即帝位,號金天氏,黃帝之子也。

顓頊高一陽一氏,黃帝之孫也,各有聖德,在位七十八年終,母蜀山氏所生都商丘。

濮一陽一禺強,黃帝之胤,不居帝位,與顓頊俱得道,居北方為水神顓頊已來,以所典之地為名號。

帝嚳高辛氏,黃帝之孫蟜極生高辛也,帝嚳高辛神靈,自言其名,都偃師亳州,河南。

在位七十年,壽一百五歲。

帝堯陶唐氏,黃帝之玄孫也。

姓伊祁,名放勳,興於定陶,以唐侯為帝濟一陰一定陶,又雲定州唐縣。

都於平一陽一郡在晉州。

在位九十八年,一百一十八歲。

舜有虞氏,黃帝八代孫。

禹為玄孫也。

按《遁甲開山圖》曰:禹得道仙人也。

古有大禹,女媧十九代孫,大禹壽三百六十歲,入九嶷山,仙飛去。

後三千六百歲,堯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墊溺,大禹念之,乃化生於石紐山。

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

及長,能知泉源,代父鯀理洪水,三年功成。

堯帝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賜號禹。

推之,是黃帝玄孫無疑也。

殷湯,黃帝十七代孫黃帝子少昊生蟜極,蟜極生高辛,十四世後,即天一為殷王是也。

黃帝子孫各得姓于事,帝推律定姓者十二具在中卷。

少昊有子姓曼,顓頊姬姓以黃帝居姬水,帝嚳子後稷,姬姓也。

堯姓伊祁,舜姓姚,禹姓姒,湯姓子。

又張、一鄧一 、軒、路、黃、寇、宋、酈、白、薛、虞、資、伊、祁、申、屠、黃公、托拔昌意少子封北土,以黃帝土德化俗,以土為托,以君為拔,乃以托拔為姓。

黃帝有九子,各封一國具在中卷。

總三十三氏,出黃帝之後。

黃帝相承凡一千二百五十年,自黃帝己酉歲至今。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