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南溟夫人者,居南海之中,不知品秩之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

雲笈七簽

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

◎南溟夫人

南溟夫人者,居南海之中,不知品秩之等降,蓋神仙得道者也。

有元徹、柳實二人,同志訪道,於衡山結廬棲遁。

歲余,相與適南,至廣州合浦縣,登舟將越海而濟,南抵一交一 ?止。

維舟岸側,適村人享神,簫鼓喧奏,舟人水工,至於僕使,皆往觀焉,唯二子在舟中。

俄爾颶風斷纜,漂舟入海,莫知所之,幾覆沒者二三矣。

忽泊一孤島,風浪亦定。

二子登岸,極目於島上,見白玉天尊像,瑩然在石室之內,前有金爐香燼,而竟無人。

二子週覽悵望,見一巨獸出於波中,若有所察,良久而沒。

俄爾紫雲湧於海面,瀰漫三四里,中有大蓮花,高百餘尺,葉葉旋舒,內有帳幄,綺繡錯雜,虹橋闊數十尺,直抵島上。

有侍女捧香,於天尊像前,炷香未已,二子哀叩之,以求救拔,願示歸路。

侍女訝曰:何遽至此耶?以事白之,侍女曰:少頃,南溟夫人與玉虛尊師約子,可求而請之也。

侍女未去,有一道士,乘彩雲白鹿而至。

二子哀泣以告之,道士曰:可隨此女,謁南溟夫人也。

二子受教,隨侍女登橋,至帳前,再拜稽首,以漂泛之由,述其姓字。

夫人命坐,尊師亦至,環坐奏樂,頃之進饌。

尊師曰:二客求人間饌以享之。

饌畢,尊師以丹篆一卷授夫人,夫人拜受訖,尊師告去,謂二子曰:有道氣,無憂歸路也。

合有靈藥相贈,子分未合,當自有師,吾不當為子之師也,他日相見矣。

二子拜辭,尊師乘鹿而去。

頃有武夫,長十餘丈,金甲,執劍進曰:奉使天吳,清道不謹,法當顯戮,今已行刑。

遂趨而沒。

夫人即命侍女,示二子歸路,曰:從百花橋去。

贈以玉壺,曰:前程有事,可叩此壺也。

遂辭夫人,登橋而去。

橋長且廣,欄幹上皆異花,二子花間窺見千虯萬龍,互相繳結而為橋矣。

見向之巨獸,已身首異處,浮於波間。

二子問所送使者斬獸之由,答曰:為不知二客故也。

使者謂二客曰:我不當為使送子,蓋有深意,欲奉托也。

衣帶間解琥珀合子與之,中有物隱隱然,若蜘蛛形。

謂二子曰:我輩水仙也,頃與番禺少年,情好之至,有一子三歲,合棄之,夫人令與南嶽郎君為子矣。

中間回雁峰使者有事於水府,吾寄與子所弄玉環與之,而為使者隱卻,頗以為悵。

望二客持此合子,於回雁峰廟中投之,若得玉環,為送岳廟,吾子亦當有答,慎勿開啟。

二子受而懷之。

又問:玉虛尊師雲子自有師,誰也?曰:南嶽太極先生耳,自當遇之。

須臾橋盡,與使者相別,已達合浦之岸。

問其時代,已十二年矣。

於是將還衡山,中途餒甚,試叩玉壺,則珍味至。

二子一食,不復飢渴。

及還,妻已謝世,家人曰:郎君溺海,十餘年矣。

自此二子益有厭俗之志,無復名宦之心。

乃登衡岳,投合子於回雁峰廟,瞬息之間,有黑龍長數丈,激風噴電,折木撥屋,霹靂一聲,廟宇立碎。

戰慄之際,空中有人以玉環授之,二子得環,送於岳廟。

及歸,有黃衣少年,持二金合以酬二子,曰:南嶽郎君,持此還魂膏以報君也。

家有斃者,雖一甲子,猶可塗頂而活。

既受之,而失其使。

二子遂以膏塗活其妻。

後因大雪,見一樵叟負重凌寒,二子哀其老,以酒飲之。

忽見其簷上有「太極」字,遂禮而為師,曰:吾得神仙之道,列名太極矣,太上敕我來度子耳。

因見玉壺,曰:此吾貯玉液之壺,亡來數十甲子,甚喜再見。

遂以玉壺獻之。

二子隨太極先生入硃陵宮、祝融峰,歷游諸仙府,與妻俱得升天之道。

----------------------------------------

◎邊洞玄

邊洞玄者,范一陽一人女也。

幼而高潔敏慧,仁慈好善。

見微物之命,有危急者,必俯而救之,救未獲之間,忘其飢渴。

每霜雪凝冱,鳥雀饑棲,必求米谷粒食,以散閟之。

歲月既深,鳥雀望而識之,或飛鳴前導,或翔舞後隨。

年十五,白其父母,願得入道修身,絕粒養氣。

父母憐其仁慈且孝,未許之也。

既笄,誓以不嫁,奉養甘旨。

數年,丁案母憂毀瘠不食,幾至滅性。

服闋,詣郡中女官,請為道士。

終鮮兄弟,子無近親,性巧慧,能機杼,眾女官憐而敬之。

紡織勤勤,晝夜不懈。

每有所得,市一胡一 麻、茯苓、人參、香火之外,多貯五穀之類。

人或問之:既不食累年,而貯米麥何也?豈非永夜凌晨,有飢渴之念耶?笑而不答。

然每朝於後庭,散米谷以餉禽鳥,於宇內以餉鼠,積歲如之,曾無怠色。

一觀之內,女官之家,機織為務,自洞玄居後,未嘗有鼠害於物,人皆傳之,以為一陰一德及物之應也。

性亦好服餌,或有投以丹藥、授以丸散,必於天尊堂中,焚香供養,訖而後服之。

往往為藥所苦,嘔逆吐痢,至於疲劇,亦無所怨歎,疾才已,則吞服如常。

其同道惜之,委曲指喻,丁寧揮解,而至信之心,確不移也。

苟遇歲饑,分所貯米麥以濟於人者,亦多矣。

一旦,有老叟負布囊,入觀賣藥,眾因問之:所賣者何藥也?叟曰:大還丹,餌服之者,長生神仙,白日昇天。

聞之皆以為笑。

叟面目<黑干>黑,形容枯槁,行步傴僂。

聲才出口,眾笑謂之曰:既還丹可致不死,長生升天,何憔悴若此,而不自恤邪?叟曰:吾此丹初熟,合度人立功,度人未滿,求仙者難得,吾不能自服,便飛昇沖天耳。

眾問曰:舉世之人,皆願長生不死,延年益壽,人盡有心,何言求仙者難得也?叟曰:人皆有心好道,而不能修行。

能好道復能修行,精神不退,勤久其事,不被聲色所誘,名利所惑,奢華所亂,是非所牽,初心不變,如金如石者,難也。

百千萬人無一人矣。

何謂好道也。

問曰: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有金丹之藥,何不獻之,令得長生永壽也?叟曰:天上大聖真一人,高真上仙,與北斗七元君,輪降人間以為天子。

期滿之日,歸升上天,何假服丹而得道也。

又問曰:既盡知之,今天子是何仙也?曰:硃一陽一太一南宮真一人耳。

問答之敏,事異於人,發言如流,人不可測。

逡巡暴風雷雨,遞相顧視,驚悸異常,眾人稍稍散去。

叟問眾曰;此有女道士,好行一陰一德,絕粒多年者何在?因指其院以示之。

叟入院,不扣問,逕至洞玄之前,曰:此有還丹大藥,遠來相救,能服之邪?洞玄驚喜延坐,問藥須幾錢。

叟曰:所直不多,五十萬金耳。

洞玄曰:此窮窘多年,殊無此錢,何以致藥耶?叟曰:勿憂,子自幼及今四十年矣,三十年積聚五穀,餉飼禽蟲,以此計之,不啻藥價也。

即開囊示之,藥丸青黑色,大如梧桐子者二三斗,令於藥囊中自探之。

洞玄以意,於藥囊中取得三丸,叟曰:此丹服之,易腸換血,十五日後,方得升天,此乃中品之藥也。

又於衣裾內解一合子,大如錢,出少許藥,如桃膠狀,亦似桃香。

叟自於井中汲水調此桃膠,令吞丸藥,叟喜曰:汝之至誠感激,太上有命,使我召汝。

既服二藥,無復易腸換血之事,即宜處台閣之上,接真會仙,勿復居臭濁之室。

七日即可以升天,當有天衣天樂自來迎矣。

須臾雨霽,叟不知所之。

眾女官奔詣洞玄之房,問其得藥否。

具以告之,或嗤其怪誕,或歎其遭遇,相顧驚駭。

由是郡眾之人有知者,亦先馳往觀之,於是洞玄告人曰:我不欲居此,願登於門樓之上。

顧眄之際,樓猶扃鎖,洞玄告人曰:我不於此。

語猶未終,已騰身在樓上矣。

異香流溢,奇雲散漫,一郡之內,觀者如堵。

太守僚吏、遠近之人,皆禮謁焉。

洞玄告眾曰:中元日早必升天,可來相別也。

眾乃致齋大會,七月十五日辰時,天樂滿空,紫雲蓊鬱,瑩繞觀樓,眾人見洞玄升天,音樂導從,幡旌羅列,直南而去,午時雲物方散矣。

太守眾官具以奏聞。

是日辰巳間,大唐明皇居便殿,忽聞異香紛郁,紫氣充庭,有青童四人,導一女道士,年可十六七,進曰:妾是幽州女道士邊洞玄也,今日得道升天,來以辭陛下。

言訖,冉冉而去。

乃詔問所部,奏函亦馹騎馳至,與此符合。

敕其觀為登仙觀,樓曰紫雲樓,以旌其事。

是歲,皇妹玉真公主鹹請入道,進其封邑及實封。

由是上好神仙之事,彌更勤篤焉。

仍敕校書郎王端敬之為碑,以紀其神仙之盛事者也。

----------------------------------------

◎黃觀福

黃觀福者,雅州百丈縣民之女也。

自幼不食葷血,好清淨。

家貧無香,取柏葉柏子焚之,每凝然靜坐,無所營為,經日不以為倦。

或食柏葉,飲水自給,不嗜五穀。

父母憐之,聽其率性任意。

既笄欲嫁之,忽謂父母曰:門首水中極有異物。

常時多與父母說奇事,先兆往往信驗,聞之,固以為然。

隨往看水,果洶湧不息,乃自投水中,良久不出。

父母撈摝,得一木像天尊,古昔所制,金彩已駁,狀貌與女無異。

水即澄清如舊,無復他物,便以木像置於路側,號泣驚異而歸。

其母時來視之,憶念不已。

忽有彩雲仙樂,導衛甚多,與女伴三人下其庭中,謂父母曰:女本上清仙人也,有小餅謫在人間,年限既畢,復歸上天,無至憂念也。

同來三人,一是玉皇侍女,一是大帝侍晨女,一是上清侍女。

我姓黃名觀福,此去不復來矣。

今年此地疾疫,死者甚多,以金遺父母,使移家益州,以避凶歲。

即留金數餅,升天而去。

父母如其言,移家蜀郡。

其歲疫毒黎民,雅地尤甚,十喪三四,即麟德年也。

今俗呼為黃冠佛,蓋以不識天尊像,仍是相傳語訛,以黃觀福為黃冠佛也。

----------------------------------------

◎一陽一平治

一陽一平治,謫仙妻,不知其名。

九隴居人張守圭家甚富,有茶園在一陽一平化仙居山內,每歲召採茶人力百餘輩,男女傭工者雜之園中。

有一少年,賃為摘茶,自言無親族。

性甚了慧勤,願守圭憐之,以為義兒,又一女年二十餘,亦無親族,願為義兒之婦,孝義端恪,守圭甚善之。

一旦山水泛溢,市井路絕,鹽酪既闕,守圭甚憂。

新婦曰:此可買耳。

取錢出門十數步,置錢樹下,以杖扣樹,得鹽酪而歸。

後或有所要,但令扣樹取之,無不得者,其夫術亦如此。

因與鄰婦十數人,於堋口市相遇,為買酒一碗,與眾婦飲之。

皆醉而碗中酒不減,遠近傳說,人皆異之。

守圭請問其術受於何人,少年曰:我一陽一平洞中仙人耳,因有小餅,謫於人間,不久當去。

守圭曰:洞府大小,與人間城闕相類否?答曰:二十四化各有一大洞,或方千里五百,三百里。

其中皆有日月飛一精一,謂之伏神之根,下照洞中,與世間無異。

其中皆有仙王,仙卿仙官輔相佐之,如世之職司。

有得道之人,及積功遷神反生之者,皆居其中,以為民庶。

每年三元大節,諸天各有上真下游洞天,以觀其所理善惡。

人世死生興廢、水旱風雨,預關於洞中焉。

其龍神祠廟、血食之司,皆為洞府所統也。

二十四化之外,其青城、峨嵋、益登、慈母、繁一陽一、嶓塚皆亦有洞,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數。

洞之仙曹,如人間郡縣聚落耳,不可一一詳記之也。

旬日之間,忽夫婦俱去。

----------------------------------------

◎神姑

神姑者,盧眉娘是也。

後魏北祖帝師盧景祚之後,生而眉長且綠,因以為名。

永貞元年,南海太守以其奇巧而神異,貢於京。

盧眉娘幼而慧晤,能以一絲析為三縷,染彩於掌中,結為傘扒五重。

其中有十洲三島、天人玉女、台殿麟鳳之像,而外列執幢捧節仙童,不啻千數。

其闊一丈,秤之無三數兩。

自煎靈香膏傳之,則虯硬不斷。

順宗皇帝歎其巧妙,二宮內謂之神姑。

入內時方年十四,每日但食一胡一 麻飯三二合。

至元和中,憲宗皇帝嘉其聰慧,因賜金鳳環,以束其腕。

久之,不願在宮掖,乃度為女道士,放歸南海,賜號曰逍遙。

數年不食,常有神人降會,一旦羽化,香氣滿室。

將葬,舉棺覺輕,撤其蓋,唯舊履而已。

往往人見乘紫雲,於海上羅福李象先作《盧逍遙傳》,蘇鶚載其事於《杜一陽一編》中焉。

----------------------------------------

◎王奉仙

王奉仙者,宣州當塗縣民家之女也。

家貧,父母以紡織自給。

而奉仙年十三四,因田中餉飯,忽見少年女十餘人,與之嬉戲,久之散去,他日復見如初。

自是,每到田中餉飯,即聚戲為常矣。

月餘,諸女夜會其家,竟夕言笑,達曉方散。

或攜奇果,或設珍饌,非世所有。

其房宇湫陋,來眾雖多,不以為窄。

父母聞其言笑,疑焉,伺而察之,復無所見。

又疑妖魅所惑,詰之甚切,必托他詞以對。

自是諸女不復夜降,常晝日往來。

或引其遠遊,凌空泛回,無所不到,至暮乃返。

仍不飲不食,日加殊異。

一日將夕,母氏見其自庭際竹杪,墜身於地,母益為憂,懇問其故,遂以所遇之事言之,父母竟未諭其本末。

諸女剪奉仙之發,前露眉,後垂至肩,自此數年,發竟不長。

不食歲余,肌膚豐瑩,潔若冰雪,螓首蠐領,皓質明眸,貌若天人,智辯明晤。

一江一 左之人謂之觀音焉。

鹹通末,相國杜公審權鎮金陵,令狐公綯鎮維揚,延請供養,聲溢一江一 表。

其後秦彥請留於一江一 都,展師敬之禮。

高士主父懷杲正直倜儻,疑以為邪,詣而問之。

奉仙欣然加敬,話道累日。

主父問:所論之理,頗合玄要,何復有觀音之目耶?奉仙曰:其所遇者道也,所得者仙也,嗤俗之徒,加我以觀音之號耳。

然頃歲,杜公搜於蓬茅之下,欲貢於宮掖之內,適以斷髮免。

未容歸侍膝下,遂虐留寺中。

閭巷不知,騰口虛譽,至有擎香捧燭,施寶投金,囂然經年,莫知竄免。

而今日遂其修養,不拘閉於後庭者,亦是真仙冥祐,斷髮齊領之明效也,得不自以為慰喜耳。

且名之與道,兩者無滯。

莊生雲,人以我為牛,而我為牛;人以我為馬,而我為馬。

忘形體真者,不以名為累也,故亦不鄙人爾。

且某所見之女,年可十八九,容貌異常,著雲霞錦繡,大袖之衣。

執持者仙花靈草,吟詠者仙經洞章,所話乃神仙長生度世之事。

隨其所行,逍遙迅速,不知其倦。

所到天宮仙闕,金樓玉堂,修廊廣庭,芝田雲圃,神禽天獸,珍木靈芳,非世間所睹。

過星漢之上,不知幾千萬里,朝謁天尊。

天尊處廣殿之中,羽衛森列,告奉仙曰:汝寄生人世,五十年後當還此。

敕左右以玉漿一杯見賜。

飲畢,戒曰:百谷之實、草木之果,食之殺人,夭汝年壽,特宜絕之。

是以不食二十年矣。

夫天尊,行化天上,教人以道,延人以生,主宰萬物,覆育週遍,如世人之父也。

釋迦行化世上,勸人止惡,誘人求福,如世人之母也。

仲尼儒典,行於人間,示以五常,訓以百行,如世人之兄也。

世之嬰兒,但識其母,不知有兄、父之尊。

故常常之徒,知道者稀,尊儒者寡,不足怪也。

且所見天上之人,男子則雲冠羽服,或丱髻青襟,女子則金翹翠寶,或三鬟雙角。

手執玉笏,項負圓光,飛行乘空,變化莫測。

亦有龍麟鸞鶴之騎,羽幢虹節之仗,如人間帝王耳。

了不見有菩薩佛僧之像也。

因出其所供養圖繪甚多,率是天人帝王、道君飛仙之狀,亦無僧佛之容焉。

自鹹通迄光啟四十年間,游淮浙之宛陵,所至之處,觀者雲集。

其警俗也,常以忠孝貞正之道、清淨儉約之言、修身密行之要,故遠近瞻敬。

凡金寶貨,委之於前,所施億萬,皆棄之去,而未嘗顧也。

雖三淮沸浪,四野騰煙,棲止自若,曾不為患。

其有擁眾威悍,如孫儒、趙宏、畢師鐸,欲以不正逼之,白刃脅之,及睹其神貌,不覺折腰屈膝,伸弟子之禮。

後與二女弟俱入道,居洞庭山。

光啟初,遷餘杭界千頃山。

山下之人,為棣華宇以居之。

歲余,無疾而化,年四十八。

有雲鶴異香之瑞,果符五十年之言矣。

況其不食三十年,童顏雪肌,常若處子,非金丹玉液之效,豈能與於此哉!又往往神遊天界,端坐逾月,或下察地府冥關之事,坐見八極,多與有道者言之。

世人不知,以為坐忘耳。

乃南極元君,及東陵聖母一之 儔侶者乎。

----------------------------------------

◎薛玄同

薛氏者,河中少尹馮徽之妻也,道號玄同。

適馮徽二十年,乃言素志,托疾獨處,誓焚香念道,持《黃庭經》,日三兩遍。

又十三年,夜有青衣玉女二人降其室內,將至,有光如月,照其庭廡,香風颯然。

時當初秋,殘暑方甚,而清涼虛爽,颯若洞中。

二女告曰:紫虛元君,主領南方下教之籍。

命諸真大仙,於四海之外、六一合 之內、名山大川,有志慕長生、心冥真道者,必降而教之。

玄同善功,為地司累奏,簡在紫虛之府,況聞女子立志,元君尤嘉其用心,即日將親降於此。

如是凡五夕,焚香嚴盛,以候元君。

鹹通十五年甲午七月十四日,元君與侍女群真二十七人,降於其室,玄同拜迎於門。

元君憩坐良久,示以《黃庭》填神存修之旨,賜九華之丹一粒,使八年後吞之,當遣玉女飆車,迎汝於嵩岳矣。

言訖散去。

玄同自是冥心靜神,往往不食。

雖真仙降眄,光景燭空,靈風異香,雲璈鈞樂,奏於其室,馮徽亦不知也。

徽以玄同別室修道,邈不可親,愚嫉之懷,常加毀笑,每獲東陵之疑矣。

洎廣明庚子之歲,大寇犯闕,衣纓奔竄,所在偷安。

馮與玄同寓跡於常州晉陵,存注不輟,益用虔恭。

中和元年十月,舟行至直瀆口,欲抵別墅,親鄰女伴數人,乘流之際,忽見河濱有硃紫官吏,及戈甲武士,立而序列,若候玄同舟楫之至也。

四境多虞,所在寇盜,舟人見之,驚駭不進。

玄同曰:無懼也。

即移舟及之,官吏皆拜,玄同指揮曰:未也,猶在春中私第,去無速也。

其官吏遂各散去,而同舟者雖見,莫究其由。

明年壬寅二月,玄同沐浴,餌紫虛所賜之丹,二仙女密降其室,促嵩高之行。

是月十四日,示以有疾,一夕終於私第。

有仙鶴三十六隻,翔集室宇之上。

玄同形質柔暖,狀若生人,額中炅然白光一點,良久化為紫氣。

沐浴之際,玄發重生,立長數尺。

十五日夜,雲彩滿室,忽聞雷電震霹之一聲 ,棺蓋飛起在庭中,失一屍一所在,空衣衾而已。

異香雲鶴,浹旬不去。

浙西節度使、相國週寶奏曰:伏聞趙夫人登遐之日,玉貌如生;陶先生厭世之時,異香不絕。

同其羽化,錄在仙經。

豈謂明時,復睹斯事。

伏以馮徽妻薛氏,早拋塵俗,久息玄門。

神仙秘密之書,能采奧旨;女子鉛華之事,不撓沖襟。

非絕粒茹芝,守真見素,履聖世無為之化,窮玄元守一之規,不然者安得。

方念鼓盆,靈禽疊降;正悲鸞鏡,玄發重生。

雷電顯祥,雲霞表異,天迥而但聞絲竹,棺空而唯有衣衾。

謫來暫住人間,仙去卻歸天上。

事傳千古,美稱一時,雖屬郡之休禎,乃國朝之盛事。

臣忝分優寄,輒具奏聞,干冒天廷,無任戰越喜賀之至。

是歲二月十五日,奏於成都行在。

敕曰:惟天法道,著在仙經,上德勤修,玄功是致。

覽茲申奏,頗葉殊祥。

同魏氏之登仙,比花姑之降世。

光乎郡縣,煥我國朝。

宜付史官,編於簡冊。

仍委本道以上供錢,於其住,處修金菉道場,以答上玄,用伸虔感者。

時駐蹕成都之三年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