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廣成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

雲笈七簽

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

○神仙傳

----------------------------------------

◎廣成子

廣成子者,古之仙人也。

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黃帝聞而造焉,曰:敢問至道之要。

廣成子曰:爾治天下,雲不待族而雨,木不得黃而落,奚足以語至道哉!黃帝退而閒居,三月復往見之,膝行而前,再拜請問治身之道。

答曰:至道之一精一,杳杳冥冥。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

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爾一精一,乃可長生。

慎內閉外,多知為敗。

我守其一,而處其和,故千二百年,而未嘗衰老。

得吾道者上為皇,失吾道者下為土。

子將去汝,入無窮之間,游無極之野,與日月齊光,與天地為常。

人其盡死,而我獨存焉!

----------------------------------------

◎若士

若士者,古之仙人也,莫知其姓名。

燕人盧敖者,以秦時游乎北海,經乎太一陰一,入乎玄闕,至於蒙谷之山,而見若士焉。

其為人也,深目而玄准,鳶肩而修頸,豐上而殺下,欣欣然方迎風而舞。

顧見盧敖,因遁逃乎碑下。

盧仍而視之,方踡龜殼而食蟹蛤。

盧敖乃與之語曰:唯以敖焉,背群離一黨一 ,窮觀六一合 之外。

幼而好游,長生而不渝,週行四極,唯此極之未窺。

今睹夫子於此,殆可與敖為友乎?若士淡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不宜遠而至此。

此猶光乎日月,而載乎列星,比乎不名之地,猶釐奧也。

昔我南遊乎罔兩之野,北息乎沉嘿之鄉,西窮窈冥之室,東貫鴻洞之光。

其下無地,其上無天,視焉無見,聽焉無聞。

其外猶有沃沃之汜,其行一舉而千萬餘裡,吾猶未之能究也。

今子游始至於此,乃語窮觀,豈不陋哉!然子處矣,吾與汗漫期於九陔之上,不可以久駐。

乃舉臂竦身,遂入雲中。

盧敖仰而視之,不見乃止,恍惚若有所喪也。

敖曰:吾比夫子也,猶黃鵠之與壤蟲也。

終日行不離咫尺,而自以為之遠,不亦悲哉!

----------------------------------------

◎沈文泰

沈文泰者,九嶷人也。

得紅泉神丹去土符還年益命之道,服之有效。

欲之崑崙,留安息二千餘年,以傳李文淵,曰:土符不去,服藥行道無益也。

文淵遂受秘要,後亦升仙。

今以竹根汁煮丹,及黃白、去三一屍一法,出此二人矣。

----------------------------------------

◎皇初平

皇初平者,丹溪人也。

年十五,家使牧羊。

有道士見其良謹,將至金華山石室之中,四十餘年,翛不復念家。

其兄初起,行索初平,歷年不得。

後見市中有一道士,善《易》,而問之曰:吾弟牧羊,失之四十餘年,不知存亡之在,願君與佔之。

道士曰:昔見金華山中有一皇初平,非君弟乎?初起聞之驚喜,即隨道士去求弟,果得相見,悲喜語畢,兄問初平曰:牧羊何在?答曰:近在山東。

初起往視之,杳無所見,但有白石壘壘,復謂弟曰:山東無羊也。

初平曰:羊在耳,兄自不見。

兄與初平偕往尋之,初平言:叱叱羊起。

於是白石皆起,成羊數萬頭。

兄曰:我弟獨得神仙道,如此可學否?弟曰:唯唯,好道便得耳。

初起於是便捨妻兒,留就初平,共服松柏、茯苓。

至萬日,坐在立亡,日中無影,顏有童子之色。

乃俱還鄉里,親戚死方略盡,乃復還去。

臨行,以方教南伯逢,易姓為赤松子也。

初起改字為魯班,初平改字為松子。

其後服此藥成仙者,其有數十人。

----------------------------------------

◎沈建

沈建者,丹一陽一人也。

世為長吏,而建獨好道,不肯仕宦,學導引服食之術,還年卻老之法。

又能理病,病無輕困,見建者愈,奉之者數千家。

每遠行,寄一奴一侍三五人,驢一頭,羊數十口,各與藥一丸,謂主人曰:但累屋舍,不煩飲食也。

便辭去。

主人一大怪之,云:此君所寄一奴一畜十五余口,並不留寸資,當如何?建去之後,主人飲食一奴一侍,一奴一聞食氣,皆吐逆不視。

又以草與驢羊,亦避去不食,更欲牴觸人,主人乃驚異之。

後百餘日,而一奴一侍身體光澤,異於食時,驢羊俱肥。

沈建三年乃返,各復以一丸藥與一奴一侍、驢羊,乃還飲食如故。

建遂斷谷不食,能舉身飛行,或去或還。

如此三百餘年,乃絕跡,不知所在也。

----------------------------------------

◎華子期

華子期者,淮南人也。

師角里先生,受山隱靈寶方,一曰《伊洛飛龜秩》,二曰《白禹正機》,三曰《平衡接合》。

服之,日以還少,一日能行五百里,能舉千斤。

一歲十易皮,後乃得仙去。

----------------------------------------

◎魏伯一陽一

魏伯一陽一者,吳人也,高門之子,而性好道術,不肯仕宦,閒居養性,時人莫知其所從來,謂之治民養身而已。

入山作神丹,將三弟子,知兩弟子心不盡誠。

丹成,乃誡之曰:金丹雖成,當先試之,飼於白犬。

犬即能飛者,人可服之。

若犬死者,即不可服也。

伯一陽一入山時,將一白犬自隨。

又丹轉數未足,和合未至,自有毒丹,毒丹服之皆暫死。

伯一陽一故便以毒丹與白犬食之,犬即死。

伯一陽一乃復問諸弟子曰:作丹恐不成,今成而與犬食,犬又死,恐是未得神明之意。

服之恐復如犬,為之奈何?弟子曰:先生當服之否?伯一陽一曰:吾背違世路,委家入山,不得仙道,吾亦恥復歸。

死之與生,吾當服之耳。

伯一陽一便服丹,丹入口即死。

弟子相顧謂曰:所以作丹者,欲求長生耳!而服之即死,當奈此何?惟一弟子曰: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得無有意邪?又服之,丹入口復死。

余二弟子乃相謂曰:作丹求長生耳!今服丹即死,當用此何為?若不服此,自可得數十年在世間活也。

遂不服,乃共出山,欲為伯一陽一及死弟子求棺木殯具。

二人去後,伯一陽一即起,將服丹弟子姓虞,及白犬而去。

逢入山伐薪人,作手書與鄉里人,寄謝二弟子。

弟子見書,始大懊惱。

伯一陽一作《參同契五相類》凡二卷,其說如似解釋《週易》。

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

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一陰一陽一注之,殊失其奧旨矣。

----------------------------------------

◎沈羲

沈羲者,吳郡人也。

學道於蜀中,但能消災除病,救濟百姓,不知服食藥物。

功德感天,天神識之。

羲與妻賈氏共載,詣子婦卓孔家。

還道逢白鹿車一乘、青龍車一乘、白虎車一乘,從騎數十人,皆硃衣,仗矛帶劍,輝赫滿道。

問羲曰:君是道士沈羲否?羲愕然,不知何等。

答曰:是也,何以問之?騎曰:羲有功於民,心不忘道。

從生以來,履行無過。

受命不長,壽將盡矣。

黃老命遣仙官下來迎之。

侍郎簿延,白鹿車是也;度世君司馬生,青龍車是也;送迎使者徐福,白虎車是也。

須臾有三仙人,著羽衣,持節,以白玉板青玉界丹玉字授羲,羲不能讀,遂載升天。

爾時,道間耕鋤人,皆共見之。

不知何等,須臾大霧,霧解失其所在。

但見羲所乘車牛在田中食苗。

或有識是羲車牛,以語羲家。

弟子數百人,恐是邪魅將羲入山谷間,乃分佈於百里之內求之,不得。

後四百餘年,求還鄉里,推求得數十世孫名懷。

懷喜曰:聞先人相傳,有祖仙人,仙人今來。

留數十日,說初上天時雲,不見天帝,但見老君,老君東向坐,左右敕羲不得謝,但嘿坐而已。

宮殿鬱鬱,有如雲氣,五色玄黃,不可名字。

侍從數百,多女少男。

庭中有珠玉之樹,眾芝業生,龍一虎辟邪,遊戲其間。

但聞琅琅如銅鐵聲,不可知測,四壁一習一 一習一 ,有符書著之。

老君身形,長一丈,被發文衣,身體有光,須臾數變。

玉女持金案玉杯盛藥,賜羲曰:此是神丹,飲者不死。

夫妻各得一刀圭。

告言飲畢,拜而不謝。

服藥後,賜棗二枚,大如雞子,脯五寸。

遣羲去曰:汝還民間,治百姓之疾病者。

若欲來上界,書此符懸之竿杪,吾當迎汝。

乃以一符及仙方一首賜羲。

羲奄忽如睡,已在地上,今多得符者矣。

----------------------------------------

◎李八百

李八百者,蜀人也。

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之已八百歲,因名雲李八百。

或隱山林,或居廛市。

知唐公房有志,而不遇明師,欲教授之。

乃先往試之,為公房作傭客,公房乃不知仙人也。

八百驅使任意,過於他人,公房甚愛之。

後八百詐為病,困劣欲卒。

公房乃命醫合藥,費用數十萬錢,不以為損。

憂念之意,形於顏色。

八百又轉作惡瘡,週遍身體,潰爛臭濁,不可近也。

公房乃流涕曰:汝為吾家,勤苦歷年,而得篤疾,吾甚要汝得愈,無所吝惜。

而今正爾,當奈汝何?八百曰:吾瘡可愈,須得人舐之。

公房令三婢舐之。

八百又曰:婢舐不能使疾愈,若得君舐應愈耳。

公房即自舐之。

八百言:君舐復不能使吾愈,若得君妻舐之,當差。

公房乃復使妻舐之。

八百曰:吾瘡已差,欲得三十斛旨酒以沐浴,乃當都愈耳。

公房即為具酒三十斛,至於器中,浴瘡即愈,體如凝脂,亦無餘痕。

乃告公房曰:吾是仙人,子有志心,故來相試,子定可教也。

今真相授度世之訣矣。

使公房夫妻及舐瘡三婢,以其浴餘酒澡洗。

即皆更少,顏色美悅。

以《丹經》一卷授公房,入雲台山中合作丹,丹成,乃服之仙去也。

----------------------------------------

◎李阿

李阿者,蜀人也。

傳世見之,不老如故。

常乞食於成都市,所得隨多少,與貧窮者。

夜去朝還,市人莫知其所宿。

有古強者,疑阿是異人,常親事之。

試隨阿還所宿,乃去青城山中。

強後欲復隨阿去,然未知道,恐有虎狼,私持其父大刀。

阿見而怒強曰:汝隨我行,那畏虎也?取強刀以擊石,刀折敗。

強竊憂刀折。

至旦復出。

阿問強曰:汝憂刀敗耶?曰:實愁父怒。

阿即取刀以左右擊地,刀復如故。

以還強。

強逐阿還成都,未至,道逢人奔車。

阿以腳置車下轢,其骨皆折,阿即死。

強守視之,須臾阿起,以手抑腳,而復如常。

強時年十八,見阿如五十許人,至強年八十餘,而阿猶如故。

語人言:「被崑崙召,當去。」

遂不復還。

----------------------------------------

◎王遠

王遠者,字方平,東海人也。

舉孝廉,除郎中,稍加至中散大夫。

博學五經,兼明天文、圖讖、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九州吉凶之事。

漢孝桓帝聞之,連征不出,使郡國逼載,以詣京師。

低頭閉口,不肯答詔,乃題宮門扇四百餘字,皆紀方來。

帝惡之,使人削之。

外字適去,內字復見,墨皆徹入木裡。

方平無復子孫,鄉里人累世傳事之。

同郡故太尉公陳耽,為方平駕道室,旦夕朝拜之,但乞福,願從學道也。

方平在耽家三十餘年,耽家無疾病死喪,一奴一婢皆安然,六畜繁息,田蠶萬倍,仕宦高遷。

後語耽云:吾期運當去,不得復停,明日日中當發。

至時,方平死,耽知其化去,不敢下著地。

但悲啼歎息曰:先生捨我去,我將何怙?具棺器,燒香,就床 上衣裝。

至三日三夜,忽然失其所在,衣帶不解,如蛇蛻也。

方平去後百餘日,耽薨,或謂耽得方平之道化去,或謂方平知耽將終,故委耽去也。

方平東入括蒼山,過吳,住胥門蔡經家。

----------------------------------------

◎蔡經

蔡經者,小民耳,而骨相當得仙,方平知之,故往其家,謂經曰:汝生命應得度世,故來取汝補官僚。

然汝少不知道,今氣少肉多,不得上天去,當作一屍一解。

須臾,如從狗竇中過耳。

告以要言,乃委經去。

經後忽身體發熱如火,欲得水灌,舉家汲水灌之,如沃焦狀。

如此三日中,消耗骨荊乃入室,以被自覆,忽然失其所在。

視其被中,有皮頭足俱存,如蟬蛻也。

去後十餘年,忽還家。

去時已老,還更少壯,頭髮皆黑。

語家云:七月七日,王君當來過。

到其日可作數百斛飲,以供從官。

乃去。

到其日,家假借甕器,作飲數百斛,羅列覆置庭中。

至其日,方平果來。

未至經家,一時間但聞金鼓簫管、人馬之一聲 ,比近皆驚,不知何等。

及至,經舉家皆見之。

方平著遠遊之冠,硃衣,虎頭鞶囊,五色之綬,帶劍,黃色少鬢,長短中人也。

乘羽蓋之車,駕五龍,龍各異色,前後麾節,旌旗導從,威儀如大將軍出也。

有十二隊、五百士,皆以蠟密封其口,鼓吹皆乘麟從天上來下,懸集不從人道行也。

既至,從官皆不復知所在,唯尚見方平身。

坐須臾,引見經父兄。

因遣人與麻姑相問,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

言:王方平敬報,久不行民間,今來在此,想姑能暫來語否?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也。

答言:麻姑再拜,但不相見,忽已五百餘年。

尊卑有序,修敬無階。

思念久煩,承來在彼,故當躬到。

而先彼詔,當按行蓬萊,今便暫往。

如是當還,便親覲,願未即去耳。

如此兩時間,麻姑來也。

來時亦先聞人馬之一聲 。

既至,從官當半於方平也。

麻姑至,蔡經亦舉家見之。

是好女子,年可十八許,於頂中作髻,余發散垂之,至腰。

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日,不可得名字,皆世所無有也。

入拜方平,方平為起立。

坐定,各進行廚。

皆金盤玉杯,靦膳多是諸華,而香氣達於內外。

擘脯而行之,如行柏灸,雲是麟脯也。

麻姑自說,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

向到蓬萊,水乃淺於往者,會將略半也,豈時復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復行揚塵也。

麻姑欲見蔡經母及經婦,弟婦新產數十日,麻姑望見乃知之,曰:噫,且止勿前。

索少許米來,便以擲之,視以墮地,皆成真珠。

方平笑曰:麻姑故作少年戲也。

吾老矣,不喜復作此狡獪變化也。

方平語經家人曰:吾欲賜汝輩酒。

此酒乃出天廚,其味淳醲,非俗人所宜,飲之或能爛人腸胃。

今當以水添之,汝輩勿怪也。

乃以水一鬥,合酒一升攪之,以賜經家人。

人飲一升許,皆醉。

良久,酒荊方平語左右曰:不足,復還取也。

以一貫錢與餘杭姥,相聞求酤酒。

須臾,信還,得一油囊,酒五斗許。

信傳餘杭姥答言:恐地上酒不中尊飲耳。

又麻姑手爪不似人形,皆似鳥爪。

蔡經心言,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也。

方平已知經心中所言,即使人牽經鞭之。

曰:麻姑神人也,汝忽謂其爪可爬背,何也?但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

方平告經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經家比捨有姓陳者,失其名字。

嘗罷尉,聞經家有神人,乃詣門叩頭,求乞拜見。

於是方平引前與語,此人便乞得隨從驅使,比於蔡經。

方平曰:君且起,向日立。

方平從後視之,言:噫!君心邪,不正於經,不可教以仙道也。

當授君地上主者之職。

臨去,以一符並一傳著小箱中,以與陳尉,告言:此不能令君度世,能令君延壽,本壽自出百歲也。

可以禳災治病,病者命未終及無罪過者,君以符到其家,便愈矣。

若有邪鬼血食作禍祟者,君使帶此符,以敕社吏,當收送其鬼,君心中當亦知其輕重,臨時以意治之。

陳尉以此符治病有效,事之者數百家,壽一百一十歲而死。

死後子孫行其符,不復效。

方平去後,經家所作數百斛酒飲在庭中者,皆盡,亦不見人飲之也。

經父母私問經曰:王君常在何處?經答言:常治崑崙,往來羅浮山、括蒼山,此三山上皆有宮室如一。

王君常平天曹事,一日之中,與天上相連,反覆者數十過,地上五嶽生死之事,皆先來關王君。

王君出,或不盡將百官,唯乘一黃麟,將十數人。

每常見山林在下,去地數百丈。

所到則山海之神,皆來奉迎拜謁也。

或有幹道白言者。

後數十年,經復暫歸省家。

方平有書與陳尉,真書書字,廓落大而不楷。

先是,人無知方平名遠者,起此乃知之,陳尉家於今世世存錄王君手書,及其符傳小箱也。

----------------------------------------

◎涉正

涉正者,字玄真,巴東人也。

說秦始皇時事,了了似及見也。

漢末從數十弟子入吳,而正常閉目,雖行猶不開也。

弟子隨之數十年,莫有見其開目者。

有一弟子固請之,正乃為開目。

目開時,有音如霹靂,而光如電,照於室宇。

弟子,皆不覺頓伏,良久乃能起。

正已復還閉目。

正道成,莫見其所服食施行,而授諸弟子皆以行氣房室及服石腦小丹雲。

李八百呼正為四百歲兒。

----------------------------------------

◎孫博

孫博者,河東人也。

有清才,能屬文,著詩百篇,誦經數十萬言。

晚乃學道,治墨子之術,能使草木金石皆為火光,照曜數十里中。

亦能令身成火,口中吐火,指火樹生草即焦枯,更指之即復故。

亦能使三軍之眾各成一聚火。

有藏人亡一奴一在軍中者,累日求之不得。

博語一奴一主曰:吾為卿燒其營舍,一奴一必走出,卿但當諦伺捉取之。

於是博以一赤丸擲軍中,須臾火起張天,一奴一果走出而得之。

博乃更以一青丸擲火,火即滅。

所燔屋舍百物向已焦然者,皆悉復故。

博每作火有所燒,他人雖以水灌之,終不可滅,須博自止之,乃止耳。

行大水中,不但己身不沾,乃能使從己者數百人皆不沾。

又能將人於水上布席坐,飲食作樂,使眾人舞於水上,不沒不濡,終日盡歡。

其病疾者,就博自治,亦無所云為,直指之,言愈即愈。

又山間石壁及地上磐石,博乃入其中去,初故見背及兩耳出石間,良久乃沒。

又能吞刀劍數十枚,及從壁中出入,如有孔穴也。

引鏡為刀,屈刀為鏡,可積時不改。

須博指之,乃復故形耳。

後入林濾山中,合神丹仙去矣。

----------------------------------------

◎玉子

玉子者,姓章名震,南郡人也。

少學眾經,週幽玉征之,不出。

乃歎曰:人生世間,去生轉遠,去死轉近矣。

而但貪富貴,不知養性,命盡氣絕則死位王侯。

金玉如山,何益形為灰土乎?獨有神仙度世,可以無窮耳!乃師桑子,具受眾術。

乃別造一家之法,著道書百有餘篇。

其術以務魁為主,而一精一於五行之意,演其微妙,以養性治病,消災散禍。

能起飄風,發屋折木,作雷雨雲霧。

能以草芥瓦石為六畜龍一虎,立便成行。

分形為數百千人。

能步涉一江一 海。

含水噴之,皆成珠玉,遂亦不變也。

或時閉氣不息,舉之不起,推之不動,屈之不曲,申之不直,百日數十日乃復起。

與弟子行,各丸泥為馬與之,皆令閉目,須臾,皆成大馬,乘之,一日行千里。

又能吐氣五色,起數百丈。

飛鳥過,指之即墮地。

臨淵投符召魚鱉,即皆上岸。

又能使諸弟子,舉眼即見千里之物,亦不能久也。

其務魁時,以器盛水,著兩魁之間,吹而噓之,水上直有赤光輝,輝起一二丈。

以此水治百病,病在內者,飲之,病在外者,澡之,皆便立愈。

後入崆峒山合丹,白日昇天。

----------------------------------------

◎天門子

天門子者,姓王名剛,尤明補養之要。

故其經曰:一陽一生立於寅,純木之一精一;一陰一生立於申,純金之一精一。

夫以木投金,無往不傷,故一陰一能疲一陽一也。

一陰一人著脂粉者,法金之白也。

是以真一人道士,莫不留心注意,一精一其微妙,審其盛衰。

我行青龍,彼行白虎,取彼硃雀,前我玄武,不死之道也。

又一陰一人之情,有急於一陽一,而外自收抑,不肯請一陽一者,明金不為木屈也。

一陽一性氣剛躁,志節疏略,至於游宴,聲氣和柔,言辭卑下,明木之畏於金也。

天門子既行此道,年二百八十歲,猶有童女之色。

乃服珠縕得仙,入玄洲中去。

----------------------------------------

◎南極子

南極子者,姓柳名融。

能含粉成雞子,吐之數十枚,煮而啖之,與雞子無異。

黃中皆余有少許粉,如指端者,取杯咒之,即成龜,煮之可食,腸臟皆具,而杯成龜殼。

煮取肉,則殼還成杯矣。

取水咒之,即成美酒,飲之醉人。

舉手即成大樹,人或折其細枝,以刺屋間,連日猶在,以漸萎壞,與真木無異也。

服雲霜丹,得仙去矣。

----------------------------------------

◎黃盧子

黃盧子者,姓葛名越。

甚能治病,千里寄姓名,與治之皆愈,不必見病人身也。

善禁之道,禁虎狼百蟲,皆不得動,飛鳥不得去,水為逆流一里。

年二百八十歲,力舉千鈞,行及走馬。

頭上常有五色氣,高丈餘。

天下大旱時,能到淵中召龍出,催促使升天,使作雨,數數如此。

一旦與親故別,乘龍而去,遂不復還矣。

----------------------------------------

◎張道陵

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人也。

本大儒生,博綜五經。

晚乃計此無益於年命,遂學長生之道。

弟子千餘人。

其九鼎氣大要,惟付王長。

後得趙升,七試皆過。

第一試,升初到,門不通使,罵辱之,四十餘日,露霜不去。

第二試,遣升於草中守稻驅獸,暮遣美一女 ,詐言遠行過寄宿,與升接床 ,明日又稱腳痛未去,遂留數日,頗以姿容調升,升終不失正。

第三試,升行路上,忽見遺金四十餘餅,升趨過,不取不視。

第四試,升入山伐薪,三虎一交一 搏之,持其衣服,但不傷。

升不恐怖,顏色自若。

謂虎曰:我道士也,少不履非,故遠千里來事師,求長生之道,汝何以爾?豈非山鬼使汝來試也?汝不須爾?虎乃去。

第五試,升使於市,買十餘疋物,已估直,而物主誣言未得直。

升即捨去,不與爭訟。

解其衣服,賣之於他一交一 ,更買而歸,亦不說之。

第六試,遣升守別田谷,有一人來乞食,衣不蔽形,面目塵垢,身體瘡膿,臭惡可憎。

升為之動容,即解衣衣之,以私糧為食,又以私米遺之。

第七試,陵將諸弟子登雲台山絕巖之上,有桃樹大如臂,生石壁下,臨不測之谷,去上一二丈,桃樹大有實。

陵告諸弟子,有能得此桃者,當付以道要。

於時伏而窺之三百許人,皆戰慓卻退汗流,不敢久臨其上,還謝不能得。

唯升一人曰:神之所護,何險之有?聖師在此,終不使吾死於谷中矣。

師有教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

乃從上自擲,正得桃樹上,足不蹉跌。

取桃滿懷,而石壁峭峻,無所攀緣,不能得還。

於是一一擲上,桃得二百枚。

陵乃賜諸弟子各一枚,餘二枚,陵食一,留一以待升。

於是陵乃臨谷,伸手引升。

眾人皆見陵臂不加長,如掇一二尺物,忽然引手,升已得還。

仍以向余一桃與升,食畢,陵曰:趙升猶以正心自投桃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試自投,當得桃否?眾人皆諫言不可,唯趙升、王長不言。

陵遂自投,不得桃上,不知陵所在。

四方則皆連天,下則無底,往無道路,莫不驚咄。

唯升、長二人,嘿然無聲。

良久乃相謂曰:師則父也。

師自投於不測之谷,吾等何心自安?乃俱自擲谷中,正墮陵前。

見陵坐局腳玉床 斗帳中,見升、長,笑曰:吾知汝二人當來也。

乃止谷中,授二人道要。

----------------------------------------

◎欒巴

欒巴者,蜀郡人也。

好道,不修俗事。

太守詣與相見,屈為功曹,待以師友之禮。

嘗謂巴曰:聞功曹有神術,可使見否?巴曰:唯唯。

即平坐,卻入壁中去,冉冉如雲氣狀,須臾失巴。

而聞壁外作虎聲,而虎走還功曹宅,乃巴耳。

後入朝為尚書,正旦大會,而巴後至,而頗有醉態。

酒至又不飲,即西南噀之。

有司奏巴大不恭。

詔以問巴,巴頓首曰:臣鄉里以臣能治鬼護人,為臣立生廟。

今旦耆老皆入臣廟,不得即委之,是以頗有酒態。

適來又觀臣本郡大火,故噀酒為雨以滅之。

詔原復坐。

即令驛馬書問成都。

果信云:正旦日大火,雨自東北來滅之,而有酒氣焉。

----------------------------------------

◎淮南王八公

淮南王劉安,高皇帝之孫。

好儒學方技,作《內書》二十一篇。

又著《鴻寶萬畢》三卷,論變化之道。

有八公往詣之,門吏自以意難問之曰:王上欲得延年卻期、長生不老之道,中欲得博物洽聞、一精一義入微之大儒,下欲得勇敢武力、扛鼎暴虎橫行之壯士。

今先生皆耆矣,自無駐衰之術、賁育之氣也,豈能究《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鉤深致遠,窮理盡性乎?三者並乏,不敢相通。

公笑曰:聞王欽賢好士、吐握不倦,苟有一介,莫不畢至。

古人貴九九之學,養鳴吠之士,誠欲市馬者以致騏驎,師郭生以招群彥。

吾等雖鄙,不合所求,故遠致身,欲一見王。

就令無益,亦不作損,雲何限之,逆見嫌擇?若王必見少年則謂之有道,見垂白則謂之庸人,恐非發石取玉、探淵索珠之謂也。

薄吾等老,謹以少矣。

言畢,八公化為十五童子,露髻青鬢,色如桃花。

於是門吏驚悚,馳以白王。

王聞之,不及履,即徒跣出迎,以登思仙之台,張錦綺之帷,設象牙之床 ,燔百和之香,進金玉之機,穿弟子之履,北面拱手而言曰:安以凡材,少好道德,羈鎖世業,沉一淪 流俗,不能遺類,貞藪山林。

然夙夜飢渴,思願神明,沐浴備穢,一精一誠浮保抱情不暢,邈若雲泥。

不圖厚幸,道君降屈。

是安祿命,當蒙拔擢。

喜懼屏營,不知所措。

唯乞道君哀而教之,則螟蛉假翼,去地飛矣。

八公便以成老人矣,告王曰:雖復淺識,具備先學,知王好道,故來相從。

不知意何所欲?吾一人能坐致風雨,立起雲霧,畫地為一江一 河,撮土為山嶽;一人能崩高塞淵,牧虎豹,致龍蛇,役神鬼;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在立亡,隱蔽六軍,白日盡暝;一人能乘虛步空,起海陵煙,出入無間,呼吸千里;一人能入火不焦,入水不濕,刃之不傷,射之不中,冬凍不寒,夏暑不汗;一人能千變萬化,恣意所為,禽一獸 草木,立成轉徙,萬物陵岳,移行宮室;一人能防災度厄,辟卻眾害,延年益壽,長生久視;一人能煎泥成金,鍛鉛為銀,水煉八石,飛騰琉珠,乘龍駕雲,浮游太清。

在王所欲。

安於是旦夕朝拜,身進酒果。

先乞試之變化風雨雲霧,無不有效。

遂受《丹經》及《三十六水銀》等方。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