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混元述稟篇》曰:夫人生於天地之間,稟二氣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

雲笈七簽

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

◎稟受章

《混元述稟篇》曰:夫人生於天地之間,稟二氣之和,冠萬物之首,居最靈之位,總五行之英,參於三才,與天地並德,豈不貴乎?

《內觀經》云:天地構一精一,一陰一陽一布化,人受其生。

一月為胞,一精一血凝也;二月為胎,形兆胚也;三月一陽一神為三魂,動以生也;四月一陰一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五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六府,用滋靈也;七月七一精一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一精一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

元和哺飼,時不停也;太一居腦,總眾神也;司命處心,納生氣也;桃康住臍,保一精一根也;無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所以週身,神不空也。

《易·系辭》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是也。

《因緣經》曰:人始受身,從虛無中來,回黃轉白,構氣凝一精一,承天順地,合化一陰一陽一。

一月為胞,郁單天氣下浹身中;二月為胎,無量壽天氣下浹身中;三月魂具,須延天氣下浹身中;四月魄成,寂然天氣下浹身中;五月生藏,不驕樂天氣下浹身中;六月具六府,化應聲天氣下浹身中;七月明竅,梵輔天氣下浹身中;八月景附,清明天氣下浹身中;九月神降,無愛天氣下浹身中;天神一萬八千,身神一萬八千,共三萬六千。

神氣具足,十月而生。

在胞之時,三元養育,九氣布化,歲星為肝,太白為肺,鎮星為脾,熒惑為心,辰星為腎,北斗七星開其七竅。

七星降七童子,以衛其身。

七星之氣結為一星,在人頭上,去頂三尺。

人為善者,其星光大而明;為惡者,其星暗冥而校善積則福至,惡積則災生,星光墜滅,其身死矣。

《生神章經》曰:人之受生,於胞胎之中,三元育養,九氣結形。

九月神布,氣滿能聲。

十月神具,九天稱慶。

太一執符,帝君品命,主錄勒籍,司命定算,五帝監生,聖母衛房,天地神祇,三界備守,九天司馬在庭,東向讀《生神寶章》九過,男則萬神唱恭,女則萬神唱奉;男則司命敬諾,女則司命敬順,於是而生。

九天司馬不下命章,萬神不唱恭諾,終不生也。

人得還生人道,濯形太一陽一,驚天駭地,貴亦難稱。

天真地柢,三界齊臨,亦不輕也。

當生之時,亦不為陋也。

若能愛其形,保其神,貴其氣,固其根,終不死壞,而得神仙,骨肉同飛,上登三清,與三氣合德,九氣齊並。

反於此者,自取死壞耳,可不哀乎?

《真文經》曰:人之生也,頭圓象天,足方法地,發為星辰,目為日月,眉為北斗,耳為社稷,口為一江一 河,齒為玉石,四肢為四時,五臟法五行。

與天地合其體,與道德齊其生,大矣!斌矣!善保之焉。

昔天真皇人於峨嵋山中告黃帝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

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民也。

能知治身,則知治國矣。

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曈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

亡不可復存,死不可復生。

至人消未生之患,治未病之疾,堅守之於無事之前,不追之於既逝之後。

民難養而易散,氣難保而易失。

審威德者,保其理;割嗜欲者,保其氣。

得不勤哉!得不成哉!

----------------------------------------

◎太上九丹上化胎一精一中記

九丹上化之文,太微帝君受於三天玉童,乃上化九轉,回一精一凝神,解散紫胞結節之根,還一精一補胎,靈鎮窮腸,內充外逸,九竅鮮明,煉髓易骨,節節納真,其法高妙,秘於九天金房玉室靈都之宮,依《四極明科》,萬劫一傳,自無玄名,紫簡綠字,上清不得參聞,有犯靈禁,伐以神兵。

密修其道,白日飛仙。

九天丈人告三天玉童曰:天地一交一 運,二象含真。

一陰一陽一降氣,上應九玄。

流丹九轉,結氣為一精一。

一精一化成神,神變成一人 。

故人像天地,氣法自然。

自然之氣,皆九天之一精一,化為人身,捨胎養育,九月氣盈,九天氣普,十月乃生。

其結胎受氣,有吉有凶,有壽有夭,有短有長,皆稟宿根。

結氣不純,藏胃積滯,六府敗傷,形神不固,體不受靈,死氣入竅,何由得存?徒知修學,不識此源,今以相告:一形之真,隨生解結,哺養百神,體自生光,內府鮮明,神安宮宅,萬氣並仙,子其秘之,慎勿輕宣!

凡人受生結九丹,上化於胞胎之中,法九天之氣,氣滿神具,便於胞囊之內,自識其宿命,知有本根,轉輪因緣,九天之氣化成其身。

既睹一陽一道,開廣三光,而自忘其所生所由之因爾者,皆由胞根結滯,盤固三關,五府不理,死氣塞門,致靈關不發,而忘其因緣也。

若靈真托化,含煉瓊胎,暫經紫戶,運履人道,挺秀自然,曜景睹靈,便騰身九天,非復結一精一受氣而為人也。

凡人生稟九天之氣,氣凝為一精一,一精一化成丹,丹變成一人 ,結胎含秀,法則自然。

假令七月生,則十月胎受波羅答?天之氣;十一月生,則受梵迦摩夷天之氣;十二月生,則受梵輔天之氣;正月生,則受化應聲天之氣;二月生,則受不驕樂天之氣;三月生,則受寂然天之氣;四月生,則受須延天之氣;五月生,則受上上禪善無量壽天之氣;六月生,則受郁單無量天之氣。

凡人從十月結胎,至於六月,則受九天之氣已滿,至七月合十月,則天地氣盈,受太一陽一之運而生也。

凡修學之家,仰希神仙,當知煉身於九丹,解結於五神,引氣於本生,滅根於三關,九煉十變,百節開明,斷絕胞結,乃知本真。

既知本真,便成上仙。

學無此法,三宮不聰,死氣不滅,胃不受靈,氣離神遊,赤子不歡,宮宅空廢,邪魔入身,所以百痾從此而生,死不盡命,痛乎何言?凡一陽一氣赤,名曰玄丹;一陰一氣黃,名曰黃一精一。

一陰一陽一交一 接,二氣降一精一,化神結胎,上應九天。

九天之氣,下布丹田,與一精一合凝,結會命門。

要須九過,是為九丹,上化下凝,以成於人。

一月受氣,二月受靈,三月含變,四月凝一精一,五月體首具,六月化成形,七月神位布,八月九孔明,九月天氣普,乃有音聲,十月司命勒籍,受命而生。

故人稟九天之氣,降一陰一陽一之一精一,名曰九丹,合成一人 身。

既得為人,便應返其本真,通理五藏,解散胞根,斷滅死氣,自然成仙也。

----------------------------------------

◎解胎十二結法

凡人生在胞胎之中,皆稟九天之氣,凝一精一以自成一人 也。

既生而胞中有十二結節,盤固五內。

五內滯擁,結不可解,節不可滅。

故人之病,由於節滯也。

人之命絕,由於結固也。

兆能解結於胞中十二結節,則求死亦不得也。

胞上部有四結:一結在泥丸中,二結在口中,三結在頰中,四結在目中。

欲解上部四結,當以本命日平旦入室,燒香,向西北九拜,朝九天元父叩齒九通,三呼元父諱。

訖,回向東南三拜,三呼九天玄母諱。

還向本命,平坐,閉眼思元父,身長九寸九分,著玄黃素靈之綬,頭戴七稱珠玉之幘、無極進賢之冠,居九天之上太極瓊宮玉寶之府丹靈鄉洞元裡中,乘碧霞飛輿,從十二飛龍、二十四仙人,從西北來,下入我身中泥丸之境。

次思玄母,身長六寸六分,著青寶神光錦繡霜羅九色之綬,頭戴紫元玄黃寶冠,居九氣無極之上瓊林七映丹房玉寶洞元之府九光鄉上清裡中,乘紫雲飛一精一羽蓋,從十二鳳凰、三十六玉女,從東南來,下入甲身中,治面洞房之內。

思父母化為青黃二氣,宛轉相沓,竟於頭面之上。

畢,叩齒九通,微咒曰:

甲受九靈之化,結氣不純,節滯盤固,鎮塞靈門,謹以本命上告高晨元父玄母,下映我身,八景齊暉,九天同真,共解上部,四結胞根,回靈鎮戶,九孔結仙,內胎煉化,九丹凝神,變青為赤,二氣纏一綿 ,壽同三光,永享億年。

畢,嚥氣八十一過止。

又思郁單無量天王,姓混諱絪絪涘,衣九色無縫自然斑文之裘,頭戴耀一精一日圓,治天無央玄台紫戶之內,乘九麟瓊輪,侍玉仙二十四人。

次思上上禪善無量壽天王,姓禊諱禋絪旂,衣九色雲文之裘,頭戴暉一精一月,光治天王國硃林七寶瓊台,乘十二玄龜飛青羽蓋,從上官太仙玉童三十二人。

次思須延天,王姓滓諱?芃瑀,衣九色三法雲文之裘,頭戴天元玉寶明冠,治天玉京靈都宮,乘九色飛鴻三素飛雲,從素靈玉女一十四人。

次思三天真王,共下我身頭面之上,化為青紫黃三氣,混沌如雲之沓,從口耳鼻孔之中而入,直兩幣一面,便仰祝曰:

三天天王,九玄靈仙,為我上解頭面之關結,化九丹,自然降一精一金門之上,一交一 合三真之雲,降流我身,以成我神,蕩去死氣,滅絕胞根,靈景鎮固,棄諸凶患,結結得解,節節納真,玄光流布,洞灌幽泉,言名九天,反胎化仙,內棄外盈,表裡成神。

畢,仰嚥氣九過止。

又思上部八景神童,閉眼存腦神名覺元子、字道都,形長一寸一分,著白錦之衣,頭戴三梁寶冠;發神名玄文華、字道衡,形長二寸一分,衣玄雲錦衣,頭戴無極進賢之冠;皮膚神名通眾仲、字道連,形長一寸五分,衣黃錦飛裙,頭戴三氣寶天冠;目神名虛監生、字道童,形長三寸六分,衣五色章衣,頭戴通天之冠;頂髓神名靈謨蓋、字道週,形長五寸,衣白錦素裙,頭戴三梁寶冠;旅神名益歷輔、字道柱、形長三寸五分,衣白玉柔衣,頭戴玄元寶冠;鼻神名沖龍玉、字道微,形長二寸五分,衣青黃素錦飛裙,頭戴遠遊之冠;舌神名始梁峙、字道岐,形長七寸,著絳錦飛裙,頭戴進賢之冠。

八景都竟,並如嬰兒之形,一合在面部之上,各安其所。

乃叩齒八通,微祝曰:

上景一部,八神合真,結氣九丹,化成我身。

千乘萬騎,如雲散煙,降匝頭面,施靈布神。

上解結節,中滅胞根,下除固滯,通理三關。

八景翼體,與靈同年。

帝君玄母,曲回高晨,降我玉華,停我落鮮。

返容硃顏,面化金仙,變景逐電,逕造日門。

仰咽八氣都止,便服上化九丹一陽一靈之符。

胞中部有四結:一結在五臟中,二結在太倉中,三結在大腸中,四結在小腸中。

兆欲解中部四結,以本命之日正午時入室,燒香,向西北九拜,朝元父三呼元父諱,轉東南三拜,朝玄母三呼玄母諱,還向行年上,平坐,叩齒九通,閉目思元父,身長九寸九分,著玄黃素靈之綬,頭戴七稱珠玉之幘、無極進賢之冠,居九天之上太極瓊宮玉寶之府丹靈鄉洞元裡中,乘碧霞飛輿,從十二飛龍二十四仙人,從西北來,下入某身中五藏之內。

次又思玄母,身長六寸六分,著青寶神光錦繡霜羅九色之綬,頭戴紫元玄黃寶冠,居九氣無極之上瓊林七映丹房玉寶洞元之府九光鄉上清裡中,乘紫雲飛一精一羽蓋,從十二鳳凰、三十六玉女,從東南下來,入我五臟之中。

思父母化為青黃二氣,混沌如日之圓,映照五臟,光耀內外。

便仰祝曰:

父靈母一精一,二氣齊並。

九丹凝化,結胎紫瓊。

稟景太微,命統九靈。

帝君敷神,流真灌生。

五藏結絡,六府洞清。

胃管開聰,九竅朗明。

宿節散滅,新胎更榮。

變景煉髓,冠帶九星。

三暉翼部,飛入帝庭。

畢,咽四十五氣止。

又思寂然天王,姓津諱濆裛,衣七色龍文通光之裘,頭戴一陰一精一夜光,治天硃宮瓊台之上,乘八景飛輪,從玉仙十二人。

次思不驕樂天王,姓凝諱穀矰醾,衣九色飛霜雲文斑裘,頭戴青華歲星玄一精一,治天元宮映丹之房九層玉台,乘白鹿丹霞之輿,從上宮玉仙三十六人。

次思化應聲天王,姓耀諱惸牴,衣九色流光耀雲錦裘,頭戴白光太白一精一,治天瓊林上宮硃映之房,乘飛鳳游霄紫輪,從太真玉仙三十六人。

思三天真王共下,入我身五藏之內,化為赤白皁三色之氣,混沌如雲之煙,從心孔而入,直匝五內。

便微祝曰:

九丹凝靈,三氣結纏。

玄真充降,內外明鮮。

太倉開通,腸胃結仙。

斷滅節莖,散除宿根。

三合成契,九化凝神。

回一精一玉胞,以成我身。

九色玄黃,流一精一灌津。

蕩洗積滯,內無滓塵。

華條合秀,種植靈根。

孔孔洞朗,節節泠然。

骨化景飛,上升紫天。

畢,仰咽九氣止。

又思中部八景神童:閉目存呼喉神名百流放、字道通,形長八寸八分,著九色章衣,戴平天紫晨之冠;肺神名素靈生、字道平,形長八寸一分,著白錦飛雲之衣,頭戴九元寶冠;心神名煥一陽一昌、字道名,形長九寸,著絳章單衣,頭戴玉晨寶天冠;肝神名開君童、字道青,形長七寸,衣飛青羽裙,頭戴三梁之冠;膽神名龍德拘、字道放,形長三寸六分,衣青黃綠三色之裙,頭戴無極進賢之冠;左腎神名春元真,字道卿,形長三寸七分,著五色變光之裙,頭戴遠遊之冠;右腎神名象地無,字道生,形長三寸五分,衣白錦單衣,頭戴三氣寶光之冠;脾神名寶元全,字道騫,形長七寸三分,著黃錦飛裙,頭戴紫晨之冠。

八景都竟,並如嬰兒之形,一合在五臟之內,各安其所。

仍叩齒八通,仰祝曰:

中部八景,上變九回。

化一精一玉胞,結氣紫微。

煉魂固魄,萬神總歸。

帝君解結,九孔散開。

玄母降靈,節節納暉。

內充外盈,華光無衰。

得與八景,合輦同飛。

本命告使,如兆所回。

運我上升,披觀靈扉。

畢,仰咽八氣止。

便服胎一精一練神之符。

胞下部有四結:一結在膀胱中,二結在一陰一中,三結在後門中,四結在兩足中。

兆欲解下部四結,以本命日夜半子時生氣始入室,燒香,向西北九拜,朝元父三呼元父諱,轉向東南三拜,朝玄母三呼玄母諱。

還向太歲上,平坐,叩齒九通,閉目思元父,身長九寸九分,著玄黃素靈之綬,頭戴七稱珠玉之幘、無極進賢之冠,居九天之上太極瓊宮玉寶之府丹靈鄉洞元裡中,乘碧霞飛輿,從十二飛龍、二十四仙人,從西北來,下入某身中五藏膀胱之內。

次思玄母,身長六寸六分,著青寶神光錦繡霜羅九色之綬,頭戴紫元玄黃寶冠,居九氣無極之上瓊林七映丹房玉寶洞元之府九光鄉上清裡中,乘紫雲飛一精一羽蓋,從十二鳳凰、三十六玉女,從東南來,入我膀胱之內,下至兩腳。

即思父母化為青黃二氣,混沌如日圓,映照一身,光耀內外。

便仰祝曰:

一陰一陽一交一 泰,二氣洞明。

上化玄丹,下轉黃一精一。

含胎變化,體無常形。

帝君監映,九孔納靈。

十二部結,散滅黃庭。

八景經絡,胃結紫瓊。

三魂被煉,七魄安寧。

萬神保鎮,內外齊平。

三部八景,與我俱生。

運我飛昇,上造玉清。

畢,咽二十四氣止。

又思梵輔天王,姓一精一諱霧雲霢,衣九色流雲飛晨之裘,頭戴流丹絳寶熒星玄一精一,治天南上七映之宮,乘流霞丹霄瓊輿羽蓋,從上宮玉仙十二人。

次思梵摩迦夷天王,姓玄諱?凝?泓,衣九色元鳳飛雲之裘,頭戴玄晨辰星流一精一,治天九玄鳳城紫瓊玉台,乘白麟素雲飛輪,從太華仙童三十二人。

次思波梨答?天王,姓王諱靈襜,衣九色無縫玄雲寶裘,頭戴無極流黃鎮星飛一精一,治天陵曾玉京大有妙宮九曲之房,乘五色雲輿,從太玄玉童十二人。

思三天真王,共下降我身,治膀胱之中,下至兩足,化為紫綠碧三色之氣,混沌如雲霧,從一陰一中而入,流布膀胱、後門、兩足之中,內外映照。

便祝曰:

三天育胎,九氣結神。

上化玄丹,下轉變仙。

二像一交一 降,以成我身。

六胃瓊秀,九府納真。

十二結節,各各絕根,蕩除穢氣,五靈敷陳。

玄母吐一精一,煉化光鮮。

金仙翼靈,玉華結篇。

記名青宮,長保帝晨。

畢,仰咽九氣止。

又思下部八景神童:閉目存呼胃神,名同硃育、字道展,形長七寸,衣黃錦飛裙,頭載平天紫晨之冠;窮腸中神名兆滕康、字道還,形長二寸四分,衣絳章單衣,頭戴三梁之冠;大小腸中神名蓬送留、字道廚,形長二寸一分,衣黃絳飛裙,頭戴玉晨寶天冠;胴中神名受亨勃、字道靈,形長九寸一分,衣九色章衣,頭戴飛晨玉冠;胸膈中神名廣瑛宅、字道仲,形長五寸,衣白錦飛裙,頭戴無極進賢之冠;兩肋神名辟假馬、字道成,形長四寸一分,衣赤白二色之裙,頭戴九元寶冠;左一陰一右一陽一中神名扶流起、字道圭,形長二寸三分,衣青黃白三色之裙,頭戴遠遊之冠;右一陰一左一陽一中神名苞表明、字道生,形長二寸三分,衣青黃白三色之裙,頭戴三染之冠。

存八景都畢,並如嬰兒之狀,各安所在,千乘萬騎,匝布在我一陰一中、膀胱、後門、兩足之中。

仍叩齒八通,仰祝曰:

下部八景,散神飛仙。

含元育氣,煉胎紫煙。

太一元父,玄母一交一 纏。

二一精一流灌,含養內真。

帝君定籍,司命改年。

節結已散,九孔已鮮。

魂魄保固,總攝萬神。

與我同升,俱造玉晨。

畢,仰咽液八過止。

又思道一內神,名逮無馬、字道極生,形長二寸五分,衣紫文明光錦裙,頭戴無極進賢之冠,在兆臍下丹田之中,總統三部二十四真,叩齒三十六通,微祝曰:

玄上大神,總領無外。

安鎮幽谷,流一精一紫蓋。

眾真侍靈,三部一交一 衛。

帝君映席,玄母歡泰。

九元同符,司命延邁。

三晨齊暉,與真結帶。

畢,仰咽二十四氣都止,便服三關十二結胞胎內符。

符在本經。

上部四結,固人泥丸,落人華容,夭人生魂。

中部四結,合凶為群,盤固太倉,迅人遊魂,來妖通姦,景夢不專。

下部四結,結人後門,遏人九孔,斷人命根。

帝君告靈,九天玉文,消解結節,滅諸根源。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