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於無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

雲笈七簽

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

◎混元皇帝聖紀

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

乃生於無始,起於無因,為萬道之先,元氣之祖也。

蓋無光無象,無音無聲,無宗無緒。

幽幽冥冥。

其中有一精一,其一精一甚真。

彌綸無外,故稱大道焉。

夫道者,自然之極尊也,於幽無之中而生空洞焉。

空洞者,真一也。

真一者,不有不無也。

從此一氣化生,後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乃化生上三氣。

三氣各相去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三合成德,共生無上也。

自無上生,後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乃化生中三氣,三氣各相去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三合成德,共生玄老也。

自玄老生,後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乃化生下三氣,三氣各相去九十九萬億九十九萬歲,三合成德,共生太上也。

自太上生後,復八十一萬億八十一萬歲,乃生一氣。

一氣生後,復八十一萬億八十一萬歲乃生前三氣。

三氣各相去八十一萬億八十一萬歲,三合成德,共生老君焉。

老君生後,八十一萬億八十一萬歲,化生一氣。

一氣生後,八十一萬億八十一萬歲,化生後三氣。

三氣又化生玄妙玉女。

玉女生後,八十一萬億八十一萬歲,三氣混沌,凝結變化,五色玄黃,大如彈丸,入玄妙口中。

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乃從左腋而生。

生而白首,故號為老子。

老子者,老君也。

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夫大道玄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

神奇微遠,不可得名。

故曰:吾生於無形之先,超乎太初之前,長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

浮游幽虛,出入杳冥。

觀混沌之未判,視清濁之未分,盼彷彿之興光,瞻響罔之眇然,窺惚恍之容象,睹鴻洞之無邊,步宇宙之曠野,歷品物之族群。

惟吾生之卓兮!獨立而無倫,消則為氣,息則為人矣。

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強為之容,則老子也。

以虛無為道,自然為性也。

夫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不然,故曰:自然而然者也。

至若以地為輿,操天為蓋,馳鶩曠蕩,翱翔八外,不足比其大也。

窮幽極微,至纖無際,析毫剖厘,刃鋏鋒銳,不足言其細也。

絲竹八音,《簫韶》九成,宮商調暢,律呂和平,不足言其聲也。

玄黃煥爛,丹青熻煜:焜煌煒曄,麗靡華飾,不足言其色也。

激耀熠爍,神明恍惚,風一流 電游,霆振響逸,不足言其疾也。

結根九泉,沉嶠八海,水凝數澤,淵亭嶽峙,不足言其止也。

一陰一陽一不測,變化無倫,飄遙太素,師虛友真,不足言其神也。

光燭玄昧,洞鑒無形,仰觀太極,俯察幽冥,不足言其明也。

影離響絕,雲銷霧除,鑽冰求火,探巢捕魚,不足言其無也。

滌宇宙之塵穢,掃雲漢於天衢,下坑宏而無底,上寥廓而無隅,包六一合 而造域,跨八維以為區,不足言其虛也。

然則道固無形,夫何為名?故乃托虛寄無,假道以言之。

言之不足以盡意,故歸之自然。

自然者,理之極,乃道之常也,故眾聖所共尊。

道尊德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惟老氏乎!

老君者,乃元生之至一精一,兆形之至靈也。

昔於虛空之中,結氣凝真,強為之容,體大無邊,相好眾備,自然之尊。

上無所攀,下無所躡,懸身而處,不頹不落。

著光明之衣,照虛空之中,如含日月之光也。

或在雲華之上,身如金色,面放五明,自然化出,神王、力士,青龍、白獸,麒麟、師子,列於前後。

或坐千葉蓮花,光明如日,頭建七曜冠,衣晨一精一服,披九色離羅帔,項負圓光。

或乘八景玉輿,駕五色神龍,建流霄皇天丹節,一陰一九光鶴蓋,神丁執麾,從九萬飛仙,師子啟塗,鳳凰翼軒。

或乘玉衡之車,金剛之輪,驂駕九龍,三素飛雲,寶蓋洞耀,流煥太無,燒香散華,浮空而來,伎樂駭虛,難可稱焉。

或坐寶堂大殿,光明七寶之帳,硃華羅網,垂覆其上,仙真列侍,神丁衛軒,幡幢旌節,騎乘滿空。

或金容玉姿,黃裳繡帔,憑幾振拂,為物祛塵。

或玄冠素服,白馬硃鬃,仙童夾侍,神光洞玄。

夫妙相不可具圖。

學上道之子,宜識真形。

真形不測,但存此足以感會也。

夫學不知其本,如嬰兒之失母。

能知其母,又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母者何也?無中之有也。

是道也,至真也,宗極也,一切所崇也。

隨感而應,應有著微。

微則妙象恍惚,乍存乍亡。

屈者資之得伸,暗者向之獲明,迷者歸之果定。

故神明之君,應著之時,形像相好,動靜有則,以正理邪,週遍無滯,救度無窮,故稱為聖。

或君或臣,或師或友,依緣相逢。

逢此應者,皆由一精一心感道,道氣通感,是故隨機適品矣!

夫大道處於無形,無形非凡所見。

應感以形,妙相隨時而出。

或玉姿金體,爰及肉身。

或飛或步,或尊或卑,或山或岱,或夷或夏,不可測量。

隨感一妙,應己則藏。

或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洞有洞無,週遍一切。

悟者即心得道,迷者觸向乖真。

能崇識老君,尊而敬之,則得正真道矣!

論曰:夫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聞,聞而非也。

蓋示理教俱空寂,而不動也。

而道亦能使未見者見,未聞者聞。

此明境智相發,感而遂通也。

然通寂雖殊,其至一焉。

故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以此論之,蓋由人心者也。

夫心之念道,凡有二種:一念法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

二念真身,猶如虛空,圓滿清淨,不生不滅。

若於此相,未能明審,須憑圖像,系錄其心,當鑄紫金,寫此真形。

泥水銅采,稱力所為。

殿堂帳座,幡華燈燭,隨心供養,如事真身。

想念丹成,功德齊等。

若能洞觀非身之身,圖像真形,理亦無二。

是以敬像,隨心獲福,報之輕重,惟在其心,唸唸增進,自然成道。

所謂人能念道,道亦念人,即此之謂也。

----------------------------------------

◎太微天帝君紀

《紫度炎光神玄變經》云:太微天帝君,生於始青之端,九曜神靈之胤,玄氣未凝之始,結流芳之胄而法形焉。

連光映靈,紫雲曜電,玄煙流靄,丹暉纏絡,妙覺潛啟,仍採納上契,條暢純和,吐納冥津,遂降靈生之胎,哺兼洪泉曲芝。

行年二七,金容內發,玉華外映,洞慧神聰,朗睹虛玄,編掌帝號。

其所任乎!澄流九霄之霞,飛眺洞清之源。

明機覽於極玄,領綜運於億津,積感加於冥會,妙啟發於自然。

是以得御《紫度炎光回神飛霄登空之法》,修行內應,上登玉清高上之尊,道備以付中央黃老君焉。

----------------------------------------

◎青要帝君紀

《洞真青要紫書金根眾經》云:青要帝君者,九一陽一元皇玉帝之弟子也。

以中皇元年,歲在東維,天始告暉,君育於玄丘王國。

無崖之天,瓊林七寶之下,溟蒙九域之濱。

法化應圖,三日啟晨。

厥姓堯,諱字伯開,仍有九龍翼君側,七色瓊鳳一陰一君身。

神麟含芝以哺玄,天女吐一精一以灌真,玉童擲華以卻穢,神妃散香以攘塵。

含漱胎息,法秀自然。

年冠二六,面發金容,體生靈符。

容與順化,應運浮沉。

棲心明霞之境,遨遊玉國之墟,執抗元皇之策,落景九域之丘。

逍遙流盼,遂經萬劫。

方還清齋雲房之間。

以紫雲為屋,青霞為城,黃金為殿,白玉為床 。

五氣一交一 結,高台連甍,玉陛文階,鳳闕四張,金童侍側,玉華執巾,天仙羅衛,五千餘人。

九一陽一元皇玉帝君,時乘碧霞九鳳飛輿,瓊輪羽蓋,從桑林千真,萬乘億騎飛行,侍仙三十六人,宴景霄庭,來降於君,與君共登九老仙都之京,九曲之房。

命西台龜母開雲鳳之蘊,紫錦之囊,出《紫書真訣玉篇》,已受於君。

君修行道備,位登玉清。

太上大道君授君飛雲羽蓋,流紫鳳章,《金真玉光》,《豁落七元》,《金神虎符》,《流金火鈴》,青玉璽,九色無縫之章,單青羽裙,飛行上清。

於是縱景萬變,回轉五晨,策虛召月,攝日揚輪。

洞化離合,與真同靈。

解形遁變,倏欻億千。

上登三元,朝謁玉宮。

遊覽無崖,匡落九天。

出入洞門,攜契玉仙。

仰稟高上元始太真,應氣順命,位掌帝晨。

縱頠萬道,無仙不關。

下攝十天,山靈河源,五嶽四海,莫不上隸於君者也。

----------------------------------------

◎總真主錄紀

《洞真變化七十四方經》云:上清總真主錄南極長生司命君,姓王,諱改生,字易度。

乃太虛元年,歲洛西番,孟商啟運,硃明謝遷,天元冥遁,三暉翳昏,晨風迅虛,六日明焉,君誕於東林廣昌之城長樂之鄉。

行年十四,棄世離俗,心慕神仙。

遇紫府華先生,授一陰一陽一補養、削死修生、三五變煉、七九復神、道御中和、胎息之方。

行其術,壽至四百年。

登玄溪之澗、隱巖之房,詣屠先生,受金丹煉雲芝之根桑金剛之經,飛煙起霜沉雪之方,招霞咽一精一之道。

服御七年,與日合景,行經神州空洞之山,遇太一真一人戴先生,受帝君九煉之方。

----------------------------------------

◎中天玉寶元靈元老君紀

《洞玄本行經》云:中天玉寶元靈元老君者,本姓?晃,字信然,蓋洞元之胤,中和之胄,生於善忍世界青元天中流生之丘。

受生一劫,默然不語,混沌無心,食氣為糧。

天地未光,無常童子於無色之國,授信然《靈寶赤書·赤帝真文》一篇,於是而言。

是時惟修一身,初不開張,廣度天人,善功未充,運應更滅。

於青元天中,命終流生之州,靈體絕丘之下,經一百餘年,死而不灰,常有黃氣覆蓋其上。

至水劫流行,天下溟然,靈骸四面,湧土連天,遏雲水道。

信然應化,郁然而起,更生成一人 ,改姓通班,諱曰元氏。

水過之後,天地開光,三象玄曜,七元高明,元始天尊以開光元年,歲在己丑,於高桃厲沖龍羅天反魂林中,錫元氏玉寶元靈元老君號。

----------------------------------------

◎赤明天帝紀

《洞玄本行經》云:昔禪黎世界,隊王有女,字絓音一曰繼音。

生乃不言。

年至十四,王怪之,乃棄女於南浮長桑之阿空山之中。

女乏糧食,常仰日嚥氣,引月服一精一,自然充飽,體不疲損。

常行山中,週匝巖洞。

忽與神人會於丹陵之捨,柏林之下,執絓音右手題赤石之上,語絓音曰:汝雖不能言,可憶此也。

絓音私心自悼,受生不幸,口不能言,棄在窮山。

誓心自願,得還人中,當作功德,無有愛惜。

百劫之後,冀與願會。

天為其感,遣硃宮靈童下教絓音理身之術,受《赤書》八字之音,於是能言。

絓音晨夕朝禮天文,道真既降,逆知吉凶,役使百靈,坐命十方。

於山而出,還於王國。

時天下大旱,人民焦燎。

王大懼怖,祈請神明。

絓音往白王言:常聞山中,有女不能言,能感於天,王識之乎?王於是悟,識是王女,乃迎女還宮。

見女能言,王見愧顏。

女顯其道,為王仰嘯,天降洪雨,注水至丈,於是化形隱景而去。

仍更寄形王氏之胞,運未應轉,方又受生,還為女身。

父字以福慶,名曰阿丘曾。

年及人禮,乃發大慈之心,佈施窮乏,獨寢一處,不雜於物。

然燈燒香,長齋幽室。

丹誠感積,道為之降。

以開光元年,十方大聖尊神、妙行真一人,會南圃丹霍之阿,三元洞室青華林中,眾真侍坐,香華妓樂,五千餘眾,真文奕奕,光明洞達,映朗內外。

雲景煒爍,如星中之月,去阿丘曾所住捨數十里中。

丘曾時年十六,見捨光明,內外朗照,疑似不常,乃出南向,望見道真。

丘曾歡喜,叉手作禮,遙稱名曰:丘曾今遭幸會,身睹天尊,非分之慶,莫知所陳。

歸命十方,天中之天。

惟蒙玄鑒,賜以誡言,萬劫滅度,冀得飛仙。

魔見丘曾心發大願,力過魔界,因化作五帝老人,往告丘曾云:我受十方尊神使命,來語汝曰:《靈寶》法興,五道方行。

每欲使人仁愛慈孝,恭奉尊長,敬承二親。

如聞汝父,當娉汝身,已相許和,受人之言,父母一之 命,不可不從,宜先從之。

人道既備,余可投身,違父之教,仙無由成。

女答魔言:我前生不幸,夙無因緣,功德未充,致作女身。

晨夕克厲,誓在一心,用意堅固,應於自然。

生由父母,命歸十天,誠違父教,不如君言。

魔見丘曾執心昺正,於是便退。

丘曾自云:道既高邈,無緣得暢。

乃聚柴發火,焚燒身形,冀形骸得成飛塵,隨風自舉,得至道前。

於是火然,丘曾投身,紛然無著,身如蹈空,俄頃之間,已見丘曾化成男子,立在道前。

元始天尊師命南極尊神為丘曾之師,授丘曾《十戒》、《靈寶真文》。

元始天尊又告南極尊神曰:丘曾前生萬劫,已奉《靈寶》。

功德未備,致寄生轉輪。

至於今日,化生人中。

見吾出法,即得化形。

當更度人九萬九千,乃得至真大神,為洞一陽一赤明天帝。

----------------------------------------

◎南極尊神紀

《洞玄本行經》云:南極尊神者,本姓皇,字度明,乃閻浮黎國宛王之女也。

生於禪黎世界赤明天中,生乃當貴。

父為國王,女居宮內,金床 玉榻,七色寶帳,明月雙珠,光照內外。

王給妓女數千人,國中珍寶,無有所乏。

常欲布散,大建功德。

志極山水,訪及神仙。

逼限宮禁,津路無緣。

志操不樂,心自愁煎。

王意憐愍,慰諭百端。

問女意故,女終不言,淚落如雨,切無一歡。

王加其妓樂,日日作唱,度明聞樂,常如不聞。

獨在一處,清淨焚香,長齋持戒,日中乃餐。

王知其意,乃於宮中,為踴土作山,山高百丈,種植竹林,山上作台,名曰尋真玉台。

度明棄於宮殿,登台棲身。

遮遏道徑,人不得通。

單影獨宿一十二年,積感昊蒼。

天帝君遣硃宮玉女二十四人,乘雲駕鳳,下迎度明。

當去之夕,天起大風雨,雷電激揚,地捨旋轉,驚動一國。

王大振懼,莫知所從。

天曉分光,失去山台,不見其女。

天帝迎度明於一陽一丘之岳,丹陵上捨相林之中,硃鳳侍衛,神龍翼軒,玉童玉女三百餘人。

於後大劫數一交一 ,天地易位,度明應在棄落之例。

南上感其丹至,硃宮書其紫名,化其形骸於無始之胞,一劫而生,得為男身。

於南丹洞一陽一上館明珠七色寶林,亦帝梵寶昌一陽一丹靈真老君錫度明以南極上真之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