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
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
◎守一一在人心,鎮定三處
《太上智慧消魔真經》云:一無形象,無慾無為,求之難得,守之易失。
失由識暗,不能進明;貪慾滯心,致招衰老。
得喜失嗔,致招疾病;迷著不改,致招死歿。
衰患及老,三一所延,治救保全,惟先守一,非一不救,非一不成。
守一恬惔,夷心寂寞,損欲折嗔,返迷入正,廓然無為,與一為一,此乃上上之人,先身積德所致也。
中中已上,先善未積,積而未極,皆由漸升。
當存三元,諦識神氣狀貌,出入有無,生鎮三宮,三一屍一必落,一屍一毒既去,煉暗成明,智慧神通,長生不死,真聖神仙,隨因受果。
《太平經》云:何以為初思守一也?一者,數之始也;一者道之生也、元氣所起也、天之綱經紀也。
又《五符經》云:知一者,無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能知也。
一者,至貴無偶之號也。
《上清三天君列紀經》云:柏成欻生,請問雲房之道、三真之訣?二玉皇曰:三真者,兆一身之帝君、百神之內始真也。
若使輔弼審正,三皇內寧,太一保胎,五老扶一精一。
一居丹田,司命護生;一居絳宮,紫氣灌形;一居洞房,三氣合明。
於是變化離合,與真洞靈。
明堂雲宮,紫戶玉一門 、黃闕金室、丹城硃窗,皆帝一之內宅,三真之寶室也。
於是雲房一景,混合神人,上通崑崙,下臨清淵,雲蓋嵯峨,竹林蔥茜,七靈迥轉,五色纏一綿 ,層樓萬重,三氣成煙,玉闕虛靜,七門幽深,金扉玉櫃,符籍五篇。
公子內伏,外牽白元,渾一成形,呼一陽一招一陰一,上帝司命,各保所生。
微哉難言,非仙不傳。
----------------------------------------
◎三一訣
《升玄經》曰:仙人竇子明問雲,向聞法師咨請真一、太一,未聞三一之訣,當復雲何?既為一而復言三,為一有三耶?為三有一耶?昔雖奉行,未能曉了,願為究盡,使後來末學得知真要。
法師曰:三一者,正一而已,三處授名,故名三一。
所以一名三一者,一此而三彼也,雖三常一,故名三一。
三一者,向道初門,未入真境,得見一分,未能捨三,全一是未離三,雖未離三,少能見一,故名三一。
分言三不離一,故名三一。
子明曰:此一者,何所有也?答曰:無所有而有。
問曰:無所有而有,何名為有?答曰:以無為有。
又問:無何而有?答曰:得無為有。
又問:得而無為者何所義?答曰:形聲虛偽故。
又問:何為虛偽?答曰:不住筆。
又問:雲何不住?答曰:速變異故。
又問:雖速變異,非無所有,既雲變異,果是有物可變,安得雲無邪?答曰:向曰變異者,亦不言都無,如虛空故,但言一切皆有偽非真。
生者必死,有者必無,成者必壞,盛者必衰,少者必老,向有今無,寒暑推變,恍惚無常也。
----------------------------------------
◎玄門大論三一訣並敘
夫三一者,蓋乃智照無方,神功不測,恍兮為像,金容玉質之姿,窈兮有一精一,混一會三之致。
因為觀境,則開眾妙之門,果用成德,乃極重玄之道。
《道經》云: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洞神經三環訣》云:一精一、神、氣也。
《釋名》云:三一者,一精一、神、氣,混三為一也。
一精一者,虛妙智照之功;神者,無方絕累之用;氣者,方所形相之法也。
亦曰希、微、夷。
希,疏也;微,細也;夷,平也。
夷即是一精一,希即是神,微即是氣。
一精一言夷者,以知萬境,均為一照也;神言希者,以神於無方,雖遍得之,甚疏也;氣言微者,以氣於妙本,義有非粗也。
一精一對眼者,眼故見明,義同也;耳對神者,耳空故聞無,義同也;鼻對氣,觸於體,義相扶也。
孟法師云:言三言一,不四不二者,以言言一即成三也。
今謂明義,各自有宜,少多非為定准,如六通四達,豈止三耶!若教之所興,無乖此說。
然三義雖異,不可定分,亦一體雖同,不容定混。
混亦不混,故義別成三,分不定分,故體混為一。
混三為一,三則不三;分一為三,一則不一。
不三而三,不一而一,斯則三是不三之三,一是不一之一。
不三之三,非直非三,亦非非三;不一之一,非止非一,亦非非一,此合重玄之致也。
出體之義,略有四家:
一者大孟法師解云:三一之法,以妙有為體,有而未形,故謂為妙,在理以動,故言為一。
引經言:「道生一。」
又云:布氣生長,裁成靡素,兼三為用,即一為本。
今不同此,果法若起,故非未形之妙。
經云:生,豈是常在之本!
二者宋法師解云:有總有別,總體三一,即一精一、神、氣也;別體者,一精一有三智,謂道、實、權;神有三宮,謂上、中、下;氣有三別,謂玄、元、始。
今謂此判三一之殊,非定三一之體。
三者徐素法師云:是妙極之理,大智慧源,圓神不測,布氣生長,裁成靡素,兼三為義,即一為體。
此解雖勝,語猶混通,未的示體,如極理之與大智,此即是境智之名;慧源之與裁成,即是本跡之目。
故未盡為定也。
四者玄靖法師解云:夫妙一之本,絕乎言相,非質非空,且應且寂。
今觀此釋,則以圓智為體,以圓智非本非跡,能本能跡,不質不空,而質而空故也。
今依此解,更詳斯意者,既非本非跡,非一非三,而一而三,非一之一。
三一既圓,亦非本之本,非跡之跡。
跡圓者,明跡不離本,故雖跡而本;本不離跡,故雖本而跡。
雖本而跡,故非跡不跡;雖跡而本,故非本不本。
本跡皆圓,故同以三一為體也。
三一圓者,非直一精一圓,神氣亦圓。
何者?一精一之絕累即是神;一精一之妙體,即是氣;神之智,即是一精一;氣之智,即是一精一;氣之絕累,即是神也。
斯則體用圓一,義共圓三。
圓三之三,三不乖一;圓一之一,一不離三。
一不離三,故雖一而三;三不乖一,故雖三而一。
雖三而一,故非一不一,亦雖一而三,故非三不三。
三一既圓,故同以一精一智為體,三義並圓,而取一精一者,名殊勝也。
義有九條,用有五跡。
義九條者,三一各三,合成九義:一精一有三,正、實、權也;神有三,空、洞、無也;氣有三,始、元、玄也。
一精一三者,具如境智科解;神三者,無是豁然之名;洞是通同之目;空是虛容之理也。
氣三者,《正一經》云:太無變化,三氣明焉。
黃氣為玄,白氣為元;青氣為始也。
論其相生者,正智生實智,實智生權智,無生於洞,洞生於空,空生於始,始生於元,元生於玄也。
然自一之三,從三至九,千應萬變,同歸本一,不殊而殊,殊而不殊也。
用五跡者,《洞神經》云:大道無極,極乎自然,變化無極,其中要妙,三五八九。
三者,一精一、神、氣也。
五者,一精一有二君,一精一、氣也;神有二君,神、氣也;一精一有二君,赤氣名曰太一陽一,化為元一陽一子丹,變為道君,是二君也;神有二君,赤氣變黃,名曰中和,變為老子,又為黃神,是二君也;氣有一君,黃氣變白,名曰太一陽一,變為太和,是一君也。
以五當法,體義不分,二分三一之變,有此五君。
以三就五為八,三內有一成九也。
斯亦一途應用,示此五身,然化跡多端,塵沙莫辯。
孟法師云:用則分三,本則常一。
今解論其正意,體一義三,本跡而言四句變九。
四句者,一者本一跡三;二者本三跡一;三者本跡俱三;四者本跡俱一。
本一跡三者,妙本圓一,分應開三;跡一本三者,應氣為一,本體俱三。
第三、第四兩句者,望前兩句不知本跡不殊,故同三同一,其義具顯前章也。
九變者,三一之化,號一精一、神、氣。
一精一、神、氣中,又各相生,三三相續,遂為九變。
故從一之九,從九反一。
《上元真書》云:一曰源一;二曰元一;三曰太一;四曰玄一;五曰真一;六曰雌一;七曰雄一;八曰三一;九曰正一。
源者,至道之根,眾妙之本;元者,眾善之長,萬法之先也;太者,極大之名,包含為德;玄者,不滯為用,妙絕高虛也;真者,去假除惑,即色皆空也;雌者,安靜柔和,觀空照實也;雄者,剛動能化,方便善權也;三者,一精一、神、氣也;正者,治邪滅惡,去暗就明也。
此明至道垂跡,有此九條,攝會歸本,同為一致。
故《三天正法》云:從九返一,乃入道真。
《辯教》曰,第一出眾經不同。
孟法師云:涉學所宗,三一為本。
故七部九結,皆有圖術,今列如左:
第一、洞真三一上元泥九宮,天帝、帝卿;中元絳宮,丹皇君、輔皇卿,下元丹田宮,黃庭元王、保鎮弼卿。
出《三元真一經》;
第二、洞玄三一治三丹田,元先、子丹、元一陽一子也。
出《太上真一經》;
第三、洞神三一南極老人,中極道元,北極玄妙。
出《洞神太上三一經》;
第四、皇人三一始青、元白、玄黃。
出《皇人秘旨》;
第五、太清三一赤子、真一人、嬰兒。
出《太清上中經·上卷》;
第六、太平三一意神、志神、念神。
出第一卷自佔盛衰法;
第七、太玄三一夷、希、微。
出《太存圖》及《道德經》;
第八、正一三一蕣、?、枌。
即治三元;
第九、自然三一虛赤光、元黃光、空白光。
合有九經,所明三一,並治三宮,其條守體儀,具如彼經所辯。
然洞神所出三一之變,亦云一精一、神、氣、虛、無、空等,具如彼經第十三卷所明也。
今三一者,神、氣、一精一;希、微、夷;虛、無、空。
所以知此為三一者,以其明義圓極故也。
昔正一、三一等,是以其明義淺跡故也。
《升玄經》太上告道陵云:汝昔所行,名為真一道者,是則一陰一陽一之妙道,服御之至術耳,非吾所問真一,此昔教也。
下文云:汝以堪受吾至真平等要訣無上妙經,乃至第四辯不一之一,此之教也。
其外六經所辯三一,既不彰言辯空,而但為氣觀之境,可屬於昔。
故涓子修上清,僅得地仙而已。
若言三氣三色,並是界外之事。
三洞三一,本意皆為入空,此則攝屬於今也。
能倫聖教,本不有無,何曾今昔!筆可九經所辯,皆不有無,並非今昔,但逐物情,不了滯教,為昔物情,若悟曉教成今也。
更二義往分今昔,一就大小乘分,二就因果義分。
大小乘分凡有三義:一約定有分;二約偏並分;三約待絕分。
定有者,昔小乘以三一為定境,義極於有;今大乘,以三一為智慧,義在於空。
何者?昔小乘,入定則捨於有,故在空之時無復三一也;今大乘,為觀群色是空,故雖於空,不失三一也。
故《洞神經》釋守三一云:知守虛無空者為大乘也,守神煉形為中乘;守氣含和為小乘也。
二偏並者,昔小乘學偏,今大乘能並。
小乘捨色入空,故不能並;大乘即色辯空,故能並也。
三待絕者,昔因三一以入於無,得無之時,謂為真一,此之無一,猶對於有之無,是為挾二,故為待也;今之三一,即體非有,亦復非無,非有非無,故無所挾,既無所挾,故為絕也。
二就因果義分,亦有三義:一約近遠別,二約方便究竟別,三約常無常別。
一約近遠者,昔以三為氣,觀果則近極三有,今以一為神,觀果則遠極道場,故極果圓智成,今三一義如前也。
二約方便究竟者,昔開方便,果極三界,今開究竟,故果極常一,故《升玄經》雲,是為究竟。
究竟者,功業成,罪行畢,則常一也。
三約常無常者,昔三有之果,為災所成,故是無常;今一常之果,嶷然不動,故為常也。
----------------------------------------
◎金闕帝君五斗三元真一經口訣
涓子受之東海青童君。
至春分日夜半時,起坐東向,冥目,存身中三宮、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在中央也,俱乘紫氣之煙,共登北斗一陽一明星。
一陽一明星者,北斗之東神也。
於是存入星中一共 坐,吞紫氣三十過,行之久久,自見一陽一明星東元太上宮,宮中有青玄小童,授子真光也先當存北斗星,紫氣大如弦,從上直流我前,然後乃存三一也。
週君口訣云:存七真一人並北斗七星,而共登一陽一明雁行,我居中央也。
巾七星者,以魁覆頭,杓柄前指也,我存吞紫氣三十過而咽之也;又思三一、三卿並同吞之也。
吞畢,更存七真一人緣向從紫氣空中來下,還兆三宮中。
良久心祝曰:
三尊上真,太玄高神。
一陽一明主春,萬童開門;丹元主夏,硃紫含煙;一陰一精一主秋,天威六陳;北極主冬,萬邪塞奸。
五土乘王,戊己天關,所指皆滅,所向莫干。
煉我七魄,和我三魂,生我五藏,使我得真,登飛上清,浮景七元,長生順往,嘯吟千神。
畢,亦可眠存之,四節共此一咒爾。
夏至之日夜半時,起坐南向,冥目,存我身中三宮、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在中央也,俱乘紫氣之煙,共登北斗丹元星。
丹元星者,北斗之南神也。
於是存入星中一共 坐,吞紫氣三十過,行之久久,自見丹元星南極太上宮,宮中有硃一陽一靈妃,授子絳書、寶衣也。
秋分日夜半時,起坐西向,冥目,存我身中三宮、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在中央也,俱乘紫氣之煙,共登北斗一陰一精一星。
一陰一精一星者,北斗之西神也。
於是存入星中一共 坐,吞紫氣三十過,行之久久,自見一陰一精一星西元太上宮,宮中有白素少女,授子玉章虎書也。
冬至之日夜半時,起坐北向,冥目,存我身中三宮、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在中央也,俱乘紫氣之煙,共登北斗北極星。
北極星者,北斗之北神也。
於是存入星中一共 坐,吞紫氣三十過,行之久久,自見北極元星北元太上宮,宮中有玄一精一真一人,授子金書秘字,三五順行。
六月一日或十五日,令與秋分、夏至日相避也,夜半時,坐西南向,冥目,存身中三宮、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居中央也,俱乘絳、紫、青、黃、四氣之煙,共登北斗天關星。
天關星者,北斗之中神也。
於是存入星中一共 坐,並臨目,各吞四色氣各十過,先吞絳氣,以次行之。
久久自見天關星中元太上宮,宮中有太上威真,人授子滅魔符、鑱邪鉞、黃衣兵菉。
八節日各守八日耳,以節日夜半為始,餘唯存在三宮中安坐而已。
極一精一想,使有至彷彿耳。
----------------------------------------
◎守五斗真一經口訣
道士志學,山林隱靜,久遁岫室,遠跡人間,為之者益一精一,而神速至也。
或多不知推算度分數,作歷日也。
如不知歷日之道,則二十四氣、八節之日,不可得知;又復不能年年出入世間,尋問求寫,亦是學人之疑也。
今謹按北帝自然之經云:法用正月三日,當立春;二月十五日,當春分;四月一日,當立夏;五月十六日,當夏至;七月七日,當立秋;八月二十二日,當秋分;十月五日,當立冬;十一月十一日,當冬至節。
山林道士,當用此法。
若曉外歷日之八節,自宜按之。
歷八節,蓋璇璣之正度,萬真靈仙神明朝宴之日也;北帝自然發月數之中日;二景氣相隨之日,亦大吉時也,宜以修道建思,並而論之,吾從唯一。
外國以月一日為建,二日為除,以次數之。
今窮山無歷日,此乃可用。
匈一奴一國以正月一日為甲寅,朔六甲週而復始。
正月小,二月大,三月小,四月大,五月小,六月大,七月小,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若窮景深林,外跡名絕者,亦當按此可也。
每至建日,或月一日平旦,存三一從己三宮中出,坐己前,乃心起再拜,若如見之,彷彿在目,心咒曰:
天尊三帝,守我命門,出遊虛中,六氣互分,養我五神,正我三魂,五藏自生,長生飛仙。
畢,又存從虛中還三宮。
良久,咽液三十過,十過為良。
夜當見三一及三卿也,或夢見白鳥、白鵠、白虎、金玉之物,皆三一之化景示象也。
如此守之勿殆,則相見之象也,對面之漸也。
每至除日夜半時,密起北向,仰視北斗七星之內象,見三一從輔星中下來,入己三宮中。
畢,還寢,一精一思存之,彷彿似見,乃微咒曰:
太上天輔,三帝所游,三卿扶持,與真合俱。
下入我身,安寂坐無,吐一精一灌形,魂魄和濡,使我飛仙,雲車行福畢,咽液二十七過,月取一除日爾。
每至開日夜半時,起坐東向,去巾亦可散發,更梳櫛結之結令通,良久,畢,祝曰:
上元三真,真中嬰兒,散發開煙,上通天台,泥丸堅凝,與天同時,使我飛仙,一交一 行洞台。
畢,咽液十九過,畢,乃巾而寢,一精一思存三一、三卿,各安其宮,帝與卿相對而坐;存三一呼氣宮中三十過,己存時亦自呼氣三十過也。
呼者,開口吐氣之謂也。
其時亦當覺一體熱,則和神凝魂之驗也。
存三一,皆當臨兩目,內視神宮也。
存一之道,使太上三素氣見三宮中。
三素者,紫、青、絳三沓色氣也。
紫在上也,則存守三一在其中,目想見北極紫房、玉宮,使天官序列,思我將在帝前對坐,所乞所求,乃心拜焉。
太上,是上清之帝,極貴者也;北極紫房,帝之房耳。
亦存己三一,與帝諭;飛真生生之道。
凡臨盛饌,皆正心存一,目想一先飲食,然後兆乃食之也。
常如此,則邪氣遠退,真氣來前。
飲食畢,心祝曰:
百谷入胃,與神合氣,填補血液,一屍一邪亡墜,長生天地,飛登金闕,役使六丁,靈童奉衛。
守一之法,以甲午、甲辰、甲寅日夜半,掃除靜寢之庭,方圓一丈,布席燒香,北向再拜,亦可心拜而已。
因仰視北斗七星,使紫氣從斗中出入兆身中三宮之內,北向接手兩膝上,心存三一、三卿、與兆俱乘紫氣上登太極。
太極,北極星也。
存令忘身失體,恍焉如升天之狀。
如此,則仙道近矣。
仙人謂之大靜也。
一陰一雨可於寢床 上為之,亦可預作壇於盛處,使方圓一丈,籬四面,使高數尺,至日常當修之,此大靜之道也。
守一之法,道當伺月初出時,向月再拜,畢,心祝曰:
太一陰一玄一精一,明月夫人,初生流光,照我三宮,神仙上飛,高游八方,所向所願,皆與福會。
守一之道,常存七星覆頭上,柄指前。
如此,百邪之不幹,凶氣之滅亡,要訣也。
守一人忌食五辛、豬犬肉、履產婦家、甲子日。
思存又忌大醉及諸殗臭,皆避而慎之,遣之勿疑矣。
又勿抱嬰兒,大不可耳;不與人共衣履、同床 席、而存一也,思真靜神,念道招靈,皆欲別處,非徒此事而已。
後聖金闕帝君,昔受《三元真一經》、《太極帝君真符》、《五斗真一經》、《太一帝君寶章》,凡此四訣,以傳仙人涓子,涓子釣河川獲鯉魚,剖得青玉函,發視獲二符、二經法是也。
此太上內隱法,地真之上道,亦得朝宴上清,游盼太極,飛遨崆峒,寢息崑崙矣。
分類:道教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