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七十 金丹部八:一名《黑鉛水虎論》,一名《紅鉛火龍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七十 金丹部八

雲笈七簽

卷七十 金丹部八

◎還丹內象金鑰匙並序

一名《黑鉛水虎論》,一名《紅鉛火龍訣》──昌利化飛鶴山真一子撰

夫金液還丹並諸經訣者,無出《古文龍一虎上經》,魏伯一陽一《週易參同契》,為還丹經訣之最妙也。

莫不以鉛火為宗,龍一虎為祖。

諸家經訣中,有明鉛而不明火者,有說虎而不說龍者,雖則互有指陳,實則殊途歸於一理,盡一源也。

丹訣中有《太白真一人歌》四句,「少即少矣,妙即妙焉」,實為直指龍一虎之幽微,全露汞鉛之宗旨。

歌曰:「五行顛倒術,龍從火裡出;五行不順行,虎從水中生。」

此要言二十字,可謂洩天地互用之機,分一陰一陽一反覆之道。

水虎,真汞之本,火龍,真鉛之門。

還丹根基,於斯盡矣,實為真秘之言,不易之誥也。

余因撰諸《黑鉛水虎論》、《紅鉛火龍訣》,蓋演真一人之微邃,開秘訣之循途也,名之曰《還丹內象金鑰匙火龍水虎論》,庶誘將來,用祛未悟者也。

△黑鉛水虎論

夫黑鉛水虎者,是天地妙化之根,無質而有氣也。

乃玄妙真一之一精一,為天地之母,一陰一陽一之根,日月之宗,水火之本,五行之祖,三才之元。

萬物賴之以生成,千靈稟之以舒慘。

至於高天厚地,洞府仙山,玄象靈官,神仙聖眾,風雨晦朔,春夏秋冬,未有一物不因鉛氣產出而成變化也。

故經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又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即是真一之一精一,聖人異號為真鉛,則天地之根,萬物之母是也。

豈可以嘉州諸鉛、硫黃、硇砂、青鹽、白雪、雄黃、雌黃、消石、銅、鐵、金、銀、水垢、水一精一、凡砂、凡汞、桑霜、楮汁、松子、柏脂、穢污之物,白石、消石、夜霜、朝露、雪水、冰漿,其諸礬土雜類之屬,草木眾名之類,已上皆誤用,不可備載也。

或問曰:「其真鉛如何?乞為指的,將示未明。」

答曰:「黑鉛者非是常物,是玄天神水,生於天地之先,作眾物之母,此真一之一精一元,是天地之根。」

能於此一精一氣中,產生天地五行萬物。

豈將天地之後所生之雜物呼為真鉛?即誤之甚矣!緣此一精一上為星辰,下為真鉛之一精一,常與太一陽一和合,長養萬物,所隨太一陽一極遠,不過二十六度。

故我先真聖師采此一陰一精一,設其法象,誘會太一陽一之氣,結為神丹,故經云「太一陽一流珠,其性猛烈,急而難當。

若不以方便法象留連,取其至一精一,安肯等閒住於雜物之上?非我北方正氣,純粹之一精一,鑄成鼎器,運養週生,難見龍一虎相吞,夫婦合體而成神物哉1

△紅鉛火龍訣

夫紅鉛火龍者,是天地妙用發生之氣,萬物因之以生,有氣而無質,故將一年三百六十日,蹙於一月三百六十時。

又於一月三十日三百六十時內,朝夕各系一卦。

又移此六十卦三百六十爻,陷於五日六十時內,復像一月也。

兩日半三十時,便為三十日,又像一月。

朝暮各佔一卦,又系六十卦,計三百六十爻,復像一年三百六十日也。

又於兩日半三十時內,卻分十五時,應半月一十五日用事。

復將此半月從一至十五日,又陷於十二辰中,自子後至己前六辰之內,系三十卦,計一百八十爻,便像冬至後到夏至前,應半年一百八十日也。

自十六日至三十日,又陷於六辰之內,午後至亥前六辰之中,系三十卦,計一百八十爻,便像夏至後到冬至前,應半年一百八十日也。

春秋二分在時內,二分二至於一日十二辰中,都合三百六十,像一年之氣。

始《復》肸至《乾》,鹴,自《遘》飀終《坤》肸,循十二辰,侯分《震》、《巽》,甲門子丑午未,一陰一符一陽一火,圓合天符三百三十六度,是晦朔一陰一陽一、刑德一交一 會、天地變化、萬物生成之數也。

皆依刻漏運行,奪取氣候,入神鼎中,使真鉛天地之母,受此運用而產神一精一。

《易》曰:乾之策,三百六十日足,一陰一陽一起伏運用,一年週星,萬物之大數也。

凡一年,計三百六十日,計四千三百二十時,每日朝暮兩卦,計六十卦,每卦六爻,合計三百六十爻又奪得一年三百六十日,計數奪得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氣,在神室中。

凡五日為一週,合六十時,應一月六十卦用事,六十時系卦三百六十爻,便應三百六十日一年也又奪得一月內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氣於兩日半。

假如有一月三百六十時,便像一年三百六十日,於三百六十時內用六十卦,將六十卦氣候又陷於五日六十時內,用六十卦時為一週,又像一年。

復於五日內分兩日半,計三百六十爻,復像一年也。

又分三十卦一百八十爻,移在半月十五日,朝暮各一卦,計三十卦,又將此十五日配在半日六辰之內,共得三十卦一百八十爻,便像半年一百八十日也。

每一辰內,於二十四氣中分得二氣,七十二侯中分得六候。

此氣候逐子後午前六辰一陽一火,入神室之中,各有寒暄氣候符證,互立變化之功,此六辰是冬至巳後,夏至巳前,半年一百八十日,運火合天符,動靜盈縮、造化萬物之數也。

聖人蹙於一百八十日節候,陷於半日六辰之中,計奪得二千一百六十年正氣,入於神室中,養萬靈也如兼午後六辰,圓合一日夜火數,即奪得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氣,在一日夜之內也。

還丹之道,要妙在震巽,起一陰一陽一之中,復遘分進退之符,十二卦週行,一年氣足,坎離運用,龍一虎生成,數滿週星,神一精一水火,進氣而出,即非常藥也。

午後亥前六辰,一陰一符分得氣候,節符與已前六辰數時刻並同,亦象夏至後冬至已前一百八十日也。

所有《震》、《巽》一陰一陽一進退之符,刑德相背,圓缺相一交一 ,出入抽添,起伏否泰,即少有不同也。

此是合天符進退,週星造化,萬象生成,潛運之數也。

故先真到此,皆傳在口訣,至誡輕洩,勿使非人知之,令竊弄神機妙用也。

諸經訣云:月有《火記》,明六百篇卦爻,行於世也,今不備錄六百篇《火記》,蓋魏真論週星數,實篇篇相類,冀達士細思,道知返掌也。

今所云一日一夜 內,運一陰一陽一符火入鼎中,如《震》復至《乾》六卦為一陽一火也,自《巽》、《遘》至《坤》六卦為一陰一符候也。

一日一夜 內,合奪得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氣,在神室中,生產神一精一也全依內百刻也。

凡一時奪得三百六十年正氣,一日夜奪得四千三百二十年正氣,一月奪得一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正氣,一年奪得一百五十五萬五千二百年正氣也。

故經云:人服金液還丹,一粒如稻米許,三氣限滿,必獲上升。

三年藥成,已於身內受得四百六十六萬五千六百年正氣,年壽也。

如常服食,以壽限無量,出天地三界之外,純一陽一真一精一之身,有生而無死。

天地一陽一九,否泰動靜,常數服金丹之人,逃出一陰一陽一之外,九一陽一之表,故壽年無數也。

賢達思之,此外乃無上至真之妙道也,遇者得無保秘之,緘於心口,以待賢能者哉!

凡一月三百六十時,一年十二月合四千三百二十時,像四千三百二十年。

內卯酉二卦,息符一年,內合數共除出六十日,兩計七百二十時,像七百二十年。

汞內胎符火數,實十個月,計三千六百年,合天符,合三百六十度,符合《參同契》六百篇《火記》也。

其餘出息七百二十年,是金沐浴其一精一之限,微哉此法!是大丹紅鉛黑鉛龍一虎一交一 一媾,生成乾一精一坤粹真砂純妙之上道,運火之秘訣,養赤龍之魂方也。

先真聖人心之隱文,希夷之妙道也,非防閒淺近之事矣。

故經云:即得真鉛,又須得真汞,為此事也經云:得在受氣抽添凡運節符火數,一一皆依約刻漏,晝夜一百刻,分四時、五行、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不可分毫差矣。

若使四季不調,五緯失度,即真砂真汞不產,龍一虎不一交一 。

故經云:纖芥不正,悔吝為賊是也。

賢達君子,反覆思之,無意輕動,令不合天道,則令天地妙用之氣,憑何節候,而成變化,生於萬象哉?《一陰一符經》云: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也。

時有一習一 常道者,止余東鄰,聞余斯言,忽叩扃而至,大咍而謂余曰:吾聞昔先聖有言曰:殆生有命,修短在天。

又《西域書》云: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荊至於劫,石有消,無存纖芥。

天地之內,萬物從起,豈有不拘常數,而長存哉?數盡皆歸於空,空者,無也。

又聞言,人之生,如箭射空,力盡還墜。

今子獨雲,餌金液還丹之人,壽年無數。

復云:我命在我不在於天者,子言得非一習一 偏見,有好惡,立虛准乎?余答曰:吁呼!此蓋鄙俚偏執之談也,豈達古賢通聖論哉!且鄙俚偏執之人,焉能鑿混元徵選化之端,擘鴻蒙結一陰一陽一之表歟?豈將睫目之附近,度量寥廓之幽端乎?且乾坤之氣,而生成萬物,諸途而出,始因元判,受析一陰一陽一,有萬法焉,有萬形焉,得泉石焉。

且一陽一數奇,九之數也。

相須一陰一陽一之氣,相禪乾坤之內,故互用之數,未有無用之物類也。

且九地之下無一陽一精一,而純一陰一濁氣也;九天之上無一陰一精一,而純一陽一清氣也。

有修積一陰一之氣者,盡棄魂神,於無中煉妙有,任定而性寂靜,故死而為一陰一爽之鬼也。

有修純一陽一之一精一者,謂存神氣,而於有中煉妙,全身形而入無形,故生無死,為天上神仙也。

且鬼神者受積一陰一之氣,一陰一鬼之道,鬼貴無形,故棄一陽一而煉一陰一之氣,氣積即息,息即歸一陰一,一陰一即歸死,有得死者,故名寂滅。

寂者,凝靜也;滅者,空無也。

鬼道貴無形,蓋任空寂,於真無中煉妙有,為下土一陰一中清虛善爽之鬼神,非尋常之有也。

鬼神一陰一靜之中,以斯為妙道。

有一陰一中妙門,煉一陰一中之妙法煉一陰一之法,故有大小,以有大小之門。

天上之神仙者,受純一陽一之一精一,神仙之道貴有形,故棄一陰一而煉一陽一。

一陽一氣積而動,動即返一陽一,一陽一即歸生,生即得仙不死者,故名曰上升。

上者,輕也,飛也;仙者,升也,舉也。

仙道貴有形,蓋運氣於真有中煉妙無,為上天九一陽一中清真妙靈之神仙,即非常之無也。

神仙於一陽一動之中,以斯為妙道,有一陽一中之妙門,消一陰一之妙法。

煉一陽一法有大小門,非一也。

積一陰一之一精一附地,積一陽一之形奮天,天地自然之道,非有為也。

故《易》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也。

故修丹者術士,煉純一陽一,出一陽一精一,取而服之,變為純一陽一之身,是以就天,乃從其類也,故名之曰上升九天。

天上無一陰一,乃純一陽一陽一濤之境,出乾坤一陰一陽一之表,故壽限無數也。

真汞,無也,故不同乾坤之內有數之物,且上天不有為樂,空寂之形,不可服丹。

故一陰一教無純一陽一之神仙,與下士定寂之鬼,明有優劣,非等倫也。

純一陽一之真無死數,積一陰一之神無生數,此真一陰一真一陽一俱出天地之表,故無常數也。

且天地之間,一陰一陽一煉真形二門,於斯無別理也。

又問曰:一陰一陽一二門煉真形之法,得非西域瞿曇氏之法邪?中華李老君法邪?答曰:余始只以明天地之間,煉凡為聖,一陰一陽一二門出世之道,元不說李老君、瞿曇氏之法邪!若以二真造茲之法,即二真何多於天地乎!此二真皆能盜天地,賊一陰一陽一變化之情,煉一陰一陽一純一精一之道,俱無成數之身,故後世立此二真為一陰一陽一煉真之教。

且二真俱曰修道,故道之一字,是一陰一陽一二門眾妙之法,強名也,玄玄善號也,故總之曰道。

老君瞿曇各得道中之一門爾,故皆出一陰一陽一之外,俱得無生死之數也。

又問曰:今修道之人存神養氣,復煉金液一陽一丹服食,以至為純一陽一之真。

修一陰一寂之人可得服丹乎?答曰:修一陽一之人蓋存一陽一魂,留暖氣,故餌丹以助之成純一陽一之身。

修一陰一寂之人棄一陽一魂而就一陰一魄,一陰一寂之形虛而冷,不可以受一陽一丹也。

若服一陽一丹,即一陰一形豈可為純一陰一妙化乎?即一陰一寂不凝,煉妙空不生妙有,妙有不生空也。

又問曰:一陰一陽一鉛汞別有丹藥乎?答曰:一陰一寂之法,易一陰一之形,空中有空,有中不有,為樂空寂之形,不可服丹,故一陰一教無丹藥也。

此義昭然,賢達可見。

但性理凝寂,絕相離言,即真為空,妙有而已。

修一陰一之人,得此言之為心印,過此以往,無別義也。

又問曰:竊聞高僧中有出沒自在,死生任情,接跡見聞,不可勝數,以載於經論,動逾數百,今指一二,粗立事端。

且僧佛圖澄生死自在,著於明史,述《金液訣》,形於丹經,又僧曇鸞師作《氣術論》行於世,皆同道家。

忽暫亡而起,忽躡空而行,一陰一教之中,豈曰無之?吾仁之言,一陽一法有上升,一陰一教歸空寂,即此二僧,皆留形住世,隱顯自一由 ,得非空寂乎?吾曰:嘻!有何難明哉!其二子皆內修一陽一法,外修僧形法,豈分外貌乎?僧玄皆人也,同天地間一物耳。

若外為僧,內修一陽一法,何異於外貌黃冠乎?且一陰一陽一之道,任情變化,豈有偏一黨一 乎?惟達摩師《氣訣》,正是外內不出入,凝定空寂中,煉妙有之法,便是空寂法中一陰一真。

又問曰:今雲煉一陽一即出九天之上,煉一陰一即入九地之表,將欲並教天下,得否?答曰:不可也。

治世之道,無出於文也。

斯一陰一陽一二門,且出世之道,不可治世,不可普教於人也。

問者曰:吾偏一習一 治世鬻譽之書,不達延生出世之道,罔知二主之旨,難通三教之情。

今既聞命,實是飽於玄風,醉其真義也。

吾向來井蛙醯雞哉!乃唯唯而退,余所略書一陰一陽一二門煉真之至道,意者為上智之人,明達而自知,無勞論也;愚昧無知,勉論不及也;中智之人,心或進退,往往執言不回,多云「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復云「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荊」斯言舉世鮮有不言者,遂便顒顒待死,迕真失正,迷於所苦,自甘取也。

即輕薄無知氾濫之徒,豈可見天地之心乎?天地之用生成乎?豈知一陰一陽一互情乎?一陰一陽一相盜出沒乎?余因達還丹有長生無數之辭,故少立通論,以示同人。

非一婬一欲虛誕,沽誚於賢達者哉!於斯復有向美索乎?同心之子,幸鑒於斯。

歌曰:

大道生吾真,一陰一陽一運吾質。

寄生天地間,生死互經歷。

死生終有門,二路各分一。

一門一陰一靜中,於中有虛寂,修成一陰一中神,此是西一胡一 術。

別有一陽一中道,道秘在仙籍。

勁指天地根,此根號真一。

真一天地先,天地因而辟。

令人採取一精一,煉為庚辛石。

邀取木中龍,合之令契密。

忽然為夫妻,漸生男女出,十月男女生,卻化為金液。

金液作神丹,餌之天地畢。

書情告同人,何妨留意覓!日月疾如風,三萬六千日。

----------------------------------------

◎還金術三篇並序 ──陶植撰

植嘗讀《金碧潛通經》,至魏先生云:三五與一,天地至一精一。

研思十霜,妙旨斯在。

謂一者水數,為五行之始,色稟北方,包含五彩,終之合道,理契自然。

故能生天生地,為牝為牡,然後還日一精一於月窟,結粹華於沖氣,靈運潛應,與真合同,即非人間術士所能窺測。

竊見今時學者,鹹謂水銀可以為金丹,硃砂可以為河車。

殊不知汞生於鉛,鉛產於金,既不辨真,遂假他物。

譬如綴花以為子,斷體以安孕,傷殘既邇,一精一氣莫全。

舉世作迷途之人,漏氣非混成之子,茫茫志士,同歸有待,或謂古人妄設,終無此道,愚甚不取也。

故征經義,為《術》上、中、下,以質之同志爾。

△術上篇

古之人所以假《易》象而為經者,謂至道與天地配。

如太上始分一氣為二儀,二儀判,然後有三才,俾乾坤運而品彙貞,坎離用而金水並,此道之樞也。

男冠女笄,牝牡相得,氣一交一 體合,應變無方,此道之用也。

日月運矣,寒暑節矣,滋液潤澤,施化流通,此道之驗也。

一陰一伸一陽一屈,一陽一用一陰一潛,一往一來,推移合性,道之返也。

此乃明乎剖一氣以法天象地,自有合於無為者矣,豈假他物而成之乎!今謹按《黃白內經》神農云:知白守黑,求死不得。

白者金一精一,非世間金;黑者水銀,非世間銀。

又《龍一虎經》云:若鉛外黑,內懷金華。

金華者,為青龍、為黃、為乾,居木位,其數三。

又曰:被褐懷玉,外為狂夫。

夫玉者,為白虎、為丹砂、為汞、為坤,居土位,其數五。

故曰:三五即和諧,八石調正綱紀。

三五則土木之位,合而言之其數八。

又曰:金為水母,母隱子胎。

水者金子,子藏母胞。

此言金水自相含孕,韞櫝於母中,須造化而生也。

又曰: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

此言砂產於金,汞流為子,以金養子,繼體而榮,道合自然,事根至妙,不可不思也。

《潛通訣》曰:玄白生金公,巍巍建始初。

此明丹砂生於鉛。

《金碧歌》曰:赤水流為汞,汞者弄明璫。

此明汞非外入也。

自是乾坤一交一 一媾,受氣而生,欲生不生,煥乎其有文章。

故經云:聖人不空生,上觀顯天符。

天符,信也。

天氣降,地氣應,是一陰一陽一交一 接而流珠下也。

流珠者,亦謂之流汞矣。

經曰:流砂硃汞父,戊己黃金母。

此數者,明鉛汞合三才,應五行,而非人間凡物也。

又《參同契》曰:植禾當以粟,覆雞用其子。

此明於性,性紐乎情,情性相依,還返自然,是為變化,由鉛與水銀非類不相為用也。

且情性既分真,終始自相因,為乾坤矣,牝牡也,金水也,木土也,情性也,龍一虎也,雖同出異名,須以類合,如有差謬,不相涉入矣。

故曰: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

又水以土克,木以土榮,相殺相生,更為父母。

且水銀不在五行正位,硃砂非龍一虎配合,故曰:雜類不同種,安能合體居。

故古歌云:莫壞我鉛,令我命全。

莫破我車,廢我還家。

又曰:鉛斷河車空,所作必無功。

鉛破河車絕,所作無處出。

又《五篇》曰:鉛中有金,金中有還,見寶別寶,修心煉形,賢人得道。

又曰:寧修鉛中金,不修金中寶。

此數者,聖人明喻以示後學,猶慮不曉,故鄭重而言之,亦知龍一虎二事,本乎一物者也。

得其理者,諭諸返掌;迷其逕者,譬彼上天。

但以世人未悟,遂使後學舍返掌之易,從上天之難,用意逾切,去真逾遠,紛紜難議,真假相亂。

或曰用鉛耶!或曰用水銀耶!若以水銀為之,乾坤其可立乎?剛柔其可分乎?必以雜鉛而為之,則金水何由而得生?還返何由而得行?又焉能變化由其真歟?且古來歌訣,唯贊鉛之功效,不說水銀之一精一妙,以二事共成,不得不兼而美之乎?必以水銀為言,但假鉛氣而成河車,何得遺本而逐末乎?作者之意,既其如彼,後學之見,又且如耕石種稻,緣木求魚,期於有獲,難矣!又況文字所傳者,非一精一妙之至;閒訣所受者,非至人之遇。

夫知與不知,猶千里之與指掌爾!自非真一人,曷辨真理?今特與眾人為論者,謂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又焉知道隱乎言與不言之間哉!

△術中篇

凡言水銀可以為金丹者,妄人也;言硃砂可以駐年者,不知道也。

不知道惑妄人之言,去真遠矣!夫汞者,奼女之別名,砂者,鉛中之至寶。

丹經所謂砂汞者,此其真訣也。

且鉛中有砂汞,猶人之有情性。

情性於人,非外物也;砂汞生於鉛,非外類也。

三一之道,修性合情,然後可以返魂還元。

若引外物為情,為性不可合,水銀代汞,則鉛不可親。

性不可合,三宮其可固乎?鉛不可親,八石其能妙乎?故《參同契》云:結白見寶造黃金。

此者皆非人間硃砂水銀為之。

有頃之間,當為白煙矣!又焉得「解散為水,馬齒欄干」乎?明者省之,可以一言而辨真偽耳!術士得之,則正性不惑。

正性不惑,則為道日親,而根本自正。

豈假外名遣妻,絕粒丘壑,然後希遇哉!筆再敘情性,原其砂汞,重解先聖指象立喻之意,誨貽於後賢也。

△術下篇

經曰:白者金一精一,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又曰:知白守黑,神明自來。

是知太玄之一精一,為道根本,當其樞紐天地,鍛煉一陰一陽一,理契自然,功侔造化。

故定兩弦之數,以二八合上下,得乾坤之體也。

稽六十四卦,極天地之數用卦,又雲,爻爻披摘,而三百八十四神存乎其中矣。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總一萬二千五百二十,所以應萬物之數,備剛柔之體。

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所以成變化而還返也。

若積一陽一為天,聚一陰一為地,天否地閉,神明見焉。

雖元化一施,妙用無極,且世以金木水火土合之寒暑衰榮,若春夏秋冬日夜相易。

一陽一之用也,以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一陰一之用也。

若天地在乎手,造化由乎身,自凡躋聖,名列金簿,與黃帝老子為先後,所以顧茲門而無別徑也。

凡我同志,庶幾於此者,要在細求真訣,務以師授,不可以諛聞淺說,多言或中之義,所希企及矣。

噫!今之人不達神明之意,未通天地之理,按文責實,以意推披,殊不知古人與其不可傳去矣。

徒議枝葉,不得根本,迷迷相指,詎可復追?植林野鯫儒,豈曰先覺?常給侍長者,側聆斯義,以為砂汞無乾坤不可得也,龍一虎捨金公無自入也。

或陳梗概,以備錯誤焉。

歌曰:

仙人拍手雪成一團一 ,黃花欲入紫河難,子母一時流作水, 變化還同九轉丹。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