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三一屍一三惡門第一門名色慾門,一名上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

雲笈七簽

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

◎上清元始譜錄太真玉訣凡二門又名解形遁變流景玉光三惡門

△三一屍一三惡門

第一門名色慾門,一名上一屍一道,一名天徒界。

第二門名愛慾門,一名中一屍一道,一名人徒界。

第三門名貪慾門,一名下一屍一道,一名地徒界。

此三惡之門,一名三一屍一之道,一名三徒之界。

常居人身中,塞人三關之口,斷人三命之根,遏人學仙之路,抑人飛騰之魂。

為學之本,而不落一屍一於三道之上,去欲於三界之門,真何由降?道何由成?夫學上法,宜遣諸欲,滅落一屍一根,道自然成。

克得飛騰,上升三清。

△三一屍一五道門

第一門名色累苦心門,一曰太山地獄苦道。

第二門名愛累苦神門,一曰風刀苦道。

第三門名貪累苦形門;一曰騑山負石苦道。

第四門名華競苦一精一門,一曰作一江一 河苦道。

第五門名身累苦魂門,一名吞火食炭鑊湯苦道。

此五苦五道之門,常居於人身,系人命根,遏人招真之路,斷人修仙之門。

為學之本,而不解形於五道之上,滅跡於五苦之下,眾累不斷,沉一淪 罪門,何由得脫?騰身遁變,流景玉光也!夫欲上學,當先斷諸累,絕滅苦道,真自然降,神仙自然成。

克得變形,游宴諸天。

落上一屍一之道,當青書《上玄滅欲斬一屍一變景流光玉符》著頭上,當於色慾之門,北向銜刀,請一杯清水,面臨水上,師於弟子後,叩齒九通,咒曰:上一屍一青欲,自號彭倨,變化九種,鳥頭蛇軀。

混沌無心,或沉或福貪慾滋美,華色自居。

走作魂魄,司人過咎。

斷人命根,氣散神遊。

放浪三宮,小蟲無劬。

真一人甲乙,佩菉帶符。

色慾已斷,死路已除。

元始有命,請斬一屍一頭。

三台監形速出無留。

滅根絕種,勿使遺余。

甲乙練真,三宮清虛。

五帝監映,太一定書。

北元沐浴,冠帶行疇。

飛度天界,流景玉輿。

遁變上清,乘空遨遊。

畢,取所銜刀,師以繞弟子頭結九過,下所捲玉符,埋於色慾門下,以杯水灌上。

行此之道,上一屍一即滅,色慾自除,身過天徒之界,形魂無復苦惱之患。

太真上道,慎勿輕傳。

以次進中門,而落中一屍一。

落中一屍一當黃書《中元滅欲斬一屍一變景流光玉符》著心前,於愛慾中門,向王捉刀向腹,請一杯清水著前,師於後,叩齒十二通,咒曰:

中一屍一彭質,號曰中黃。

愛慾自居,依腹逃藏。

沉浮變化,形無常方。

執人魂魄,走作三宮。

赤子馳競,使人發狂。

欲性喪神,罪由小蟲。

真一人甲乙,上帝已征。

身佩玉符,丹文金章。

列名元圖,三欲已忘。

元始符命,斬滅一屍一形。

斷根絕種,勿得飛揚。

甲乙受練,五符休糧。

真仙安鎮,藏內生光。

五帝監映,太一列行。

中元沐浴,冠帶衣裳。

解形遁變,流景玉光。

飛昇上清,食息太空。

長保自然,天地無窮。

畢,以次進下門而落下一屍一。

落下一屍一當白書《下元滅欲斬一屍一變景流光玉符》著兩腳上,於下貪慾門,向南橫刀於兩足上,請一杯清水著足下,師於後,叩齒三通而咒曰:

下一屍一彭矯,貪慾自榮。

白色混沌,體無常形。

依人兩足,絺動人情。

言白得失,走作魂靈。

三宮擾亂,赤子不寧。

貪慾小蟲,賈備幽冥。

真一人甲乙,三煉已清。

欲門斷塞,不受邪一精一。

元始急令,三台臨庭。

速出無隱,及汝弟兄。

九種一子孫,一時斬形。

五帝度真,太一記名。

下元沐浴,冠帶羽青。

玄度三界,上飲元一精一。

解形遁變,流景上清。

飛玄步虛,三界齊明。

畢。

三界既度,便度五苦之道。

《解形遁變飛度五道之法》,當作新衣一通,巾履並新,於第一色累苦心門上,黑書《解形遁變滅度地獄流景玉符》置兩足下,北向平立,師叩齒五通,咒曰:

解形遁變,落一屍一五難。

三欲已清,神津內灌。

脫故煉新,體香氣蘭。

玉符滅跡,地無拘攣。

飛度天界,超凌雲端。

魔王保真,氣合自然。

七祖同升,飛步天門。

五帝監映,萬神鹹關。

畢,脫中解結,埋符於兩足下,脫履而去。

次進愛慾苦神門,於愛慾苦神門上,白書《解形遁變滅度風刀流景玉符》置兩足下,西向平立,師叩齒九通,咒曰:

雲行飛步,遁變玉光。

解形脫跡,散發翱翔。

人界無拘,乘虛空行。

天魔已保,五道開通。

越度風刀,形升上宮。

畢,埋符兩足下,去之勿顧。

----------------------------------------

◎論庚申存童子去玄靈訣凡五法

《穎一陽一經》曰:童子者,心神也,眾神之主。

玄靈惑人耳目鼻口身意。

玄靈者,三一屍一六甲神,同游內外。

其神鹹有色象,觸物皆欲,令人重車馬玄黃,聲利飲食,多有求欲,不知止足,行妨身辱也。

先鍛煉其心,使欲者不欲,令不欲者欲。

觀欲如道,志道如欲。

大底苦於色味。

其色味者,情慾之府,喪亂之原。

不得求言,亦勿求有。

至道人云:欲者不欲,不欲者欲或雲,至人惜言,以制欲物。

心因有而生欲,有者欲之主,言者,道之筌,道契則言忘,欲無則事息。

此語無不如在,至人乃消息之。

消一百刻,息一百刻。

息減消加,稽古之道也刻遍也,每遍為一欲。

肇啟一門,就萬欲中窺離去聲一門。

知至至之,知終終之。

動用消息,必嗅其跡注云:嗅為委氣,練心根無為。

有欲情廣施,至敬無私念。

故文曰:敬勝欲者昌,欲勝敬者亡。

審自詶難,專氣致柔。

每尋一刻,皆以謙道而尋之。

覺昏沉睡生,尋理不出,乃凝然內剩大丈夫懇責其心,節慕聖賢,興諭洗零歷逕切,故經云:少則得,多則惑注云:少謂退,方寸之源,本來無事,則可應萬物而不亂也。

天道惡盈,神道托靈。

知心惟微,達理至靜。

積一習一 有常,自成廣大,貞一會道之謂也。

常思往者、來者、今者之事注曰:往謂已過之事,來謂未然之事,今謂即日消息之事,了然自知。

動無二過。

常於欲者,擘不欲之,欲於心尤苦。

當如割截肌膚、叩物懸解,乃可超生死之門,浴澄淨之境。

研之不止,聲參太極,大無不包,細無不入,以息情慾,節滋味,清五臟,通神明,至真久壽之要道。

△制六欲神法

舌者,榮辱之機,禍害之閫亂之所生者,必言語以為階,故君子慎言語,節飲食也。

六神各主其欲,斷欲斷識,於理咸宜用平,若並平之,則弱塵生矣。

是以對境,先從欲制六神謂六欲門,耳、目、鼻、口、身、意,洩亂神機之路也。

意從內發,寄在於物,物從外入,經自何門?應接之時,心盡知見,常起悲敬,性本不生,此應物之義。

文子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

當豫斷之,肇啟一門,消之於未形,息之於未亂,令心壯於欲。

用壯處謙,壯乃全也。

《黃庭》曰:「負甲持符、開七門備,」豫之謂也。

夫性者本乎心,情者本乎性,情動則性亂,性亂則心荒,心荒則移神伐性,亡無日矣。

故對物識一交一 之際,於中不有情慾欲至識動,物之常情。

若對心真無形,欲何用?能止而順,動不窮也。

啟妙一門,復其生源。

本無流動,神用澹泊。

喘息安徐,令魂魄和通,意慮一精一密養之以忘,欲之以生。

若物應心搖,動亂而惑我,我乃息機深敬,介如石焉,不可轉也。

久當委順遺形,言忘理析。

言忘理析,故積其弱以為強,捨其美而自康矣。

如覺物去情余,進退未決謂不欲之欲也。

宜息心謙下,潔誠責己,超然離欲,氣靜安神。

候心見欲如朽木虛空,是欲者不欲也道之相應,必有所因。

信乃心師,安為動主,動識生於無地,無地自是宜安。

正尋理之時,萬緒躁心,乘念飛越,昏機內應,真興不彰。

為爾心神,傳一習一 成妄,濁氣薰灼,世業堅深。

正用訣邪,邪神戀欲謂玄靈也。

一交一 戰於內,而致斯也。

若不誓心惕慮,反偽還真,乃隨欲居心,是滋洩慢以一柔之性馭六剛之情。

情與物親,性與道合。

堅正自理,去邪勿疑之也。

又言:念玄靈,欲我懈擔當建志弘願,苦節安貞。

如謀必成,如戰必克。

仁而能武,正以殺情。

大丈夫天地同心,清寧無事。

常自激勵,若對嚴君。

肅然一門,謙以養德。

煩結都盡,欲境不生,是不欲者欲也欲不生,則神不死也。

斯乃靜勝,欲消諸難,將解恆退,藏於密焉夫能解難,釋險以處安也。

險必處安,宜其對境悟心,為難於易,視無前欲,往有功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

得魚忘筌之道也。

《黃庭》曰:「經歷六腑藏卯酉,轉一陽一之一陰一藏於九,常能行之不知老。」

其此之謂乎!凡心者,公平之司,非親於欲,而疏於道。

玄靈,一習一 之然矣。

欲心躁滑,道性深微。

不自執為,任其浮動,情之所變,物莫能全,人有心識,不覺變動,得非潛慎玄靈之運哉!宜加懇倒也。

至人哀其迷方,示其生理,見於不見,知於不知,感通神明,是謂道用。

言之者甚眾,行之者罕及,實志之不至耳!且亡喪猶影響,履真豈獨遠哉!其三一屍一者,托一陰一氣以為靈,感私慾而致用,邪蘊臟腑,變生亂一習一 ,世相組織,流落貪昏,非天機清明至歎沉濁者,不能易其心矣!臂我生無,無能彰有。

色為空影,欲是影賓。

欲生則三一屍一生,欲滅則三一屍一滅。

古人云:欲者不欲,不欲者欲。

反覆自明之謂也。

去一屍一成道之速者,先外制聲色名利,內平喜怒愛惡,退心自察,徹底真無真為實,無餘欲。

動靜能知,身世不礙。

宛其見情類,殉物而死。

聖人興悲,於物兼濟。

為心者,以此苦心零於情,卓然虛靜,一屍一乃無處潛留,則遁跡而逝。

常思正道,朗然不寐,一屍一亦無再宅於心仍心。

私言曰:所欲者玄靈之欲,不欲者玄靈不欲也。

嚴心王而使之零以身喻國,心則王也,王侯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三一屍一其如子何?。

故君子存而不忘亡,理而不忘亂。

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神定而性命可全也。

若荒怠不敬,冒於寢寐,貪於飲食,一屍一乃千變萬化,隨欲而歸,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道書》曰:勿與爭曲直,當減人壽算也,爭尚如此,其況大者!淪於世務,非達者之莫棄。

玄靈飛去,心神凝定,則五方秀氣入於靈台,滋於童子。

經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惟恍惟惚,而童子生焉。

《黃庭經》曰:「窺離去聲。

天地有童子。」

窺猶欺也,因欺其心,敬於天地之間,不欲一物,則神氣不喪也。

夫天地者,一陰一陽一列位也。

童子者,人神至一精一也。

非一精一無以崇其聖,非蕩無以長其愚。

是故聖人修之以真,行之以勤。

若能克己勵志,不出三年,道成矣!乃心中有白氣,拂拂然生光明,久一習一 彌廣。

△六甲存童子去玄靈法

又有甲子日辰,其人年月命算日減,被玄靈伐命。

至夜半,起坐端策,私誦玄靈名彭倨、彭質彭矯七遍,無令耳聞也。

依守清淨法,動用消息之宜,繼書不睡,六甲庚申日守之亦耳。

《黃庭》曰:晝夜不寐乃成真。

此之謂也。

《穎一陽一書》下篇略例:容成公曰:凡算,先扣上古變日,六甲積日辰,變見天地甲子諸神,泬心清靜而應之,以十二律扣之。

聲同於律者,先存童子,童子可以聽之。

若存童子,先去三一屍一,可以合道。

△治脾腎舌術

甲子旬玄靈多游黃庭幽關靈根之內,令人好色、極欲、意亂、一精一施、貪滋味、妄言笑。

右旬內日辰及年月日,命算日結,舌正言,閉目思神,依經肇啟一門,欲者不欲,不欲者欲他旬仿此。

即於靈根,卻味保氣,靜意全真脾藏主意。

意者,氣之帥也,意寧即脾泰。

其旬正五方秀氣,應律於心,而玄靈自化矣。

其道閉一精一尤急,宜啄齒咽液,令靈根堅固靈根,舌本也。

其下有華池,通腎,池不欲枯竭,津液同源,腎舌相固耳。

若人依法守之,心乃清零去呼。

其神日生。

故經云:「藏養靈根不復枯,閉塞命門如玉都。」

藏謂無言,養謂咽液。

腎宮主壽,故曰命門。

玉者,津液之狀,都猶聚也。

容成公曰:凡人兩腎,有日月命門,左男戴日,右女戴月,虛無相生,寒暑相成,男女相形。

中有二神,皆衣青,子能見之可長生。

晝敬玄光,夜履真跡,久視道也。

△治鼻口喉嚨術

甲戌旬玄靈多游神廬天闕氣管之內,令愛香憎臭,入鼻觸心也。

右旬,依肇啟一門於神廬,用平香臭,治中毛,專氣寡言,養一精一飲液,消氣管,口吐濁,鼻引清,綿綿若存。

如此,玄靈不復入人腦,則上元清靜矣。

故經曰:神廬之中當修治,玄膺氣管受一精一符,急固子一精一以自持。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天假其生,地成其形。

天地造化,有為物性。

清者能久,濁者多咎。

則知本乎天真,可謂至人。

親於地利,曷足為貴?形有三關之號,鼻與天通,用之不窮,余可知也。

△治肺心耳術

甲申旬玄靈多游玉堂靈台神牖之內,令人貪慾亂神,憂驚傷魄,叛道離德,輕燥煩勞也。

右旬,依肇啟一門於靈台,不妄是非,不妄察聽,除色去味,吐納寬舒,斯乃乾坤合氣之所,謂玉堂靈台也。

必在內視無形,反聽無聲,則其神各守司捨。

故經曰:六腑五臟神體一精一,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

閉守三關,勿令邪氣得入,玄靈無所施其巧上關,口也;中關,手也;下關,足也。

關者,閉固之異名,邪謂心搖,物感也。

洗五臟,有節度。

修六腑,令潔清能調三關,則為洗五臟、修六腑矣。

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也;六腑者,大、小腸、胃、膽、膀胱、三焦也。

髒為一陰一,府為一陽一,迭相生也。

不求道而道自至,不求有而有自來。

不出三年,坐見萬里之外,豫觀成敗,辯天下筆數,如響之應聲也。

△治兩眉間腦舌中神術

甲午旬玄靈多游明堂、泥丸、靈根、赤宅之內,令人妄視昏寐,重味輕言也。

右旬,依肇啟一門於三丹田,收視養心,一精一誠自保,屏其寢夢,節其言語飲食。

靜於關,潤於舌。

二府相得,命門自開潤,謂飲其華池,二府,腎、舌也。

一精一液相得,元氣開通,一陽一淨一陰一凝,幽關洞見矣。

明堂者,正室也。

真一常游其間。

一氣含三,週流變化,未始有極天地之氣,稟於真一。

真一之氣,從道而生也。

故經曰:「明堂四達法海員,真一人子丹當我前。」

固守一門於三靈,不求道令道自見三靈者,三丹田也。

眉間入三寸為上丹田,心為絳宮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

守為精神不散,合三以為一也。

所思則存,不思則亡。

攻之不止,通天合道,天人玉女六甲諸神,自於左右,而與人言,玄靈滅矣。

△治肝目身中一陽一氣術

甲辰旬玄靈多游蘭台,寸田一陽一氣之內,令人喜怒忘魂,沉迷思寢,恐懼懈怠,鄙?矜誇也。

右旬,依肇啟一門於身中,莫敢懈怠,端心默念,含垢黜聰。

令魂魄太平,志氣不懾。

息喜怒哀戚,節五味色音前此者,皆亂正氣也。

修煉心關,童子清淨,則玄靈不能為祟也。

左目為日,王父治其中;右目為月,王母治其中。

人能守之,與天地相保,日月齊明,外本三一陽一,自去,內一陽一三神自生外本者,玄靈也;內一陽一者,三關神也。

故經曰:魂欲還天,魄欲入淵,還魂返魄道自然。

此之謂也真性自然,非所造作,退藏於密,不系有無,則還魂返魄之道也。

△治兩手足術

甲寅旬玄靈多游四關之內,令人手欲妄持,足欲妄行也。

右旬,依肇啟一門於四關,握固,思手不妄持,足不妄行,嚴策其心,動用清靜,玄靈不復得安,便飛去。

故經云:口為天關精神機,足為地關生命扉,手為人關把盛衰。

關門杜龠闔兩扉,丹田之中一精一氣微兩扉謂雙腎門,連於下關也。

龠動則扉開,一精一流則命竭。

善閉藏者,真氣會於丹田,化為赤子矣。

----------------------------------------

◎三一屍一中經一名去一屍一駐色得不死之道

《太上三一屍一中經》曰: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飽味於五穀一精一氣,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一屍一九蟲為人一大害。

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分毫錄奏。

欲絕人生籍,減人祿命,令人速死。

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地,唯三一屍一遊走,名之曰鬼。

四時八節企其祭祀,祭祀既不一精一,即為禍患,萬病競作,伐人性命。

上一屍一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

中一屍一名彭質,在人腹中,伐人五臟。

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事,啖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

下一屍一名彭矯,在人足中,令人下關搔擾,五情勇動,一婬一邪不能自禁。

此一屍一形狀似小兒,或似馬形,皆有毛長二寸,在人身中。

人既死矣,遂出作鬼,如人生時形象,衣服長短無異。

此三一屍一九蟲,種類群多。

蛔蟲長四寸五寸或八寸,此蟲貫心人死。

白蟲長一寸相生甚多,長者五寸,躁人五臟,多即殺人,兼令人貪食煩滿。

肺蟲令人多咳嗽。

胃蟲令人吐嘔不喜。

肺蟲令人多涕唾。

赤蟲令人腸鳴虛脹。

蜣蟲令人動止勞劇,則生惡瘡顛癡,癱癤疽瘺,癬疥癇癩,種種動作。

人身中不必盡有,亦有少者,其中有十等就中,婦人最多也。

其蟲兇惡,好污人新衣,極患學道,欲調去之即可矣。

凡至庚申日,兼夜不臥守之若曉,體疲少伏床 數覺,莫令睡熟,此一屍一即不得上告天帝。

又《太上律科》云:庚申日,北帝開諸罪門,通諸鬼神訴訟,群魔並集,以司天下,兆人及諸異類善惡之業,隨其功過多少,賞勞謫過,毫分不遺。

經曰:三守庚申,即三一屍一振恐;七守庚申,三一屍一長絕。

乃精神安定,體室長存,五神恬靜,不復搔擾,不迷不惑,不亂不一婬一,瞋怒平息,真靈衛佐,與天地相畢。

每夜臨臥之時,叩齒三七,以左手撫心上,呼三一屍一名,使不敢為害耳。

----------------------------------------

◎去三一屍一符法符並硃書

太上曰:三一屍一九蟲能為萬病,病人夜夢戰鬥,皆此蟲也。

可以用桃板為符,書三道埋於門紘下,即止矣。

每以庚申日書帶之,庚子日吞之,三一屍一自去矣常以六庚日書姓名,安《元命錄》中,三一屍一不敢為患也。

此符消九蟲,當以六庚日,常以白薄紙竹紙書,服之。

每庚皆如之,唯庚申書之,不限多少。

從庚申日早朝服一枚,次庚午日吞一枚,值六庚勿失,蟲皆不貫五臟,人身無病也。

敕符咒曰:

日出東方,赫赫堂堂。

某服神符,符衛四方。

神符入腹,換胃蕩腸。

百病除愈,骨體康強。

千鬼萬邪,無有敢當。

知符為神,知道為真。

吾服此符,九蟲離身。

攝錄萬毒,上升真一人。

急急如律令!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