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
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
◎元氣論並序
混沌之先,太無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
寂兮寥兮,無適無莫。
三一合元,六一合氣,都無形象,窈窈冥冥,是為太易,元氣未形;漸謂太初,元氣始萌;次謂太始,形氣始端;又謂太素,形氣有質;復謂太極,質變有氣;氣未分形,結胚象卵,氣圓形備,謂之太一。
元氣先清,升上為天,元氣後濁,降下為地,太無虛空之道已生焉。
道既無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氣之根本也。
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氣本一。
一者,真正至元,純一陽一一氣,與太無合體,與大道同心,與自然同性,則可以無始無終,無形無象,清濁一體,混沌之未質,故莫可紀其窮極。
洎乎元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一陰一感一陽一,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一江一 河,筋脈為地裡,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一精一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
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
以天之生,稱曰蒼生;以其首黑,謂之黔首,亦曰黔黎。
其下品者,名為蒼頭。
今人自名稱黑頭蟲也,或為裸蟲,蓋盤古之後,三皇之前,皆裸形焉。
三王之代,然乃裁革結莎,巢櫓營窟,多食草木之實,啖鳥獸之肉,飲血茹毛,蠢然無悶。
既興燔黍擗豚,坯飲窊樽,蕢桴土鼓,火化之利,絲麻之益,范金合土,大壯宮室,重門擊柝,戶牖庖廚,以砲以烹,以煮以炙,養生送死,以事鬼神。
自太無太古,至於是世,不可備紀。
爰從伏羲,迄於今日,凡四千餘載,其中生死變化,才成一人 倫,為君為臣,為父為子,興亡損益,進退成敗,前儒志之,後儒承之,結結紛紛,不可一時殫論也。
且天地溟涬之後,人起出盤古遺體,散為天經地緯,天文地理,五羅二曜,黃赤一交一 道,五嶽百川,白黑晝夜,產生萬物,亭育萬匯,其為羽毛麟介,各三百六十之數,凡一千八百類。
人為?蟲之長,預其一焉。
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
生成長養,最尊最貴者,莫過人之氣也。
澡叨預一?,忝竊三才,漁獵百家,披尋萬古,備論元氣,盡述本根,委質自然,歸心大道,求諸一精一義,纂集玄譚,記諸真經,永傳來哲。
達士遇者,慎勿輕生,以日以時,勤煉勤行,鶴棲華髮,無至噬臍。
同好受之,常為寶耳。
論曰:元氣無號,化生有名;元氣同包,化生異類。
同包無象,乃一氣而稱元;異居有形,立萬名而認表。
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為表,妙為裡。
裡乃基也,表乃始也。
始可名父,妙可名母,此則道也,名可名也,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道,異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立不改,週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乃自然所生。
既有大道,道生一陰一陽一,一陰一陽一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
夫情性形命,稟自元氣。
性則同包,命則異類。
性不可離於元氣,命隨類而化生。
是知道、德、仁、義、禮,此五者不可斯須暫離,可離者非道、德、仁、義、禮也。
道則信也,故尊於中宮,曰黃帝之道;德則智也,故尊於北方,曰黑帝之德;仁則人也,故尊於東方,曰青帝之仁;義則時也,故尊於西方,曰白帝之義;禮則法也,故尊於南方,曰赤帝之禮。
然三皇稱曰大道,五帝稱曰常道,此兩者同出異名。
元氣本一,化生有萬。
萬須得一,乃遂生成。
萬若失一,立歸死地,故一不可失也。
一謂太一,太一分而為天地,天地謂二儀,二儀分而立三才,三才謂人也,故曰才成一人 備。
人分四時,四時分五行,五行分六律,六律分七政,七政分八風,八風分九氣。
從一至九,一陽一之數也;從二至八,一陰一之數也。
九九八十一,一陽一九太終之極數;八八六十四,一陰一六太終之極數也。
一含五氣,是為同包;一化萬物,是謂異類也。
既分而為三為萬,然不可暫離一氣。
五氣者,隨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風一習一 俗,所以變化無窮,不唯萬數,故曰遊魂為變。
只如武都耆男化為女,一江一 氏祖母化為黿,黑胎氏豬而變人,蒯武安人而變虎,斯遊魂之驗也。
夫一含五氣,軟氣為水,水數一也;一溫一 氣為火,火數二也;柔氣為木,木數三也;剛氣為金,金數四也;風氣為土,土數五也。
五氣未形,三才未分,二儀未立,謂之混沌,亦謂混元,亦謂元塊如卵。
五氣混一,一既分元,列為五氣,氣出有象,故曰氣象。
張衡《靈憲渾天儀》云:夫覆載之根,莫先於元氣;靈曜之本,分氣成元象。
昔者先王步天路,用定靈軌,尋諸本元,先准之於渾體,是為正儀,是為立度,而後皇極有所建也,旋運有所稽也。
是為經天緯地之根本也。
聖人本無心,因茲以生心。
心生於物,死於物。
機在心目,天地萬機、成敗興亡、得失去留,莫不由於心目也。
死者一陰一也,生者一陽一也,一陰一陽一之中,生道之術,而不知修行之路,常游生死之逕,故墨翟悲絲、楊硃泣岐,蓋以此也。
夫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謂溟涬,蓋乃道之根。
既建方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一氣同色,混沌不分,故曰有物混成。
然雖成其氣,未可得而形也。
其遲速之數,未可得而化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謂龐鴻,蓋乃道之干也。
於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一陰一陽一構一精一,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
天體於一陽一也,像乎道干,以有物成體,以圓規覆育,以動而始生;地體於一陰一也,像乎道根,以無名成質,以方矩載誕,以靜而終死,所謂天成地平矣。
既動以行施,靜以含化,郁氣構一精一,時育庶類,斯謂天元,蓋乃道之實也。
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山川,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萬殊,旁通感著,自然相生,莫之能紀。
紀綱經緯,今略言之。
四方八極,地之維也,逕二億三萬二千五百一十七里,南北則知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
自地至天半於人極,地中深亦如之半之極,逕圍之數一半是也。
計天地相去一億一萬二百五十八里半也,通四度之,乃是混元之大數也。
天道左行,有反於物,則天人氣左盈右縮,天以一陽一而回轉,地以一陰一而停輪,是以天致其動,稟氣舒光,地致其靜,永施候明。
天以順動,不失其光,則四序順節,寒暑不忒;地以順靜,不失其體,則萬物榮華,生死有禮。
故品物成形,天地用順。
夫至大莫若天,至厚莫若地,至多莫若水,至空莫若土,至華莫若木,至實莫若金,至無莫若火,至明莫若於日月,至昏莫若於暗虛日月至明,遇暗虛猶薄蝕昏黑,豈況於人乎哉。
夫地有山嶽川谷、井泉一江一 河、洞湖池沼、陂澤溝壑,以宣吐其氣也;天有列宿星辰三百四十八座,亦天之一精一氣所結成,凝瑩以為星也。
星者,體生於地,一精一成於天,列居錯峙,各有所屬,斯謂懸象矣或雲玄象,亦可兩存。
夫日月徑週七百里三十六分之一,其中地廣二百里三十二分之一。
日者,一陽一精一之宗,積一精一成象,像成為禽,金雞、火鳥也,皆曰三足,表一陽一之類,其數奇;月者,一陰一精一之宗,積一精一而成象,像成為獸,玉免、蟾蜍也,皆四足,表一陰一之類,其數偶。
是故奇偶之數,一陰一陽一之氣,不失光明,實由元氣之所生也。
夫人之受天地元氣,始因父一精一母血,一陰一陽一會合,上下和順,分神減氣,忘身遺體,然後我性隨降,我命記生,綿綿十月之中人皆十月處於胞胎,解在卷末也,蠢蠢三時之內人雖十月胞胎,其實受孕三十八臘。
一臘謂一七。
日一變,凡三十八變,然後解胎求生。
求生之時,四日之中,善慧聰明者,如在王室,受諸快樂,釋然而生,如從天降下,子母平善,無諸痛苦,親屬歡喜,鄰里相慶;兇惡悖戾者,如在狴牢,受諸苦毒,二命各爭,痛苦難忍,親族憂惶,鄰里驚懼。
凡在世人受孕日數,數則一定,善惡兩分,為人子者,安可悖亂五逆哉!今生子滿三十日,即相慶賀,謂之滿月,皆以此而一習一 為俗矣。
氣足形圓,百神俱備,如二儀分三才,體地法天,負一陰一抱一陽一,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時,既而產生,為赤子焉。
夫至人含懷道德,沖泊情性,抱一守虛,澹寂無事,體合虛空,意棲胎息,故曰合德之厚,比於赤子。
赤子之心,與至人同心,內為道德之所保,外為神明之所護,比若慈母一之 於赤子也。
夫赤子以全和為心,聖人以全德為心,外無分別之意,內無害物之心。
赤子以全和,故能拳手執握,自能牢固,所謂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歊作,一精一之至;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
執牢實者,其由元氣充壯,致骨弱筋柔。
未知一陰一陽一配合,而含氣之源動作者,由一精一氣純粹之所然也。
一陰一為雌牝,一陽一為雄牡,歊謂氣命之源。
氣命之源,則元氣之根本也。
言赤子心無情慾,意無辨認,雖有歊作,且不被外欲牽挽,終無畎澮尾閭之虞,其氣真一精一,往還溯流,自然自在,任運任真而已,故曰一精一之至也。
終日號啼,而聲不嘶嗄者,亦純和之至也,故曰和之至也。
嗄者,聲物之破也。
赤子以元氣內充,真一精一存固,全和之至,乃不破散也。
《上清洞真品》云:人之生也,稟天地之元氣,為神為形;受元一之氣,為液為一精一。
天氣減耗,神將散也;地氣減耗,形將病也;元氣減耗,命將竭也。
故帝一回風之道,溯流百脈,上補泥丸,下壯元氣。
腦實則神全,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關調於內,八邪消於外。
元氣實則髓凝為骨,腸化為筋,其由純粹真一精一,元神元氣,不離身形,故能長生矣。
秦少齊《議黃帝難經》云:男子生於寅,寅為木,一陽一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一陰一也。
元氣起於子,乃人命之所生於此也。
男從子左行三十,女從子右行二十,俱至於已,為夫妻懷妊,受胎氣於此也。
男從巳左行十至寅,女從巳右行十至申,俱為十月受氣,氣足形圓,寅申乃男女所生於此也。
從寅左行三十至未,未謂小吉,男行年所至也;從申右行二十至丑,丑謂大吉,女行年所至也。
然乃許男婚而女娉矣。
如是永久焉,則元氣無所復,一精一氣無所散,故致長生也。
夫天地元氣既起於子之位,屬水,水之卦為坎,主北方恆,岳冀州之分野,人之元氣亦同於天地,在人之身生於腎也。
人之元氣,得自然寂靜之妙,抱清虛玄妙之體,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是謂眾妙之門,乃元氣玄妙之路也。
故玄妙曰神,神之靈者曰道,道生自然之體,故能長生。
生命之根,元氣是矣。
夫腎者神之室,神若無室,神乃不安,室若無神,人豈能健!室既固矣,乃神安居。
則變凡成聖,神自通靈。
神乃愛生而室不能固,致使神不得安居,室屋於是空廢,遂投於死地矣。
若人自以其妙於運動,勤於修進,令內清外靜,絕諸染污,則大壯營室,神魂安居。
神之與祇,恆為營衛,身之與神,兩相愛護,所謂身得道,神亦得道;身得仙,神亦得仙。
身神相須,窮於無窮也。
夫元氣者,乃生氣之源,則腎間動氣是也。
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聖人喻引樹為證也。
此氣是人之根本,根本若絕,則臟腑筋脈如枝葉,根朽枝枯,亦以明矣。
問:何謂腎間動氣?答曰:右腎謂之命門,命門之氣,動出其間,間由中也,動由生也,乃元氣之系也,精神之捨也。
以命門有真一精一之神,善能固守,守禦之至,邪氣不得妄入,故名守邪之神矣。
若不守邪,邪遂得入,入即人當死也。
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氣屬一陽一,一陽一為榮,以血脈屬一陰一,一陰一為衛,榮衛常流,所以常生也。
亦曰榮衛,榮衛即榮華氣脈,如樹木芳榮也。
榮衛臟腑,愛護神氣,得以經營,保於生路。
又云: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晝行於身,夜行於藏,一百刻五十週,至平旦大會,兩手寸關尺,一陰一陽一相貫常流,如循其環,終始不絕。
絕則人死,流即人生,故當運用調理,愛惜保重,使榮衛週流,神氣不竭,可與天地同壽矣。
夫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一人 倫,長養萬物,人亦法之,號為三焦三丹田,以養身形,以生神氣。
有三位而無正藏,寄在一身,主司三務。
上焦法天元,號上丹田也,其分野自胃口之上,心下鬲已上至泥丸,上丹田之位受天元一陽一氣,治於亶中,亶中穴在胸,主一溫一 於皮膚肌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中焦法地元,號中丹田也,其分野自心下鬲至臍,中丹田之位受地元一陰一氣,治於胃管,胃管穴在心下,主腐谷熟水,變化胃中水谷之味,出血以營臟腑身形,如地氣之蒸焉;下焦法水元,號下丹田也。
其分野自臍中下膀胱囊及漏泉,下丹田之位受水元一陽一氣,治於氣海在臍下一寸,府於氣街者,氣之道路也。
三焦都是行氣之主,故府於氣街,街,乃四通八達之大道也。
下焦主運行氣血,流通經脈,聚神集一精一,動靜一陰一陽一,如水流就濕濕即源,濕言水行赴下也,澆注以時,雲氣上騰,降而雨焉。
《仙經》云:我命在我,保一精一受氣,壽無極也。
又云:無勞爾形,無搖爾一精一,歸心靜默,可以長生。
生命之根本,決在此道,雖能呼吸導引,修福修業,一習一 學萬法,得服大藥,而不知元氣之道者,如樹但有繁枝茂葉,而無根荄,豈能久活耶?若以長夜聲色之樂,嗜欲之歡,非不厚矣,卒逢夭逝之悲,永捐泉垅之痛,是則為薄亦已甚矣。
若以積年終日,勤苦修煉,受延齡之方,依玉經之法,遵火食之禁,知元氣之旨,拘魂制魄,留胎止一精一,此非不薄矣,卒逢長久之壽,永住雲霄之境,是則為厚亦已甚矣。
故性命之限,誠有極也,嗜欲之情,固無窮也,以有極之性命,逐無窮之嗜欲,亦自斃之甚矣。
夫土能濁河,不能濁海,風能拔樹,不能拔山,嗜欲之能亂小人,不能動君子,夫何故哉?君子乃處士也,小人乃遊子也,須知性分有極,生涯難保,若不示之以樞機,傳之以要道,宣之以心隨,授之以一精一華,則片言曠代,一經皓首,不可得聞道矣。
夫道者何所謂焉?道即元氣也。
元氣者,命卒也。
命卒者,惟中之術也。
以存道為法,化一精一為妙,使氣流行,運無阻滯。
是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若知玄之又玄,男女同修,夫婦俱仙,斯謂妙道。
《仙經》云:一一陰一一一陽一謂之道,三元二合謂之丹,溯流補腦謂之還,一精一化為氣謂之轉。
一轉一易一益,每轉延一紀之壽,九轉延一百八歲。
西王母云:呼吸太和,保守自然,先榮其氣,氣為生源。
所為易益之道,益者益一精一也,易者易形也。
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離死厄。
行此道者,謂常思靈寶。
靈者神也,寶者一精一也。
但常愛氣惜一精一,握固閉口,吞氣吞液,液化為一精一,一精一化為氣,氣化為神,神復化為液,液復化為一精一,一精一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神,如是七返七還,九轉九易,既益一精一矣,即易形焉。
此易非是其死,乃是生易其形,變老為少,變少為童,變童為嬰兒,變嬰兒為赤子,即為真一人矣。
至此道成,謂之胎息。
修行不倦,神一精一充溢,元氣壯實,腦既已凝,骨亦換矣。
《仙經》云:一陰一陽一之道,一精一液為寶,謹而守之,後天而老。
又云:子欲長生,當由所生之門,游處得中,進退得所,動靜以法,去留以度,可延命而愈疾矣。
又云:以金理金,是謂真金;以人理人,是謂真一人;人常失道,非道失人。
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要常養神,勿失生道,長使道與生相保,神與生相守,則形神俱久矣。
王母云:夫人理氣,如龍理水。
氣歸自然,神歸虛無,一精一歸泥丸。
水出高源,上入天河,下入黃泉,橫流百川,終歸四海。
氣之與水,循環天地,流注人身,輪轉無窮,運行無極,人能治之,與天地齊其經,日月同其明矣。
《古詵記》云:人之元氣,乃神魂之餚饌,故曰子丹進餚饌正黃。
是以神服元氣,形食五味,氣清即神爽,氣濁即神玻故常謂勻修煉氣,常令氣清,所謂煉神煉魂,卻鬼制魄,使形神俱安。
夫魂降於天謂之神,魄本於地謂之鬼,鬼即屬一陰一,神即屬一陽一,所以煉魂神,服元氣,千萬不死,身得升天;食五味,祝一婬一鬼,千萬皆死,形沒於地。
夫魂飛於天,魄沉於泉,水火分解,各歸本元,生則同體,死則相懸,飛沉各異,稟之自然。
何哉?如一條之木,以火燔之,煙即飛上,灰即下沉,亦是自然而然也。
《九皇上經》曰:始青之下月與日,兩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彈丸黃如橘,中有佳味甜如蜜,子能得之慎勿失。
注云:一交一 梨火棗,生在人一體 中,其大如彈丸,其黃如橘,其味甚甜,其甜如蜜,不遠不近,在於心室。
心室者,神之捨,氣之宅,一精一之主,魂之魄。
玉池者,口中舌上所出之液,液與神氣一合,謂兩半合一也。
《太清誥》云:許遠遊與王羲之書曰,夫一交一 黎火棗者,是飛騰之藥也。
君侯能剪除荊棘,去人我,泯是非,則二樹生君心中矣,亦能葉茂枝繁,開花結實,君若得食一枝,可以運景萬里。
此則一陰一丹矣。
但能養精神,調元氣,吞津液,液一精一內固,乃生榮華,喻樹根壯葉茂,開花結實,胞孕佳味,異殊常品。
心中種種,乃形神也。
一陰一陽一乃日月雨澤,善風和露,潤沃溉灌也。
氣運息調,榮枝葉也。
性清心悅,開花也。
固一精一留胎,結實也。
津液流暢,佳味甜也。
古仙誓重,傳付於口,今以翰墨宣授,宜付奇人矣。
道林云:此道亦謂玉醴金漿法。
玉醴金漿,乃是服煉口中津液也。
一曰一精一;二曰淚;三曰唾;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
人之一身,有此六液,同一元氣,而分配五臟六腑、九竅四肢也。
知術者,常能歲終不洩,所謂數一交一 而不失出,便作獨臥之仙人也。
常能終日不唾,恆含而咽之,令人一精一氣常存,津液常留,面目有光。
《老子節解》云:唾者,溢為醴泉聚,流為華池府,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漱而咽之,溉藏潤身,通宣百脈,化養萬神,支節毛髮,堅固長春,此所謂內金漿也,可以養神明,補元氣矣。
若乃清玉為醴,煉金為漿,化其本體,柔而不剛,色瑩冰雪,氣奪馨香,飲之一杯,壽與天長,此所謂外金漿也。
可以固形體,堅臟腑矣。
又常使身不妄出汗,汗是神之信,元調而運動微汗者,適致也,乃勿沖冷風。
若極勞形,盜失一精一汗者,雨脈霂不止,大困神形,固當緩形徐行,勞而不極,坐臥勿及疲倦。
行立坐臥,常能消息從容,導引按摩消息,令人起立輕健,意思暢逸。
又常伺候大小二事,無使強關抑忍,又勿使失度,或澀或寒或滑多,皆傷氣害生,為禍甚速。
此所謂知進退存亡,聖人之道也。
夫聖凡所共寶貴者,命也;賢愚所共愛惜者,身也。
是故聖人以道德、仁義、謙慈、恭儉、天文、人事、預垂瑞兆以示君子也;禮樂、征伐、法律、刑典、鬼神、卜筮、夢覺、警象以示小人也。
夫養生之要,先誡其外,後慎其內,內外寂靜,此謂善入無為也。
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
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
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矣。
夫術數者,莫過修神,淘煉真氣,使年延疾愈;外禳邪惡,清淨心身,使禍害不幹。
《道德論》曰:大中之象,莫高乎道德,次莫大乎神明,次莫廣乎太和,次莫崇乎天地,次莫著乎一陰一陽一,次莫明乎聖功。
夫道德可道不可原,神明可生不可伸,太和可體不可化,天可行不可宣,一陰一陽一可用不可得,聖功可觀不可言。
是知可道非自然也,可明非素真也。
夫修無為入真道者,先須保道氣於體中,息元氣於藏內,然後輔之以藥物,助之以百行,則能內愈萬病,外安萬神,內氣歸元,外邪自卻。
卻災害於外,神道德於內,內外相濟,保守身命,豈不善乎?
《老子》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又云: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又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以身觀身,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夫何?故教天子則為事法天,教諸侯則以政理國,教用兵則不敢為主,教利器則不可示人,教處世則和光同塵,教出家則道與俗反,教養性則谷神不死,教體命則善壽不亡,教修身則全神具氣,教修心則虛心守道,教見前則常善救物,教冥報則神不傷人,所謂事少理長,由人備授。
其得也者,則骨節堅強,顏色悅澤,老而還少,不衰不朽,長存世間,長生久視,寒一溫一 風濕不能傷,鬼神一精一魅不敢犯,五兵百蟲不敢害,憂悲喜怒不為累。
常以六經訓俗,方士授術,此其真得道要矣。
真一人云:聖人知元氣起於子,生於腎,胞於巳,胎於午,故存於心,息於火,養於未土,生於申金,沐浴於酉,冠帶於戌土,官榮於亥,帝王於子水,衰於土丑,病於木寅,死於震卯,墓於巽辰。
墓即葬也,葬者藏也、歸者,終也。
元氣,元始於水,歸終於風,藏風於土,是謂歸魂巽即風也,辰即土也,水之所流,歸於辰也,故雲地缺於東南,水流於巽戶。
《列子》云:海之表有大壑焉,號為尾閭,是大水洩去之所。
人之元氣,亦有尾閭之壑,故象於水焉。
是知土藏其風,風藏其土,土藏其水,水藏其土,土藏其火,火藏其土火所以墓在戌土,水所以墓在辰土也,土藏其木,木藏其土,土藏其金,金藏其土,木所以墓在未土,金所以墓在丑土,土能藏木、金、水、火,而土自亦歸於土,故墓亦在辰土,是謂還元返本、歸根覆命之道。
《老子》云: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是謂知常道之理,會可道之事,即知明白之路,達坦平之涯。
故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謂公道。
盜之公道,盜之天地,萬物無不通容。
《一陰一符經》云: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真一人云:知此道者,即識真水真火、真鉛真汞、真龍真虎、真牙真車、真金真石、真木真土、真丹真藥、真神真氣、真物真一精一、真客真主,既皆認得其真,然乃依師用師,依道用道,依術用術,依法用法,修之煉之,淘之汰之,研之一精一之,調之一習一 之,仙人所以目八字妙門,一元真法,謂之「虛心實腹,饑氣渴津」八字是也。
訣云:常能虛寂一心,善亦不貯,豈況一塵穢惡!所謂靜心守一,除欲止亂,眾垢除,萬事畢,恆使腹中飽實,所謂腹中無滓穢,但有真一精一元氣,淘汰修煉不輟,自然開花結實矣。
饑即吞氣,渴即咽津,不饑不渴即調一習一 ,使週流通暢,不滯不隔,蠢蠢陶陶,滔滔樂樂,不知天地大小,不知日月回轉,可以八百一十年為一大運耳。
夫修煉法者,言調和神氣,使週流不竭絕於腎。
腎乃命門,故曰命術也。
神氣不竭,則身形長生,煉骨化形,游於帝庭,位為真一人,以養元氣,男女俱存。
《經頌》云:道以一精一為寶,寶持宜密秘,施人則生人,留己則生己,生己永度世,名籍存仙位,人生則陷身,身退功成遂。
結嬰尚未可,何況空廢棄,棄捐不覺多,衰老而命墜。
天地有一陰一陽一,元氣人所貴,貴之合於道,但當慎無貴。
夫能養其元,綿綿服其氣,轉轉還其一精一,沖融妙其粹。
夫能服元氣者,不可與餌一葉一花、一草一木、靈芝金石之一精一滯,砂礫之滓穢,同日同年而語哉6老子》云:一精一者,血脈之川源,守骨之靈神,故重之以為寶;氣者,肌肉之雲氣,固形之真物,故重之以為生。
人之一身,法像一國,神為君,一精一為臣,氣為民。
民有德,可為尊,君有道,可以永久有天下。
是以能養氣有功,可化為一精一;養一精一有德,可化為神;養神有道,可化為一身,永久有其生。
《三一訣》云:修煉元氣真神,三一存至者,即一精一化為神,神化為嬰兒,嬰兒化為真一人,真一人化為赤子。
赤子乃真一也,一乃帝君也,能統一身,主三萬六千神。
帝若在身,三萬六千神無不在也,故能舉其身游帝庭。
《天老十干經》云:食氣之道,氣為至寶,一歲至肌膚充榮,二歲至機關和良,三歲至骨節堅強,四歲至髓腦填塞填塞,滿塞也。
天有四時,氣應四歲,食氣守一,功備四年,則神與形通。
形能通神,如日明焉,不視而見形,不聽而聞聲,不行而能至,不見而知之,所謂形一神千,得稱為仙,形一神萬,得稱嬰兒,形一神萬八千,得稱真一人,形一神三萬六千,得稱赤子,即真一帝君矣。
與日月長生,天地齊齡,道之成矣。
夫元氣有一,用則有二,用一陽一氣則能飛行自在,朝太清而游五嶽;用一陰一氣即能住世長壽,適太一陽一而游洞穴。
是謂元氣一性,一陰一陽一二體,一能生二,二能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若不得元氣,分一陰一陽一之用,即萬物無由得生化成長。
故神無元氣即不靈,道無元氣即不生,元氣無一陰一陽一即不形。
形須有氣,氣須有一陰一陽一,一陰一陽一須有一精一,一精一須有神,神須有道,道須有術,術須有法,法須有心,心須有一,一須有真,真須有至,至無至虛,至清至淨,至妙至明。
至至相續,親親相授,授須其人,非道勿與。
人能學道,是謂真學,學諸外事,是謂一婬一學,亦謂邪道。
夫學道謂之內學,內學則身內心之事,名三丹田三元氣。
一丹三神,一氣分六氣,一陽一則終九,一陰一則終六,一陽一九百六,天地之極,亦人之極,至此謂之還元返本。
夫雲極者,元氣內藏,盡無出入之息,兼為有竅作出入息處,亦皆並無出入之息,此名得道,謂之至無也。
《真經》曰:修煉元氣,至無出入息,是落籍逃丁之士,不為太一陰一所管,三官不錄,萬靈潛衛矣。
夫稱混元者,氣也。
週天之物,名之混元。
混元之氣者,本由風也。
風力最大,能載持天地三才五行,天地三才五行,不能大其風,風氣俱同一體,而能開花拆柳,結實成果,莫不由其四氣八風也。
夫修心是三一之根,煉氣是榮道之樹,有心有氣,如留樹留根。
根即心也,存心即存氣,存氣即存一。
一即道也,存道即總存三萬六千神,而總息萬機。
總息萬機,即無不為,而無不為,即至丹見矣。
服至丹者,與天地齊年。
何謂至丹?至丹即丹田真神,真一帝君存身為主,眾神存體,元氣不散,意絕一婬一蕩,氣遵稟其神,禁束其故氣,至無出入之息,能胎息者,命無傾矣。
謂形留氣住,神運自然。
羅公遠《三岑歌》云:「樹衰培土,一陽一衰氣補,含育元氣,慎莫失度。」
注云:無情莫若木,木至衰朽,即塵土培之,尚得再榮。
又見以嫩枝接續老樹,亦得長生,卻為芳嫩。
用意推理,一陽一衰氣補,固亦宜爾。
衰一陽一以元氣補而不失,取其元氣津液返於身中,即顏復童矣。
何況純全正氣未散,元和純一,遇之修煉,其功百倍!筆學道切忌自己元氣流奔也。
真一人云:夫修煉常須去鼻孔中毛,宣降五臟六腑谷滓穢濁,洗漱口齒,沐浴身體,誡過分酒,忌非適色。
遇飲食先捧獻明堂前,心存祭祀三丹田、九一帝真、三萬六千神君。
恆一其意,專調和神氣,本末來去,常令息勻,如此堅守,一精一氣得固,即學節氣。
節氣時先閉口,默察外息從鼻中入,以意預料入息三分,而節其一分令住,入訖,即料出息三分,而節其一分,凡出入各節一分,如此不得斷絕。
夫節氣之妙,要自己意中與鼻相共一則節之,其氣乃便自止,驚氣之出入,人不節之,其氣乃亦自專出入,若解節之,即不敢自專出入,是謂節之由人不由氣也。
夫氣與神,復以道為主,道由心,心由意,即知意為道主,意亦可謂之神也。
大約神使其氣,以意為妙,鼻失出口,亦勞閉之,舌柱齒,覺小悶,悶即微微放之,三分留一,卻復閉之。
如上所說,當節氣令耳無聞、目無見、心無思,週而復始調一習一 之。
氣未調和,常放少許出,意度氣和,即如法節之。
若意能一日節之,然如常息者,其氣即永固,不假放節,但勤用功,即氣自永息,不從口鼻出入,一一自然從皮膚毛孔流散,如風雲在山澤天地,自然自在。
《仙經》云:元氣調伏,常常服之,不絕不竭,自不從口鼻出。
修煉百日已來,耳目自然不聞見也。
修煉之人,切不得亂食。
凡味即令元氣奔突,又不能清淨其心。
不依教法,唯貪財色,嗜欲妒嫉,恣食辛穢,懷毒抱惡,不敬仙法,但務偷竊,違負背逆為凶者,三官書過,北一陰一召魂,未死之間,精神亡失,忘前忘後,如■如癡,醉亂昏迷,橫遭殃禍,延於九祖,形謝九泉,此蓋失道,負神明矣。
真一人曰:夫道者,無義而無恩。
子不見《一陰一符經》雲,天之無恩而大恩生,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故天與道,不私於人,乃萬物而言恩,人與萬物自有感仰之心,歸恩於天道,不恃其功,至公至私,與物不懷其曲直,洪纖一體,貴賤同途,棄愛惜於坦然,絕去留於用意,是以順天時者見生,逆天意者見殺。
殺非以私,生非以公,但隨人物逆順,自然而致其生殺也,故曰無義而無恩。
夫道可及者,雖仇讎而必化;道不可及者,雖父母而終不可言。
蓋夙分有無,一一出於天籍,且非一夕一朝而得偶會。
生所化者曰死,死所化者曰生,生死之根,反覆為常。
蓋善於生者,不為死之行;不善於生者,為死之行。
得死之行為其死,為生之行得其生。
故得生者,莫不由於氣,氣所以能化於生則生;化於死則死。
故曰禽之制在氣者,唯以氣感,不以力為。
氣感自於虛無,而能制於萬有,至於天地日月、星宿雲雷,並賴氣之所轉運,使不失墜一落 。
巍巍乎,蕩蕩乎,無始終,安其所動,樂其所靜,是謂道氣自然。
若以身之禽制在氣者,實由乎心,不能禽制者,亦心也。
夫居於塵世,唯利與名,於中能不諂不偷,無賊無害,於物不傷和氣,每懷亭育之心,斯近仁焉。
不貪不爭,無是無非,斯亦近乎道焉。
非內非外,寶而持之,自有一陰一靈書其福佑,災害遠去,禍橫難侵,自感上天下察,益算延齡,大道之元,茲為始也。
夫惠及人物曰恩,侵毀人物曰害,行恩則福生,行害則禍至。
莫忌對鏡求象,從感生疑,罔類之中,狂癡之鬼,亂則難寧六寸,傾動百神,斯須之間,本則亡矣,誠深誡之元氣有六寸,內三寸,外三寸。
人能保一寸,延三十年壽。
若保固六寸,則萬神備體,自然永保長生。
失一寸,減三十年之壽。
《元氣訣》云:天地自傾,我命自然。
黃帝求玄珠,使離婁不獲,罔象乃獲者,玄珠氣也,離婁目,罔象心也。
元無者,道體虛無自然,乃無為也。
無為者,乃心不動也。
不動也者,內心不起,外境不入,內外安靜,則神定氣和,神定氣和,則元氣自至,元氣自至,則五臟通潤,五臟通潤,則百脈流行,百脈流行,則津液上應,而不思五味飢渴,永絕三田,道成則體滿藏實,童顏長春矣。
夫元氣修煉,氣化為血,血化為髓,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脈,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發,九年易形,從此延數萬歲,名曰仙人。
九年是煉氣為形,名曰真一人。
又煉形為氣,氣煉為神,名曰至人。
《仙經》云:神常愛人,人不愛神。
神常愛者,籍身以養靈也。
人若造凶作惡,即陷壞身,身既毀敗,神乃去人,神去人死,得不驚哉!所謂不知常,妄作凶也。
黃帝求道於皇人,皇人問所得者,凡一千二百事,乃謂曰:子所得皆末事也。
又曰:子欲長生,三一當明。
夫三一者,乃上皇黃菉之首篇也,能知之者,萬禍不幹。
夫長生之術,莫過乎服元氣,胎息內固,靈液金丹之上藥,所以禽蟲蟄藏,以不食而全,蓋是息待其元氣也。
節氣功成,即學嚥氣,但合口作意,微力如嚥食一般。
咽液嚥氣,皆如嚥食,存想入腎入命門穴,循脊流上溯入腦宮,又溉臍下至五星。
五臟相逢,內外相應,各各有元氣管系連帶,若論元氣流行,無處不到。
若一身內外疾病之處,以意存金、木、水、火、土五色,相刻相生,以意注之,無不立愈。
又有妙訣,雖雲呵、呬、呼、吹、噓、唏一六之氣,不及冷、暖二氣以愈百玻夫節氣從容稍久,含氣候暖而咽之,謂之暖氣,可愈虛冷;若才節氣,氣滿便咽,謂之冷氣,可愈虛熱。
臨時皆以意度而行。
又或有病,但以呵呵十至三十,知其應驗,酒毒、食毒俱從呵氣並出。
若人能專心服元氣,更須專念於一,存而祝之,可與日月同明矣。
夫天得一以清,天既泥丸,有雙田宮、紫宮,亦曰腦宮。
宮有三焉,丹田、洞房、明堂,乃上三一神所居也。
其名赤子、帝卿、元先,常存念之,即耳聰目明,鼻通腦實矣。
地得一以寧,地即臍中氣海,亦有丹田、洞房、明堂三宮,下三一神所居也,其名嬰兒、元一陽一、谷玄,存念之永久,即口不乏津,腹實心寂,不亂不惑,自通神靈矣。
神得一以靈,即心主於神,心為帝王,主神氣變化,感應從心,非有非無,非空非色,從粗入細,從凡入聖,心為絳宮,亦有丹田、洞房、明堂三宮,三一神所居也,其名真一人、子丹、光堅,存念不絕,即帝一不離身心,身心安寧,遇白刃來逼,但當念一,一來救人,必得免難,道不虛言。
其三丹田,其神九人,皆身長三寸,並衣硃衣、硃冠幘、硃履,坐金床 玉榻,機桉金爐,常依形象存而念之一雲男即一神,長九分,女長六分,其兩存注之。
夫元命者,元氣也。
有身之命,非氣不生,以道固其元,以術固其命,即身形神氣永長存矣。
我命之神,即三丹田之三一神也。
其形影一精一光氣色,凡三萬六千神,皆臣於帝一。
一分二,謂一陽一氣化為元龍,一陰一氣化為玉女。
訣云:氣之所在,神隨所生,神在氣即還,神去氣即散。
若能存念其神,以守元氣,氣亦成神,神亦成氣。
修之至此,氣合則為影一精一光氣色,氣散則為雲霧風雨。
出即為亂,入即為真,上結三元,下結萬物,靜用為我身,動用為我神。
形神感應,在乎運用;神氣變化,在乎存念。
《三元經》云:上元神名曰元,中元神名還丹,下元神名子安,亦須如三一九神,專存念之。
凡出入行住坐起,所遇皆然,一精一意專念,玄之又玄,道之極秘矣。
分類:道教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