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洪範》響用五福,其一曰壽。延命至於期頤,皇天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

雲笈七簽

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

◎神仙可學論

《洪範》響用五福,其一曰壽。

延命至於期頤,皇天猶以為景福之最,況神仙度世永無窮乎!然則長生大慶,無等倫以儔擬,當代之人,忽而不尚,何哉?嘗試論之,中智已下,逮於庶民,與飛走蛸翹同。

其自生自死,昧識所不及,聞道則相與笑之。

中智已上,為名教所撿,區區於三綱五常不暇,聞道而若存若亡。

能挺然竦身,而不使常情汩沒,專以修煉為務者,千萬人中或一人而已。

又行之者密,得之者隱,故舉俗罕為其方。

悲夫!昔桑矯問於涓子曰:自古有死,復雲有仙,如之何?涓子曰:兩有耳。

夫言兩有者,為理無不存。

理無不存,則神仙可學也。

嵇公言:神仙,特受異氣,稟之自然,若積學所能致。

此未必盡其端矣。

有不因修學而致者,稟受異氣也;有必待學而後成者,功業充也;有學而不得者,初勤中惰,誠不終也。

三者各有其旨,不可以一貫推之。

人生天地之中,殊於眾類,明矣。

感則應,激則通。

所以耿恭援刀,平陸泉湧;李廣發天,伏石飲羽。

一精一誠在於斯須,擊猶土石,應若影響,況丹懇久著,真君豈不為之潛運乎?潛運則不死之階立致矣。

孰為真君?則太上也。

為神明宗極,獨在於窅冥之先,高居紫微之上,一陰一騭兆庶。

《詩》稱上帝臨汝,《書》曰,天監孔明,福善禍一婬一,不差毫末。

而迷悟之子,焉測其源?日用不知,背本向末。

故遠於仙道者有七焉,近於仙道亦有七焉。

當世之士,未能窺妙門,洞幽賾。

雷同以泯滅為真實,生成為假幻。

但所取者性,所為者形。

甘之死地,乃為常理。

殊不知乾坤為《易》之韞,乾坤毀則無以見《易》,形氣者為性之府,形氣敗,則性無所存。

性無所存,於我何有?遠於仙道一也。

其次,謂仙必有限,竟歸淪墜之弊。

彼昏於智察,則信誣誷。

詎知塊然之有,起自寥然之無。

積虛而生神,神用而孕氣。

氣凝而漸著,累著而成形。

形立神居,乃為人矣。

故任其流遁則死,反其宗源則仙。

所以招真以煉形,形清則合於氣;含道以煉氣,氣清則合於神。

體與道冥,謂之得道。

道固無極,仙豈有窮乎?舉世大迷,終於不悟。

遠於仙道二也。

其次,強以存亡為一體,謬以前識為悟真。

形骸以敗散為期,營魄以更生為用。

乃厭見有之質,惟謀將來之身。

安知入造化之洪爐。

任一陰一陽一之鼓鑄?遊魂遷革,別守他器。

神歸異族,識昧先形。

猶鳥化為魚,魚化為鳥,各從所適,兩不相通。

形變尚莫之知,何況死而再造?誠可哀者而人不哀。

遠於仙道三也。

其次,以軒冕為得意,功名為不朽,悅色<身除>聲,豐衣厚味,自謂封植為長策,貽後昆為遠圖。

焉知盛必衰,高必危,得必喪,成必虧。

守此用為深固,置清虛於度外。

肯以恬智一交一 養中和,率性通真為意乎?遠於仙道四也。

其次,強盛之時為情愛所役,斑白之後,有希生之心。

雖修學始萌,而傷殘未補。

靡蠲積一習一 之性,空務皮膚之好。

竊慕道之名,乖契真之實。

不除死籍,未載玄錄。

歲月荏苒,大期奄至。

及將殂謝,而怨咎神明。

遠於仙道五也。

其次,聞大丹可以羽化,服食可以延齡,遂汲汲於爐火,孜孜於草木,財屢空於八石,藥難效於三關。

不知金液待訣於靈人,芝英必資於道氣。

莫究其本,務之於末,竟無所就,謂古人欺我。

遠於仙道六也。

其次,身棲道流,心溺塵境,動違科禁,靜無修一習一 。

外招清淨之譽,內蓄奸回之謀。

人乃可欺,神不可誷。

遠於仙道七也。

若乃性耽玄虛,情寡嗜好。

不知榮華之可貴,非強力以自高;不見一婬一僻之可欲,非閒邪以自正。

體至仁,含至靜。

超跡塵滓,棲真物表,想道結襟,以無為為事。

近於仙道一也。

其次,希高敦古,克意尚行。

知榮華為浮寄,忽之而不顧;知聲色能伐性,捐之而不齲剪一陰一賊,樹一陰一德,懲忿欲,齊毀譽,處林嶺,修清真。

近於仙道二也。

其次,身居祿位之場,心游道德之鄉。

奉上以忠,臨下以義。

於己薄,於人厚。

仁慈恭和,弘施搏愛。

外混囂濁,內含澄清。

潛行密修,好生惡死。

近於仙道三也。

其次,蕭灑蓽門,樂貧甘賤。

抱經濟之器,泛若無;洞古今之學,曠若虛。

爵之不從,祿之不受。

確乎以方外為尚,恬乎以攝生為務。

近於仙道四也。

其次,稟明穎之姿,懷秀拔之節。

奮忘機之旅,當銳巧之師,所攻無敵,一載而勝。

然後靜以安身,和以保神,一精一以致真。

近於仙道五也。

其次,追悔既往,洗心自新。

雖失之於壯齒,冀收之於晚節。

以功補過,過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

轗軻不能移其操,喧嘩不能亂其情。

唯一精一惟微,積以誠著。

近於仙道六也。

其次,至忠至孝,至貞至廉。

案《真誥》之言,不待修學而自得。

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風溺水而復生。

伯夷、叔齊,曾參孝己,人見其沒,道之使存。

如此之流,鹹入仙格,謂之隱景潛化。

死而不忘,此例自然。

近於仙道七也。

放彼七遠,取此七近,謂之拔陷區,出溺塗,碎禍車,登福輿,始可與涉神仙之津矣。

於是識元命之所在,知正氣之所由。

虛凝澹泊怡其性,吐故納新和其神。

高虛保定之,良藥匡補之,使表裡兼濟,形神俱超。

雖未升騰,吾必謂之揮翼於丹霄之上矣。

夫道無為無形,有情有性。

故曰:人能思道,道亦思人。

道不負人,人負於道。

淵哉言乎!世情謂道體玄虛,則貴無而賤有;人資器質,則取有而遺無。

庸知有自無而生,無因有而明,有無混同,然後為至。

故空寂玄寥,大道無象之象也;兩儀三辰,大道有象之象也。

若但以虛極為妙,不應以吐納元氣,流一陰一陽一,生天地,運日月也。

故有以無為用,無以有為資。

是以覆載長存,真聖不滅。

故為生者,天地之大德也。

所以見宇宙之廣,萬物之殷,為吾存也。

若煙散灰滅,何異於天傾地淪?彼徒昭昭,非我所有。

故曰:死者,天人之荼毒。

孰能黜彼荼毒,拂衣絕塵,獨與道鄰?道豈遠乎?將斯至矣!

夫至虛韞妙,待感而靈。

猶金石含響,待擊而鳴。

故豁方寸以契虛,虛則靜。

憑至靜以積感,感則通。

通則宇宙泰定,天光發明。

形性相資,未始有極。

且人之稟形,模範天地。

五臟六腑,百關四肢,皆神明所居,各有主守。

存之則有,廢之則無。

有則生,無則死。

故去其死,取其生。

若乃諷《太帝之金書》,研《洞真之玉章》,集帝一於絳宮,列三元於紫房,吸二曜之華景,登七元之靈綱。

道備功全,則不必琅玕大還而高舉矣。

此皆自凡而為仙,自仙而為真。

真與道合,謂之神人。

神人能存能亡,能晦能光。

出化機之表,入太漠之鄉。

無心而朗鑒,無翼而翱翔。

嬉明霞之館,宴羽景之堂。

歡齊浩劫而無疆,壽同太虛而不可量。

此道布在金簡,安可輕宣其密奧哉?好學之士,宜啟玉檢,以探其秘焉。

又儒墨所宗,忠孝慈愛;仙家所尚,則慶及王侯,福薦祖考,祚流子孫。

其三者孰為大?於戲!迸初不得而詳,羲軒已來,廣成、赤松、令威、安期之徒,何代不有?遠則載於竹帛,近則接於見聞。

古今得者,皎皎如彼。

神仙可學,炳炳如此。

凡百君子,一胡一 不勉之哉!

----------------------------------------

◎道性論

天尊告善才言:善男子,我慾海空修一習一 因者,即是道性。

道性無生無滅。

無生滅故,即是海空。

海空之空,無因無果。

無因果故,以破煩惱。

以是因緣,名為修一習一 。

善才又言:如是所說,道性之性,無生無滅。

眾生道性,為悉共有各各有之。

若共者,一人得入海空藏時,一切眾生亦應俱入。

譬如怨讎,或千或百。

若一人可和千百,則千百亦和一人相怨。

道性亦爾,一人時和。

一切眾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

猶如虛空,一切眾生同共有之。

天尊告曰:善男子,深山有寶,名曰上勝,人若取之,則成富有。

眾生道性,亦復如是。

善才又言:如所說上勝寶者,是一是多?若一者,一人得已,則應有荊山空寶盡,雲何而言,一切眾生修持淨戒得入一乘海空智藏?若是多者,雲何而言是海空者,非一切法,眾生道性亦如是耶?天尊答曰:善男子,譬如一路,或大或小,一切眾生,悉於中行,無障礙故。

道性眾生,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寶珠,唯有一門,雖有人多,經游出入,曾無逼怎亦無人能破壞寶珠而繼持去。

道性眾生,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橋樑,隨諸行人,或重或輕,以是橋樑,無有增減。

眾生道性,亦復如是。

又譬如鹽味,置於諸物,乃至水中,皆悉鹹物。

物不名鹽,鹽不名物,乃至水中,亦復如是。

名字雖變,性不失偏。

五味之中,皆悉鹹味。

若有飲水,鹽味甚逼,實不見鹽於水中。

眾生道性,亦復如是。

維遍五道,長短異身,而道性常一不異。

----------------------------------------

◎三相論

《海空智藏經》云:三相者,所謂有相,非有相,非無相。

若照此相,則得入於智慧之源。

夫觀三相,舛越不同。

自有眾生,從有相觀,入至無相;自有眾生,從無相觀,入至有相;自有眾生,神意定然,非彼二相,而得觀見有無之相。

善男子,若有眾生,作人學人,常運其心,從有觀無,而樹意,言:我見萬物,今雖現有,必歸於無。

當知一切,儘是虛無,非有實事。

無湛然慧,無觀空慧,無應用慧。

當知此人,是為斷見,雖似智慧,而乖其宗。

善男子,若復有人,常運其心,從無觀有而樹意,言:即此世中,皆從無生,向本無此,而今有之,有何緣生,必因於無。

是知無中,皆悉有有。

以有有故,一切無無。

當知此人,是為狹見。

雖以智慧,而失其宗。

善男子,若復有人,常運其心,從非有非無中觀於有無而樹意,言:即世眾生,悉皆非有,亦復非無。

所以爾者,若言有者,則終歸無;若言無者,今見則有;若必爾者,則為不定。

不定業故,不得出生。

人天果報,當知六道,形有則有,形滅則無。

若作此觀,是謂成見,非謂智慧。

如此三見,失智慧本。

善男子,若復有人,觀於三者,作如此心曰:「我觀一切無,即是寂寞,不能生物。

豁然不動,不能感應。

善男子,譬如大山,善能興雲生雨,如此等從有出有,決定當知無無不出。

又復觀於即有形質。

即此形質,是有像有;離此形質,無處名有。

又復觀於非有非無。

善男子,譬如風聲,聲響遍徹。

如此等例,風質非無,質不可得。

若言實有,又非礙著。

響亦如是。

應知此例,非有非無。

若有學人作此觀者,亦皆失於智慧之本。

善男子,復有人觀於三相,作四種意,妙無妙有,粗無粗有。

明此四意,自然能見非有非無。

何謂妙無?即是道性。

以何因緣,道性之理,自為妙無,以淵寂故,以應感故。

若以住於淵寂之地,觀於諸有,則見無相;若以住於感應之地,觀於諸有,則見有相。

善男子,若言道性,命為無有中有應感;若言道性,令為有者而實寂泊。

以是當知道性之有,非世間有;道性之無,是謂妙無。

何等因緣?觀於妙有,即是應感。

法身之端,巖茂發起,超絕三有。

雖有其質,不同凡有。

以是因緣,謂為妙有。

善男子,以何因緣,觀於粗無?粗無即無,無感無應,空處寂漠,豁然而已,謂為粗無。

善男子,以何因緣,觀於粗有?若粗有者,即是質礙。

以礙著故,謂為粗有。

善男子,若能善知,遍此四意,分別體相,當知此人已得知非有非無。

以何因緣,而得知之?即尋道性義理得之。

若有學人,一習一 觀三相,了此四意,則為入於智慧寶城,游智慧室,坐智慧床 ,餐智慧食,是得智慧機相之本。

----------------------------------------

◎真相論

曜明真一人稽首問天尊曰:不審世間真相,為一相耶?天尊告言:曜明真士,今當問子,子之所見,為法見耶?曜明答曰:世間真相,有法見耶?有相見耶?天尊答曰:告言真相,世間本無差別,眾生所見,未能通達。

但觀其相,未能見法,是故分別。

世間真相,其相不同。

今以慧眼,觀世間相,即相是真。

能了真相,名為見法。

以是之故,不壞世間,而得真相。

曜明又曰:不壞世間而得真相,未審世間,何以為相?而言不壞,即是真相。

天尊曰:世間相者,即是無明,貪著愛見,瞋恚愚癡等諸煩惱,是世間相。

若人能知,煩惱性空,本無貪愛,無明永靜,無法可斷。

以是當知,不斷煩惱,而得真相。

無相無斷,無得無明,無法,無斷,無得,名斷煩惱。

無斷,名得真相。

以是當知,不斷煩惱,而得真相。

如向所說,是有二種:一者相見,二者法見。

法見之人,言得真相;相見之人,言得煩惱。

以是當知,法見之人,常得妙本,故得真相。

相見之人,常觀粗跡,故得煩惱。

若人能知煩惱性空,未曾有法,從跡觀本,名得法見。

----------------------------------------

◎一陰一陽一五行論

一陰一潛一陽一內,一陽一伏一陰一中。

一陰一得一陽一蒸,故能上升,一陽一得一陰一制,故能下降。

一陽一蒸一陰一以息氣,一陰一凝一陽一以澄一精一。

日月升降,乾坤一交一 泰,而萬化成焉。

一陰一陽一自少至老,而分為五行。

少一陽一成木,老一陽一成火。

少一陰一成金,老一陰一成水。

參而和之,而成夫婦。

火性炎蒸,木性勁直,金性堅剛,水性潤滋,土性和柔。

故木以發之,火以化之,水以滋之,土以和之,金以勁之,故得品物成焉。

五勝者,皆以生我為利,克彼為用。

利用相乘,故有成敗。

經云:「五行相剋,萬物悉可全。」

雲動靜者,終始之道,聚散者,化生之門也。

一陽一其動乎?一陰一其處乎?動以生之,靜以息之。

淳一陽一不生,淳一陰一不成。

一陰一陽一更用,晝夜相資。

晝日行一陽一,夜月行一陰一。

一陽一養於一陰一,一陰一發於一陽一,而明生焉。

一陽一和氣者,發於春,王於夏,收於秋,藏於冬。

九地之下反有一陽一,九天之上反有一陰一。

故十一月卦辭云:《復》見其天地之心乎?一陽一在下也。

一陽一伏地內,潛靜之時,故見天心。

其在人也,腎藏於一陽一,腦潛於一陰一。

及其老也,和氣不足,一陰一陽一將散,則一陽一上升,一陰一下降。

故腦熱而腎冷。

腎無一陽一氣,則腳無力;腦無一陰一氣,則眼目不明。

故一陰一陽一不一交一 ,萬物不成。

純一陽一亢極,則日月無光,草木以之焦枯。

純一陰一滯畜,則霖雨一婬一渼,水淹以之漂蕩。

故一陰一陽一相磨,天地相蕩。

震而為雷,擊而為電,鼓而為風,結而為雹,蒸而為雲霧,液而為雨露,凝而為霜雪。

和氣為民人,偏氣為禽一獸 ,雜氣為草木,煩氣為蟲魚。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