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先生諱弘景,丹一陽一人也。幼標異操,聰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

雲笈七簽

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

◎陶先生小傳 ──吳興謝瀹永明十年作

先生諱弘景,丹一陽一人也。

幼標異操,聰明多識,五經子史,皆悉詳究。

善書,得古今法。

不肯婚宦,以資營未立,且薄游下位,為宜都王侍讀。

年二十餘,便稍就服食,遵行道要,所得符文妙法,並是真一人遺跡。

於是業行漸進,乃拂衣止於茅山焉。

觀其神儀明秀,盼睞有光,形細長項,耳間矯矯,顯然異眾矣。

----------------------------------------

◎華一陽一隱居先生本起錄 ──從子翊字木羽撰

永明十年,太歲己卯,謝詹事瀹先從吳興還,聞先生已辭世入山,甚懷嗟賞。

於路中仍為前傳,雖未能究洽,而粗舉大綱,有似王右軍作《許先生傳》。

翊從叔隱居,先生諱弘景,字通明,丹一陽一人也。

宅在白楊巷南岡之東,宋初土斷,仍割秣陵縣西鄉之桐下裡,至今居之。

陶氏本冀州平一陽一人,帝堯陶唐之苗裔也。

堯治冀州平一陽一,故因居焉。

漢興,有陶捨為高祖右司馬,子青擢位至丞相。

十三世祖超,漢末渡一江一 ,始居丹一陽一。

七世祖浚,一交一 州刺史璜之弟,仕吳為鎮南將軍,封句容侯,食邑二千戶,與孫皓俱降晉,拜議郎散騎常侍、尚書。

六世祖謨,浚第三子,永嘉中為東海王越司馬,領屯軍隨王出許昌。

因敗,仍復過一江一 ,為大將軍王敦參軍。

敦為丞相,轉軍諮祭酒。

後隨敦南下,而情懼禍及,乃啟分屬籍,禁錮積年,晚起為車騎丞相參軍,不就。

昇平四年卒,始別葬白石山之嶺,贍湖北。

高祖毗有理識,器干高奇,以文被黜,不肯游宦,州郡辟命並不就,後板授南安正佐,亦不起,元興三年卒。

曾祖興公多才藝,叵營產殖,舉郡功曹,察孝廉,除廣晉縣令,義熙二年卒。

祖隆身長七尺五寸,美姿狀,有氣力,便鞍馬,善騎射,好學,讀書善寫,兼解藥性,常行拯救為務。

行參征南中郎軍事,侍從宋孝武伐逆有功,封晉安侯,除正佐,固辭。

顏峻恃一寵一 ,就求宅以益佛寺,弗與,因辭官。

見譖削爵,徙廣州,後被恩除南海酉平縣令,後監新會郡。

大明五年,卒於彼。

父諱貞寶,字國重,司徒建安王劉休仁闢為侍郎,遷南台侍御史,除一江一 夏孝昌相。

亦閒騎射,善稿隸書。

家貧,以寫經為業,一紙直價四十,書體以羊欣、蕭思話法。

深解藥術,博涉子史,好文章,美風儀,凡游從,與蕭思話、王釗、劉秉週旋,多為諸貴勝所賞遇。

元徽四年冬,銜使膚庭,通鄰國之好,甚得雅稱。

昇平元年還都,具撰遊歷記並詩數千字,及所造文章等,劉秉索看,仍值石頭事亡失,無復別本,不得傳世。

建元三年於縣亡,背喪還葬舊墓。

母東海郝夫人,諱智湛,一精一心佛法,及終,有異焉。

先是,貞寶攜家隨蕭之郢州,孝建二年,蕭亡。

其年九月,母覺有娠,仍夢見一小青龍,忽從身中出,直東向而升天,遂視之,不見尾。

既覺,密語比丘尼,云:弟子必當生男兒,應出非凡人,而恐無後。

尼問其故,以所夢答。

尼云:將出家?又答:審爾亦是所願。

時年二十五。

其冬,仍隨蕭部伍還都,住東府射堂前參佐廨中。

以孝建三年太歲丙申四月三十日甲戌夜半,先生誕焉。

是年乃閏三月,明日朔旦,便是夏至,母即沐浴而起,了無餘患。

先生四五歲便好書,今猶有六歲,時書已方幅成就。

九歲十歲讀《禮記》、《尚書》、《週易》、《春秋》雜書等,頗以屬文為意。

年十一,為司徒左長史王釗子昊博士。

十三,父貽宅席捲,隨吏部尚書劉秉之淮南郡。

十五歸都,寓憩中外徐胄捨,後仍立別宅,從此不復還舊廬。

十七乃冠,常隨劉秉尹之丹一陽一郡,得給帳下食,出入乘廄馬。

秉第二男俁,少知名,時為司徒祭酒。

俁雅好文籍,與先生日夜搜尋,未嘗不共味而食,同車而游。

俁與一江一 學,褚炫等俱為順帝四友,故最以才學得名。

俁作《宋德頌》,連珠七警,當世稱絕。

俁既亡後,文章皆零落,先生欲為纂集,竟不能得。

是歲升明元年冬,先生年二十二,隨劉丹一陽一入石頭城,就袁粲建事,先生與韓賁、糜淡同掌文檄,及事敗城潰,即得奔出。

俁及第侅為沙門以逃,為人所獲,建康獄死,人莫敢視。

先生躬自收殯瘞葬,查硎舊墓,營理都畢,自此棄世,尋山而止。

值宋齊之際,物情未安,既結劉宗,常懷憂惕。

父乃因紀僧真求事高帝於新亭,即蒙帳內驅使。

二年正月,沈攸之平,從還東府,公仍遣使侍弟五息絜、六息暠侍讀,兼助公間管記事。

先生時年二十三,除巴陵王侍郎。

明年,侍從高祖登極,還台住殿內,除太尉、豫章王侍郎。

先生云:革運之際,頗有微勤,何處不容三兩階級?遂不拜。

又明年,隨安成王出鎮石頭。

次歲夏,丁孝昌府君憂,上郢奉迎,冬,還都安厝。

世祖即位,以振武將軍起侍宜都王侍讀。

齊世侍讀任皆總知記室,手筆事選須有文才者。

先生於吉凶內外,儀禮表章,爰及箋疏啟牒,莫不絕眾,數王書、佐典書皆承授以為準格。

諸侍讀多有慚憚,頗致讒嫉,先生亦任之,不以介意。

年二十八服闋,召拜左衛殿中將軍,頗郁時望。

先生驚,亦不解所以,即告庾道敏,論諸屈滯,庾為面啟武帝,帝云:先帝昔親命此官,卿不知耶?其何辭之!庾告先生,先生喟然歎曰:昔不受豫章王侍郎,於今五年,翻為此職,驛馬非驥騄。

猶欲固辭。

庾切言之云:太元已來,此官皆用名家,裴松之從此轉員外郎。

但問人才,若官何所枉君,恐為爾誤我事。

庾子時正被委任總知諸王府事,先生不獲已而拜矣。

年二十九,清溪宮新成,帝宴樂之,先生拜表獻頌,又有伏曼容亦上賦。

於是敕遣中書省舍人劉系宣旨褒贊,並敕豫舊宮金石會。

於時上意欲刻此頌於石碑,王儉沮議而止。

時獻賦者五人,惟以先生為最,將欲遷擢,會母憂去職,尋授振武將軍,起特賜酒食省祿,隨宜都王赴京。

帝欲幸武進宮,先生復作頌,頌成而車駕事廢,不復得奏雲。

此頌體制爽絕,倍勝舊格。

三年還都,方除奉朝請,拜竟,怏怏。

與從兄書云:昔仕宦應以體中打斷,必期四十左右作尚書郎,出為浙東一好名縣,粗得山水,便投簪高邁。

宿昔之志,謂言指掌,今年三十六矣,方作奉朝請,此頭顱可知矣!不如早去,無自勞辱。

明年五月,遂拜表解職,求托巖林,青雲之志,於斯始矣!是歲永明十一年壬申歲也。

先生初隱,不欲辭省,出仍脫朝服,掛神虎門,鹿巾徑出東亭,已約語左右曰:勿令人知爾。

乃往與王晏語別,晏云:主上性至嚴治,不許人作高奇事,脫致忤旨,坐貽罪咎,便恐違卿此志,詎可作?先生嘿思良久,答云:余本徇志,非為名,若有此慮,奚為所宜?於是即不詣省,直上表陳誠。

詔賜帛十疋、燭二十鋌,又別敕月給上茯苓五斤、白蜜二鬥,以供服餌。

先生既遂命,理舳東下,眾賓並餞於征虜亭,舉酒揮袂,皆云:一江一 東比來未有此事,乃見今日爾!於是止於句容之句曲山。

先生云:此山是金壇洞宮,週回百五十里,名曰華一陽一之天,有三茅司命之府,故名曰茅山。

所以自稱華一陽一隱居,亦猶士安之玄晏,稚川之抱樸。

凡絓人間書疏,皆以此號代名。

先善稽古,訓詁七經,大義備解,而不好立義,異於先儒,議論惟著紙,不甚口談。

尤好五行一陰一陽一,風角氣候、太一遁甲、星歷算數、山川地裡、方國所產,及醫方香藥分劑,蟲鳥草木,考校名類,莫不該悉。

善隸書,不類常式,別作一家,骨體勁媚。

琴棋騎射,亦皆領括。

常言心中恆如明鏡,觸形遇物,不覺有滯礙。

為人少憂戚,無嫉競,淡哀樂,夷喜怒。

時有形於言跡者,雲皆是欲顯事厲物,了無歡慍於胸襟。

先生以甲子、乙丑、丙寅三年之中,就興世館主東一陽一孫游岳,咨稟道家符圖經法,雖相承皆是真本,而經歷模寫,意所未愜者,於是更博訪遠近以正之。

戊辰年始往茅山,便得楊許手書真跡,欣然感激。

至庚午年,又啟假東行浙越,處處尋求靈異。

至會稽大洪山,謁居士婁慧明,又到余姚太平山,謁居士杜京產;又到始寧跂山謁法師鍾義山;又到始豐天台山謁諸僧標,及諸處宿舊道士。

並得真一人遺跡十餘卷,遊歷山水二百餘日乃還。

爰及東一陽一長山、吳興天目山,於潛、臨海、安固諸名山,無不畢踐。

身本輕捷,登陟無艱。

瞻恤寒棲,拯救危急,救療疾恙,朝夕無倦。

其別有一陰一恩密惠,人莫得知之。

雖借人書,隨誤治定。

在人間制述甚多,了不存錄,謹條先生所撰記世道書,名目如左:

《學苑》十秩百卷此一書,先生常云:「群書舛雜,欲探一事,不可遍檢。」

乃鈔撰古今要用,以類相從,為一百五十條,名為《學苑》,比於《皇覽》,十倍該備。

近賜翊語:「吾無復此暇,汝可踵成之。

此書若畢,於學問手筆家,無復他尋之勞矣。」

《孝經》、《論語集注》並自立意共一秩十二卷,《三禮序》共一卷,並自注。

注《尚書》、《毛詩序》共一卷《左傳》已有劉實、賀道養注。

《易略例》即是《易序》,不假復注。

《老子內外集注》四卷並自立意。

《三國誌贊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語闕字》二卷依陸文更以意造《世語》所闕者。

《續臨川康王世說》二卷,《太公孫吳書略注》二卷,《古今州郡記》三卷,並造《西域圖》一張。

《帝王年歷》五卷起三皇至汲塚竹書為正,檢五十家書歷異同共撰之也。

《真儀集》三卷,《玉匱記》三卷說名山福地事。

《七曜新舊術》二卷,《占筮略要》一卷有十三法。

《風雨水旱饑疫占要》一卷有十法。

《算數藝術雜誌》一卷,《舉百事吉凶歷》一卷。

《本草經注》七卷,《肘後百一方》三卷增補葛氏。

《效驗施用藥方》五卷此二十四種並世用所撰目書,又作《相書序》《述異記序》,如此等並在集中。

《登真隱訣》三秩二十四卷,此一訣皆是修行上真道經要妙秘事,不以出世。

《真誥》一秩七卷此一誥並是晉興寧中眾真降授楊許手書遺跡。

顧居士已撰,多有漏謬,更詮次敘注之爾,不出外聞。

《夢記》一卷此一記先生自記所夢征想事,不以示人,《合丹藥諸法式節度》一卷,《集金丹藥白要方》一卷,《服雲母諸石藥消化三十六水法》一卷,《服草木雜藥法》一卷,《斷谷秘方》一卷,《靈方秘奧》一卷,《消除三一屍一諸要法》一卷,撰集《服氣導引法》一卷,集《人間諸卻災患法》一卷此九種,所撰集道書,自先生凡所撰集,皆卷多細書大卷,貪易提錄,若大書皆得數四,又有圖像雜記甚多,未得一二盡知盡見也。

又作渾天象,高三尺許,地居中央,天轉而地不動。

二十八宿度數,七曜行道,昏明中星,見伏早晚,以機轉之,悉與天相會。

雲此修道所須,非但史官家用。

又欲因流水作自然漏刻,使十二時輪轉循環,不須守視,而患山澗水易生苔垢,參差不定,是故未立。

先生形細,身長七尺二寸,腰止圍二尺六寸。

薄皮膚,露筋骨,青白色,長頭面,疏眉目,鼻小而平直,長額聳耳,左耳內輪有大黑志如豆,耳兩孔裡各有十餘大毛出外二三寸。

方頤禿鬢,露顙少鬚髮。

右肩上有一紫志如兩錢大,右股內有數十細黑子,多作七星形,起正方,如鐵槍腳。

眼中常見有異光象。

左右各類,未嘗言其狀。

聞人說,小來本神儀端潔,十五已上,彌為美茂,每出,路人多歎羨。

雖冬月行,常執扇自障。

年二十九時,於石頭城忽得病,不知人事,而不服藥,不飲食。

經七日,乃豁然自差,說多有所睹見事。

從此容色瘦瘁,言音亦跌宕闡緩,遂至今不得復常。

音響本清正,大小稱形,言詞率易無姿制。

行步舉動,翩翩輕利,顏儀和明不嚴毅,小大見之,皆樂悅附,而自令人畏服。

門徒胥附,承奉祗肅,有如宮庭。

小來與人有隔,數歲便不與人共甌箸飲食。

及長,游處宿息,常自然安置。

性不嘲調,世中戲謔,一切不為。

為人強一精一魂,夜行獨宿,無所疑畏,一生不識魘。

入山以來,巾褐未嘗離體。

----------------------------------------

◎梁茅山貞白先生傳 ──唐李渤撰

吳荊牧陶浚七代孫,名弘景,字通明,丹一陽一秣陵人也。

初娠,母夢日一精一在懷,並二天人降,手執香爐。

覺語左右曰:當孕男子非凡人,亦恐無後。

及生標異,幼而聰識,成而博達。

因讀《神仙傳》,便有乘雲馭龍之志。

年十七,與一江一 學、褚炫、劉俁為宋升明四友。

仕齊,歷數王侍讀,皆總記室,箋疏一精一麗,為時所重師法。

及清溪宮成,獻頌,宣旨褒贊,無慾刻石,王儉議異乃止。

年二十餘服道,後就興世館孫先生諮稟經法,一精一行道要,殆通幽洞微。

轉奉朝請,乃拜表解職,答詔優歎,賜與甚厚。

公卿祖之征虜亭,供帳甚盛,鹹雲自齊已來,未有斯事。

遂入茅山,又得楊許真書,遂登巖造靜,自稱華一陽一隱居,書疏亦如此代名。

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每聞其響,便欣然為樂。

至明帝,欲迎往蔣山,懇辭得止,然敕命餉賚,恆為煩劇。

乃造三層樓,先生居其上,弟子居中,接賓於其下,令一小豎傳度而已。

潛光隱曜,內修秘密,深誠所詣,遠屬霞人,可謂感而遂通者也。

身長七尺八寸,為性圓通謙謹,心如明鏡,遇物斯應。

少憂戚,無嫉競,滅喜怒,澹哀樂,或有形於言跡者,是顯事厲物。

深慕張良之為人,率任輕虛,飄飄然恆有雲間器。

其所修為,皆自得於心,非傍識能及。

尤長於銓正偽謬,地理歷算,文不空發,成即為體。

造渾天儀,轉之與天相會。

其纂《真誥》、《隱訣》,注《老子》等書二百餘卷。

至永元二年,深托嚮晦。

及梁武帝革命,議國號未定,先生乃引諸讖記,梁是應運之符。

又擇郊禪日,靈驗昭著,敕使入山,宣旨酬謝。

帝既早與之遊,自此之後,動靜必報。

先生既得秘訣,以為神丹可成,恆苦無藥,帝皆給之。

又手敕咨迓,先生畫兩牛,一牛散放於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籠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

帝笑曰:此人無所求,欲效曳尾龜,豈有可致之理?時有大事,無不前已奏陳,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以大通初獻刀二,一名善勝,二名成勝,為佳寶。

梁帝《金樓子》云:於隱士重陶貞白,士大夫重週弘正。

其於義理,一精一博無窮,亦一時名士也。

先生常作詩云:夷甫任散誕,平叔坐談空,不言朝一陽一殿,化作單于宮。

其時人事競談玄理,不一習一 武事,侯景之難,並如所言。

大同二年告化,時年八十五,顏色不變,屈伸如常,屋中有香氣,積日不散。

詔贈中散大夫謚曰貞白先生,仍遣舍人監護喪事馬樞《得道傳》云:「授蓬萊仙監。」

弟子數十人,唯王遠知、陸逸沖稱上足焉。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