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能隨風上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

雲笈七簽

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

◎太清導引養生經凡十二事

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能隨風上下,至高辛氏時猶存。

導引術云:導引除百病,延年益壽。

朝起布席東向為之,息極乃止。

不能息極,五通止。

此自當日日一習一 之,久久知益。

常以兩手叉頭上,挽至地,五吸五息,止脹氣。

又側臥,左肘肘地,極,掩左手腦,復以右手肘肘地,極,掩右手腦,五息止,引筋骨。

以兩手據右膝上,至腰胯,起頭,五息止,引腰氣。

右手據腰左膝、右手極上引,復以左手據腰右膝,左手極上引,皆五息止,引心腹氣。

左手據腰,右手極上引,復以右手據腰,左手極上引,五息止,引腹中氣。

叉手胸脅前,左右搖頭不息,自極止,引面耳,邪氣不復得入。

兩手支腰下,左右自搖,自極止,通血脈。

兩手相叉,極左右,引肩中氣。

兩手相叉,反於頭上,左右自調,引肺、肝中氣。

兩手叉胸前,左右極,引除皮膚中煩氣。

兩手相叉,左右舉肩,引皮膚氣。

正立,左右搖兩褷,引腳氣。

----------------------------------------

◎寧先生導引養生法跂蟆標鱉等氣法附

寧先生者,黃帝時人也。

為陶正,能積火自燒,而隨煙上下,衣裳不灼。

先生曰:夫欲導引行氣,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常心念一,以還丹田。

夫生人者丹,救人者還。

全則延年,丹去一屍一存乃夭。

所以導引者,令人肢體骨節中諸邪氣皆去,正氣存處。

有能一精一誠勤一習一 理行之,動作言語之間,晝夜行之,骨節堅強,以愈百玻若卒得中風,病碧,釐籥不隨,耳聾不聞,頭眩癲疾,咳逆上氣,腰脊苦痛,皆可按圖視像,於其疾所在,行氣導引,以意排除去之。

行氣者則可補於中,導引者則可治於四肢,自然之道。

但能勤行,與天地相保。

鮮發東向,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手掩兩耳,令發黑不白。

東向坐,不息再通,以兩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東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兩孔,治鼻宿息肉,愈。

東向坐,不息四通,琢齒無數;伏前側坐,不息六通,愈耳聾目眩。

還坐,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

抱兩膝,自企於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頭耳目咽鼻疾。

去枕,握固不息,企於地,不息九通,東首,令人氣,上下通徹。

鼻內氣,愈羸弱,不能從一陰一陽一法,大一陰一霧勿行之。

----------------------------------------

◎蝦蟆行氣法

正坐,自動搖臂,不息十二通,愈勞及水氣。

左右側臥,不息十二通,治痰飲不消。

右有飲病,右側臥;左有飲病,左側臥。

有不消者,以氣排之。

日初出、日中、日入時,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頭吸日一精一光,九咽之,益一精一百倍。

若入火,垂兩臂,不息,即不傷。

又法,面南方蹲踞,以兩手從膝中入,掌、足五指令內曲,利腰尻完,治淋遺溺愈。

箕踞,一交一 兩腳,手內並腳中,又叉兩手,極引之,愈寐中一精一氣不洩矣。

兩手一交一 義順下,自極,致肺氣,治暴氣咳。

舉右手,展左手,坐,以右腳上掩左腳,愈尻完痛。

舉手一交一 頸上,相握自極,治脅下痛。

舒左手,以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極;舒右手,以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極,皆治骨節酸疼。

掩兩腳,兩手指著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

若血久瘀,為之愈佳。

豎足五指,愈腰胸痛,不能反顧頸痛。

以右手從頭上來下,又挽下手,愈頸不能反顧視。

坐地,掩左手,以右手指搭肩挽之,傾側,愈腰膝及小便不通。

----------------------------------------

◎龜鱉等氣法

龜鱉行氣,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臥,微微鼻出內氣,愈塞不通。

反兩手據膝上,仰頭像鱉取氣,致元氣至丹田,治腰脊不知痛。

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氣上行,致泥丸腦中,令一陰一陽一從,數至不倦。

以左手急捉發,右手還項中,所謂血脈氣各流其根,閉巨一陽一之氣,使一陰一不溢,信明皆利一陰一陽一之道也。

正坐,以兩手一交一 背後,名曰帶縛,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虛贏。

坐地,以兩手一交一 叉,又其下,愈一陰一滿。

以兩手捉繩,轆轤倒懸,令腳反在其上,愈頭眩風癲。

以兩手牽,反著背上,挽繩自懸中,愈不專一精一,食不得下。

以一手上牽繩,下手自持腳,愈尻久痔。

坐地,直舒兩腳,以兩手叉挽兩足,自極,愈腸不能受食,吐逆。

東向坐,仰頭,不息,五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滿二七,咽,愈口乾苦。

雁行氣,低頭,倚臂,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留飲宿食,從下部出,息愈。

龍行氣,低頭下視,不息十二通,愈風疥惡瘡熱,不能入咽。

可候病者以向一陽一明仰臥,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足,低臂十二,不息十二通,愈腳足一溫一 痺不任行,腰脊痛。

以兩手著項相叉,治毒不愈,腹中大氣即吐之。

----------------------------------------

◎吸月一精一法

吸月一精一,凡月初出時、月中時、月入時,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頭吸月一精一八咽之,令一陰一氣長,婦人吸之,一陰一精一益盛,子道通。

凡入水,舉兩手臂,不息,沒。

面向北方,箕踞,以手挽足五指,愈伏兔痿、尻筋急。

箕踞,以兩手從曲腳入據地,曲腳加其手,舉尻,其可用行氣,愈淋瀝乳痛。

舉腳,一交一 叉項,以兩手據地,舉尻,持任息極,一交一 腳項上,愈腹中愁滿,去三蟲,利五臟。

蹲踞,以兩手舉足蹲極橫,治氣沖、腫痛、寒疾。

致腎氣法:蹲踞,以兩手舉足五指,低頭自極,則五臟氣總至,治耳不聞、目不明,久為之,則令人發白復黑。

----------------------------------------

◎彭祖導引法凡十事

彭祖者,殷大夫,歷夏至商,比年七百,常食桂得道。

導引法云:導引除百病,延年益壽要術也。

凡十節,五十息;五通,二百五十息。

欲為之,常於夜半至雞鳴,平旦為之。

禁飽食沐裕

一、凡解衣被,臥,伸腰,瞑少時,五息止,引腎氣,去痟渴,利一陰一陽一。

二、挽兩足指,五息止。

引腹中氣,去疝瘕,利九竅。

三、仰兩足指,五息止。

引腹脊痺、偏枯,令人耳聰。

四、兩足相向,五息止。

引心肺,去咳逆上氣。

五、踵內相向,五息止。

除五絡之氣,利腸胃,去邪氣。

六、掩左脛,屈右膝內厭之,五息止。

引肺氣,去風虛,令人目明。

七、張腳兩足指,五息止。

令人不轉筋。

八、仰臥,兩手牽膝置心上,五息止。

愈腰痛。

九、外轉兩足,十通止。

治諸勞。

十、解發東向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以手掩兩耳,以指掐兩脈邊五通,令人目明、發黑不白,治頭風。

----------------------------------------

◎王子喬導引法凡三十四事

王子喬八神導引法,延年益壽除百玻導引法曰:枕當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半,去身各三寸。

解衣披髮,正偃臥,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內氣,以口出之,各致其藏所,竟而復始。

欲休,先極之而止。

勿強長息,久一習一 乃自長矣。

氣之往來,勿令耳聞,鼻無知。

微而專之,長遂推之,伏兔股胻,以省為貴。

若存若亡,為之百動,腹鳴氣,有外聲,足則一溫一 ,成功之士何疾而已。

喉嚨如白銀環一,十重,系膺,下去得肺。

肺色白澤,前兩葉高,後兩葉卑。

心繫其下,上大下銳,大率赤如茄華未拆,倒懸著肺下也。

肝又系其下,色正青,如鳧翁頭也,六葉抱胃,前兩葉高,後四葉卑。

膽系其下,如綠綈囊。

脾在中央,亦抱胃,正黃如金鑠也。

腎如兩伏鼠,挾脊,直齊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絡之,白黑昭然。

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無污穢之患。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志,此名曰神捨。

神捨修則百脈調,邪病無所居矣。

小腸者,長九尺,法九州。

一雲九土。

小腸者長二丈四尺。

諸欲導引,虛者閉目,實者開目,以所苦行氣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來,度二百步所,卻坐,小嚥氣五六。

不差復如法引,以愈為效。

諸有所苦,正偃臥,被發如法,徐以口內氣填腹,自極,息欲絕,徐以鼻出氣數十所。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閉口一溫一 氣,咽之三十過,候腹中轉鳴乃止。

往來二百步,不愈復為之。

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

以口出氣,鼻內氣者,名曰補,閉口一溫一 氣咽之者,名曰瀉。

閉氣治諸病法,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腳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熱諸所不快,若中寒身熱,皆閉氣張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復為,至愈乃止。

一、平坐,生腰腳,兩臂覆手據地,口徐吐氣,以鼻內之,除胸中、肺中痛,嚥氣令一溫一 ,閉目也。

二、端坐,生腰,以鼻內氣,閉之,自前後搖頭各三十。

除頭虛空耗。

轉地,閉目搖之。

三、左脅側臥,以口吐氣,以鼻內之。

除積聚、心下不便。

四、端坐,生腰,徐以鼻內氣,以右手持鼻。

除目昏、淚若出,去鼻中息肉,耳聾亦除。

傷寒頭痛洗洗,皆當以汗出為度。

五、正偃臥,以口徐出氣,以鼻內之,除裡急。

飽食後小咽,嚥氣數十令一溫一 。

若氣寒者,使人乾嘔腹痛,從鼻內氣七十咽,即大填腹內。

六、右脅側臥,以鼻內氣,以口小吐氣數十,兩手相摩熱以摩腹,令其氣下出之,除脅皮膚痛。

七息止。

七、端坐,生腰,直上展兩臂,仰兩手掌,以鼻內氣,閉之自極,七息,名曰蜀王台。

除脅下積聚。

八、覆臥,去枕,立兩足,以鼻內氣四四所,復以鼻出之,極,令微氣入鼻中,勿令鼻知。

除身中熱背痛。

九、端坐,生腰,舉左手,仰其掌,卻右手,除兩臂背痛結氣。

十、端坐,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氣滿即吐,候氣皆通暢,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傾側,閉目,以鼻內氣,除頭風,自極,七息止。

十二、若腹中滿,飲食飽,坐,生腰,以鼻內氣數十,以便為故,不便復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十三、端坐,使兩手如張弓滿射。

可治四肢煩悶、背急,每日或時為之佳。

十四、端坐,生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胃寒食不變,則愈。

十五、端坐,生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瘀血、結氣等。

十六、兩手卻據,仰頭,自以鼻內氣,因而咽之數十。

除熱、身中傷死肌肉等。

十七、正偃臥,端展足臂,以鼻內氣,自極,七息,搖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週身痺、厥逆、嗽。

十八、偃臥,屈膝,令兩膝頭內向相對,手翻兩足,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除痺疼、熱痛、兩褷不隨。

十九、覺身體昏沈不通暢,即導引。

兩手抱頭,宛轉上下,名為開脅。

二十、踞伸右腳,兩手抱左膝頭,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難屈伸拜起,褷中痛。

一本雲,除風目晦耳聾。

二十一、踞伸左足,兩手抱右膝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難屈伸拜起褷中疼。

二十二、正偃臥,直兩足,兩手捻胞所在,令赤如油囊裡丹,除一陰一下濕,小便難頹,小骯重,不便。

腹中熱,但口出氣,鼻內之,數十,不須小嚥氣。

即腹中不熱者,七息已,一溫一 氣,咽之十所。

二十三、踞,兩手抱兩膝頭,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腰痺、背疼。

二十四、覆臥,傍視兩踵,生腰,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腳中弦痛、轉筋、腳酸疼。

二十五段闕。

二十六、偃臥,展兩褷兩手兩踵相向,亦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死肌不仁足褷寒。

二十七、偃臥,展兩手,兩褷、左膀一本作停字兩足踵,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胃中食若嘔。

二十八、踞,生腰,以兩手引兩踵,以鼻內氣,自極,七息,布兩膝頭,除痺,嘔逆。

二十九、偃臥,展兩腳,兩手,仰足指,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腹中弦急切痛。

三十、偃臥,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厥疾。

人腳錯踵,不拘拇指,依文用之。

三十一、偃臥,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內氣,自極,七息。

除週身痺。

三十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右視目,以鼻徐內氣,極而吐之,數十一止,所閉目,目上入。

三十三、病在心下若積聚,端坐,生腰,向日仰頭,徐以鼻內氣,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開目作。

三十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右視目,以鼻徐內氣而咽之,數十止。

----------------------------------------

◎導引雜說

《文選·一江一 賦》云:吸翠霞。

此謂導引服氣,稍與枕中相類,俱用之。

兩手相捉,細捩,如洗手法。

兩手相叉,翻覆向胸前,如挽三石弓力,左右同。

兩手相重,共按髀,徐徐捩身,以返捶背上十度,作拳向後築十度,大坐偏倚,如排山,如托千斤石,上下數度。

兩手抱頭,宛轉褷上。

兩手據地,縮身曲脊三度。

兩手相叉,以腳蹋中立地,反拗三舉,起立,以腳前後踏空,大坐,伸腳,以手勾腳指。

右導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與調氣相須,令血脈通,除百病,宜好將息,勿令至大汗,能通伏氣,行之甚佳。

又導引法在枕中卷,與此導引消息,並宜相參作之,大佳。

諸服氣要法並忌觸雜錄,如能服之,便成真一人。

忌一陰一寒雨霧熱等邪氣,不可輒服也。

危執閉破除此等日,亦不可服。

凡日午已後,夜半已前,名為死氣,不可服也。

唯酉時氣可服,為日近明淨,不為死氣,加可服耳。

凡服氣,取子午卯酉時服是也。

如冬月子時,氣不可服也,為寒;如夏月午時,氣不可服,為熱。

仍須以意消息,大略若是。

如腹中大冷,取近日氣及日午氣是。

如腹中大熱,服夜半氣及平旦氣。

如冬寒,即於一小淨室中生炭火暖之,服即腹中和,如夏極熱時,取月中氣服,即涼大冷。

每欲服氣,常取體中安隱,消息得所。

如安隱時,不住消息耳。

消息住,先舒手展足,按捺支節,舉腳跟向上,左右展足,長出氣三兩度,心念病處,隨氣出,病遂盡矣。

如服氣之時胸中悶,微微細吐之,悶定則掩口,勿盡,盡則復吸入,凡服氣,入及出吐,皆須微微,吹綿不動,是其常候也。

如入氣太急,勿令自耳聞,則驚五神,招其損也。

如出氣太急,令自耳聞,亦然。

如後腹內熱及時節熱,出入氣太急,轉轉增熱則盛也。

如服冷及時寒,出入太急,令自耳聞,亦增冷甚也。

初入氣之時,善將息,以飽為度。

若飽後,即左右拓,更開托,左右捩及蹴空各三度,然後咳嗽耳。

拔發,摩面,轉腰,令四肢節、皮肉、骨髓、頭面貫徹,腹中即空。

如前服之取飽,更不須動作耳,自然安泰也。

----------------------------------------

◎神氣養形說

混元既分,天地得位。

人與萬物,各分一氣而成形。

動者稟乎天,靜者法乎地。

天地之間,最靈者人。

能養人之形者,唯氣與神。

神者,妙萬物而為言;氣者,借沖虛以為用。

至人之言,莫先乎氣;至人之用,莫妙乎神。

我先生得至人之道,見生死之機,常味於無味,用於無用,為於無為,事於無事。

知神氣可以留形,故守虛無以養神氣;知窈冥可以致信,故入窈冥而觀至一精一。

則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至人之不死,其猶谷神乎!先生曰:虛無之中,有物謂之神,窈冥之中,有物謂之氣。

氣者,結虛無以成妙。

故大洞真一人曰:三月內視,注心一神,則靈光化生,纏一綿 五臟,其理明矣!且氣者,神之母;神者,氣之子。

欲致其子,先修其母。

若神不受味於氣,則氣無以通靈。

子不求食於母,則母無以致和。

《道經》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東華玉書》云:「毋繁子長,流心安寧。」

此皆謂修真之要言也。

加以耳目者,神之戶。

《道經》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黃庭經》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積一精一所致和專仁。」

正謂此也。

後來學者,或納四時五芽之氣,或服引七宿二景之一精一,握固以象胎形,閉氣以為胎息,殊乖真一人之妙旨,蓋是古來之末事。

如此之徒,濁亂元氣,尤損於形神。

夫至人以心游於恬淡,飲漱於玄泉,胎息於無味,則神光內照,五氣生靈,自然有紫煙上浮,玉彩一交一 映。

敬傳先生之旨,化白為硃,積一精一成形,口銜靈芝,降於形中,是謂真仙之術,守中抱一,抱一勿失,與天地齊畢矣。

----------------------------------------

◎將攝保命篇

夫人稟二儀之氣,成四大之形,愚智貴賤則別,好養貪生不異。

貧迫者,力微而不達;富貴者,侮傲而難持;性愚者,未悟於全生;識智者,或先於名利;自非至真之士,何能保養生之理哉!其有輕薄之倫,亦有矯情膋俗,口誦其事,行已違之。

設能行者,不喻晦朔,即希長壽,此亦難矣。

是以達人知富貴之驕傲,故屈跡而下人;知名利之敗身,故割情而去欲;知酒色之傷命,故量事而撙節;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

若加之寒一溫一 適時,起居有節,滋味無爽,調息有方,積氣補於泥丸,魂魄守藏,和神保氣,吐故納新,嗜欲無以干其心,邪一婬一不能惑其性,此則持身之上品,安有不延年者哉!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