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此卷口訣,並是楊府脫空王老所傳授。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

雲笈七簽

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

◎太清王老口傳法序

此卷口訣,並是楊府脫空王老所傳授。

其脫空王老,時人莫知年歲,但見隱見自若,或示死於此,即生於彼,屢於人間蟬蛻轉脫,故時人謂之脫空王老也。

多游楊府,自言姓王,亦不知何處人耳。

每逢志士,即傳此說,雲秘妙方若傳非其人,自招其咎。

此卷並學有次第,志人口訣,非初學法也。

為當學人初兼食服,以此屢言食物。

且食氣秘妙,切資斷食,使谷氣並絕。

但能一精一修此法。

知騰陟仙道不遠耳。

----------------------------------------

◎說隔結

凡人腹中,三處有隔:一心有隔,初學服氣者,皆覺心下、胃中滿,但少食,久作之,自覺通下;二生藏下有隔,即覺腸中滿,久而覺到臍;三下丹田中有隔,能固志通之,然後始覺氣週行身中矣。

遊行身中,漸入於鳩。

後覺鳩中氣出,即能與人治病也。

----------------------------------------

◎初學訣法

初學時,必須安身閒處,定氣澄心,細意行之,久而不已,氣入腸中,即於行住坐臥一切處不妨。

胃中氣未下入腸中來,即不得,顧處作難。

初服氣,皆須因入息時即住其息,少時似悶滿,其息出時三分,可二分出還住,少時咽之,咽已又作,至腸中滿,休。

必須日夜四時作,為初學人氣未入丹田,還當易散,意欲得氣入丹田,縱不服氣,亦氣不散。

四時者,朝、暮、子、午時是也。

如覺心滿悶,但咬少許甘草,桂亦得,其滿悶即散。

丹田未滿,亦不至滿悶也。

元氣下時,自然有少悶。

秘之,勿妄傳非其人。

凡初服氣,日夜要須四度。

朝、暮二時,用仰覆勢,夜半及日中,唯用仰勢。

其仰勢:用低枕,仰臥,縮兩腳,豎兩膝,伸兩手著兩肋邊,即嚥氣,只咽十咽,氣即滿丹田中,待一時嚥了,然後以意運入鳩中。

其覆勢:以腹坦床 ,以意搘胸令高,手腳並伸著床 ,即咽十咽,每咽皆以意運,令緣脊下,從熟藏中出。

----------------------------------------

◎說覆仰法

每朝、暮服氣,先覆後仰,每嚥氣,皆須一下下作聲,尋聲運入丹田中,緣脊下亦須作聲。

若解作聲,每勢只十咽即足,如不能作聲,三十、五十咽亦不足。

要須解作聲,始得不解作聲徒勞耳。

凡嚥氣,皆喉中深咽,不得淺,淺即發嗽。

凡嚥氣,每一回咽,中間十息、五息,亦非事停歇,從容任意。

不解用氣,咽淺即當時患嗽。

凡嚥氣,不得和唾咽,氣須乾嚥,中間有津液來,別咽之。

咽液,亦須用出息咽之,若用入息,恐生風入,極須用心也。

凡初受服氣法,要誦祝;受法了,已後平常自用氣,亦不要誦祝。

與人療病,當應誦祝。

----------------------------------------

◎服氣雜法

凡服氣,四度外,或非時腹中覺氣少,氣力不健,任意咽多少亦得。

凡初服氣,氣未固,多從熟藏中下洩。

宜固之,勿令下洩,以意運令散。

凡初服氣,必須心意坦然,無疑無畏,不憂不懼。

若有畏懼,氣即難行。

凡服氣,若四體調和,必須意思欣樂自足,不羨一切餘事,即日勝一日,歡快無極。

凡服氣,不得思食,坦然無所念始得。

若然忽思食,必須抑捺,如不在意抑捺,心即邪矣。

如渴,煮薜荔湯,湯中著生薑少許,更煮一兩沸,吃一碗,其渴即定薜荔者,落石根是,子亦得。

或姜蜜湯亦得。

若能自抑捺,縱終日對嘉饌,亦無所欲。

凡服氣但不失時節,丹田常滿,縱出行人事,亦不可廢。

若久久行慣,縱失一時兩時,亦無所苦。

凡服氣成者,終日不服氣,氣亦自足,至妙不可窮荊

凡服氣,得臍下丹田常滿,叫喚讀書,終日對人語話,氣力不少,出入行步,無惓怠也。

凡初學服氣,氣未堅,亦不可過勞,勞即損氣。

仍須時時步行少地,令氣向下,大一精一。

凡服氣成,欲得食,即縱食,食亦不障氣,縱飽食,嚥氣,氣還作聲,直至臍下。

一成已後,兼食行氣亦無妨。

凡初服氣,欲行,以氣推腹中糞令盡,且勿食,二十餘日彌佳。

若入頭即食,理不得妙。

凡服氣日別吃,少酒亦好,如或思食,吃少許姜、蜜即定仍不得多睡,能百種不吃最妙。

但至誠感神,百無所畏。

凡服氣,縱體中及心胸間不好,亦非他事,久久行氣,自可散也。

凡初服氣,小便黃赤,亦勿怪,久久自變色如常。

凡初服氣,不用吃果子,恐腹中不安穩,又恐滓穢,腹中氣難行。

且欲空卻腹藏,令氣通行,但能忍心久作,自覺精神有異,四體日日漸勝,神清氣爽,不可比量。

若久久行氣,眼中自識善惡,視人表知人裡,能志心學,三七日即內視腸胃分明,如心不忘,久行始通,能內視五藏,歷歷使用,妙不可言。

如能堅固行氣,肌膚不減,亦不銷瘦。

若作不如法,或無堅固之志,即似瘦弱也。

凡人身中元氣,常從口鼻中出,今制令不出,使臍下丹田中常滿,即不至饑。

若神識清明,求出不得。

凡服氣丹田滿,如悶,即運氣令從四肢及頂上出,第一勿令從口鼻出,若從口鼻出散,雖餐百味飲食,但得虛肌,身受諸病,漸入死地。

凡人飲酒食肉,一時雖勇健,百病易生,瘴癘蠱毒,逢即被傷。

能服元氣,久而行之,諸毒不能傷,一切疫病無得染。

但恐不能堅持,如能堅持,久而自知其妙。

凡初服氣,氣悶多從下洩,悶須制,勿令洩,以意運令散即好。

凡初服氣了,或氣衝上,從口欲出,即須咽液送令下,咽液勿嚥入息,恐外氣入。

凡初學服氣或太多,腸或脹滿,攪轉作聲不安穩,即須數數以意運氣,逐卻腸中宿糞即好。

必須數數逐卻糞,令肚空,其氣在內,即得安穩。

如未逐糞,間仍攪轉不安穩,任下洩一兩下寬快,雖下洩失氣,續更咽添之,若洩一下,即咽一下添之;若兩下或至三下、四下,還須計數添之。

意者,常令丹田氣飽足為佳。

凡服氣週遍,不須閉氣想,但依平常,以意運之。

如饑,抑捺卻自定;渴,即任飲水,蜜漿、薜荔飲無妨。

如有氣衝上,即咽令下,能嚥氣,嚥唾送之令下亦得。

凡滿悶,只從心胸間即衝上耳。

凡服氣,宜日服椒三、兩服。

每一合椒,淨治,擇去目及蒂,以酒、水、薜荔飲、菜汁送之令下,益氣及推腸中惡物。

此是蒙山四秘。

----------------------------------------

◎辨腸轉數法

凡仰嚥氣,入子腸運入鳩中;覆嚥氣,運令從熟藏中出。

凡人有熟藏、生藏,行之一月日,氣始入,盤屈腸中作小聲,繞腸轉鳴如是。

凡人盤屈腸轉數多者,為上聖人;十二轉已下,或十轉、九轉、七、五、三、兩轉者,是賤人。

腸粗而短,聰而無智,粗屬聰,長屬智。

候得腸長為上。

如腸短更細,不是類也。

凡人腸長者,氣易固;腸短者,氣難固。

凡初服氣,腸中攪轉作聲,即須右脅著床 ,以右手搘頭,以左手牽左腳令屈,直身及直右腳,嚥氣令嚥入右腳中,出腸中。

即可久行氣,每下作聲,聲繞盤屈處,作聲皆自記得,屈數其聲,流轉幽幽,隱隱然小聲,即是流通好也。

人腸中又有四緣,又有節次,有二十四次,久行氣,每氣下即覺有節次,次數亦自記得。

凡元氣與外氣不相雜。

若咽生氣,須臾即從下洩出去,不得停腸中。

凡腸,賢士大腸十二節,小腸二十四節;上士大腸九節;中士大腸七節。

其氣每至節,經過皆自覺,至節須用氣即過其洗腸多飲漿。

----------------------------------------

◎服氣十事

凡服氣,總有十事,所謂心為神氣,肝為禁氣,肺為殺氣,脾為道氣,腎為元氣,並一陽一氣、一陰一氣、和氣、外服氣、內服氣,名為十事。

今時正咽者,只是內服氣一事耳。

至如外服氣者,譬如別人在別處,患左腳腫痛,禁之,自引外氣運入己左腳中,彼人即自差,所謂遙禁法。

以此而論,妙不可解。

凡若運氣,得應頭腦中,即頭腦中熱氣上,運氣向腳亦如此。

若先運一陽一氣,即覺腳冷,然後始熱應。

何故如此?緣一陽一氣排一陰一氣出,所以如此。

先運一陰一氣,亦一陽一氣先出,腳如火熱,然後始腳冷。

他皆仿此。

若能運氣入頭中,始免面瘦以上九條。

服氣軌則,即須得知,已取其一精一妙,久而自佳。

腹中食盡後,並不過三七日,即自得其要。

兼食行之,事似遲。

至於腹中谷氣,四十日始應得盡,亦有更出者,待捨後自看,若有膿血、黑物、黃物等出,即是谷氣盡也。

如斯物未出,即不能令氣遍身週行體中。

歲除日夜,以淨飲食酒、獐、鹿脯等,於無人處鋪設,四拜,誦祝或七遍,二七、三七遍,祝曰:

無你婆帝,無你俱沙諦,多寫無你歸婆僻毗二切,能持署婆莎訶。

事訖,吃諸飲食,不盡者,致東流水中。

凡運氣十五日已前,可令氣從頭及手出;十五日後,從兩腳心出。

常用氣時喘息,喘息出時出盡,即閉氣,令氣極,更莫令入,即咽之。

有強壯人作即多,有尋常人作即少,大都三四下,即得坐臥不饑。

右脅著床 臥,展右腳,縮左腳膝,左手攀右膝頭,可經四五端,攀膝頭用少力,時左脅著地臥,又如前。

少是仰臥,手攀兩膝,即以左右手攀膝,用少力,余如前。

三事總須高枕作之,治病等用由囗囗者。

如欲逐食,令出即作,兼取安穩。

氣極者,尋常初仰臥,看氣與心、脾骨齊,即休取飽,即服氣者別服,氣即弱。

肚高即脹滿,大都三下、兩下,取臥者自料量,看氣出極即閉之,勿取入息。

良久即氣攻頭上,得諸處熱度更熱,即得鼻中喘息。

從月一日至十五日左畔,十六日至月暮右邊。

用此得冷時用熱氣,寒不能寒,得熱時用冷氣,熱不能熱,得熱時用熱法,如冷時用冷法,依熱法不至熱,即引入息自然冷,出息始得作熱,入息極作熱不得此是自法。

左畔肝,肝氣青,左邊著青氣;右邊肺,肺氣白,右邊著白氣。

氣上即孔合,氣下即孔開。

乘開嚥氣,自然糞荊常用氣時,因喘息出盡,即閉氣令氣熱,更莫令入即咽之,有強壯即多大一精一,三四下即得,氣出極即閉之,勿取入息,良久即氣攻頭上,即諸處熱,即得鼻中喘息。

又前言服氣吃諸湯藥等,為初學人氣於三丹田中不住,多有反出,或兩脅脹滿,以此藥散氣。

或言初學人力微,服餌助道,或言益氣道也。

且初學不可不知,久久總不用為妙。

譬如嬰兒居胎中,湛然不動,服何藥物?有何人言事須服藥者?未悟其深妙,此不可不與商量道耳。

但如嬰兒,他皆仿此。

莫錯用心,特宜大慎,不然入邪也。

方中有祝,後人加之,古本無矣。

王老報書已具,尋來問,非夫至人,豈能致此?甚善!甚善!此可謂元氣通流,不死之道,復何疑哉!

夫寒熱之氣者,用氣則得,此事用功,畢要在口訣,非筆所能傳也。

五通他智者,但行之不已,三一屍一自除,三一屍一既除,五通何遠?可懸解於心也。

忌死穢者,《黃庭內景》云:玄元真一魂魄煉,至忌死氣諸穢賤。

若能避之大好,如必不可避之,見訖,即存心家火氣,從頂而出,遍燒其身,訖,即取桃皮四兩,竹葉一斤,以水煮,取湯沐浴,此亦可以解穢。

初見之時,仍須閉氣。

若涉深水,能閉氣內息,此已得道氣扶身,魚龍豈能為害!夫行道之人,入水不避蛟龍,此之謂也。

更不假外助,今往往親見狀若鬼神者,夫氣通之後,則心合正真,而鬼神不能藏形,固是常理,復何足怪。

但凝心內照,莫取莫說,自然降伏諸魔,得未曾得,豈在一二所論也。

夫神仙法者,與此法了無有異。

此法一精一思靜慮,安形定息,呼吸綿綿,神氣自若,百病不生,長存不死,所謂身安道隆度世法也。

----------------------------------------

◎神息法

神息法者,觀心遺照,動念即差,當用心之時,氣自無滯,當用氣之時,心亦不生,兩法相須,事同脣齒,何謂不相應!善思念之,勿有疑慮。

夫隱景藏形者,當勤修此法,使退皮煉骨,身合太無,則所遇鹹適,雖山河石壁,無有擁遏之者,此必然之理。

右已後口訣,並學有次第,今口訣非初學人法,為當學人初兼食服,以此屢言食物,且服氣秘妙,切資斷食,使谷氣並絕,知騰陟不遠也。

----------------------------------------

◎服氣問答訣法

問云:或有心腹不好,或痢疾等,於氣如何?答曰:但能絕食服氣,其疾不過數日必愈。

問云:或有心腹不好,或有病患,或須止痢,或須冷,或須熱,亦擬自問得當否?故不敢隱,今僕實未通,願悉傳授。

答曰:生藏在脾上,熟藏在脾下近脊,所以覆咽尋聲緣脊,從熟藏中下耳。

凡嚥氣,仰排水,覆排食,食藏在右,水藏在左,凡嚥氣久,即自至鳩。

僕雖當時咽未至鳩頭,每五更皆須自應鳩或雲,皆自應鳩,鳩健一如見敵耳。

凡覆想緣脊下,只以意想腹中近脊,尋聲不入熟藏中,出仍令聲從右邊下。

問:嚥氣滿,下洩不得禁,亦非事,捨後有膿?答曰:自腸中先有滯結,所為不須忍,覺欲出即放令出,肚中即不鳴。

所云想氣使出頂及四肢,久行之,即自覺,只憑想即是。

凡嚥氣只得丹田氣,拍之彭彭即得,縱心頭未滿亦得,如欲心頭飽滿,只是多取氣即得。

如蟲行?答曰:久自覺,更無別法。

問曰:如何得似吃食時一種,初學只合如此,久久即共吃食一種,所云運氣偏得從頂及四肢出,有妨礙不?答曰:非有妨礙,始令出,任其自出耳。

但運遍身即休,不假以意令出,他氣自出,如行人事。

氣少即咽,亦不須候時。

攻擊病及與人療病,久行氣得通始得,如何初學即有所望?內視腸中糞盡訖,閉目內視,即自見腸中糞極難盡,從斷食二十餘日始荊初斷食三七日,即須別吃一兩頓煮菜,推宿糞令下。

如得每頓吃一碗苜蓿、芥、姜、蔓、菁、菘、蕪,在煉若苦汁著少油、酥最好,任少著鹽、醬汁作味,勿著米面等。

且欲腸中谷氣盡,吃菜可四五日,已後即除卻菜吃汁,又數日,然後總須停。

每須,吃少酒任性,腸中空訖,即吃一頓酒,令吐心胸中痰極一精一。

----------------------------------------

◎姑婆服氣親行要訣問答法此法傳自李液家言。

姑婆者,液之姑婆也

所云:食訖今排糞盡,若為用氣排糞?答云:其腸中先來已經蕩滌淨訖,不食日久,若遇難事,要須食訖,即用氣排之。

凡生藏在脾上,熟藏在脾下,可嚥氣從生藏排下,過至熟藏,其糞即荊如不用作糞,即當時排之,其食不變色而出。

候食出,可飲一碗薜荔飲洗滌,腸中常令淨潔,其氣即易流行。

問:所云若不須於口鼻出,氣即閉之,不限時節,於諸處出息若為?」

答:其閉氣內息洗,以略說訖,但得谷氣盡,腸中空,閉氣令氣熱,更莫令外氣入,即得鼻中喘息,餘閉法日久當自悟。

問:若為得隔塞開通?答:凡服氣,欲得速流通,無隔塞,會須百物不食,即得嚥氣入子腸,一月日始入盤腸。

其盤腸轉數多者,為上聖人;十二轉已下,或十轉,或九轉、七轉、五轉、三兩轉者,是賤人。

腸粗而短者,聰而無智。

其氣須上即上,須下即下,須左即左,須右即右。

若為所云用氣自一由 ,但行之日久,自得通暢,小小口訣,非筆所宣。

問云:常眼暗如隔數重紗,自氣入頭入眼極明徹若為?答:其眼漠漠如隔紗者,只為用氣不堅,致令如此。

但能運氣入頭,溜入眼中,從胸前過,注入肝中,即得眼目精明,光色異眾。

問云:今服內氣,與元氣循還身內,無處不通,亦無飢渴,兼自通得內氣,其法不可卒言者何?答:凡服氣,欲得循環身中,百物不食,腸中滓穢既盡,氣即易行。

但能忍心久作,自覺神情有異,四體日勝一日。

腸中既淨,即閉目內視五臟,歷歷分明,知其處所,訖,即可安存此五臟神,常自衛護。

久行氣人,眼中別人善惡,視人表知人裡。

但日久行之,亦能驅使此五藏神,以治人玻其內息法,用氣日久即得多,時若兼食飲、酒漿等,即內息不成,其深奧義之處,不可卒陳。

問云:其宿有患處,作意並氣注之,不過三日、五日必愈者何?答:其愈病法,腸內及四肢有患處,但用氣法攻其病處,想氣偏攻其病即散,必請不疑。

自服氣來,症痃、腳氣,皆悉除愈。

初攻病時若痢五色膿,亦勿畏之,病出之候。

問云:須肥用氣即肥,須瘦用氣即瘦,若為?答:若須瘦,即用元氣運令入頭,即甚枯瘁。

敢問冬月單衣不寒若為?答:先運一陽一氣,即覺兩腳冷極,然後始熱,為以一陽一氣排一陰一氣從腳而出,所以先冷而後熱,一陽一氣以至,遍體熏熏如春月也。

敢問:從八月九月來,鼓聲動即行,冒寒即面項極癢不可忍,以手搔,隨手即隱軫起,如風軫,腳及脛亦然,何也?答:所云秋來患如風軫者,此為正氣來入皮膚,與谷氣競,又為元氣弱,排皮肉間風邪未出所致。

舊雲初服氣時,令服椒粥,今請勿服為上,其椒粥能動心起,面亦滓穢。

敢問嚥氣不已,盛夏沸子渾身者何?答:所云夏日沸子,此為身中有五穀、水漿等津液,所以得生。

但空腹服氣,表裡虛疏,此疾如何得有!

敢問忽患痢若為?答:其痢元因腸胃內有食而生,絕食日久,何得有痢!若遇難須食,登時逐出,亦不令變色,亦不至粒如兼食服氣,誤食非宜之物得痢者,則須絕食以氣排之,其痢即止。

敢問常腰裡氣一道向上,又一道氣向下;從開元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從項一道向腦後至腳,從頂一道經面亦至腳,何也?答:此是氣欲通徹經脈之候,其經脈甚難通徹,若能通訖,氣即無滯。

敢問語笑哭泣,於氣若何?答:喜怒亡魂,卒驚亡魄,哭泣之事,至人不為。

但元氣及丹田氣常足,縱終朝讀經書,亦無疲倦。

敢問今數面腫,何也?答:其面腫者,只為飲食侵肺,痰水上衝,氣壅不行,所以如此。

其食中尤忌葫荽、芸台、韭薤、菠■、蔥、蒜,此物皆木之一精一,能損脾亂氣,必不可食。

敢問夏月熱氣攻頭,頭裡悶,若為去得?答:此為丹田氣隔塞不通所致。

宜速並氣攻之,令前後經脈開通,即無所疾。

敢問從十月十日至今日,每初夜臥,玉枕連項頸極癢,何也?答:此為風疾所致。

但服氣日久,風除其疾即愈。

敢問閉氣攻病,待十咽,小腸烹烹滿,然後始得閉氣攻為當,總不須咽即閉,如何?答:其用氣人常令下丹田氣足,然後始閉氣,偏攻病處,亦不須數咽數閉。

敢問盛冬極風雪寒時,鼓聲動,須要入朝,若為咽即能御得此極寒風雪氣?答:但用和氣運想,使週身而行,風雪亦不能為害。

敢問咽訖小腸烹烹,早晚得弔問哭泣了,哽咽得否?答:其弔死問疾,憂恚哭泣,道家所忌,必不得已而為之者,可登時於一淨室處,晏坐安心,用元氣排惡氣出盡,然後依法服元氣使足,即服丹田中氣,氣足即運氣,令入四肢體中。

敢問今年十月行至灞橋北,蕩東北寒風,登時眼腫、面腫,一宿始可;十一月冬至後行人事至永崇,坊蕩冷即眼癢,以爪甲搔之,當時兩眼皆腫,不知當此若為禁御得眼之不腫?答:凡服氣人,皆居山藪,法即易成,豈有蕩風觸寒,便致於病!只為頭面素多風疾,氣排未盡,風在皮膚,所以如此。

但正氣流行,得入毛髮,舊發換,新發生訖。

此疾若眼腫甚者,以氣偏注於肝,肝受正氣,即眼目精明,亦無腫癢。

敢問咽十咽、五咽,即小腸烹烹,一食久拍之,聲已無矣。

若為得終一夕小腸常烹烹?答:其初用氣人,令朝暮子午服者,為氣微弱,不能久固,所以令四時服,欲得氣相續也。

但無谷氣,即正氣常存。

敢問固氣不令洩之時,用力固為當以漸,固又用力固,即小腸微痛,並若為治?答:凡初用氣,甚難固,其氣多從熟藏出,但用想固之,勿令數洩。

其小腸微痛者,是用氣時取氣傷多,生風入腹故也。

每覺微痛,即洩故氣,以新氣補之,即愈也。

敢問從數年以來,常患背癢,今年十一月初背癢自定,移於兩臀癢,腳及脛亦癢,何也?答:此是正氣初入背間,排風邪下之候也,排此風邪至兩臀,令下出盡病自愈。

敢問從冬至後來,每初夜臥時,氣從頂一習一 一習一 下至腳,夜半後先腰腳暖,此氣漸上至頂,何也?答:此是元氣初行,可引此氣週身而行,甚善矣。

敢問有時兩鼻孔裡氣,直上頭而滿面氣行,何也?答云:氣直上衝頭者,此是逆行氣之候。

凡氣從後向前行為順,從前向後行為逆。

敢問初夜仰臥即三五咽,兩手一時熱氣出如煙,須臾,渾身連頭面至腳,通同一家,熱氣絡繹行,如春月雨晴後,瓦上及地上一陽一氣相似,連臀連曲鞦腳跟,皆熱氣行遍,皆從兩腳大拇指甲及兩腳心下出,左手極汗,何也?答:此是和氣初行,循環經絡,節氣令度,日久行之,自通玄妙,非紙筆之所陳。

敢問有時腦連項頸自涼,冷氣行甚覺好,何也?答曰:此是正氣行於心肝之間,若覺傷寒、鼻塞眼熱、白一精一不明,可用此氣,登時即愈。

此法亦療時行黃並瘧疾等,極效。

敢問有時口裡暖氣游揚,行即入齒前,透過齒後,經過六七齒,三十餘度,皆入齒內外行,何也?答:此是氣欲入骨,先有此候。

但堅行之,勿懼而不服。

敢問有時玉枕連項頸,暖氣突突出,何也?答:此為丹田中食氣多,拒正氣不得環流所致。

但腹中谷盡,即諸法易成,必不慮飢渴、羸弱等患。

其法深妙,與人療病騰陟等雜術,行之日久,作皆必成,諸無疑也。

----------------------------------------

◎王老真一人經後批

太上道法,遍滿萬物,但所學者,百不失一。

不用功夫,則墜一落 其身,將父母遺體,埋於太一陰一,骨腐於螻蟻,寧不痛哉!

一法與萬法皆同,不須看諸方術,徒役使其心,但久用功,自到微妙,是將載於紙筆。

只如嬰兒居胎中,豈解尋諸方術邪?前早具述,恐道者猶有錯失,抄諸丹方,故再言也。

然在勵身持心,訣至微妙矣,即是胎息之宗,原初學之梯蹬。

若有看此法,不見秘妙之言,無由得道,故今附此訣於後,必不得容易傳示非道之流,定招殃咎,宜大慎之焉。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