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費玄真者,成都雙流縣興唐觀道士也。大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

雲笈七簽

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

◎吳子來寫一真 贊一首詩二首並序

費玄真者,成都雙流縣興唐觀道士也。

大中末有道士自稱吳子,止觀中,淹留歲余,養氣絕粒,時亦飲酒。

其為志也,泛然自適,無所營為。

忽謂玄真曰:吾欲為師寫一真 ,可乎?玄真笑曰:夫欲寫一真 ,先須自寫。

吳子如其言,引鏡濡毫,自寫其貌,下筆惟肖,頃刻而畢。

復自為贊,兼詩二章,留遺玄真。

為贊及詩,未嘗抒思。

贊曰:

不才吳子,知命任真。

志尚玄素,心樂清貧。

涉歷群山,翛然一身。

學未明道,形惟保神。

山水為家,形影為鄰。

布裘草帶,鹿冠紗巾。

餌松飲泉,經蜀過秦。

大道杳冥,吾師何人?矚念下土,思彼上賓。

曠然無己,罔象惟親。

詩曰:

終日草堂間,清風常往還。

耳無塵事擾,心有玩雲閒。

對酒惟思月,餐松不厭山。

時時吟《內景》,自合駐童顏。

其一

此生此物當生涯,白石青松便是家。

對月臥雲如野鹿,時時買酒醉煙霞。

其二

寂爾孤游,翛然獨立。

飲木蘭之墜露,衣鳥獸之落毛。

不求利於人間,絕賣名於天下,此山居之道士也。

題罷,振衣理策而去,莫知所在焉。

----------------------------------------

◎仙人貽白永年詩一首並序

白椿夫,字永年,湖南衡岳人也。

少有高趣,一習一 神仙之道。

三元八節以詣岳中諸觀,助焚修朝謁之禮,問玄經參真之義,頗為高尚之所歎異。

至於負薪汲水,勤苦尋師,不以為替。

因得丹書飛步核邪之術,修之二十年,由以濟俗救民,懲襖祛疾,賴其力者眾矣。

巢寇犯闕,大駕西巡,海內干戈,紀綱凌紊。

酋豪獷暴者,所在自樹置,不遵法度。

永年必約正道,以戒教之,從者多矣。

時境內有豪師,亡其姓名,嘗為其子娶婦。

吉日之前一辰,忽有一少年,騎從十餘輩,不知所從來,逕造其?事,箕踞詬之曰:我先欲娉某氏,汝何為奪之?眾雖驚駭,莫敢酬對。

因使其徒取纏絳、羔雁、青錢、束帛,備物之數以還之,而欲迫其女。

眾疑其鬼物,豪師無以拒之,選迅足者,百餘里召永年。

詰明將至,少年初無懼色,良久,自謂曰:白尊師果來矣!乃泫然流涕,跳躍上屋,號呼數聲而滅。

所致之物皆在,永年乃散之以遺貧病者。

因顯以逆順,理諭豪師。

豪師知非,乃散釋堡聚,祛解兵衛,復為編民廉使。

州將嘉其事,湘衡間賢不肖者,皆美師之德,仰師之教焉。

一日,有樵人扣戶曰:西峰巖中有仙人會話,師可造之。

永年疑其山水之妖也,睨其目睛,以辨邪正。

方攝衣將行,樵者曰:師功行已著系仙籍,何邪之敢幹?然毫釐之差,勿為恨也。

言畢,由他徑去。

師策杖尋之,至即暝矣。

但見崖壁有光,因熟視之,有詩焉,翰墨猶濕。

其詩曰:清秋無所事,乘霧出遙天。

憑伏樵人語,相期白永年。

讀訖,即空壁無字,光亦止矣。

----------------------------------------

◎李公佐仙僕詩一首並序

李公佐舉進士後,為鍾陵從事。

有僕夫自布衣執役勤瘁,晝夕恭謹,迨三十年,公佐不知其異人也。

一旦告去,留詩一章。

其詩曰:

我有衣中珠,不嫌衣上塵。

我有長生理,不厭有生身。

一江一 南神仙窟,吾當混其真。

不嫌市井喧,來救世間人。

蘇子跡已往注雲蘇耽是也,顓蒙事可親公佐字顓蒙。

莫言東海變,天地有長春。

自是而去,出門不知所之,鄰里見僕距躍凌空而去。

----------------------------------------

◎攄浩然泛虛舟辭遺欒渾之詩二首並序

欒先生者,名清,字渾之。

好道術,與東海徐戡,字玄貞為方外之友。

同游一江一 南,泊舟於渚。

雨霽微風,聞上流有清嘯之一聲 ,乃相與上流望之。

見二人共乘一舟,不刺不棹,順風篸流。

欒移舟迎之,見二客舟中有筆硯、蓮葉及酒器,二蓮葉上各有文字。

因並舟問之,二客不對,欒先生堅詰之,笑持蓮葉以遺焉。

曰:熟讀此,明日當便知我,無煩問也。

一葉題曰《攄浩然》其詩曰:

行時雲作伴,坐即酒為侶。

腹以元化充,衣將雲霞補。

紂虐與堯仁,可惜皆朽腐。

一葉題雲《泛虛舟》,其詩曰:

楫棹無所假,超然信萍查。

朝浮旭日輝,夕廕清月華。

營營功業人,朽骨成泥沙。

有頃,遺渾之酒一卮,甚馨香,飲訖別去。

渾之縱棹追之,杳不可及。

須臾,風濤忽起,二人驚伏舟中,良久方定,失蓮葉之所在。

欒大醉,日暮及漁人家。

至夜半,欒轉側啼叫良久,吐數斗物。

徐生疾起,舉燭視之,乃其五臟爛黑,皆在於地。

先生歡然而起,拊掌而歌曰:

得飲攄公酒,復登攄公舟。

便得神體清,超遙曠無憂。

歌畢,復長嘯和之,清響激越,非昔所一習一 。

數月,欒謂徐曰:吾醉遺所佩九寸鏡,今端午將及,議欲重鑄。

宜買酒收直,以備資費。

開篋取藥屑二升,和水十石,自寅及午便成酒,載於舟中,沿岸沽之,不知所適。

徐玄貞與旅人硃仿熟,於一江一 表相遇。

玄貞維舟登岸,與仿展敘。

未竟,風雨暴至。

及霽,徐生與舟復失所在。

其後有人於廬山懸巖中,見醉人抱樽而臥,識者疑是徐生,以其素好酒焉。

時貞元十四年也。

----------------------------------------

◎靈響詞五首並序

《道德經》云: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詳乎老君之旨趨,蓋喻以眾庶之俗民,非修生之道民也。

尹真一人《節解經》云:內觀者睹神光,不可謂之不明;返聽者聞神聲,不可謂之無音;握固者精神備體,不可謂之無形。

凡在道中之民,當須視不見之形;聽不聞之一聲 ,搏不得之名。

三者皆得,謂之道民矣。

余慕道年久,修持沒功,夙夜自思,如負芒棘。

嘗因暇日,竊覽《三清經》云:夫修煉之士,當須入靜三關,淘煉神氣,補續年命。

大靜三百日,中靜二百日,小靜一百日。

愚雖不敏,情頗激切,神道扶持,遂發至懇。

且試以小靜。

即開成三年戊午歲起,正月一日,閉戶自修,不一交一 人事,剋期百日,方出靜堂。

雖五穀並絕,而五氣長修,倖免瘦羸,不知飢渴。

未逾月而神光照目,百靈集耳,一精一爽不昧,此三者皆應,則知仙經秘典,言不虛設也。

人不修,即不知。

既不知,則信彼前。

後學鹹謂神仙之教,盡為誑誕之辭。

今古相蒙,未始有極。

小兆忝為前得者,故發言為詞,以正將來之惑。

因創五篇,篇之四句,貽諸同好,用紀玄深。

其詞曰:

此響非俗響,心知是靈仙。

不曾離耳裡,高下如秋蟬。

其一

入夜聲則勵,在晝聲則微。

神靈斥眾惡,與我作風威。

其二

妙響無住時,晝夜常輪迴,那是偶然事,上界特使來。

其三

何以辨靈應?事須得梯媒。

自從靈響降,如有真一人來。

其四

存念長在心,展轉無停音。

可憐清爽夜,靜聽秋蟬吟。

其五

----------------------------------------

◎眾仙步虛詞五首

飄飄上雲路,黯黯入長霄。

星宮日去遠,光一陰一劫數遙。

仰德金顏隱,傾想佇神飆。

願得映霞軫,焚香稽首朝。

其一

玄風轉飛蓋,紫氣泛仙車。

浮空不待駕,倏忽升虛無。

徘徊哀下界,顧眄愍群諸。

三元真化畢,倏然入太虛。

其二

萬氣浮空上,千光合太微。

霄間望華蓋,虛裡眄霞衣。

真儀入雲路。

圓曜逐風飛。

願得三元會,金容乘運歸。

其三

吉光騰紫氣,霄路逸丹天。

幡揚香風轉,蓋動超浮煙。

道中還復道,玄中已復玄。

真光不識際,大道竟無形。

法一輪 常自轉,希音不可聽。

空閒待三寶,虛中聞洞經。

七變遊魂反,萬氣駐頹齡。

其四

香風飄羽蓋,游氣轉飆車。

冷冷上雲路,窈窈入長虛。

顧愍埃塵子,應運演靈書。

妙果諧今日,冥契自然符。

其五

----------------------------------------

◎青童天君常吟一首

欲植滅度根,當拔生死栽。

沉吟隨九泉,但坐惜形海

----------------------------------------

◎南嶽夫人作與許長史一首

靈谷秀瀾縈,藏身棲巖京。

披褐均袞龍,帶素齊玉鳴。

形盤幽遼裡,擲神太霞庭。

霄上有陛賢,空中有真聲。

仰我曲晨飛,案此綠軒綍。

下觀八度內,俯歎風塵縈。

解脫遺波浪,登此眇眇身。

憂竟三津竭,奔馳割爾齡。

----------------------------------------

◎南嶽夫人作一首

玄感妙象外,和聲自相招。

雲書郁紫晨,蘭風扇綠軺。

上真宴瓊台,邈為地仙標。

所期貴遠邁,故能秀頹翹。

玩彼八素翰,道成初六遼。

人事一胡一 可豫?使爾形氣消。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