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元始天王,稟天自然之胤,結形未沌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

雲笈七簽

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

◎元始天王紀

元始天王,稟天自然之胤,結形未沌之霞,托體虛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際。

時玄景未分,天光冥遠,浩漫太虛。

積七千餘劫,天朗氣清,二暉纏絡,玄雲紫蓋映其首,六氣之電翼其真。

夜生自明,神光燭室。

散形靈馥之煙,棲心霄霞之境,練容洞波之濱,獨秉靈符之節,抗禦玄降之章。

內氣玄崖,潛想幽窮,忽焉逍遙,流盼忘旋。

瓊輪玉輿,碧輦玄龍,飛一精一流靄,耀電虛宮。

東遊碧水豪林之境,上憩青霞九曲之房。

進登金闕,受號玉清紫虛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

受金簡玉札,使奏名東華方諸青宮。

於時受命,總統億津,玄降玉華之女、金晨之童各三千人。

飛龍毒獸,巨虯千尋,攫天奮爪,備衛玉闕。

天威煥赫,陳於廣庭。

飛青羽蓋,流紫鳳章。

《金真玉光》,《豁落七元》,《神虎上符》,《流金火鈴》,結編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真。

----------------------------------------

◎太上道君紀

《洞玄本行經》云:太上道君者,於西那天郁察山浮羅之岳,坐七寶騫木之下,清齋空山,靜思神真。

合慶冥樞,蕭朗自然。

擁觀萬化,俯和眾生。

是時,十方大聖,至真尊神,詣座燒香,稽首道前,上白道君:不審《靈寶》出法,從何劫而來?至於今日,凡幾度人為盡?如是復有轉輪,天尊是何劫生,值遇《真文》,得今太上之任,致是得度,何獨如之!巍巍德宗,高不可勝。

願垂賜告,本行因緣,解說要言,開悟後生。

道言:天元輪轉,隨劫改運。

一成一敗,一死一生。

滅而不絕,幽而復明。

《靈寶》出法,隨世度人。

自元始開光,至於赤明元年,經九千九百億萬劫,度人有如塵沙之眾,不可勝量。

赤明之前,於眇莽之中,劫劫出化,非可思議。

赤明已後,至上皇元年,宗范大法,得度者眾。

終天說之,亦當不荊今為可粗明真正之綱維,標得道者之遐跡爾。

今聊以開示於後來,領會於靈文之妙。

我濯紫晨之流芳,蓋皇上之胄胤。

我隨劫死生,世世不絕,常與《靈寶》相值同出。

經七百億劫中,會青帝劫終,九氣改運。

於是托胎於洪氏之胞,凝神於瓊胎之府,積三千七百年,至赤明開運,歲在甲子,誕於扶刀。

蓋天西那玉國浮羅之岳,復與《靈寶》同出度人。

元始天尊以我因緣之勳,錫我太上之號,封郁悅那林昌玉台天帝君,位登高聖,治玄都玉京。

實由我身尊承大法,《靈寶真文》,世世不絕。

廣度天人,慈心於萬劫,溥濟於眾生。

功德之大,勳名繕於億劫之中,致今報為諸天所宗焉。

----------------------------------------

◎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紀

《洞真大洞真經》云: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者,蓋二晨之一精一氣,九慶之紫煙,玉暉煥耀,金映流真。

結化含秀,苞凝玄神。

寄胎母氏,育形為人。

諱菉,字上開元。

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誕於西那天郁察山浮羅岳丹玄之阿。

於是受錄紫皇,受書玉虛,眺景上清,位司高仙,為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

治蕊珠日闕館七映紫房,玉童玉女各三十萬人侍衛。

於是振策七圃,揚青九霄,騰空崖旌,駕景馳飆。

徘徊八煙,盤桓空塗。

仰簪日華,俯拾月珠。

摘絳林之琅實,餌玄河之紫蓿偃蹇靈軒,領理帝書。

萬神入拜,五德把符。

上真侍晨,天皇抱圖。

乃仰空言曰:子欲為真,當存日中君,駕龍驂鳳,乘天景雲,東遊桑林,遂入帝門。

若必升天,當思月中夫人,駕十飛龍,乘我流鈴,西朝六嶺,遂詣帝堂。

一精一根運思,上朝玉皇。

薈薈敷郁儀以躡景,晃晃散結璘以暨霄。

雙皇合輦,後天而凋。

夫大有者,九天之紫宮;小有者,清虛三十六天之首洞。

於是高聖太上大道君初乘一景之輿,駕八素紫雲,攝希微蒼帝,名錄豐子,俱東行,詣郁悅那林昌玉台天,見玉清紫道虛皇上君,受《九暉大晨隱符》。

太上大道君次乘二景之輿,駕七素絳雲,攝中微赤帝,名定無彥,俱南行,詣高桃厲沖龍羅天,見玉清翼日虛皇太上道君,受《觀靈元晨隱符》。

太上大道君次乘三景之輿,駕六素紅雲,攝太微白帝,名渠淵石,俱西行,詣碧落空歌余黎天,見玉清昌一陽一始虛皇高元君,受《總晨九極隱符》。

太上大道君次乘四景之輿,駕五素青雲,攝玄微黑帝,名齊元旋,俱北行,詣叩摩坦婁於翳天,見玉清七靜導生高上虛皇君,受《沓曜旋根隱符》。

太上大道君次乘五景之輿,駕四素黃雲,攝始微上帝,名接空子,俱東北行,詣扶刀蓋華浮羅天,見玉清大明虛皇洞清君,受《玄景晨平隱符》。

太上道君次乘六景之輿,駕三素綠雲,攝靈微中帝,名秉巨文,俱東南行,詣貝謂耶渠初默天,見玉清始元虛皇太霄君,受《合暉晨命隱符》。

太上大道君次乘七景之輿,駕二素紫雲,攝宣微下帝君,名宏膚子,俱西南行,詣沖容育郁離沙天,見玉清七觀無生虛皇金靈君,受《齊暉晨玄隱符》。

太上大道君次乘八景之輿,駕一素靈雲,攝洞微真帝,名泗澄攄,俱西北行,詣單綠察寶輪法天,見玉清八觀高元虛皇渟景君,受《高上龍煙隱符》。

太上大道君又乘洞景玉輿,駕太霞紫煙玄景之暉,攝九微內帝君,名申名閒,及上皇九玄九天諸真仙王等,俱仰登彌梵羅台霄絕寥丘飛元雲根之都玉清上天,見玉清紫暉太上玉皇明上大道君,受《高清太虛無極上道君隱符》。

----------------------------------------

◎三天君列紀

上清真一人總仙大司馬長生法師主三天君,姓柏成,諱欻生,字芝高,乃中皇時人,歲在東維之際,誕於北水中山柏林之下。

夫名為欻生者,以母感日華而懷孕。

年九歲,求長生之道。

至十四,與西歸公子,巨靈伯尹俱師事黃谷先生。

黃谷先生者,能為不死,修靜無為,不營他術,含一精一內觀,凝神空漠,思真安氣,以致不死。

後五百年,遇金仙石公、甯氏先生、晃夜童子三人,受《胎一精一中記》、《化胞內經》,養神上法,解結之要。

又登太帝滄浪山洞台中雙玉穴,酣紫明芝液,遇上清萬石先生,授以乘飛駕虛八氣景龍之蹻,反胎守白越度之法。

又廣成子授以《丹青玉爐》、《煉雲根柔金剛之經》,又授以飛煙發霜沉雪浮日硃之法。

又遇始元童子、豐車小童,受《虛皇帝菉》。

仙忌真戒,化一成萬解形之法。

後遇玉清文始東王金暉仙公,號曰玉皇二道君,告以胎閉靜息、內保百神、開洞雲房、堅守三真之事。

後復詣二玉皇君,問雲房之道,三真之訣。

二玉皇君曰:「三真者,兆一身之帝君,百神之始真也。

若使輔弼審正,三皇內寧,太一保胎,五老扶一精一。

一居丹田,司命護生;一居絳宮,紫氣灌形;一居洞房,三素合明。

於是變化離合,與真同靈。

明堂雲宮,紫戶玉一門 ,黃闕金室,丹城硃窗,皆帝一之內宅,三真之寶室也。

於是雲房一景,混合神人。

上通崑崙,下臨清淵。

雲蓋嵯峨,林竹蔥竿。

七靈回轉,七門幽深。

金扉玉匱,符籍五篇。

公子內伏外牽,白元混一成形,呼一陽一召一陰一。

上帝司命,各保所生。

微哉難言!非仙不傳。」

又問呼一陽一召一陰一出入無方之法,氣出神變之道。

二玉皇曰:「呼一陽一者,三氣之所出入也;召一陰一者,六丁之所往來也。

若得三氣之所生,能知六丁之所因者,則一陽一氣化為龍車,一陰一氣變為玉女,則騰轉無方,輪舞空玄之上也。

夫氣之所在,神隨所生焉。

神在則氣成,神去則氣零。

氣者,即二十四神之正氣,是為二十四氣也。

氣能成神,神亦成氣。

散之為雲霧,合而為形影;出之為仙化,入之為真一。

上結三元,下結萬物。

靜為兆身,動為兆神。

是以常混合二十四神,變化三五之真一人,混成正一,合為帝君,即兆本神也。

夫人受生於天魂,結成於元靈。

天魂生之根,元靈生之胎。

流會太一,達觀三道,神積玉宮,液溢玄府,津流地戶,澤憩洞房。

日月煥於霄暉,五神混於元父。

元父主氣,化散帝極。

玄母主一精一,變會幽元。

是以司命奉符,固形扶神。

公子內守,桃康保魂。

左攜無英,右引白元。

雲行雨施,萬關流布也。

後二玉皇授欻生《大洞真經》三十九章《回風混合帝一之道》,斷環割青,盟誓而傳,得為上清真一人位,曰總仙大司馬長生法師主三天君,理太玄,都閬風玉台,總司學道之仙籍,主括三天之人神。

萬仙受事於玉台,五帝北朝於靈軒矣。

----------------------------------------

◎青靈始老君紀

《洞玄本行經》云: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帝君者,往在白氣,御運於金劫之中,暫生郁悅金映雲台那林之天,西婁無量玉國浩明玄岳,厥名元慶。

於此天中,大建功德,初無懈心,勳名仰徹,硃陵火宮,書其姓名,記於赤簡。

仙道垂成,而值國多采女,元慶遂以寄世散想,靈魔舉其濁目,硃宮輟其仙名。

一退遂經三劫,中值火劫,改運元慶,又受氣寄胎於洪氏之胞。

上天以其先身好色,故轉為女子。

硃靈元年,歲在丙午,誕於丹童龍羅衛天洞明玉國丹霍之阿,改姓洪,諱那台。

年十四,敬好道法,心願神仙。

常市香膏,然燈照暝,大作功德,諸天所稱,名標上清。

南極上靈紫虛元君托作傭人,下世教化。

見那台貞潔,好尚至法。

回駕於丹霍之阿,授那台《靈寶赤書·南方真文》一篇。

於是那台勵志殊勤,自謂一生作於女子,處於幽房,無由得道。

因齋持戒思念,願得轉身為男。

丹心遐徹,遂致感通,上真下降,元始天尊,時於琅碧之溪、扶瑤之丘,坐長林枯桑之下,眾真侍坐。

是日,那台見五色紫光,曲照齋堂。

於是心悟,疑是不常。

仍出登牆四望,忽見東方桑林之下,華光赫奕,非可勝名,去那台所住數百里,中隔礙一陽一谷滄海之口,心懷踴躍,無由得往。

因叉手遙禮,稱:名那台,先緣不厚,致作女身。

發心願樂,志期神仙,高道法妙,不可得攀。

日夕思念,冀得滅度,轉形為男。

歷年無感,常恐生死,不得遂通,彌齡之運,有於今日,天河隔礙,無由披陳。

今當投身碧海,沒命於天,冀我形魂,早得輪轉,更建功德,萬劫之中,冀見道真。

言訖,便從牆上投身擲空,命赴滄海極淵之中,紛然無落,即為水帝神王,以五色飛龍捧接。

女身俄頃之間,已於懸中得化形為男子,乘龍策虛,飛至道前。

於是元始即命仙都錫加帝號,於火劫受命,輔於《靈寶青帝玉篇》。

七百年中,火劫數極,青氣運行,隨元滅度。

以開光元年,於彌梵羅台霄絕寥丘飛元雲根之都滄霞九雲之墟,元始又錫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帝君號。

----------------------------------------

◎丹靈真老君紀

《洞玄本行經》云:南方梵寶昌一陽一丹靈真老君者,本姓鄭,字仁安,大炎之胤,生於禪黎世界赤明天中。

生有三氣之雲纏其身,硃鳥鼓翮覆其形。

三日能言,便知宿命。

年及十二,面有金容玉顏,便棄世離俗,遠遊山林。

於寒靈洞宮遇玄和先生,授仁安《靈寶赤書·五氣玄天黑帝真文》一篇,《智慧上品》、《十戒》而去。

仁安於是奉戒而長齋,大作功德,珍寶佈施,以拯諸乏,割口飴鳥,功名徹天。

因於西那國遇天洪災,大水滔天,萬姓流漂。

仁安於洪波之上,泛舟誦《戒書》《黑帝真文》,以投水中,水為開道,百頃之地,鳥獸、獐鹿、虎豹、獅子,皆往依親,悉得無他。

是時國王百口,登樓而漂沒,歎不能得度。

仁安見王垂沒,乃浮舟而往,以所佩《真文》授與國王。

王敬而奉之,水劫即退,翕然得過。

王既得免,《真文》於是即飛去入雲中,莫知所在。

仁安失去《真文》,退仙一階,運應滅度,托命告終,死於北戎之阿。

暴露靈一屍一三十餘年,形體不灰,光色鮮明,無異生時,在於北戎長林之下。

時國王遊獵,放火燒山,四面火匝,去其靈一屍一之間,百步之內,火不得然,獐鹿虎豹,莫不依親。

王怪而往,見靈一屍一之上,有三色之光,雲霧郁冥,鳥獸匝繞。

王乃伐薪圍一屍一,放火焚燒。

於時一屍一放火中,郁起成一人 ,坐青煙之上,指拈虛無,五色煥爛,左右侍者,仙童玉女,三百餘人,肅然而至。

凡是禽一獸 依親之者,並在火中,皆得過度。

仁安以赤明二年,歲在丙午,於叩摩坦婁於翳天中洞寥之岳,改姓洞浮,諱曰極炎,受錫南單梵寶昌一陽一丹靈真老帝,號丹靈老君也。

----------------------------------------

◎中央黃老君紀

《洞真九真中經》云:中央黃老君者,太上太微天帝君之弟子也,以混皇二年始生焉。

年七歲,乃知長生之要,天仙之法。

仍眇綸上思,欽納真玄,蕭條靈想,棲心神源。

解脫於文蔚之羅,披素於空任之肆。

於是太上授《九真之訣》、《八道秘言》,施修道成,受書為太極真一人。

----------------------------------------

◎金門皓靈皇老君紀

《洞玄本行經》云: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君者,本乃靈鳳之子也。

靈鳳以呵羅天中降生於衛羅天堂世界,衛羅國王取而蓄之。

王有長女,字曰配瑛,意甚憐愛,常與共戲,於是靈鳳常以兩翼扇女面。

後十二年中,女忽有胎,經涉三月,王意怪之,因斬鳳頭,埋著長林丘中。

女後生女,墮地能言,曰:我是鳳子,位應天妃。

王即名曰皇妃。

生得三日,有群鳳來賀,玄哺玉霜,洪泉曲水,八煉芝瑛。

年八歲,執心肅操,超拔俗倫,常朝則謁日,暮則揖月。

於重宮之內,王設廚膳,物不味口。

天作大雪,一年不解,雪深十丈,鳥獸餓死。

王女思億靈鳳,往之遊好,駕而臨之。

長林丘中,歌曰:

杳杳靈鳳,綿綿長歸。

悠悠我思,永與願違。

萬劫無期,何時來飛?

於是王所殺鳳郁然而生,抱女俱飛,逕入雲中。

王女今於景霄之上,受書為南極上元君,常乘九色之鳳,此女前生萬劫,已奉《靈寶》,致靈鳳降形,得封南極元君之號。

皇妃功德遐徹,天真感降,以上元之年,歲在庚申,七月七日中時,元始天尊會於衛羅玉國鳳麟之丘,坐騫華之下,眾真侍坐。

是時皇妃所住室內,忽有日象如鏡之圓,空懸眼前。

皇妃映見,天真大神普在鏡中長林之下,一室光明。

於是自登通一陽一之台,遙望西方,見鳳生丘上,紫雲郁勃,神光煒煥,非可得名,去皇妃所住五百步許,逼以女根處在宮內,無由得往。

須臾,忽有神鳳來翔,集於台上。

皇妃白鳳言曰:西方有道,心願無緣,不審神鳳可得暫駕見致與不?於是鳳即敷翮,使坐翮上,舉之耽至道前。

元始天尊指以金台王母;即汝師也,便可施禮。

皇妃叩頭上啟,惟願眾尊,特垂哀矜,則枯骸包生。」

言畢,金母封以西靈玉妃之號,即命九光靈童披霜羅之蘊,出《靈寶赤書·白帝真文》一篇,以授皇妃。

受號三百年中,仍值青劫改運,皇妃方復寄胎於李氏之胞。

三年,於西那玉國金壟幽谷李樹之下而生,化身為男子,改姓上金,諱日昌。

至開光元年,歲在上甲,元始天尊錫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君號。

----------------------------------------

◎五靈玄老君紀

《洞玄本行經》云:北方洞一陰一朔單郁絕五靈玄老君者,本姓浩,字敷明,蓋玄皇之胤,太清之胄,生於元福棄賢世界始青天中。

年十二,性好幽寂,心玩山水。

遠於家中,或去十日,時復一還。

時天下災荒,人民餓殍,一國殆荊敷明於地境山下,遇一頃巨勝,身自採取,餉系窮乏,日得數過。

救度垂死數千餘口。

隨取隨生,三年不訖。

他人往覓,莫知其處。

是時辛苦,形體憔悴,不暇營身,遂致疲頓,死於山下。

九天書其功德,金格記其玉名,度其魂神於硃陵之宮。

後帝遣金翅大鳥,常敷兩翼,以覆其一屍一。

七百年中,一屍一形不灰。

至水劫改運,水泛一屍一,漂於無崖之淵。

水過而後,敷明一屍一泊貝渭邪源初默天郁單之國北壟玄丘。

四十年中,又經山火盛行,梵燒一屍一形,於火中受煉而起,化成真一人,五色之雲,覆蓋其上。

至開明元年,於北壟玄丘,改姓節,諱靈會,元始天王錫靈會洞一陰一朔單郁絕五靈玄老君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