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道言昔於蕊珠宮中,聽黃庭妙義、《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

雲笈七簽

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

◎黃庭遁甲緣身經

道言昔於蕊珠宮中,聽黃庭妙義、《大道琴心靈篇》內固變化之道。

人之受生,分靈道氣,含和一陰一陽一。

逐戀聲色,為滋味所惑,為奢一婬一所誘,亡失正念,虛度壯年。

焉知動靜出處,當依教修一習一 ,履歷妙行,以輔養其神,則身安靜,萬災不幹,邪魔不撓。

存念善道,遠離惡道,往來出入,當呼今日日神姓名字云:某送我去來。

如是呼之,乃行其道,直日神與人同行神道,眾惡不幹,能卻百鬼,不逢惡毒。

又奏表上謁貴人,皆書符持懷中,三呼「直日之神,與我同行1入疾病家、死生家,置符於懷中,遇一陰一日右畔,一陽一日左邊。

若入山林避難者,三叩齒,直呼之神名字。

並呼甲申神,山中鬼魅、狼虎之類,盡皆迸走。

若辟除惡神鬼者,書六甲六乙符持行,並呼甲寅神,鬼皆散走。

若入軍陣辟兵,即書六丙六丁符,並呼其神姓名,仍呼甲午神名,兵刃不傷。

若欲辟火者,書六壬六癸符,並呼其神,又呼甲子神姓名字云:與我同行!即不被燒熱。

若欲避水難者,書六戊六己符,並呼甲戌神,即免水溺。

若縣官口舌,書六庚六辛符,並呼其神姓名,又呼甲辰神,官符口舌悉皆解散。

已上所言,書符帶之,秘之勿傳。

假令甲子神姓王字文卿,王自是姓,文卿是字。

至癸亥他皆仿此。

從神計八百七人,每日有一神當直。

人能每日清旦,三叩齒,誦直日之神名云:某君為直日,與我俱行,使我所在,鹹亨利貞!又每日三叩齒,誦本命神,須食之物,宜與本命神契,尤加福壽。

更能於本命日,與本命神作大福利,吉慶尤甚。

「某乞左青龍孟章甲寅,右白虎監兵甲申,頭上硃雀陵光甲午,足下玄武執明甲子,月為貴人入中央。」

右此一首,常密念之令熟,勿令出聲,不要佗人知。

若有縣官,或有殃害之氣,軍陣險難之處,及入佗國未一習一 水土,或遇疫病辰日,數數存念之。

或入孝家臨一屍一見喪,亦入門一步誦一遍,叩齒三下,當誦三遍。

此我法也。

來日平覺,便念四海神名:

東海神名阿明,西海神名祝良,

南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強。

四海大神辟百鬼,蕩凶災,急急如律令!

《黃庭內景秘要六甲緣身經》曰:若人卒得疾,及癰尰、惡氣、飛一屍一、百毒、惡夢之屬,便閉氣誦甲午至戊戌止,留氣在上斗中。

上斗中者,在兩乳間也。

閉氣暗誦甲午至戊戌十遍,然後吐氣,又誦甲子至戊辰止,留氣在下斗中。

下斗中氣暗誦甲午至戊戌十遍,然後吐氣,又誦甲子至戊辰止,留氣在下斗中。

下斗中者,臍中也。

亦暗誦十遍,然後吐氣,以治建八尺之質,含萬有之軀。

外有四支、九竅,內有五臟、六腑,各有神主,一精一稟金火,氣諧水木五臟者,是五神之府,含生之器。

神欲安,氣欲寬,導養之妙。

火則躁而禮,金則勇而義。

躁與勇,義與禮,一陰一陽一之數也。

長一陰一則殺,長一陽一則生,生殺之數也。

故抑躁行禮義則生,長勇罷禮義則死。

外行禮義,內安脾膽,導養之秘也。

以忠孝為先,不識其原,傷生之道。

然知其本靈秘之術,若能安其神,煉其形,攝生得氣,歸正背偽,出其恍惚,入其玄妙,辨補寫之理,誕延育之方,可升仙矣。

子龜鏡焉,道在其中也。

黃帝敬受靈訣,專一精一行之,未逾一紀而神猷先鑒,行氣使心,一精一步逾玄,含靈契理,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氣運於內,神應於外,豈非至真哉!謹具五臟玉軸圖於後。

△肺臟圖

治肺當用呬。

呬為瀉,吸為補。

夫肺者,兌之氣,金之一精一,其色白,其象如懸磬,其神如白狩。

肺主魄,魄化為玉童,長七寸,持仗往來於肺臟。

其神多怒者,蓋發於肺臟也。

欲安其魄而存其形者,則當收思斂欲,含仁育義,不怒其怒,不聲其聲,息其生則含乎太和。

肺合於大腸,上主於鼻。

故人之肺有風則鼻塞也。

色枯者,肺干也。

人鼻癢者,肺有蟲也。

人之多怖者,魄離於肺也。

人之體生白點者,肺微也。

人之多聲者,肺強也。

人之不耐寒者,肺勞也。

好食辛者,肺不足也。

顏色鮮白者,肺無他惡也。

人一大腸鳴者,肺氣壅也。

夫肺主商,肺有疾當用呬。

呬,肺之氣也。

其氣義,則瘳疾,義以安神。

人有怨怒填塞胸臆者,則呬而洩之,蓋自然之理也。

向若不呬,必致傷敗。

獲呬而獲生乎!筆病用呬耳。

夫人無苦,用呬者不祥也。

夫肺處七宮驚門,主信,使人方正平直,一習一 武先忠,則魄安形全也。

且肺者,秋之用事。

秋三月,天地氣明,肅殺萬物,雀臥雞起,用安至一精一,公施抑怒改息,兩相形長,秋之道也,逆之則傷肺。

常以七月、八月、九月望旭旦,西面平坐,鳴天鼓七,飲玉漿三,然後瞑目,吸兌宮白氣,入口吞之,以補呬之損。

肺以正白之用,以致玉童餞,則神安思強,氣全兆體,百邪不能殃之,兵刃不能害之,延年益壽,名飛仙耳。

蓋所謂補寫神氣,安息靈魄之所致哉。

△心臟圖

治心當用呵。

呵為寫,吸為補。

夫心者,離之氣,火之一精一,其色赤,其象如蓮花,其神如硃雀。

心主神,化為玉女,身長八寸,持玉英,出入於心府也。

其神躁而無准,人之暴急者,蓋發於心臟也。

欲安其神而全其形者,則全忠履孝,輔義安仁,止其風,靜其急,自其熾,澄其神,而全其形,則合中和也。

心合乎小腸,主其血脈,上於舌。

人之血壅者,心驚也。

舌不知味者,心虧也。

上智者,心有七孔,中智五孔,下智三孔,明達者,心有二孔,尋常者有一孔,愚癡者無孔也。

多忘者,心神離也。

好食苦者,心不足也。

多悲者,心傷也。

重應者,心亂也。

面青黑者,心冰也。

容色赤者,心無他惡也。

夫心主徵,心有疾當用呵。

呵者,心氣也。

理其氣體,呵能靜其心而和其神,所以人之心亂者則多呵,蓋天全之候也,人皆為而不知哉!向若不呵,當致憤怒者也。

故心疾用呵,除邪氣也。

夫心處九宮驚門,主智,使人樂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則心和而形全也。

且夫心者,夏之用事也,天地氣一交一 ,萬物華結,亥寢丑起,無厭於養。

英成實長,夏之德也,逆之則傷心。

常以四月、五月、六月弦朔清旦,南面端坐,叩金梁九,漱玄泉三,靜思想,吸離宮之赤氣,入口三吞之,以補呵之損,植其靈府,開心穴,餌離火,濯玉女,神平體安,眾殃不害,金火不能傷,治神之靈也。

△肝臟圖

治肝當用噓。

噓為瀉,吸為補。

夫肝者,震之氣,水之一精一,其色青,其象如懸匏。

肝主魂,其神如龍,化為二玉女、玉童,一青衣,一黃衣,各長七寸;一負龍,一持玉漿,出入於肝臟也。

其神好仁,人之行惠者,蓋發於肝也。

欲安其魂而延其齡者,則當澤被芻棘,恩覃庶類,而後全其生,則合乎太清者也。

肝合於膽,上主於目。

肝盛則目赤。

又主於筋,肝虧則筋急。

皮枯者,肝熱也。

肌肉黑黯者,肝風也。

好食醋味者,肝不足也。

色青者,肝盛也。

手足汗者,肝無他惡也。

毛髮枯者,肝傷也。

夫肝主角,故肝有疾者,當用噓。

噓者,肝之氣也。

其氣仁也,故除毀痛。

人之有傷痛者,則噓之以止痛,皆自然之驗也,豈不以為靈哉?此之至理也,通玄之道。

且肝之主春,春之用事。

春三月,天地氣生萬物,花葉繁茂,人及芻萌,順一陽一之道也,逆之傷肝也。

傷之則毛骨不榮也。

常以正月、二月、三月寅時東向平坐,叩齒三通,閉氣七息,吸震宮之青氣三吞之,補噓之損,以享青帝之祀,以致二童之饌。

木一精一乘王,則肝歡寡憂,一精一之妙也。

△脾臟圖

治脾當用呼。

呼為瀉,吸為補。

夫脾者,坤之氣,土之一精一,其色黃,狀如覆盆。

脾主意,其神如鳳。

化為玉女,長六寸,循環於脾臟也。

其神多嫉妒。

人之疾妒,蓋起於脾臟也。

土無正形,故妒之無准也。

婦人則妒劇者,乘一陰一氣也。

欲安其神,則當去欲寡色,少思屏慮,長其土德而後全其生也。

脾合乎太一陰一,脾連胃,上主於口,消谷之腑,如磨之轉,化生而入熟也。

食不消者,脾不轉也,食堅硬之物,磨之不化也。

人不欲食訖便臥,其脾則側,側則不轉,食堅物,生食不化,則為宿食之患也。

故食不調則傷脾,脾藏不調則傷質,質神俱損,則傷人之速,故人之不欲食生硬堅澀之物,全人之道也。

人不欲食,為脾中有不化食也。

多惑者,脾識不安也。

多食者,脾虛也。

食不下者,脾塞也。

無顏色者,脾傷也。

好食甘者,脾不足也。

顏色鮮滑者,脾無他惡也。

夫脾主於中宮土也,故脾之有疾當用呼。

呼者能引脾疾,故人之中熱者,呼之以驅熱一溫一 之弊也。

向若不呼,則熱氣擁於內,一陰一氣息於外,致憤悶之患,形何從而安哉?夫脾位寄於土宮,宮主義也。

使人寬舒廣大,屈已濟人以利,不爭者也。

且脾之無正形,寄王四季,隨六氣助成萬物。

脾育腸胃,義之道也。

不以自專為德,不以物競為功,長坤之理,逆之則傷脾。

常以四季月末十八日旭旦,正坐中宮,禁氣五息,鳴天鼓七,吸土宮之黃氣,入口五吞之,補呼之損,飲玉醴以致神之和,以補於脾,以佐神氣,則入山不畏虎狼,登險不懼顛蹶者,行氣之一精一也。

△腎臟圖

治腎當用吹。

吹為瀉,吸為補。

夫腎者,一陰一之一精一,坎之氣,其色黑,其象如圓石,其神如白鹿,兩頭化為玉童,長一尺,出入於腎臟。

其神和也,人之柔順者,蓋發於腎臟也。

欲安其神,則當仁德平廣,膏潤萬物,長其一精一,順其志,而後全其生形,則合乎太清者也。

腎合於骨,上主於齒。

齒痛者,腎傷也。

又主於耳,人之骨痛者,腎虛也。

耳不聞聲者,腎虧也。

齒多楚者,腎虛也。

齒黑<齒肖>者,腎風也。

耳痛者,腎氣壅也。

腰不伸者,腎冰也。

色黃者,腎衰也。

容色紫光者,腎無他惡也。

骨鳴者,腎贏也。

夫腎主羽,人之有疾當用吹。

吹者腎之氣,能瘳腎之疾,故人之積氣沖臆者,則強吹也。

腎氣沉滯,吹徹則通。

且腎者冬之用事,三月乾坤氣閉,萬物伏藏,戌寢寅起,與玄一陰一併,外一陰一內一陽一以養骨齒,以治其神,逆之則傷腎。

常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面北平坐,鳴金梁七,飲玉泉三,吸玄宮之黑氣,入口九吞之,以補吹之損,以符呦鹿呦鹿:《詩·小雅·鹿鳴》有「呦呦鹿鳴」句,該詩旨為歡宴嘉賓。

之詞,以致玉童之饌。

益腎氣,神和體安,則群妖莫害,可致長生之道矣。

△膽髒圖

以前名五臟,加膽名六腑。

膽亦受水氣,與坎同道。

膽有疾,當用嘻。

嘻為瀉,吸為補。

圖形已附在肝臟。

夫膽者,金之一精一,水之氣,其色青,其象如懸瓠,其神龜蛇,化為玉童,長一尺,戟其手,奔馳於膽。

其神勇,人之勇決者,蓋發於膽髒也。

欲安其神,當息忿寢爭,與仁輔義,其後全生也。

膽合於膀胱,上主於毛髮。

毛髮枯者,膽損也。

發燥者,膽有風也。

無懼者,膽洪大也。

顏貌青光者,膽無他惡也。

爪甲干者,膽虧也。

毛焦者,膽熱也。

無事淚出者,膽勞也。

好酸者,膽不足也。

夫膽寄於坎宮,使人觀智慕善,並邪去佞絕奸,治方直也。

且膽者,生於金,金主於武,故多勇,且抑之大吉。

夫膽乘一陰一之氣,秉金之一精一,故主於殺。

殺則悲,故人之悲者,金生於水,目中墜淚也。

夫心主火,膽主水,火主辛,水主苦,所以人有弊者,即言辛苦。

故為水火二氣相背,則火得水而煎,一陰一陽一交一 爭,水勝於火,故目淚出,淚流也。

苦而出,故曰淚。

夫悲啼號泣,其聲稱苦者,為淚出於膽,而以苦為詞也。

膽,水也,而主於一陰一;目,明也,而主於一陽一。

一陰一從一陽一,故從目出。

常以孟月,端居正北,思吸玄宮之黑氣,入口九吞之,以補嘻之損,以食龜蛇之味,飲玉童之漿,然後神治體和,顛不能犯,邪莫之向,膽氣所致也。

歧伯曰:夫人之受天地之元氣生。

氣之來也謂之一精一,一精一之媾也謂之靈,靈之變也謂之神,神之化也謂之魂,隨魂往來謂之識,並一精一出入謂之魄,管主一精一魄謂之心,心有所從謂之情,情有所屬謂之意,意有所指謂之志,志有所憶謂之思,思而遠慕謂之慮,慮而用事謂之智。

智者,乃識見者也,蓋精神、魂魄、意志、思慮、情智、見識之所用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含天地之象。

具在身矣。

則胸脅為宮室,四支為郊境,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左目為日,右目為月。

發為星辰,齒為金玉。

大腸為一江一 河,小腸為川瀆。

兩乳、臍、膝為五嶽,肝、腎、脾、肺、心為五行。

故修道者常理之,若不修緝,必致毀敗。

營衛不通,血氣不流,齒發不堅,五臟不調,則傾化隨及。

故至人修其未毀,治其無疾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