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蓋聞天心降顧,邦家所以會昌;靈命丕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

雲笈七簽

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

◎宋真宗御制《翊聖保德真君傳序》

蓋聞天心降顧,邦家所以會昌;靈命丕昭,神道所以協贊。

考載籍之攸記,固今古而同符。

矧復吾宗,在於戰國,基緒方始,一精一感實繁。

或山祇而見形,或帝所而協夢,其來已久,斯謂不誣。

乃有接三統而開基,將隆景業,冠百神而儲佑,茂顯明征。

奠條梅之名區,號龜玉之奧主,見之於翊聖保德真君矣。

太祖肇膺元歷,觀德而無言;太宗祗紹睿圖,順期而前告。

若夫述玉晨之寶睠,序斗極之仙階,告國命之延洪,示真科之秘賾,洪威顯洽,屏乎物魅神奸,諄誨博臨,揚乎天祺民祉。

由是靈壇爰峙,徽稱斯崇,欽奉於芬馨,仰祈於先覺。

固惟九域鹹被底綏,豈止三秦獨增忻戴?暨茲沖眇,纘乃基扃。

仰嘉話之在人,瞻至神之佑世。

由是載稽茂典,恭益尊名,以為上帝之恆符,文考之真應,安可默而無述?故當垂之不刊。

爰詔輔臣,俾詮靈訓,詢求斯至,編帙旋成。

想風烈而昭然,思音徽而可覿,誠足鏤之金板,祕於蘭台。

披封奏歸美之心,願裁於序引,屬乙夜觀文之暇,聊志於歲時。

題曰《翊聖保德真君傳》云爾。

----------------------------------------

◎翊聖保德真君傳

推忠協謀同德守正佐理功臣、樞密使、開府儀同三司、行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太原郡公臣王欽若編集

建隆之初,鳳翔府盩厔縣民張守真,因游終南山,忽聞空中有召之者,聲甚清徹。

守真驚懼。

四顧無所見,默行悚聽,約數里,又聞語云:汝若先行,吾即在後。

如是者數日,守真莫能測。

既還其家,又聞於室中曰:吾受命降靈,汝何為頑梗如此,不聽吾言?吾若不為宋朝大事,當已粉碎汝矣!守真方異之而且懼,因曰:未審是何星辰如此臨降?守真性本愚戇且昧,神祇願勿憑陵,必無事奉。

乃曰:吾是高天大聖玉帝輔臣,授命衛時乘龍降世。

但以非正真之士,無以奉吾教。

汝有異骨,不類常流,汝可虔心奉吾道訓也。

守真曰:竊聞在男曰巫,在女曰覡。

守真雖處凡庸,恥為茲類。

又曰:吾上天之神,非鬼魅也。

五嶽四瀆,吾能役使。

汝若回心入道,勤奉香火,當令汝應大國之徵命,受真主之恩遇,豈同巫覡之輩耶!守真曰:神人既若此教導,敢不虔事?乃設酒肉之饌以祀焉。

又聞言曰:吾神人也,汝何為以腥穢瀆我?以汝未曉,不欲罪汝。

此去但以香茶及素食鮮果為供,吾雖不食,歆汝之意也。

守真稽首而謝。

又曰:吾為汝天上之師,汝別有人間之師,但訪高士,以求度焉。

守真乃禮古樓觀先生梁筌為師,度為道士,遂於所居之側擇隙地出家,則於北帝宮內立殿以事神,旦暮崇奉,頗極一精一至。

神謂之曰:觀汝虔心,稱吾教導,貞潔之士,可以驅邪。

吾先將誨汝劍法,俾汝為民除妖。

後當令汝結壇,俾汝為國祈福。

守真再拜曰:守真本實凡庸,粗懷愚直,當緣夙生奉事,乃致今獲歸依。

願以至心,永奉靈德,壇儀劍法,恭俟靈訓。

真君曰:劍法有三。

但以剛鐵鍛為利刃,吾目一視,便可用也。

有疾之人,俾汝揮擊,邪氣銷鑠,其人無損。

或地祇作孽,水族生妖,分野為災,國家軫慮,當以上劍治之。

或山澤之怪,飛走之雄,震駭閭閻,侵毒黎庶,當以中劍治之。

或魑魅之徒,夔<鬼盧>之輩,挾邪暴物,作祟害人,當以下劍治之。

守真曰:三劍之法,已聞命矣。

結壇之儀,伏俟指教。

真君曰:結壇之法有九。

上三壇則為國家設之。

其上曰順天興國壇,凡星位三千六百,為普天大醮,旌旗鑒劍弓矢法物羅列次序,開建門戶具有儀範。

其中曰延祚保生壇,凡星位二千四百,為週天大醮,法物儀範,降上壇一等,其下曰祈谷福時壇,凡星位一千二百,為羅天大醮,法物儀範,降中壇一等。

儻非時禱祀,不及備此三壇,亦當一精一潔詞章,鮮異花果,扣鼓集神,懇禱而告,去地九尺,焚香以奏,亦可感應也。

中三壇則為臣寮設之。

其上曰黃菉延壽壇,凡星位六百四十;其中曰黃菉臻慶壇,凡星位四百九十;其下曰黃菉去邪壇,凡星位三百六十。

此三壇所用法物儀範,各有差降。

下三壇則為士庶設之。

其上曰續命壇,凡星位二百四十;其中曰集福壇,凡星位一百二十;其下曰卻災壇,凡星位八十一。

所用儀範,量有等差。

此九壇之外,別有應物壇,或六十四位,或四十九位,或二十四位。

法物所須,各以差降,士民之類,可量力而為之。

如臣庶上為帝王祈佑,當作祈谷福時壇,凡一千二百位。

或為父母師尊禳災祈福,當為醮設壇,隨儀增益也。

守真拜而受之,自爾多有徵驗,不能備紀。

乾德中,太宗皇帝方在晉邸,頗聞靈應,乃遣近侍繼信幣香燭,就宮致醮。

使者齋戒焚香,告曰:晉王久欽靈異,欲備俸緡,增修殿宇,仍表乞敕賜宮名。

真君曰:吾將來運值太平君,宋朝第二主修上清太平宮,建十二座堂殿,儼三界中星辰,自有時日,不可容易而言。

但為吾啟大王,言此宮觀上天已定增建年月也,今猶未可。

使者歸以聞,太宗驚異而止。

太祖皇帝素聞之,未甚信異。

遣使繼香燭青詞,就宮致禱,召守真詣闕,備詢其事。

守真具言之,且曰:非一精一誠懇至,不能降其神。

仍以上聖降靈事跡聞奏。

太祖召小黃門長嘯於側,謂守真曰:神人之言若此乎?守真曰:陛下儻謂臣妖妄,乞賜按驗,戮臣於市,勿以斯言褻黷上聖。

詔守真止於建隆臂,翌日,遣內臣王繼恩就觀設醮,移時未有所聞。

繼恩再拜虔告,須臾,真君降言曰:吾乃高天大聖玉帝輔臣,蓋遵符命降衛宋朝社稷,來定遐長基業,固非山林魑魅之類也。

今乃使小兒呼嘯,以比吾言,斯為不可!汝但說與官家,言上天宮闕已成玉鎖開,晉王有仁心,晉王有仁心。

凡百餘言。

繼恩惶懼不敢隱,具錄以奏,因復面言,神音歷歷,聞者兢悚。

太祖默然異之,時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之夕也。

翌日,太祖升遐,太宗嗣位。

尋召守真於瓊林苑,為週天大醮,作延祚保生壇。

醮罷,真君降言於內臣王繼恩曰:吾有言,汝當為吾奏之。

曰:

建隆元年奉帝言,乘龍下降衛人君。

掃除妖孽猶閒事,縱橫整頓立乾坤。

國祚已興長安泰,兆民樂業保天真。

八方效貢來稽首,萬靈振伏自稱臣。

親王祝壽須焚禱,遞相虔潔向君親。

吾有捷疾一百萬,諸位靈官萬垓人。

若行忠孝吾加福,若行悖逆必誅身。

賞罰行之既平等,天無氛穢地無塵。

愛民治國勝前代,萬年基業永長新。

繼恩錄之於簡,翌日以聞。

太宗覽之驚異,稽首謝曰:國家之幸,宗廟之慶,虔荷上聖,賜此格言。

命緘藏於內殿,尋遣內供奉官王守節、起居舍人王龜從,就終南山下築宮。

方卜地於終南鎮,真君忽降言於龜從等曰:此地乃修建上帝宮闕之地,不可易也。

於是乃定。

凡三年,宮成。

中正之位列四大殿,前則玉皇通明殿,次紫微殿,次七元殿,次真君所御殿。

東廡之外,有天蓬、九曜、東斗、天地水三官四殿。

西廡之外,有真武十二元神、西斗、天曹四殿。

又有靈官堂、南斗閣,並列星宿諸神之像。

豎鍾經二樓,齋道堂室,靡不完備。

建碑以紀其事,題曰上清太平宮,一如真君預言之制。

命常參官一人監宮,擇道士焚修。

每歲三元及誕節、上本命日,並遣中使致醮。

祀神之夕,上望拜焉。

歲或水旱,或國家將舉事,率致禱焉。

初宮成,真君忽降言謂王龜從等曰:汝奉詔修宮,勤則至矣。

然何為不開日月華門?不畫八小殿壁?階墀甓甃亦未嚴備,惟求速成,以冀恩一寵一 。

然上天亦不掩爾功,亦不赦爾罪。

守節、龜從頗切驚懼,然已奏訖,役不及增備,惟稽首祈謝。

及至闕,皆獲增秩,賜白金千兩,既而守節染疾而亡,龜從歿於兵刃,此乃不掩功不赦罪之戒明矣。

太平興國初,太宗皇帝親征太原,真君忽降言於守真曰:官家已臨汾晉,非久克復城池,汝當令監官內臣等設醮,以謝勝捷於上帝。

守真等曰:國家大事,乞俟捷音。

真君曰:上天已定,勝負也。

逾旬而王師告捷,監宮等以聞,帝遣內臣盧文壽繼內庫香藥、御署詞章,詣宮陳醮以謝上帝。

是夕,真君降言曰:官家設此大醮,上帝與諸天皆喜,國祚延遠,過於有唐矣。

至六年,守真以乾明節詣闕朝賀召見,因面奏曰:「聖真下降,俯為昌朝,乞降詔加號以答靈貺。」

上允其奏。

尋下詔曰:太平宮神,受命上穹,降靈下土。

苾致薦,肸蠁有徵,大庇斯民,屢垂丕貺,宜加美號,以答神休,其封神為翊聖將軍。

詔命至宮,守真焚香以告,真君忽降言曰:汝當上問,官家所言翊聖者,翊於何聖?守真數日疑懼,不敢答。

復言曰:汝但馳奏,官家不罪汝。

守真遂具章以聞,太宗覽之,召近臣謂之曰:「玉帝輔臣所輔翊者,上帝也。

當以此意報守真,令啟白也。」

既而內臣傳命到宮,守真詣殿,焚香以告真君,曰:「此意是也。」

七年,守真復詣闕朝賀,真君忽降言曰:「吾有言,汝當聞於官家。

曰:「大道興隆一陰一謀滅,諸天眾聖皆欣悅。

宋朝社稷甚延年,太平景運初興發。

君上端心顯明哲,愛民治國常須切。

萬年基業永長新,金枝玉葉無休歇。」

守真得之,到闕以聞。

詔賜守真紫衣,號崇元大師。

自後每遣使醮告,真君或有言,守真皆密以聞。

至道初,忽降言謂守真曰:「吾建隆之初,奉上帝命下降衛時,今基業已成,社稷方永,承平之世,將繼有明君。

吾已有期,卻歸天上,汝等不復聞吾言矣。

儻國家祈禱,但嚴潔焚香,北面告吾,雖不降言,當授福衛護宗社。」

又曰:「汝遇吾下降,至今三十五年,勤亦多矣,上帝已有符命,授汝為五土之主,此限滿日,升汝仙官,汝亦不久住也」。

自是不復降言。

明年閏七月十六日,守真謂門人等曰:吾已領符命,今將去矣。

言訖而化。

既而聖上嗣位,崇奉之典,率遵舊式。

洎受元符,封泰山,建玉清昭應宮,於宮中寶符閣之西北隅作凝命殿,殿後為凝命閣,以奉真君。

大中祥符七年,詔曰:誕敷寶命,仰荷於至神;昭報殊徵,虔增於懿號。

蓋為邦之大典,庇民之深旨也。

而況翊宣元化,式表眾靈,司一陰一騭於含生,播明威於福地。

當王基肇啟,固降治而已彰;洎文考纘承,復先期而斯應。

由是亟營珍館,備薦徽章,蒙介福於無垠,佐鴻圖於累盛。

顧惟眇質,紹撫綿區,屬典禮之一交一 修,實祺祥之沓委。

緬懷幽贊,罔怠欽崇。

是用益以丕稱,奉之茂則,式達至一精一之懇,庶伸祗答之文。

期克享於夤恭,永保寧於品彙。

爰頒成命,俯告宰司,深體予懷,共宣其事,翊聖將軍宜加號曰翊聖保德真君。

自真君之降世也,或時有所?受,人即傳錄。

而岐、雍之間,有物魅妖怪為害之極者,皆投誠致告,則守真祈禱,奉教而往,靡不祛殄。

凡所靈驗,不可勝紀,今錄其傳聞者雲。

守真常朝禮至玉皇大殿,睹其題曰通明殿,不曉其旨,因焚香告曰:通明之理,竊所未諭,敢祈真教。

真君曰:上帝在無上三天,為諸天之尊,萬象群仙,無不臣者。

常升金殿,殿之光明,照於帝身,身之光明,照於金殿,光明通徹,無所不照,故為通明殿。

諸天帝君,萬靈侍衛,仙眾梵佛,悉來朝謁,仰視其殿,惟見大光明中,上帝儼然。

仙班既退,光明遍徹諸天焉。

有王叟者,年七十餘,少事戎帥,老而退居終南鎮,膽氣雄傑,談五代時事,歷歷可聽。

每聞妖怪誕妄之事,則扼腕切齒。

自真君之始降,未甚信響。

洎目睹靈異,欣然歸仰。

自後常日二時赴宮,焚香伏拜,雖風雨霜雪,未嘗暫曠。

一日忽告守真啟殿門,瞻禮焚香,且泣曰:老夫本懷剛氣,幼事軍門,不信邪魔,常守正直。

百生有幸,得遇上真。

今已衰耗,大期將至。

所願歸全之後,得在左右,以備驅使,為萬足矣。

真君降言而許之。

未幾,叟無疾而終。

逾旬,守真忽於真君殿前,聞空中有呼其名者曰:我鐵輪將軍也,汝何以略不見錄?守真仰而問曰:真君左右有四將軍,常侍殿中。

守真常所虔事,未知鐵輪將軍是何星辰名位?空中又曰:我即王叟也。

曾有至願,乞侍左右,今蒙收錄,使掌鐵輪,位在四將軍之下。

汝今後或有醮祭,勿忘吾名也。

真君嘗謂守真曰:吾每巡遊週天,有諸位靈官,捷疾吏兵數逾百萬。

彗孛妖沴,知吾騎從所至,皆屏跡遠避。

岳鎮海瀆可以麾召,而世之物魅邪怪,豈足數耶!吾念汝正直,付汝劍法,俾汝為民救患禳災。

汝宜一精一勤,無或懈怠,積功立名,加惠及物,上天所鑒,當錄汝名。

若慢道輕教,不守虛寂,自有一陰一責矣!吾若一怒,萬物立為埃塵,汝其可當乎!然汝每有責罰,乃吾小將軍怒汝不專謹爾!汝自宜致恭於彼。

汝所興念,彼各預知,不可欺心,貽汝禍患。

守真嘗一日從容焚香,虔誠問曰:守真睹釋氏之教,言天上天下無如佛者。

未知三清之上,品位何若?願賜真語,以蠲蒙滯。

真君降言曰:佛即西方得道之聖人也,在三清之中,別有梵天居之,於上帝則如世之九卿奉天子也。

守真曰:其教流演,頗盛於世,又何理也?真君曰:教流中夏,帝之念也。

隨世盛衰,亦帝之念也。

守真曰:道釋經典,並垂於世,未審崇奉何者,即獲其福?真君曰:《太上道·德經》大無不包,細無不納,修身煉行,治家治國。

世人若悟其指歸,達其妙用,造次於是,信奉而行,豈惟增福,諒無所不至矣。

釋氏之四十二章經,制心治性,去貪遠禍,垂慈訓誡,證以千惡,亦一貫於道矣!奉之求福,固亦無涯。

至於週公、孔子,皆列仙品,而五經六籍,治世之法、治民之術,盡在此矣。

世雖諷誦,多不依從。

若口誦而心隨,心隨而事應,仁義信行禮智之道常存於懷,豈惟正其人事,長生久視之理,亦何遠矣!

守真又嘗啟請云:終南山中赤谷神祠者,近鄉之人多所祈祀。

屠牛擊豕,以為饗饌。

酒樂喧沸,民氓鼓舞。

若斯之事,其獲佑乎?真君曰:終南山實名山福地,人凡境聖,今古皆然。

興妖致邪,殺命祈福。

以茲俟福,斯亦遠矣!既而草竅潛匿其下,捕賊者積薪焚之,祠宇煨燼,寂無靈異。

建隆末,長安進士劉頏頗有文學,出於流輩,嘗詣宮再拜禱曰:頑欲知將來位秩高卑,願賜靈語。

真君降言曰:天賦汝文性,不賦汝祿位。

汝若學道退閒,當猶延永。

若妄求進身,慮促汝壽算也。

頏聞之,不悅而退。

後三歲,果無成而卒。

雍熙中,華山希夷先生陳搏卒於張超谷石室中,世多傳其羽化。

守真朝禮之次,因焚香啟告曰:華山陳搏近卒,時人謂之一屍一解,未審其人功行證仙階乎?敢希上真,略賜指諭。

真君降言曰:搏之煉氣養神,頗得其要,然及物之功未至,但有所主掌爾。

端拱中,知鳳翔府、比部郎中高凝祐嘗就宮致禮。

既去,真君忽降言於監官李鑄曰:高凝祐行虧忠信,死非久矣。

鑄竊志之。

俄而凝祐秩滿還京,為三司判官。

鑄聞之,乃復焚香啟告曰:高凝祐今為此職,又何福耶?真君降言曰:死將至矣。

數月而凝祐卒。

吏部尚書宋白,乾德中家於盩厔。

有弟顯,小字曰岐哥。

年十餘歲,為狐魅所惑,號呼無度,舉動失常,忽力敵數夫,家人莫能制。

醫砭之輩至者,必遭凌撲。

白因齋心,遣所親詣宮致禱,懇求衛護。

真君降言曰:汝去,吾當令守真往彼。

守真受教而往,方至其家,坐於客館,而岐哥已覺,慞惶失次。

家人遽出迎拜,守真具問之,因厲聲呼其名。

須臾,岐哥捽其首,從中唯唯而出,至守真前,戰汗悚息。

守真呵責移時,鬼乃露形,叩頭伏罪。

守真以術戮之,應手而斃。

岐哥仆地良久而蘇,即獲平愈。

真君嘗忽謂守真曰:山下李靖廟中,有狐鬼數十,盤泊於彼,本方地神適有馳報,慮其為妖害民,汝可速往逐之。

守真稟命,仗劍而去。

須臾坐於廟前,震呼數四,俄而狐鬼數十悉出,遍列於前,惶惑驚悸。

守真乃責之曰:此上真下降之地,汝輩豈宜雜處!今未欲戮,汝可速返林莽,無以血汙我靈劍!表等相顧,狼狽匍匐而散。

守真自往至還,曾不移時。

寓宮道士王德淵問其所適,守真具道之。

德淵曰:自此至彼,往復二十里,何其速耶?守真曰:我離廟時,以劍揮下庭樹低枝在地,可驗也。

德淵俟曉,躍馬而觀焉。

果於廟前聞腥穢之氣,不可近,得斷枝而還,始再拜稱異。

時又有妖狐數百,在邠州城中,頗為怪異。

守真聞之,因焚香致告,具道其事,願奉教往彼除之。

真君降言曰:此狐妖輩嘗於長安南山中,化形為菩薩之狀,誘彼居民,捨財為寺,其間回心歸善,亦十有八九。

上帝以此故授其符命,俾為邠州土地,亦有限數,俟其歲滿,當自遠去,無能為害,汝不必往也。

開寶中,鳳翔府民陳英美家有山魈為怪。

投擲瓦礫,日盈其庭。

時放煙焰,欲焚其捨。

財物耗散,親族愁苦。

召術士禳禁,命僧徒課誦,皆不能止,乃移居遠遁,亦躡蹤而至。

英美計無所出,因齋戒持香,躬詣宮庭,一精一虔以告。

真君降言,謂守真曰:汝今速受吾命令,往為除。

守真再拜,負劍躍馬,再宿而至其家。

而擲瓦之一聲 ,喧囂如故,觀者填隘,皆曰:此道士必不能去此怪。

守真乃盥滌嚴潔,整衣引劍而入,其怪忽然而止。

是夕,為壇於庭中,守真噀劍立其上,厲聲徐呼曰:山魈鬼何在乎?儻為妖未已,當出與吾較勝。

不然,則當去萬里之外,釋汝之罪。

如是移時,悄無影響,自是其家安肅,乃隨守真詣宮,陳醮以謝焉。

又長安富民楊氏家有鬼物為怪,擲瓦縱火一日萬變,聚族憂惶,莫可寧處。

時有術士李捉鬼者,尤善符禁。

楊氏召之,方及其門,若為物所繫,匍匐而起,俄復顛隕,如是者三,遂狼狽而走。

楊氏復召僧眾為道場,誦經作梵唄以祛之。

俄又若有物攫其道具,或投於屋,或棄於井,群僧惶懼而去。

乃至搗衣砧石,亦自空中騰起,三三兩兩,相逐而落中庭,遇物凌觸,而物無所損。

如是之怪尤眾,不可具紀。

楊氏素聞真君之靈,乃躬持香燭等,馳赴焚禱,具言其怪,且求驅殄。

真君降言曰:汝當速歸,吾令守真繼往也。

守真尋再拜而往其家,士民觀者填隘其戶。

守真易衣整冠,咒水揮劍,行於四隅,其怪即寂然無聲。

守真謂楊氏曰:此妖伏矣!請為醮以祛之。

向夕,結壇焚章,禮畢而去。

一城之眾,稽首稱歎。

守真既歸,楊氏隨詣宮中,陳醮以謝。

又富民劉文璨者,忽為狐鬼所惑,心神恍惚,動止不寧。

市中逢道流,語之曰:子面有妖氣,必為邪物所著。

真君下降,可虔心禱之,必愈斯疾。

文璨乃自繼香燭,晨夕馳赴,中路為鬼物所追,或為僧尼婦女,或為商賈,萬端誘一惑 不進。

文璨既迷且惑,復遇道流於路,具告其故。

道流曰:是皆鬼物也。

汝宜逕往,無或退志,為群妖所害。

文璨心悟,不數日奔迫至宮,潔齋懇至,百拜殿下。

真君降言曰:知汝遠來,吾今令守真為汝除邪。

是夕,守真立文璨於庭中,守真仗劍噀水,呵叱數四,文璨懵然踣於地,移時而起,曰:適先生呵叱之際,見數人若神將者,各擒二鬼而去。

文璨惶駭,不覺顛仆。

今神思清爽,如酣醉之始醒也。

百拜而去。

自真君之臨降,官吏民庶,不遠千里,或馳誠遙禱,或齋戒朝拜,以祈真?受。

時有所聞,大抵多隨其性一習一 ,加以訓勖,人臣依於忠,人子依於孝,清淳者示之格言,貪酷者警以要道,詞甚平易,頗葉音韻,然獲聞之者至寡。

今據其所傳,錄之如左。

乾德中,驪山白鹿觀道士馮洞元朝禮之次,焚香虔告曰:洞元講孔子之書,依老氏之教,積有年矣。

而修身煉行,未得真旨,幸逢上真,敢求一言。

真君降言曰:到境始知安,形忘靈物閒。

真空須照達,幽微即大還。

動觀無障礙,希夷合自然。

功成神莫測,變化可沖天。

去住由自己,三官赦舊愆。

命曹除罪薄,六丁奏上天。

眾生要修道,須知無上源。

洞元百拜,虔謝而去。

開寶中,侍御史路沖奉詔知鳳翔府,就宮禮請守真,就府署中陳醮祈降。

是夕,潔齋致禱曰:沖身居職守,阻拜真儀,輒以蘋藻,虔祈降鑒,乞賜真語,以導蒙昧。

真君降言曰:盡力事君,以為忠臣,濁財勿顧,邪事莫聞。

整雪刑岳,救療人民。

動合王道,終為吉人。

積愆累咎,必有沉一淪 。

眾生本無形之性,配有形之軀。

曠劫以來,不能自悟,自有無極世界,不夜之鄉,混合太虛,杳冥同理。

又曰:六一合 乾坤內,眾生多不會。

造業向前行,如盲驀一江一 海。

如將智慧觀,自越千重海。

沖再拜,錄而奉之。

左補闕王龜從,一日齋心詣宮,焚香懇禱曰:凡庸賤類,釁咎無涯,幸逢上真,願賜靈誨。

如何修身,以獲遐壽?真君降言曰:勸汝修煉,莫如一精一勤。

一精一勤不怠,上聖皆聞。

太平降世,用武興文。

無文則不正,用武則益君。

食祿利勿違王命,行吉善但守清貧。

清貧者響合天地,濁富者像火投冰。

投冰者火緣漸滅,積惡者自貫其身。

自貫者殃及七祖,地府下痛害及親。

吾懸千尺之索,提釣有緣之人。

道之尊,德之貴,大道能生一切物。

眾生頭象天,足象地,中心空然合真理。

鑿戶牖,以為室,房室之中有一物,亦無形,亦無影,杳杳冥冥人不識,若能識者得長生。

一陽一在天,一陰一在地,二氣同和誠有謂,空中造化乃自然,自然之中生萬類。

天不高,地不卑,大道混合虛無理,學道眾生審欲聞,此是修行崇妙門。

開寶中,丞相沈倫嘗連綿臥疾,虔心遣使詣宮,陳醮致告曰:倫濁穢之質,病惱所侵,如何修行,得免茲患?敢期聖語,以導愚蒙。

真君降言曰:靈物不病,形軀自安。

形軀有病,返照而看。

來人錄之,歸致於倫。

倫捧覽之,驚喜曰:吾得之矣。

尋而疾愈,復遣人詣宮醮謝。

道士王德淵因游終南山,寓止宮中,勤奉香火,好養生而性褊,多所恚怒。

忽一日,真君降言謂之曰:汝學道修真,先當調一習一 其性,以順天和。

忘諸有為,勿耗心識。

融怡凝湛,道乃可見。

復戒之曰:莫管內,莫管外,來往真靈無掛礙。

所居安樂是汝家,各自勤行莫相待。

莫相待,先達之人無滯礙。

真空妙樂有天堂,與聖相同滅諸罪。

又曰:妙理須行到,週旋皆合道。

舉措見真空,真空無煩惱。

混合太虛中,自有無聲樂。

地爐天灶間,皆同凡聖道。

常將智慧觀,可向今生了。

德淵曰:上感真君降言教示,不曉前篇內『與聖相同滅諸罪』,願垂誨諭。

真君曰:汝若除煩入靜,煉心修真,積累其功,數盈之後,泥丸百節,元神靈通,而自同於聖。

天堂妙樂,無所不至,豈更有諸罪也?故言『與聖相同滅諸罪。

』太平興國中,駕部員外郎李鑄嘗知鳳翔府,備睹靈應。

俄復奉詔監宮,凡十餘年,志頗嚴潔。

真君前後降語僅十餘篇,其所錄者數首。

一曰:建隆之初,方稟希夷。

上帝命吾,眾聖皆知。

乘龍下降,列宿相隨。

五嶽受命,主張地祇。

潛扶社稷,密佐明時。

吾要李鑄,知吾降期。

不得輕洩,免漏天機。

又曰:與吾獨異佐國,與吾以道理民,與吾慈善理家,與吾不飲自醉。

醒時理民,醉時理神。

此語是延年益壽之法,吾勸府主記齲

又曰:為官求理在貞明,智慧俱通臨事清。

觀天行道合一陰一德,食君爵祿常若驚。

為吾洗心復換骨,背凡入聖奔長生。

天宮快樂勝凡世,不夜之鄉掛一名。

又曰:府主累世為人生中國,與吾清直,莫行斜曲,與吾積善累功,與吾輔佐明主。

與吾洗雪黎民,與吾掛心刑獄。

上帝若知名天官也,克取捨住世轉流之財,但修取有形之像,獲隨身之功,得無量之福。

與吾不得因循,不奈時光迅速。

靈官賞汝功勳,天曹與汝添福。

若一一依吾聖言,必得延年益壽。

又曰:年登七十餘,住世不久居。

饒君壽百歲,問汝得幾秋?地府直須怕,冥司難請求。

有功無驚懼,積罪必遭誅。

子孫難替代,早覺莫癡愚。

又曰:有緣無緣,福業相牽。

有緣福至,無緣業纏。

三業大罪,信根不圓。

若遵吾語,如倚太山。

又曰:聽吾之語必延年,亦將康健保安然,至誠不退修真理,今生若在玉皇前。

又曰:為汝虔心,星辰下降。

來駕於玄風,去乘於法雨。

開盲愚之耳目,回積惡之人心,盡遍投於正路。

因汝醮告上玄,惡人盡來歸敬,此汝之功也。

吾已與汝聞於上帝,俾汝獲福也。

汝宜清者重清,白者重白,明者重明。

勿初勤末怠,中路變異,回清為濁,回善為惡。

設靈官奏聞,上帝若知,有誤於吾也。

又七月十日夜,真君降言:汝忠勤奉國,惠愛臨民,更要用心,勿違吾誡。

未遇吾之前,所作諸惡,吾與汝並銷除也。

遇吾之後,況無諸業,左右已錄汝功也。

更須晨夕,與吾積其善功,勿得怠惰吾聖言也。

又曰:但行王事,洗雪冤沉,常差靈官,護助汝也。

或有諸事,常行平正,依吾聖言。

況是太平君治化,諸事前程,汝但莫憂。

又曰:托托莫憂煩,軍府自然安。

每事依王道,從他天下傳。

又曰:為主虔誠拜上玄,宋朝社稷保長安。

不久太平天下樂,一家受福鎮如山。

又曰:為主合虔誠,將心助太平。

天宮系其職,每事更宜一精一。

眾聖皆知汝,舉措直須驚。

一朝功滿後,永住看三清。

又曰:生前莫亂憂,已後亦無愁。

主判一陽一間事,凡人得幾秋。

但依聖言著,長生上天求。

鑄每受一篇,未嘗不晨夕諷誦焉。

又嘗謂鑄曰:汝年及八十,別無修煉之功,未免掩形升魂,亦當有所主掌爾。

鑄再拜曰:此生得遇上真下降,屢受祕語。

他日儻獲主掌,願與守真同列。

真君曰:人間官職,守真不及汝。

天上名位,汝不及守真也。

但心歸真正,升仙階亦有時矣。

淳化中,西京留守中書令趙普,嘗遣使備禮,致醮虔祈,願聞休咎。

真君降言曰:趙普扶持社稷,甚有功勳,上帝所知,賜汝福壽。

然以大妨小,幽府亦有冤對。

當啟誦真經。

告祈天地。

首懺前非,吾亦與汝達於上帝,庶解茲咎,汝官職壽數,已有限矣。

其使錄之而去。

普跪讀感涕,因焚香謝過,復遣人詣宮設醮。

給事中、參知政事賈黃中,嘗遣人投誠致禱,以祈聖誨。

真君降言曰:聖主命臣,臣之事君。

道佐當代,心依古人。

善惡無隱,奸邪必聞。

君臣合道,可立功勳。

又曰:愛民用心,賞罰平等,但依吾語,閤家保安。

殿中丞張卓嘗乞聖言,真君曰:大道養汝性,一陰一陽一生汝身。

為吾勤行道,為吾勤修真。

公廉常用意,憂恤在乎民。

遇時佐明主,清濁上帝聞。

濁富終不久,清貧為天人。

莫教人道富,從他人笑貧。

自有真家富,清高不愧貧。

又曰:形凡性不凡,為國顯清廉。

家積千餘口,有罪自家擔。

又曰:但服一陽一和氣,天灶再熏蒸。

地爐別有用,道德日日新。

延年積福應,真空若至清。

虛無有妙理,度脫有緣人。

道士週務本嘗詣宮奏詞一通,乞降真語。

真君降言曰:汝有詞言慕上天,其如心意隔關山。

仙宮不遠如指掌,內外工夫全未圓。

一陰一官察錄無譴過,免墜酆都數百年。

依吾所語合吾道,要復三清應不難。

張守真子元濟,常齋戒詣宮。

真君降言曰:汝父守真遭逢於吾,故令子孫受福。

汝豈不聞信州龍一虎山張道陵,至今子孫不絕,亦逢於上聖,得道之後,應及後世。

汝亦於吾有緣,直須在家孝於父母,食祿忠於帝王,立身揚名,豈非好事!又誨之曰:無事莫街行,勤學必立名。

揚名在天下,道廕有長生。

又曰:為過自家知,善惡日相隨。

分明違天道,問汝阿誰癡?

淳化中,真君降言示守真曰:當今顯聖明,修德動三清。

上天歸正道,四海息一交一 兵。

八方欽睿聖,五穀盡收成。

勸君須修德,上帝賜長生。

又曰:關西賊寇,緣應時數,官家須指揮招捉,使臣莫殺平人。

官家修德之際,正賊須剪滅。

又嘗降言誡輔道士曰:千人心不同,萬人心皆錯。

舉意不相通,與聖難相約。

真君又嘗降言誡官吏等曰:每存忠信齊其天,文武班行自有賢。

為主萬年定基業,常憂黎庶恐饑寒。

長行德行合其道,燒香虔祝告虛玄。

但願國安君長久,齊心輔佐太平年。

又嘗降言誡朝臣等曰:擎天之柱著功勳,包羅大海佐明君。

文王治世及堯日,輔弼乾坤在忠臣。

為主直須行決烈,死生齊卻戴皇恩。

常行吉善合其德,慎終如始莫憂身。

----------------------------------------

◎進翊聖保德真君事跡表

臣欽若言:臣聞高穹睠命,元聖膺期,必有至神,聿彰幽贊,《謨》《訓》標於保曈《雅》《頌》載於監觀,考古今之冥符,見天人之一交一 感。

臣欽若誠慶誠抃,頓首頓首。

伏以靈源錫羨,炎德嗣興。

景祚有開,丕微允赫。

帷玉晨之元輔,奉金闕之明威。

降一精一爽不貳之民,顯一陰一陽一莫測之造。

佐大邦之啟運,告神宗之紹圖。

兆自幾先,聳乎聞聽。

繇是增隆靖館,茂薦徽稱,鉅典崇嚴,純禧響答。

乃至晉紳鄉士,橫目蒸黎,稽首以瞻睟容,洗心以佇靈誥。

隨其性之遠近,視其器之淺深,時亦戒以徽音,警其蒙惑。

諄諄之誨,鹹洞其隱微。

蚩蚩之氓,潛識其真正。

或魑魅為孽,夏鼎之所未刊;或膏肓致妖,秦醫之所難究。

亦復俯聆虔懇,遙授指蹤。

真教猥臨,群邪必殄。

窈冥之象,既炳於人寰;颯飆?之遊,亟還於霄極。

永載苾芬之紀,潛施睠佑之祥。

凡厥祕言,悉存舊錄,將伸倫次,以示方來。

敢謂微臣,猥承明詔,齊心仰誦,盥手兢持,莫究淵沖,粗伸?繹。

竊念上真之茂躅,實為昭代之明徵。

豈夫庸瑣之材,輒敢形容其事?伏望皇帝陛下,垂旒注覽,援翰摛文,贍名以紀芳蕤,作序以冠篇首,式彰夤奉,永耀洪休。

臣無任贍天望聖,戰汗屏營之至。

其所錄成《真君事跡》三卷,謹隨表上進以聞。

臣誠惶誠懼,頓首頓首,謹言。

----------------------------------------

◎批答

省表具知。

夫妙道為大,本於若沖;至神無方,昭首善應。

惟玉虛之元輔,冠瓊簡之真階。

幽贊裁成,亶彰一陰一騭。

當藝祖之受命,降福壤而炳靈,逮文考之紹休,告帝期而前兆。

式申美報,肇建殊庭。

奉禳禬之嚴科,介蒼黔之丕祉。

若乃夷微委鑒,肸苾攸憑。

示諄誨以惟勤,昭明威而叵測。

恍兮之應猶響泠然之馭亟旋。

自朕慕承,夤加崇奉。

儼睟儀於恭館,薦嘉號於元都,念祕誥之具存,表格思之攸盛。

期於綜緝,以耀休徵。

卿任寇樞衡,道熙邦采,雅資博洽,庶就編聯。

而能?緗帙以惟一精一,封縹囊而來上。

懇求制序,復冀命名。

再循淺昧之辭,曷敘直聰之烈。

勉從勤請,良積腆慚。

嘉尚之懷,寐興無捨。

所請宜依。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