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太極元真帝君自洞庭陟王屋,登天壇,週覽以極。天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

雲笈七簽

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

◎金華玉女說丹經

太極元真帝君自洞庭陟王屋,登天壇,週覽以極。

天老相,風後侍,方明力牧常戒先昌宇從。

時六玄宮主悉以天眾會於雲台,觀龍軒鶴騎,仙仗森列,駐於空界。

時帝命天老乘龍夬詣六玄女修敬帝者,即軒轅黃帝也,證位曰太極元真君矣。

天老為丞相,故敕之往六宮問說起居六玄女也,六宮主亦各遣仙女乘鶴蹻詣帝君修敬。

事畢,甲寅宮主太玄金華玉女登堂不起,仙座浮游至於帝前,白帝君言:仙尊,我於天界諸天之中,遍禮天王,仙真道眾,咸仰聖德。

玉皇寶菉,三洞秘文,大道真經,普明法要。

帝君當知,天策降靈,位為仙王,子同本師,是慶嘉福。

元真曰:予暗昧,至言不知,以何法事而同本師?玄女曰:中黃元君是吾本師,太一陽一元一精一是吾本服,即今太清宮左瓊室神丹也,是名天地元寶護生丹。

是以天帝命我,策居寅宮,號曰金華,以旌法域。

元真曰:予當受《玉皇寶菉》、《太一陽一元一精一經》。

然知其靈化至明,是真神道,而終未達其性。

太一陽一元一精一以何因緣至太一君,易名龍一虎?玄女曰:以吾法位,足辯道源。

龍,木德也;虎,金一精一也。

丹砂生木,鉛華出金,金華之德,帝知之矣!子何言哉?

元真曰:太一陽一元一精一,為水銀耶?為鉛華耶?二物合成為元一精一耶?玄女曰:非也。

我昔於紫微上宮見太上說,太一陽一元一精一,左正之靈,與道合併,化元之英。

涉於水以黑,見於火而明,托體水銀之胎,而非水銀之形,五行相生,太一陽一元氣遂伏為一精一。

何者?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之一精一生石,石之一陰一精一為玉,石之一陽一精一為金《金經》云:一石之中分一陰一陽一為金玉,故謂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之道。

金之一精一生靈液,靈液之一精一生水銀,水銀之一精一生丹砂,丹砂之一精一生一陽一光,一陽一光之一精一生元氣,元氣之一精一生神明,神明為真靈,真道其成矣!

元真曰:何謂一陽一光?玄女曰:凡砂之一精一也。

夫靈液猶金之血也,水銀猶金之髓也,丹砂猶金之神也,太一陽一元一精一猶金之父也。

故一陽一光是丹砂之一精一,居金火之位,而生元氣,元氣是金之子也。

元真曰:何謂生丹砂?丹砂為木一精一?何謂為氣氣?予未知之。

玄女曰:其體於運數然也。

支乘其干,納音相會,以從五行,分成一陰一陽一者也。

夫金為酉,酉配金,金嫁火,逐豬而入鼠穴,以生水也。

故汞色帶酉而白,體為子而液。

子配水,水乘牛,隨虎以入兔穴而生木也。

故鉛生帶子而黑,體為卯而凝。

卯配木為龍而稱父,酉配金為虎而稱母。

夫火能固物而存元氣,故服元氣者,氣質永固,神合元和,以通靈也。

元真曰:元一精一至矣。

通靈上藥止於是耶?尚在妙用乎?玄女曰:有之。

昔吾與天眾朝會太一神君,聞無上大道,演度天人,宣說法要。

其一名金液,其二名九轉神丹,以授眾真,普救世苦。

元真曰:其理雲何?玄女曰:以筒左味,液金成水,流注五臟,堅滑四支,調補百神,潤澤六腑,變易毛骨,延久生形,其力神速。

元真曰:金液然矣,九轉丹其術雲何?玄女曰:烹鉛為砂,化砂為餅,化資丑液,實為通汁也。

以餅歸爐,收鉛為砂,砂而復餅,終始數九。

九,一陽一也,九九相乘,化之為砂。

其不爾者,粉白可用,是為九轉矣。

元真曰:既九轉矣,復雲何哉?玄女曰:以左味化?岡,以稠為度,以調蚌粉,狀如塊泥。

圓餅塊泥,以隨器量中安經。

以餅覆結,是為內蓋。

結而不結,難為制也。

既內蓋已,以泥實之。

實必築固,勿盈器外。

上又加蓋,蓋又加固。

固既週際,升於爐焉。

文候以月,武候以日。

日月畢,開際候鼎底紅,日月相乘,赤黑乃已。

元真曰:法既度矣,復雲何哉?玄女曰:粉三銖一,二兩兩七,以兩化斤,沸如亂星,星滅事畢,刀圭奔日。

元真曰:善哉!吾道匡矣。

金華復位。

未幾,而六宮宮主及眾真飛仙,冉冉悠悠,退杳隱冥,遍虛空界奕奕暉暉,黃光曜明,於震宮之中有赤輪氣中,太一神君現於明輪之間,雲軒羽蓋滿其光界,山川赫日,黯無晶光。

是時太微真一人朝拜於齋壇之下,方明力牧、天老、風後等同時贊禮。

俄而靈氣霏微,於其光中,暗曖徘徊,遨翔繚繞,太一神君與無鞅仙眾深隱玄中,帝君臣眾並六宮御女、山林道眾數千萬人,鹹生無上道心,得不退志。

----------------------------------------

◎玄解錄

余少抱甚疾,專意修養,至於金石服餌,亦當勤求。

竊見時之好事者,不顧貨財,大修爐鼎。

謂河車立成,可變土石;謂金砂立化,可壯筋骨。

然而往往有為藥所誤,醫救莫及,何哉?豈根源不正歟?師法不明歟?致終始不相副,如此之甚也。

余因覽道書,偶見九霄劉泓《丹藥要訣》,乃喻俗徒都未窺至道之毫末,而妄自誇炫,誑誘時人。

凡所施為,無非自伐之捷逕,能無悲乎!真仙之言,定不誣矣。

余久懷滯惑,方困於是。

今故抉其要語,書之座隅,目之曰《玄解錄》。

冀觀覽之時,疑撓盡釋,雖未達金液守身之術,當必免毒丹傷命之虞,亦天年之幸也。

如有同我斯志者,固願攻其未悟耳。

大中九年乙亥歲五月十七日甲子纂。

----------------------------------------

◎辨金石藥並去毒訣

漢安帝時,有劉泓者,久學至道,棄官入山。

後至延光元年十一月,九霄君來降,為憫道士不知燒丹之正道,乃指陳至藥之根源,分別雜丹之門戶,並解金石毒《守仙丸方》,傳付於泓,疏之如後。

九霄君謂劉泓曰:夫學煉金液還丹,並服丹砂硫黃並諸乳石等藥,世人苦求得之,將為便成至藥,不得深淺,竟學服餌,皆覓長生不死者也。

並不悟金丹並諸石藥各有本性,懷大毒在其中,道士服之,從羲軒已來,萬不存一,未有不死者。

劉泓再拜,稽首問曰:何也?

九霄君曰:世人所造金丹,服餌皆求長生,愚者即劫力以資俗事,又欲將至藥求點化金銀,榮其行一屍一,以養僕妾。

但一起心,即是必死之兆,至藥亦無因而見也。

准教藥無雙能,功無二用。

又不知藥有至毒,造丹成後,世人只知余甘制河車,磁石引針,硫黃乾水銀,將謂制金丹了便無毒矣。

假如先賢煉秋石,以地霜結為石,能引生汞,亦能制金石毒,亦能壯金石毒。

如有服者,中路毒發,不可禁止,必見死矣。

縱不死亦卒患惡瘡,此為先兆也。

秋石雲解毒,且見硃砂及粉霜毒並硫黃等被秋石製伏,豈能解毒矣!先聖遺教,世人難知焉。

知之者真仙也,不知者凡人也。

泓問曰:變化銅鐵之藥,並不堪服,何也?君曰:緣點化藥,法多用諸礬石消?岡之類,共結成毒。

雖能乾制水銀及化銅鐵,其用火時候,亦與至藥不同。

緣毒成結在其中,縱令千銷萬化,毒終不出。

亦如人有毒心,毒在心內,必不從外入。

亦如木中有火,火元在內。

其點化之道,本亦在內,各受其性,色目法作不同,氣遞相生,各懷毒性。

雄雌消?岡,雜類相助。

其火候不展天時地理之法,或近或遠者,蓋不稟天道而成,則知古往仙人不服此藥明矣。

緣有大毒,造化之力不足故也。

泓又問曰:點化之藥,為有雜石眾毒,固不堪服。

常聞換頭紫粉,七返丹砂,更無礬?岡所雜,可以服否?君曰:此二藥,世人千百中無一人解作。

縱能為之,亦不堪服,何也?且換頭紫粉是仙人所合之粉,以為宮室之用,緣有硫黃在其中,水銀入硫黃含大毒,豈可服哉?又七返丹砂雖燠令伏火,本無四象五行,筋骨血肉,一陰一陽一氣不全,如服之,令人五臟血干。

凡人血少即病,血盡則死矣。

泓曰:世人修服丹砂,顆塊不破,顏色如故,大火燒之不動者,服如何?君曰:凡硃砂凝結之初,皆於砂石中成質。

縱是光明者,飛之每斤只得十二兩水銀,其四兩即是山澤滓滯之物。

其滓懷大毒,道士若解出滓,便相和服之,服者則澀人氣脈,干人血液,豈得有益乎?況從古已來,道士未經至仙之教,皆謂伏火丹砂是死水銀,妄言金砂入五內有不死之兆,甚錯矣!世人豈不知,從前服者未有不死之人?唯硫黃獨體,不入他藥,猶能去人積冷,但不可多服。

緣是純一陽一,氣不全耳。

其他小術,固所不論。

泓問曰:何藥則堪服可以延駐?君曰:我仙人所煉至藥,例皆日魂月魄,四氣為象,日魂不離日裡,月魄不離月中。

假如至藥,亦不離從木而生,何也?木帶青,以像水銀,內含其火。

火為一陽一,以象硃砂,硃砂屬離。

離南方火之位,火為硃砂,亦同木中有火矣。

配木火入中宮之土,土能克水,火能生土,而乃道成。

如人初生嬰孩,及長大還為人父母,遞換相承,本處其一。

至藥根本,亦不處二。

道之無根,以心為根;道之無用,以四時受氣發生,各得其所為用。

道因氣而生,因氣而死。

至藥服之不死者,蓋為不參雜,諸味無毒,銷成汁,為器或方或圓,並能赫然通徹,晝夜光明,然始堪服。

去人昏沉,定人神思,除邪魅,耐寒暑,皮膚潤澤,髭鬢不白,返老成少,千日可驗,故服之不死。

泓又問曰:至藥有幾般?君曰:真正之門有三焉:一曰神符,上仙上丹;二曰白雪,中仙上丹;三曰九轉,下仙上丹。

其三般丹,出一門而異名,各有《三一禁法》,不可輕傳於人。

何謂不可輕傳?假如神符,若無太一宮天一宮,成者即名白液,終不成器。

緣以天一宮名,其《三一》不可傳。

白雪若不堅,不成冰,不入調青,不受青氣,亦共粉霜毒無別。

亦如日無烏而不明,月無桂而無魄相似。

緣引凝成堅冰,青如磁石引針,其《三一》不可傳也。

九轉曾青,白雪成結,即入紫宮用,緣以凝四氣,納萬象而成質,其《三一》不可傳也。

夫至藥若不受四氣混沌,豈得號曰龍一虎之丹?所以我仙人,天地之玄化,同日月之光,如神符、白雪修煉功畢,始有上升之路。

九轉即返老成少,顏如處子,壽同南山矣。

其《三一之訣》不許輕傳,豈不宜哉!

劉泓曰:《三一》之旨,玄矣秘矣!未知何人即可傳授?君曰:如吾者,即可傳授。

夫《三一》者,造化之機關也。

非獨至藥有之,凡人身中亦皆自備。

人若能修身中《三一》者,即子母不相離,神氣自相守,怡怡和煦,光照明白。

子不見至一陽一之月,當晝之景乎!風雲不去,纖羅不動,碧空澄徹,豈有障翳哉!人亦有之,若能常調三一,百慮不生,與碧空之氣相合,內外光明,虛無同體者,亦可升騰矣。

世人或有竊聞此道者,雲是服氣,乃鼻吸口吐,鼓腮強咽,立可致其殞斃。

亦猶藥中錯服毒丹,不可救矣!所以身中三一,與至藥三一不殊,其身中三一亦不可輕傳也。

泓又問曰:如有人先服丹砂及乳石、硫黃、紫粉毒發者,如何救解之?君曰:已服死者,不可言也。

如有後服者,只可救之,遞須相勸,道士志造守仙丸救之,可存性命。

假如換頭紫粉,緣不入凝白雪為骨,骨為一陽一,及無調青入者,即名大毒紫粉。

人服,不看多少遠近,如吃雜物觸犯,不問日月遲晚,如發,不在醫療例。

不出三日五日,無藥可救。

如硫黃、紫粉、伏火丹砂及諸乳石,若發,服守仙丸猶可救之,十有二三命在。

若曾服諸石藥,雖未發,能防備者,服守仙丸尤妙。

泓又問曰:三大丹既延駐人命無毒,知未畢功,可以服否?君曰:神符、白雪、九轉,未經太一宮者,四象未全不可服。

如有人誤服者,忽覺發動不安,但急服伏龍肝汁並甘草湯、生綠豆汁乃立定,少見命終。

何也?緣此三藥並無雜類相撓,只空火毒,乃不至死。

除三般,其餘丹砂之流雜物,一朝一夕強餐服之,如或發動,命即危矣。

劉泓曰:守仙丸丹可得聞乎?君曰:守仙五子丸,此法仙家所秘,然令擇有道之士授之,以護其性命。

今故一一教示,並粗舉三丹大略,爾宜熟思流傳,以救未悟者,無忘吾言,吾將往矣。

泓乃雨淚,稽顙再拜。

九霄君舉手別,入雲天不見矣。

劉泓乃於山中刻石書記,後有道士見之錄出,遂傳於世。

至唐開元中,通玄先生張果進上此方,玄宗大喜,秘於禁中。

通玄兼述三丹之功極備,但無修丹之法,今不書,去繁也。

----------------------------------------

◎守仙五子丸方

余甘子 覆盆子 菟絲子 五味子 車前子

右已上五子,各五大兩,別搗如粉面,取二月、三月枸杞嫩莖葉,搗取汁二大升,拌藥末,令幹盡訖。

後七八月,採蓮子草,取汁一大升,亦拌藥末令干。

又取杏仁一大升,取好酒研取汁五大升,於銀器中煎,令杏仁無苦味。

然後下生地黃汁半大升,真酥五兩,鹿角膠五大兩,灸搗末,都入前汁中,略煎過。

又下五子末,一時以柳篦急攪,看乾濕得所,眾手丸之如梧桐子。

每日酒下三十丸,如要加減,以意斟之。

忌豬肉、蒜芥、蘿蔔等。

服之百日,先服金石藥毒並盡,亦益金丹之氣,通流於五臟,潤澤血肉,萬毒悉除,髭鬢如漆,返老成少。

皆因制其一陰一陽一氣,兩性彼此相備矣。

秘之!通玄先生制五子守仙丸歌,以贊其妙。

歌曰:

返老成少是還丹,不得守仙亦大難,愁見鬢斑令卻黑,一日但服三十丸。

松竹本自無焰故,金液因從火制干,五子可定千秋旨,百歲如同一萬年。

一陰一真一人論三品大丹之靈效,亦云五味守仙之草藥,尚能守生相助,如不得上升,且為地仙,永不死矣!為其制一切丹砂及解諸石毒,永不發動,又益靈丹之功,盛行於榮衛也,決定無疑矣。

一陰一君之意,言五子草藥尚能令人不死,即神丹之功可知矣。

今以傍有助於守仙丸,故附之於後。

----------------------------------------

◎王屋真一人口授一陰一丹秘訣靈篇

夫一陽一丹可以上升,一陰一丹可以駐壽。

一陰一丹者,還丹也;一陰一丹者,還一精一之術也。

黃帝問道於廣成子,曰:無勞爾形,無搖爾一精一,守此之道,可以長生。

此之謂也。

混元皇帝道德經云: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也,河上公注云:人以一精一為報以氣為蒂。

亦此之謂也。

又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強骨之道,亦此之謂也。

《黃庭經》云:日月之華救老殘。

一陰一陽一相合,故謂日月之華,亦此之謂也。

《黃庭經》云:耽養靈柯不復枯,閉絕命門保玉都。

命門,即一精一室之下是也;玉都,即五臟是也。

無慾,即四肢無病,根葉俱茂,方可長生。

又天之為道,蓋付人愚智之性,不付短長之命。

夫愚智之性者,猶木實甘酸也。

至如潤沃則榮,乾涸則悴,榮則長活,悴則速顛,人之夭壽,亦猶此也。

故道者相傳,皆曰:「我命在我,不在乎天。」

亦此之謂也。

又氣序遷轉,每歲一春。

至於一陰一丹田有暄煦,故得容顏悅澤,耳目聰明,心既泰然,不壽何待?又道門有庚申守三一屍一之法,此即不然,使三一屍一自銷化為一精一髓者也。

古《仙經》雲有十種仙,其一曰:堅固一精一色,而不休息,翕一精一圓成,名之行仙者,千萬歲。

亦此之謂也.

《王屋真一人劉守依真一人口訣》,進上代宗。

其真一人姓王,名長生,游諸名山,不常厥所。

臣於王屋山獲見,故為之王屋真一人。

真一人自言東晉朝人也,一妻姓劉,自言太宗朝人也。

夫婦之顏,俱若冰雪,探幽索隱,每亦相隨。

臣親伯父名登常,學道於北嶽恆山,事張果先生五十餘載,凡壽命年一百一十六歲。

天寶十四載春三月,告諸子曰:元氣錯謬,不可久俱我行三山海上,以求名藥,若來期稍遲,汝等勿怪。

遂去而不返。

其年十一月,果有祿山之叛。

臣家本儒,業於道術,頃者隱居王屋,十有餘年,每見樵翁,未常不敬,修行不輟,果遇異人,即王屋真一人是也。

固問臣出處、親族,乃自言曾與臣伯父同事張果先生,見愛之情,更加數等。

當時臣已朽邁,耳目不聰。

真一人見哀,授以此訣。

邇來諸疾減退,雖未返童顏,漸覺似於少者。

訣曰:不敢為主而為客。

此一句,借《道經》以說其事也。

夫先舉者為主,後舉者為客。

主者先施惠於人也,客者受施於人也。

若施於人者,則情散一精一竭;受施於人者,一精一固而情專。

以其納和氣以助一陽一,夫何患焉!然則一陽一亢為災,一陰一盛為毒,災則自損,毒則殺人。

凡口鼻氣塞,是一陰一之毒氣也。

慎莫從高自投擲。

夫一陽一怒急於施寫,若自投擲,何可制焉?尾閭之尤,於是乎在也。

《黃庭經》云:若當決海百瀆傾,葉去樹枯失青青。

斯之謂矣!側身內想閉諸瀼。

此非有事於一陰一門而側身也。

所為將閉諸隙,先側其身也。

隙所謂命門,在一精一室之下,接脊之末。

《黃庭經》云:耽養靈柯不復枯,閉絕命門保玉都。

此之謂也。

正展垂壺兼偃脊。

垂壺,腳根是也。

側身又偃其脊,兼展腳根,則命門自閉。

腳根為垂壺者,蓋取其時,人不悟矣。

然後安定其心,文火為噓呵,青氣卻流散入諸髓,養生之急,莫甚於此。

夫如是,乃可以有事於一陰一門。

有事之法,亦常式爾。

四合五合,道乃融。

合一陰一陽一相合也,出入之間,或四或五,即當一精一氣漸動,諸脈通融之道也,是氣之母也。

翕一精一吐氣微將通。

翕一精一之道,自翕之而上也;吐氣之道,噓呵之法是也。

夫如是,即又勞一精一,在亦將患,理宜微寫,以存其真,此所謂微將通者也。

《黃庭經》云:但當翕氣錄子一精一,寸田尺宅可治生。

此之謂矣。

又自古道者相傳云:欲得不老,運一精一補腦。

正在此矣!大抵是氣為一精一,若此即化一精一為氣。

廣成子授黃帝之道曰:無搖爾一精一。

蓋用此法也。

裊裊靈柯不復空。

靈柯不復空,氣允實也。

徐徐玉壘補前功。

既通之後,腠理必虛,若不補之,則成其玻彭祖曰:一陰一養一陽一精一,命可長生。

此之謂矣!舉一陰一能養一陽一,即知一陽一亦養一陰一,斯亦明矣!然則,俱不得腠則害生,靈柯玉壘,不言可知也。

補之其道將如何?將欲自明,故自問之也。

玄牝之門通且和。

此補之道也,所謂一陰一陽一相合,更相補養。

夫玄為鼻,主入氣,牝為口,主出氣。

出氣與命門入氣相應,一出一翕,相續不斷,暢極即止,亦無定數。

諸氣不洩,凝結為一精一,一精一既補焉,何疾之有?銷散三一屍一,用此法也。

夫本來合實,虛即蟲生,果蟲之類也;本來合虛,實即蟲生,木蠹之類也。

三一屍一在三丹田也。

三丹田者:上丹田,腦髓是也;中丹田,心虛是也;下丹田,一精一室是也。

所以有竅,是合虛也;哀恚塞之,即生蟲也;一精一室腦髓,是合實也,施瀉過度,即生蟲也。

若合虛者令虛,合實者令實,三一屍一之蟲,自當消散,夫何患焉!因之有肌膚悅澤如春花,返其童顏,是此術也。

溯流百脈填血腦。

向之所務,亦已畢矣。

彼靈柯既不空矣,且宜摩拭手足,挼搦筋節,既自當一精一氣流布,散入肌鼻,百關通利,其在茲乎!溯,逆流也,故一精一卻上而逆流也。

夫婦俱仙,此得道者。

夫以一陽一為主,一陰一為客;婦以一陰一為主,一陽一為客。

以客助主,主當安矣。

俱獲暢達,非仙而何?然此乃仙之階矣,至於羽化上升,亦猶此矣。

欲求此生壽無極,一陰一戶初開別消息。

此二句,即真長生久視之道也。

夫長生之術,如接樹焉,以命續命者也。

然則接樹之法,雖以枝接之,至於妙用之要,假元氣一陽一和之力。

續命之法,有同於此。

夫一陰一門初開,必有血候,初正腠理始通,一陰一陽一相感,此時也者,將有孕也。

夫將成後人之命,而續我前命,事既相類,理亦昭然。

唯於此時,要在勿洩。

然自古道者相傳,皆言施之於人則生子,存之於己則生身,此之謂矣。

然此法要,尤在春初,當萬物發生之時,故當興其盛矣。

凡一感是延十二歲,十二歲者,天地一週矣。

頻十感而延一百二十歲。

此舉軒轅上昇之首矣。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