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一 道德部:《老君指歸》曰:太上之象,莫高乎道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一 道德部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

◎總敘道德

《老君指歸》曰:太上之象,莫高乎道德;其次莫大乎神明;其次莫大乎太和;其次莫崇乎天地;其次莫著乎一陰一陽一;其次莫明乎大聖。

夫道德,所以可道而不可原也。

神明,所以可存而不可伸也。

太和,所以可體而不可化也。

天地,所以可行而不可宣也。

一陰一陽一,所以可用而不可傳也。

大聖,所以可觀而不可言也。

故度之所度者知,而數之所數者少,知之所知者淺,而為之所為者保至眾之眾不可數,而至大之大不可度。

微妙窮理,非知之所能測,大成之至,非為之所能得,天地之間禍亂患咎,非事之所能克也。

故不道之道,不德之德,政之元也;不名之名,亡功而功,化之根也。

是故王者有為而天下有欲,去醇而離厚,清化而為濁。

開人耳目,示以聲色,養以五味,說以功德,教以仁義,導以禮節,民如寢覺出於冥室,登丘陵而盼八方,覽參辰而見日月。

故化可言而德可列,功可陳而名可別。

是以知放流而邪偽作,道德壅蔽,神明隔絕。

百殘萌生,太和消竭。

天下徨徨迷惑,馳騁是非之境,失其自然之節。

情變至化,糅於萬物。

悴憔黧黑,憂患滿腹,不安其生,不樂其俗。

喪其天年,皆傷暴虐。

是以君臣相顧而營營,父子相念而戀戀,兄弟相憂而淒淒,民人恐懼而雙身。

雙身相結,死不旋踵,為患禍也。

父子戀戀,兄弟淒淒,昏定晨省,出辭入面,為夭傷也。

臣見其君,五色無主,疾趨力拜,翕肩促肘,稽首膝行以嚴其上者,為不相親也。

故可道之道,道德彰而非自然也;可名之名,功名顯而非素真也。

《老君指歸略例》曰: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形由乎無名。

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

不一溫一 不涼,不宮不商,聽之不可得而聞,視之不可得而彰,體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嘗。

故其為物也則混成,為象也則無形,為音也則希聲,為味也則無呈。

故能為品物之宗主,包通天地,靡使不經也。

若一溫一 也,則不能涼矣。

宮也,則不能商矣。

形必有所分,聲必有所屬。

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

音而聲者,非大音也。

然則四象不形,則大象無以暢;五音不聲,則大音無以至。

四象形而物無所主焉,則大象暢矣。

五音聲而心無所適焉,則大音至矣。

故執大象則天下往,用大音則風俗移。

無形暢,天下雖往,往而不能釋也;希聲至,風俗雖移,移而不能辯也。

是故天生五物,無物為用;聖行五教,不言為化。

是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

五物之母,不炎不寒,不柔不剛。

五教之母,不皦不昧,不恩不傷。

雖古今不同,時移俗易,此不變也。

所謂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者也。

天不以此則物不生,治不以此則功不成。

故古今通,終始同。

執古可以御今,證今可以知古始,此所謂常者也。

無皎昧之狀,一溫一 涼之象,故知常曰明也。

物生功成,莫不由乎此,故以閱眾甫。

夫奔電之疾,猶不足以一時週;御風之行,猶不足以一息期。

善速在不疾,善至在不行。

故可道之盛,未足以官天地;有形之極,未足以府萬物。

是故歎之者不能盡乎斯美,詠之者不能暢乎斯弘。

名之不能當,稱之不能既。

名必有所分,稱必有所由。

有分則有不兼,有由則有不荊不兼則大殊其真,不盡則不可以名。

此可演而明也。

夫道也者,取乎萬物之所由也。

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

深也者,取乎探賾而不可究也。

大也者,取乎彌綸而不可極也。

遠也者,取乎緬邈而不可及也。

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睹也。

然則道玄深大妙遠之言,各有其義,未盡其極者也。

然彌綸無極,不可名細;微妙無形,不可名大。

是以《經》云:字之曰「道」,謂之曰「玄」,而不名也。

然則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離其真,為之則窒其性,執之則失其原矣。

是以聖人不以言為主,則不違其常;不以名為常,則不離其真;不以為為事,則不敗其性;不以執為制,則不失其原矣。

然則老君之文,欲辯而詰者,則失其旨也;欲名而責者,則違其義也。

故其大歸也,論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極以定惑罔之迷。

因而不為,損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賤夫巧術,為在未有,無責於人,必求諸己;此其大要也。

而法者尚乎齊同,而形以檢之;名者尚乎定真,而言以正之;儒者尚乎全愛,而譽以進之;墨者尚乎儉嗇,而智以立之;雜者尚乎眾美,而總以行之。

夫形以檢物,巧偽必生;名以定物,理恕必失;譽以進物,爭尚必起;矯以立物,乖違必作;雜以行物,穢亂必興。

斯皆用其子而棄其母,物失所載,未足守也。

然致同塗而異至,合旨而趨乖,而學者惑其所致,迷其所趨。

觀其齊同則謂之法,睹其定真則謂之名,察其純愛則謂之儒,鑒其儉嗇則謂之墨,見其不系則謂之雜。

隨其所鑒而正名焉,順其所好而執意焉。

故使有紛紜憤錯之論,殊趨辨析之爭,蓋由斯矣。

又其為文也,舉終以證始,本始以盡終。

開而弗達,導而弗牽。

尋而後既其義,推而後盡其理。

善法事始以首其論,明夫會歸以終其文。

故使同趨而感發於事者,莫不美其興言之始,因而演焉;異旨而獨構者,莫不說其會歸之征,以為證焉。

夫塗雖殊必同其歸,慮雖百必均其致,而舉夫歸致以明至理,故使觸類而思者,莫不欣其思之所應,以為得其義焉。

凡物之所以存,乃反其形;功之所以克,乃反其名。

夫存者不以存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為安,以其不忘危也。

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

善力舉秋毫,善聽聞雷霆,此道之與形反也。

安者實安,而曰非安之所安;存者實存,而曰非存之所存;侯王實尊,而曰非尊之所尊,皆理之大者也。

名號生乎形狀,稱謂出乎涉求。

名號不虛生,稱謂不虛出。

故名號則大失其旨,稱謂則未盡其極。

是以謂玄,則玄之又玄;稱道,則域中有四大也。

《韓非子·主道篇》曰:道者,萬物之始物從道生,故曰始,是非之紀也是非因道彰,故曰紀,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

故虛靜以待令,臣將自表異君見其志,臣用其意以稱之。

故曰: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賢去智,臣乃自備。

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行而不以賢,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一習一 常。

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寥乎莫得其所名。

明君無為於上,群臣悚懼於下。

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

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

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

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

《淮南·洪烈》曰:「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拆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原流泉浡,沖而徐盈;混混汩汩,濁而徐清。

故植之而塞於天地,橫之而彌於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幎於六一合 ,卷之不盈於一握。

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弱而能強,柔而能剛;橫四維而含一陰一陽一,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纖而微。

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辰以之行;麟以之遊,鳳以之翔。

太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

是故能天運地滯,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萬物終始。

風興雲蒸,事無不應;雷聲雨降,並應無窮;鬼出電入,龍興鸞集;鈞旋轂轉,週而復匝;已雕已琢,還反於樸。

無為為之而合於道,無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無矜而得於和,有萬不同而便於性;神托於秋毫之末,而大與宇宙之總。

其德優天地而合一陰一陽一,節四時而調五行;?句俞覆育,萬物群生;潤於草木,浸於金石;禽一獸 碩大,毫毛潤澤;羽翼奮也,角觡生也,獸胎不殰,鳥卵不殈;父無喪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姿不出,賊星不行;含德之所致。

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

跂行喙息,膃飛蠕動,待而後生,莫之知德;待之後死,莫之能怨。

得以利者不能譽,用而敗者不能非;收聚畜積而不加富,佈施稟授而不益貧;週旋而不可究,纖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墮之而不平;益之而不眾,損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殺之而不殘;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淺。

惚兮恍兮,不可為象兮;恍兮惚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應無形兮;邃兮洞兮,不虛動兮;與柔剛卷舒兮;與一陰一陽一俯仰兮。

葛仙公《五千文經序》曰: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乎無窮,極乎無極也。

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

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

浩浩蕩蕩,不可名也。

煥乎其有文章,巍乎其有成功,淵乎其不可量,堂堂乎為神明之宗。

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稟之得生,乾坤運以吐一精一。

高而無民,貴而無位,覆載無窮。

是故八方諸天,普弘大道。

開闢已前,復下為國師,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

匠成萬物而不言我,為玄之德也。

故眾聖所共宗。

道尊德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惟老氏乎!週時復托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號曰「老子」。

老子之號,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無衰老之期,故曰老子。

世人謂老子當始於週代。

老子之號,始於無數之劫,窈窈冥冥,眇邈久遠矣。

週室世衰,大道不行,西遊天下。

關令尹喜曰:「大道將隱乎,願為我著書。」

於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經焉。

《老君戒文》云:老君生玄洪聖堂。

爾時未有天地日月,手無所攀,足無所躡,懸身而處,不墮不落;身著三光之衣,照於虛芒,如今日月之光也。

《混元皇帝聖紀序》曰:原夫大道玄寂,理極無為;上德沖虛,義該眾妙。

是以一精一凝真一,非假物以稱生;形結九空,不待有而成體。

含神太混,毓粹幽原,恍惚帝先,希微至極。

故能真融金闕,教逸不言;惠渙玉京,慈光有物。

二儀持以覆載,萬品賴以滋榮。

神冠一陰一陽一,功成造化。

先天地而獨立,後塵劫而無昧。

唐開元皇帝《道德經序》曰:昔在元聖,強著玄言。

權輿真宗,啟迪來裔。

遺文誠在,一精一義頗乖。

撮其指歸,雖蜀嚴而猶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

其餘浸微,固不足數。

則我玄元妙旨,豈其將墜?朕誠寡薄,常感斯文,猥承有後之慶,恐失無為之理。

每因清宴,輒叩玄關;隨所意得,遂為箋注。

豈成一家之說,但備遺闕之文。

今茲絕筆,是詢於眾公卿臣庶、道釋二門,有能起予類於卜商,針疾同於左氏。

渴於納善,朕所虛懷;苟副斯言,必加厚賞。

且如諛臣,自聖幸非此流。

懸市相矜,亦云小道。

既其不諱,鹹可直言。

勿為來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唐吳筠《玄綱論·道篇》曰: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其大無外,其微無內,浩曠無端,杳冥無際。

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

混漠無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

生者無極,成者有虧。

生生成成,今古不移。

此之謂道也。

德者何也?天地所稟,一陰一陽一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鹹暢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

此之謂德也。

然則通而生之謂之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謂之德,德固無稱焉。

嘗試論之:天地人物、仙靈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

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見其終。

探奧索隱,孰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

莫究其朕,謂之自然。

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又曰: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萬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

然則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而有今古澆淳之異,堯桀理亂之殊者何哉?夫道德無興衰,人倫有否泰,古今無變易,情性有推遷。

故運將泰乎則至一陽一真一精一降而為主,賢良輔而奸邪伏矣;時將否乎則太一陰一純一精一升而為主,奸邪弼而賢良隱矣。

天地之道,一陰一陽一有數,故理亂之殊也。

所以古淳而今澆者,亦猶人幼愚而長慧也。

嬰兒未孩,則上古之含純粹也;漸有所辯,則中古之尚仁義也;成童可學,則下古之崇禮智也;壯齒多欲,則季世之競浮偽也。

變化之理,世俗之宜,故有澆淳之異也。

核其所以,原其所由,子以一習一 教而性移,人以隨時而樸散。

雖然,父不可不教於子,君不可不理於人。

教子在於義方,理人在於道德。

義方失則師友不可訓也;道德喪,則禮樂不能理也。

雖加以刑罰,益以鞭楚,難制於奸人賊子矣。

是以示童兒以無誑,則保於忠信;化時俗以純素,則安於天和。

故非執道德以化人者,未聞其至理也。

唐陸希聲《道德經傳序》曰:大道隱,世教衰,天下方大亂。

當是時,天必生聖人。

聖人憂斯民之不底於治,而扶衰救亂之術作,週之末世其幾矣。

於是仲尼闡三代之文以扶其衰,老氏據三皇之質以救其亂,其揆一也。

蓋仲尼之術興於文,文以治情;老氏之術本於質,質以復性。

性情之極,聖人所不能異;文質之變,萬世所不能一也。

《易》曰:顯諸仁。

以文為教之謂也。

文之為教,其事彰,故坦然明白。

坦然明白,則雅言者詳矣。

《易》曰:藏諸用。

以質為教之謂也。

質之為教,其理微,故深不可識。

深不可識,則妄作者眾矣。

夫惟老氏之術,道以為體,名以為用,無為無不為,而格於皇極者也。

楊硃宗老氏之體,失於不及,以至於貴身賤物。

莊週術老氏之用,失於太過,故務欲絕聖棄智。

申、韓失老氏之名,而弊於苛繳刻急。

王、何失老氏之道,而流於虛無放誕。

此六子者,皆老氏之罪人也。

而世因謂老氏之指,其歸不合於仲尼。

故訾其名,則曰槌提仁義,絕滅禮學;病其道,則曰獨任清虛,不可以為治。

於戲!世之迷,其來遠矣!是使老氏受誣於千載,道德不行於當世,良有以也。

且老氏本原天地之始,歷陳古今之變,先明道德,次說仁義,下陳禮學之失,刑政之煩,言其馴致而然耳。

其秉要執本,在乎情性之極。

故其道,始於身心,形於家國,終於天下,如此其備也,而惑者尚多云云,豈不謂厚誣哉!昔伏羲氏畫八卦,像萬物,窮性命之理,順道德之和。

老氏亦先天地,本一陰一陽一,推性命之極,原道德之奧。

此與伏羲同其原也。

文王觀太《易》九六之動,貴剛尚變,而要之以中。

老氏亦察太《易》七八之正,致柔守靜,而統織以大。

此與文王通其宗也。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導斯民以仁義之教。

老氏亦擬議伏羲,彌綸黃帝,冒天下以道德之化,此與孔子合其權也。

此三君子者,聖人之極也。

老氏皆變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變之機,探至一精一之歸,斯可謂至神者矣。

而王弼以為聖人與道合體,老氏未能體道,故阮籍謂之上賢亞聖之人,蓋同於輔嗣。

豈以老氏經世之跡未足充其所言耶?斯不然也。

於戲!聖人之在世也,有有跡,有無跡。

故道之不行也,或危身歷聘,以天下為其憂;或藏名飛遁,示世故不能累。

有跡無跡,殊途同歸。

斯實道義之門,非徒相反而已。

然則仲尼之所以出,老氏之所以處;老氏之所以默,仲尼之所以語,蓋屈伸隱顯之極也。

二子安能識之哉?司馬遷統序眾家,以道德為首,可謂知本末矣。

班固作《古今人表》,乃詘老氏於第三品。

雖其名可詘,而道可貶乎哉?於戲!老氏之術,見棄於當代久矣,斯數子者之由也。

且仲尼親見老氏,歎其道曰「猶龍乎」。

從之問禮。

誠無間然,著在紀傳,後世不能探其意,是以異端之說紛然,蓋迷之者不窮其源,故非之者不盡其致。

噫!斯傳之不作,則老氏之旨或幾乎息矣。

今故極其致,顯其微,使昭昭然與群聖人意相合。

有能體其道,用其名,執古以御今,致理如反掌耳。

自昔言老氏術者,獨太史公近之;為治少得其道,唯漢文耳。

其他皮傅詭說,皆不足齲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