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夫人者受生於天魂,經成於元靈,轉輪九氣,挺生太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

雲笈七簽

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

◎帝一混合三五立成法

夫人者受生於天魂,經成於元靈,轉輪九氣,挺生太一,開絲二道,積神幽宮。

所以玄液七纏,流津敷澤,日月映其六虛,口目運其神氣,雲行雨施,德擬天地,胞胎內匠,五因來具,立人之道,其如此也。

五因者,是五神也;三道者,是三真也。

夫五神,天之魂;三真,道之氣。

九天之胎,太一之源。

日月天之道,玄液天之潤,六虛天之光,幽宮天之府,神氣天之化,元靈帝之變。

凡此言九天者,乃混合帝君之變。

變而化之,是謂九宮。

九宮混變而同一矣。

若兆欲修己來生,當從所生之宗。

所生之宗,謂元父、玄母也。

元父主氣,化理帝先;玄母主一精一,變結胞胎。

一精一氣相成,如一陰一陽一相生,雲行雨施,兆已道合,無名數起,三五兆始,稟形七九,既匝兆體,乃成和合。

三五七九,洞真帝象之先,當須營天皇之功,九變為靈,功成一人 一體 。

體與神並,神去則死,神守則生。

是以三元為道之始,帝君為道之根,太一為道之變,九天為道之神,九宮為道之宅,玄液為道之津。

可以照鏡三田,以致神仙,朝適六一合 ,夕守泥丸,堅執胎一精一,心中常歡。

學道之子,須此為緣,見是經者,始可與言。

存念太一,混合帝先,雄雌守神,灌流浩清,常使九天元氣則合九成也。

夫洞其要也,則一體常存,津血自生,雄鎮命戶,雌守神室,太一無離,與天同時。

故《太上隱符》曰:存其雄,守其雌,乃天地不能殄也。

既存之焉,則五神守宅,五臟生華,靈棲絳宮,帝鎮泥丸,百神堅固,胎塞命門。

久則三一之神夕見,太一帝先晨降,並見形於子之寢處也。

子當清潔齋戒,斷絕外事,杜塞邪逕,節諸人物,罕為循詣,一精一心在一,晨夕循道,孜孜不替,沐浴五香,別靜一室,燒香左右,以期真氣。

太一之道尤忌血腥臭臊殗穢之氣。

若泣淚墜一落 ,則帝君悲擾;哭聲發口,則太一凝結。

故九氣止而不變,三一悲而不攝。

九氣不變,則三一亦結。

結滯日積,生氣洩出,而故氣運入。

故氣運入,將病將死之始也。

是以真一人謂哭音為死絕之一聲 ,謂泣涕為漏一精一之津,可不慎避之哉!若一見死一屍一及積日哀哭者,則帝君獲罪,謫於太上太一,受考譴於玄虛也,將來三年子將亡矣。

諸不受太一之道者,自不得同之於學生也。

所以至忌一屍一哭醃穢憂淚之感,以為太一帝君之一精一思也。

又不得見死一屍一,自受書之後,若見四十九一屍一者,皆不得長生,必中道絕命也。

若見二十四一屍一者,則當暫過太一陰一,然後超仙。

以為死一屍一之形既眄於兩眼,一屍一穢之氣亦滯纏於人思,所存記於絳宮。

絳宮所識,雖忌猶存。

宜暫歸身顯一屍一塞思,記之眼故也。

子厚慎之哉!見血、一屍一喪、殗穢、哀哭、泣涕,皆太一之至忌也。

若恆齋戒則存,易感一精一誠,立會太一,鎮命歡欣,混合行之一十八年,白日昇晨,此真一人回老反嬰之道也。

存三一,守太一一精一洞房會帝君,則化生九靈於子形中,輔子之神明,成子之真仙,保子之長生,固子之胎魂也。

白元、無英、桃君、司命、太一,混合五神,捧籍列符。

五神各有所主,混合九變,三五洞化。

於是三宮鎮真,百節受靈,帝群寶籍,宿命無傾,週旋虛煙,啟通玄一精一,二十四真忽然化生。

上開上元,下開八冥,左朝六甲,右使六丁,玉華引日,太一併形,千乘萬騎,舉身登晨,白日昇天。

真一人修是太一之道者,皆得三天之舉,故曰舉身登晨,白日昇天。

以雞鳴時,晨登空無皆之中,到於三天之上。

日之正中為白日,雞之始鳴為登晨。

是以存太一混合,多用雞鳴及生氣時也。

九天九宮,中有九神,是謂天皇。

九魂變成九氣,化為九神,各治一宮,故曰九宮。

太清中有太素、太和,洞房中有明堂、絳宮,是曰六府。

上曰天府,下曰洞台。

三五之號,其位不同。

一曰太清之中,則三五帝君;二曰三一丹田神。

又五者符籍之神,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康君是也,合而名為三五。

三五各有宮室。

若三真安在其宮,五神上見帝君。

帝君左有元老丈人,右有玄一老君。

此則無極之中所謂九君。

上一則真一也。

九君所謂天之魂,自然成真之子也。

知一精一存九君,深思三真,必能以兆一體週旋三五之中,反覆七九之裡,使天帝之靈魂常治在兆已,五神奉籍,週而復始,必將白日登度,何但不死而已。

《高上神霄經》曰:魂生無中,布在九宮。

道出八極,常游絳宮。

三宮合化,是為紫房。

紫房所在,先由明堂。

兆能知之,當開金門。

金門,洞房內也。

又曰:混而合之,出入帝方。

三五合一,必成仙王。

此謂洞合之時,三真五神之道也。

帝方,太清域也。

故《大洞真經》中篇曰:二老在左右方,帝魂不可不分,三九變其上下,太一立其中根,五神奉我生籍,司命塞我死門,九宮合而為一,六一合 曌總而內真也。

此言謂分別其宮室,混合其變化。

此道是太上寶行長生根本,立人之帝先,為道之元始,生府之仙宗,帝籍之秘章,洞真之奇妙,九宮之要經也。

----------------------------------------

◎九真中經天上飛文

太上曰:夫人生結一精一積氣,受胎斂血,所以凝骨吐津,散佈流液,忽爾而立,怳爾而成,罔爾而具,脫爾而生。

於是乃九神來入,五臟玄生。

父母唯知生育之始,而不覺神適其間也。

人一體 有尊神,其居無常,展轉榮輸,流注元津。

此神外來內結,以立一身,非如三魂七魄,是積靈受氣,生於父母者也。

尊神有九宮,名號曰九真君,分化上下,轉形萬道。

子能修之,則出水入火,五藏自生,長齋隱棲,以存其真。

此文一名《九真中經》,一名《天上飛文》,一名《外國放品》,一名《神州靈章》,雖有四號,故書一耳。

第一真法

平旦,大神在心內,號曰天一精一君。

平旦,接手於兩膝上,閉氣瞑目,內視存天一精一君,坐在心中,使大神口出紫氣,以繞心外九重。

畢,因叩齒九下,咽液九過。

祝曰:天一精一大君,來見心中。

身披硃衣,頭巾丹冠。

左佩神書,右帶虎文。

口吐紫華,養心凝魂。

赤藏自生,得為飛仙。

第二真法

辰時,大神分形盡百骨中,號曰堅玉君。

辰時,接手兩膝上,閉氣瞑目,內視存堅玉君,入坐一身諸百骨中,使口出白氣,吐以繞骨九重。

畢,因叩齒九下,咽液九過。

祝曰:堅玉大君,來入骨中,身披素衣,頭巾白冠。

左佩龍書,右帶金真。

口吐白氣,固骨凝蘇,白骨不朽,筋亦不泯。

百節生華,使我飛仙。

第三真法

已時,大神分形盡流入諸一精一血中,號曰元生君。

已時,接手兩膝上,閉氣瞑目,內視存元生君,週游一身血脈一精一液之中,使口吐黃氣,以纏孔脈外九重。

畢,叩齒九下,咽液九過,祝曰:元生大君,週灌血軀,身披黃衣,頭巾紫元。

左佩虎菉,右帶龍書,口吐黃津,固血填虛。

一精一盈液溢,九靈俱居,使我飛仙,天地同符。

第四真法

午時,大神在肝中,號曰青明君。

午時,接手於兩膝上,閉氣瞑目,內視存青明大君,入坐肝內,使口吐青氣,以繞肝九重。

畢,叩齒九下,咽液九過,祝曰:青明大君,來入我肝。

身披青衣,頭巾翠冠。

左佩虎章,右帶龍文。

口吐青氣,養肝導神。

青藏自生,上為天仙。

太一護一精一,抱魄檢魂。

第五真法

未時,大神在脾中,號曰養光君。

未時,接手於兩膝上,閉氣瞑目,內視存養光君,入坐脾中,使口吐綠氣,以繞脾九重。

畢,叩齒九下,咽液九過。

祝曰:養光大神,來入脾中,身披綠衣,頭巾蓮冠。

左佩玉鈴,右帶威神。

口吐綠華,養脾灌魂。

黃藏自生,上為真一人。

第六真法

申時,大神在肺中,號曰白元君。

申時,接手於兩膝上,閉氣瞑目,內視存白元君,入坐肺中,使口吐五色氣,以繞肺九重。

畢,叩齒九下,咽液九過。

祝曰:白元大君,來坐肺中。

身披龍衣,黃晨華冠。

左把皇籍,右執靈篇,左佩玄書,右帶虎文,口吐五氣,理肺和津,白藏自生,飛仙紫門。

第七真法

酉時,大神分坐,散形在兩腎中,號曰玄一陽一君。

酉時,接手於兩膝上,閉氣瞑目,內視存玄一陽一君,入形並坐兩腎中,使口吐蒼氣,以繞腎九重。

畢,叩齒九下,咽液九過,祝曰:玄一陽一大君,入坐腎中。

身披紫衣,頭巾扶晨。

左佩龍符,右帶鳳文。

口吐蒼華,灌腎靈根。

黑藏自生,身為飛仙。

北登玄闕,遊行天關。

第八真法

戌、亥時,大神在膽中,號曰合景君。

戌、亥時,接手於兩膝上,閉氣瞑目,內視含景君,入坐於膽中,使口吐五色氣,繞膽九重。

畢,叩齒九下,咽液九過。

祝曰:含景大神,來坐膽中。

身披錦衣,頭戴紫冠。

左佩神光,右帶玉真。

口吐五氣,養膽強魂。

和一精一寶血,理液固身。

使我上升,得為飛仙。

第九真法

子時,大神在頭洞房之中,號曰無英公。

子時,平坐,接手於兩膝上,閉氣瞑目,內視存無英君,坐在明堂之內洞房之中,使口吐紫氣,繞頭九重。

畢,又使吐紫氣繞兩目內外九重。

畢,又吐紫氣,繞舌九重。

畢,又使吐紫氣繞齒九重。

畢,凡四九三十六繞氣,使都畢,叩齒三十六下,咽液三十六過。

祝曰:無英大君,三元上神。

鎮守洞房,宮在泥丸。

黃闕金室,化為九真。

龍衣鳳帔,紫翠青裙。

手把真一精一,頭巾華冠。

左佩玉映,右帶虎文。

下坐日月,口吐紫煙。

週氣齒舌,朝溉明辰。

出丹入虛,呼魄召魂。

凝一精一堅胎,六一合 長歡。

上登太微,得補真官。

右九真之道畢矣,則泥丸鎮塞,目童長存,五臟自生,血脈保津。

若暫入太一陰一身經三官者,則九真召魂,太一守骸,三元護氣,太上攝魂,骨肉不朽,五臟不殞,能死能生,能一陰一能一陽一,出虛入無,天地俱生,是道士一精一靜營形,感致九真之氣應也。

三元飛一精一以盈虛,太一抱我一屍一而反質。

微乎!微乎!深哉!深哉!閉氣使極,吐氣使微妙,出虛入無,令其綿綿不自覺也。

----------------------------------------

◎大洞回風混合帝一之法

此法當六十日一行之耳,皆須本命日用未中已前、夜半已後二時,隨意閉房自靜,一精一心內觀,凝神夷氣,默然忘身,存思念讀神名一週,令守死關,燒香左右,令氣彌滿房室,然後施行。

若身有病痛處,皆當指呼其處神,使治之也。

回風混合,為帝一之道,以本命之日,若不知本命,當用甲子日也。

坐臥任意,在所便安,心密讀神名曰:太微小童千景一精一,字會元子,一名三衿一交一 ,一名封帝真。

恆守我舌本之下血液之府。

小童口出赤氣,繞我一身。

舌本是死氣之門,童子嚴固守之,使生血液,上凝泥丸。

泥丸堅明,百神方正。

太一尊神號務猶收,字歸會昌,一名解明,一名寄頻。

恆守我玉枕之下,泥丸後戶是死氣之門,太一嚴固守之,使泥丸入於真氣,七世父母受仰,玄之更生,上籍玉皇,重華萬寧。

帝君延凌梵,字履昌靈,一名七神,一名神丈人。

恆守我兩眉中間紫戶之外宮。

紫戶之外宮是死氣之門,帝君嚴固守之,使華蓋入眉間,升紫房,七世父母罪解而福沖,上登帝宮。

左無英公子玄元叔,字合符子,一名元素君,一名神公子。

恆守我左腋之下肝之後戶。

肝之後戶是死氣之門,神公子嚴固守之,使左腋有玉光,引神明入眼睛。

右白元洞一陽一君郁靈標,字玄夷絕,一名硃一精一,一名啟成。

恆守我右腋之下肺之後戶。

肺之後戶是死氣之門,白元君嚴固守之,使右腑有金光,引神明入六氣之宮。

七世反胎生一身,登玉房。

中央司命丈人君理明初,字玄度卿,一名神宗,一名神靈華,恆守我絳宮心房之中四孔之戶。

四孔之戶是死氣之門,司命丈人君嚴固守之,使心中得其真理,絳宮生五色華,司命丈人口吐紫雲氣,洞溢我五臟內。

命門挑君孩道康,字合一精一延,一名命王,一名命胞根。

恆守我臍中之關命門外宮。

命門外宮是死氣之門,桃君孩道康嚴固守之,使臍中徘徊,黃雲盈溢,三命生根,胞結解洩,令我七祖父母無閡,累殃宿罪無滯,世世度脫,上生天帝宮。

泥丸天帝君上一赤子玄凝天,字三元先,一名伯無上,一名伯史華。

恆守我泥丸中九孔之戶。

九孔之戶是死氣之門,上一天帝君嚴固守之,使泥丸玉堅,金曜映真,體生寶光,九孔受靈,令我七祖父母世世安寧,解脫宿罪,共登上清。

絳宮心丹田宮中一元丹皇君神運珠,字子南丹,一名生上伯,一名央雲拘。

恆守我項中之大椎骨首之戶。

骨首之戶是死氣之門,中一丹皇君神運珠嚴固守之,使百骨受真氣,大椎有日光,七祖父母獲自然之生道,登仙南極宮。

命門下一黃庭元王始明一精一,字元一陽一昌。

一名嬰兒胎,一名伯史原。

恆守我兩莞間車軸下戶。

車軸下戶是死氣之門,黃庭元王嚴固守之,使百血結凝,神氣不散,拔出地戶,超度八難。

泥丸九真,名帝昌上皇,字先靈元宗。

恆守我口之四際。

口之四際是死氣之門,帝昌上皇嚴固守之,使一精一氣入,故氣出,神光隨身,放光萬丈。

七世父母罪脫禍除,生帝君玉房中。

膽中八真,名含景君,字北台玄一精一。

恆守我背之中骨之下節。

中骨之下節是死氣之門,含景君嚴固守之,使背骨受生氣,下節孔常閉,邪氣不幹,真光映形。

兩腎七真,名玄一陽一君,字冥光先生。

恆守我背窮骨地戶。

窮骨地戶是死氣之門,玄一陽一君嚴固守之,使地戶伏生氣,窮骨受神液,六津調滿,生根深密。

肺中六真,名上元素玉君,字梁南中童子。

恆守我頸外十二關之梁。

十二關之梁是死氣之門,上元素玉君嚴固守之,使上帝玉華映神間之下,玉晨之氣入丹元之宮,七世父母解散結滯,受生太上之鄉。

脾中五真,名養光君,字太昌子。

恆守我喉內極根之戶。

喉內極根之戶是死氣之門,養光君嚴固守之,使玉光金真照洞喉根,太帝神氣來往三宮之中。

肝中四真,名青明君,字明輪童子。

恆守我胃管之戶膏膜之下。

膏膜之下是死氣之門,青明君嚴固守之,使三素之氣生華,五停之神侍衛出入,玉液之津灌澤胃管。

一精一血三真,名元生君,字黃寧子玄。

恆守我鼻兩孔之下源。

兩孔之下源是死氣之門,元生君嚴固守之,使精神宣暢於百節,血液盈滿於千關,萬靈之氣輔護,太一之魂保身。

骨節二真,名堅玉君,字凝羽珠。

恆守我太倉之府五腸之口。

五腸之口是死氣之門,堅玉君嚴固守之,使黃庭香潔,三一屍一滅絕,中元之氣常滿,帝皇之光鬱鬱,上衝泥丸,敷散筋骨。

心中一真,名天一精一液君,字飛生上英。

恆守我胸中四極之口,四極之口是死氣之門,天一精一液君嚴固守之,使五臟生華,四關受真,紫液流於胸中,絳氣結於百神,上升玉天,羽衣虎裙。

九元之真男,名拘制,字三一陽一。

恆守我左耳之下伏晨之戶。

伏晨之戶是死氣之門,拘制三一陽一嚴固守之,使天聰發徹,幽谷鮮明,真氣雲行,往來泥丸。

皇一之魂女,名上歸,字帝子,恆守我右耳之下伏晨之戶。

伏晨之戶是死氣之門,上歸帝子嚴固守之,使幽明之光上朗泥丸,太無之音獨樂一身,玄金雲鈞,流徹太和。

紫素左元君,名翳郁無刃,字安來上。

恆守我頭面之境,使萬邪不侵,千一精一滅亡,又使紫雲沖於泥丸,太素填於鼻孔,景雲被於口齒,玉林聚於髮膚,散七世之積一屍一,解七祖之罪仇,上生天帝堂,反真更受胎。

黃素中元君,名圓華黃刃,字太張上。

恆守我胸腹之境,使鬼魔伏制,三一屍一滅形,又使黃雲散於支體,金液充於太倉,晨景之暉上華,太真之氣運光,七世父母罪解,受胎更生南宮。

白素右元君,名啟明蕭刃,字金門上。

恆守我下關之境,從小骯至腳底,使三積宿穢無滯,地一屍一土鬼沉滅,又使明玉之液上陶於一陰一極,神素金氣逆充於兩莞,脾受九靈之潤,腳生玄重之雲,累祖解於冥罪,七世散於禍根,更生入南宮,上晏入帝軒。

日中司命君,名接生,守我左手月中。

桃君名方盈,守我右手。

左目童子名飛雲,右目童子名晨嬰,肺部童子名素明,皆各守我兩目之童子,備華蓋之上一精一,五神固於五關,暉光充於太一陽一,魔氣不入,百會受靈。

胎中一元白氣君,名務玄子,字育尚生。

太一一精一魂,名玄歸子,字盛昌。

凡二神,共守我五臟之上結喉之本戶。

結喉之本戶是死氣之門,二神固密守之,使三華之氣入帝一之府,九明之津生六胎之下,七玄散禍,七祖解結,身登真堂,並列太一。

結中青氣君,名案延昌,字合和嬰。

元君一精一魂,名保谷童,字明天。

凡二神,共守我五臟之下大胃之上口。

大胃之上口是死氣之門,二神固密守之,使金液流匝,玉華映魂,神飴溢於窮腸,帝氣充於九關,七祖披釋於玄憂,受更胎於玄仙,上業結解,下脫胞根。

節中黑氣君,名斌來生,字一精一上門。

帝真一精一魂,名幽台生,字灌上生。

凡二神,共守我九腸之口伏源之下。

伏源之下是死氣之門,二神固密守之,使太上之氣布散腹內,太一之神回行百骨,體有玉光,面保金澤,七祖父母得解冥罪,累業之先,世世解結,上生帝房,入保飆室。

胞中黃氣君,名祖明車,字神無極。

天帝一精一魂,名理維藏,字法珠。

凡二神,共守我小骯之內二孔之本。

二孔之本是死氣之門,二神固密守之,使日月之根生於二戶之下,五帝之氣充於極一陰一之室,一精一華盈滿,五液填溢,七祖父母反胎,宿封之殃解結,上生南宮,神仙受氣。

血中赤氣君,名混離子,字叔火堅。

司命一精一魂,名發細子,字慶玄。

凡二神,共守我百關之血絕節之下。

絕節之下是死氣之門,二神固密守之,使五常之液盈於六腑,靈潤玉澤充於血肉,絕節不空,地門填塞,七祖結散,更生南極,我得玉仙,合道保德。

上玄元父君,名高同生,字左回明。

下玄玄母,名叔火王,字右回光。

帝皇太一,名重冥空,字幽寥無。

九帝尊神,名日明真,字眾帝生。

太常一精一魂,名楊堂王,字八靈。

天帝九關魂,名錄回道,字絕冥。

天紀帝魂,名照無阿,字廣神。

凡七神,守我本命之根。

本命之根,胞胎大結。

常令胞囊玉清開明,七祖反胎,我命恆生,三天同符,上與日並。

右我之死門三十九處,太上尊神皆已守備之,使口銜日光,手執月明,照我死門,使我長生,我體常生,讀《大洞真經》,金音仰充,上入太無庭,解結散禍,拔脫七祖靈,反胎會南宮,世世有玉名,三塗滅根,輪轉上清。

三素老君,名牢張上,字神生道。

正一左仙仲成子,一名帝賓,字四華。

正一右仙曲文子,一名光堅,字靈和。

守我鼻下人中。

中央玄一老子,林靈天,字靈時道,守我陰一頸之端。

北方黑帝,保成曷,字北代,守我膀胱中。

西方白帝,彰安幸,字西華,守我一陰一囊中。

南方赤帝,長來覺,字南和,守我口舌中。

東方青帝,雕樑際,字清平,守我五臟外。

凡五帝、二老、左右仙,備衛本命,守我身,祖宗解考,福祚七玄,世世解結,散除胞根,胎一精一血光,金液玉泉,上生南宮,以為帝賓,我入八景,回駕瓊輪,仰升九天,白日飛仙。

帝卿名肇勒一精一,字中玄生,一名起非,一名常扶。

絳宮中一名卿中光堅,字四化靈,一名幽車伯,一名董史華。

黃庭下弼卿名緣上明,字谷下玄,一名奉申伯,一名奉光生。

凡三帝卿神,衛我入帝一室,保我本命,於九天錄存。

祝名都畢,更閉兩目,存此百神,變成白氣,如白煙之狀,從玄虎中來,入我口中,鬱鬱良久,覺見白氣下從下部孔中出,又從玉莖孔中出,又覺白氣從兩腳底、兩手心中並出,並冠繞一軀,上下手足混合,一身與白同煙,上下不相見。

良久,白氣忽復變色成紫雲,鬱鬱,又從我口中入頭中,及至五臟之間,充滿腹內。

良久,紫雲又從兩足底、兩掌心大孔,玉莖孔中出,冠繞一軀,郁氣上下與紫雲相合,不相見也。

須臾,存紫雲之氣,充滿左右及一室之內;又存見口中出風氣之扇、紫雲之煙。

紫雲之煙,乃回轉更纏繞,忽成一真一人,男形也,如始生之狀,長四寸,號曰大洞帝一尊君,名父寧在,字合母一精一,是守死關之眾神徊風混化共成此帝一之尊君也。

又存此尊君來入我口中舌下,又從舌下徑上升紫房六一合 宮,平坐,外向。

尊君左手把兆五符,右手把兆五籍。

尊君口之左邊有日光,逕九分;尊君口之右邊有月光,逕一寸。

尊君口吐回風之氣,吹此日月之光,日月之光鬱鬱然,或白色,或黃色。

令光氣下入兆五臟六腑、百節一身之內,洞徹朗然,內外如白日之狀。

良久,忘身忽然,事訖,乃心祝曰:

大洞帝一,太素尊靈。

父寧母一精一,二合雙成。

百真一混,一徊始生。

身結八煙,變胎元嬰。

日月寶光,洞我軀形。

太一在上,上與帝並。

泥丸保玉,五臟華明。

長合日月,手執洞經。

位為仙公,晨升上清,三十九章,金符羽庭。

畢,此是回風混合帝一之道也,萬變百化,洞真太一之法,極盡於此矣。

夕夕常存大洞帝一尊君,在兆鼻下人中中央,白日常存令在口內上齒之外、鼻人中皮內、上庇月之裡、上齒之外,尊神形皆當向外坐立,起居在意存之。

存尊君口中銜日光,逕九分,照明萬丈,洞明兆身。

夫一者,帝之真一也。

一之所變,歸一者也。

讀《洞經》時,亦存帝一尊君在兆面前,以尊神口對兆之口間,令相向聽我讀《洞經》之音,以散七世之結焉。

帝一尊君,名父寧在,字合母一精一。

日夕常憶之,勿忘,辟萬試,滅千患,除惡魔,致神仙也。

若兆體中有疾痛不寧處,急存帝一尊君,令口吐日光白氣,薰我痛疾即愈。

帝一尊君形如始生之男,不著衣服,身長四寸耳。

所謂大洞胎始,形之真也。

本命日常當讀《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一過,能恆誦一習一 之,大吉也。

須得萬遍。

大限充畢,乃得駕自然之雲,乘八光之龍,千乘萬騎,白日昇仙矣。

萬遍既畢,然後一歲一讀之耳。

上帝雲龍脫未來,迎者不過七百日中,忽在人間卒至,便升天矣。

兆當堅守雌一,混合五神,一精一心回風,大會帝尊,誦一習一 《洞經》三十九章,於是真仙之道畢矣,雲龍之會審矣,罪結之根散矣,上祖獲福命矣,兆勤之矣。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