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洞章》曰:太上三氣,化為神符,號曰《三元無量洞章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

雲笈七簽

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

◎三一屍一篇

《洞章》曰:太上三氣,化為神符,號曰《三元無量洞章》,制命六甲,運使五行,率離還合,卻死來生,消除三鬼,滌蕩五神。

五神一曰五一屍一,三鬼一曰三蟲。

蟲一屍一互名,參神亂鬼。

三一屍一,上一屍一、中一屍一、下一屍一也;五一屍一,青一屍一、赤一屍一、黃一屍一、白一屍一、黑一屍一。

神祝曰:三一屍一、五一屍一,俱入黃泉。

吾升清天保長生,樂史世世居天王。

----------------------------------------

◎神仙守庚申法

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一屍一交一 對,斬死不還,復庚申日,徹夕不眠,中一屍一交一 對,斬死不還;復庚申日,徹夕不眠,上一屍一交一 對,斬死不還。

三一屍一皆盡,司命削去死籍,著長生錄上,與天人游或六月八月庚申彌佳,宜竟日盡夕守之。

二守庚申,三一屍一伏沒。

七守庚申,三一屍一長滅。

----------------------------------------

◎庚申夜祝一屍一蟲法

常以庚申夜中平坐,叩齒七下,擊額呼彭倨;次叩齒七下,撫心呼彭質;又叩齒七下,捫腰呼彭矯。

先兩手心書太上祝曰:

吾受《太上靈符》、《五嶽神符》,左手持印,右手持戟,日月入懷,濁氣出,清氣入。

三一屍一彭倨出,彭質出,彭矯出。

急急如律令!

----------------------------------------

◎用甲子日除三一屍一法

常以甲子日夜半時,披髮東向坐,呼腹中伏一屍一名字。

第一之名蓋東,第二之名彭侯,第三之名蝦螅一呼其名,以右手撫心三過,一屍一當應人,便不復去言人過也。

又云:男用左手、女用右手撫心,留伏一屍一,即一屍一不離人,上言其過。

人但能勸行氣閉氣者,身中神亦自安爾,久之消一屍一。

----------------------------------------

◎六甲除三一屍一法

法曰:清心掃除中庭,正向北用一案,三杯羅列案上,以井華水著中。

甲子日夜半時,披髮置後,三拜跪稱,臣自某州郡縣鄉里曾孫某甲,奉請北極三台君、斗中真一人,請以三杯水。

除去三一屍一,令某修道得神仙。

因飲三杯水,先從東起,飲時祝曰:

日月君水,除我頭一屍一。

次飲中央,祝曰:真一人水,除我腹中一屍一。

次飲西杯,祝曰:日月君水,除我足一屍一。

畢,稱臣三拜,左回還床 臥,當應夢見人辭謝去者止。

不爾未去,未去者,後甲子日,當又如此,勿忘。

----------------------------------------

◎除三一屍一法

常以雞鳴時,漱取醴泉,咽之,三而止。

徐徐定氣,勿與人言語。

----------------------------------------

◎祝去伏一屍一方

以正月五日,七月七日,取商陸根細切,以玄水漬之三日,一陰一干,可治為末。

服方寸七,玄水服下,日三服。

百日,伏一屍一盡下,出如人狀,醮埋之,祝曰:

伏一屍一當屬地,我當屬天。

無復相召,即去隨故道,無還顧常。

先食,服之,禁一切血肉、辛菜物。

----------------------------------------

◎厭一屍一蟲法

真一人曰:一江一 南多白芷草,掘取謗,細搗末,以沐浴用之。

此香乃三一屍一所憎者。

又方

三月三日取桃葉,一雲桃根,搗取汁七升,以大醋一升同煎,令得五六分,先食,頓服之。

隔宿無食,即一屍一蟲俱下。

----------------------------------------

◎上仙去三一屍一法

丹砂一斤細研飛過,淳大酢三升,純漆二升。

右合和令相得,於微火煎之,令干稠。

可丸之如麻子大。

日再服,從三丸漸加至二十一丸。

經四十日,百病自愈,三一屍一自出;服之百日,肌膚堅固;千日,令人長生不死,與天地相保。

不能俱言,後當自知。

----------------------------------------

◎下三一屍一方

貫眾五分主伏蟲白藜蘆十二分主長蟲,欲得雄者蜀漆三分主白蟲蕪荑五分主肉蟲石蠶五分主蜣蟲厚樸三分主肺蟲狼牙子四分主胃蟲雷丸六分主赤蟲殭蠶四分主膈蟲

右九味物,熬令黃,合搗篩之,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以粉漿服五丸,日三服之。

漸加至十丸。

十二日症聚下,六十日百病癒。

服之,先從小起,若女人,如齋戒恭謹者,亦可服之。

----------------------------------------

◎仙人下三蟲伏一屍一方

茯苓十斤,商陸根削去上皮,但取下白者五斤,清酒,麥曲各五斤,並炊釀之,酒置盆中封之,二十日藥成。

擠之,但淳。

大豆熬之作末如飴狀,合丸如大彈丸。

日服三丸,十日以去,稍益如雞子黃。

上一屍一者百日,中一屍一六十日,下一屍一四十日,當爛出。

上一屍一如手,中一屍一如足,下一屍一如雞子。

上一屍一黑,中一屍一青,下一屍一白。

此三一屍一與人俱生,常欲令人死。

至晦朔日,上天白人罪過。

每至其日,當拘制七魄,及守庚申夕,於是三一屍一不能得動矣。

是庚申夕,人夢與他諍斗者,是魂與一屍一魄鬼鬥。

夫魂常欲令人身安,故靜。

魄常欲令人恍惚,蓋欲人早死,故欲攻奪,此之謂也。

凡道士醫師,但按方治身,而不知伏一屍一所在。

上一屍一好寶貨千億,中一屍一好五味,下一屍一好色,若不下之,但自欺耳。

去之,即不復饑,心神靜念,可得延生。

真一人貴其道,道士尊其藥,賢者樂其法,愚俗笑其事。

所以言人死為一屍一骸者,乃是三蟲之號位也。

當服當陸散者,乃自除去三一屍一,不必酒釀而服之也。

槐子亦善。

能服氣者,不用此術。

又真氣是青牙五方之一精一,道士服之,二十一日,三蟲走出矣。

----------------------------------------

◎神仙去三一屍一法

真一人去三一屍一延年反白之方,宜服浮水玄雲之髓。

此自然能生,千歲一變,百歲一化。

先變後化,藥之一精一英也,故可服之而得長生也。

丹光之母者,松脂也。

浮水之髓者,茯苓也。

能伏鬼神,卻死更生。

松脂流入地中,千年變為茯苓,茯苓千年化為琥珀,琥珀千年變為丹光。

丹光之色,赫然照人。

丹光千年變為蜚節芝,蜚節芝千年變為浮水之髓,浮水之髓千年變為夜光,夜光千年變為金一精一,金一精一千年化為流星,流星千年化為石膽,石膽千年化為金剛,金剛千年化為木威喜。

夫金入火不耗,入水益生。

夫松脂變化,蓋無常形,故能沉一淪 無方,上升太清。

此飛仙之法,勿傳其非人。

方曰:當取茯苓、松脂各十二斤,以水漬松脂七日,朝一陽一去水,以淳酒二斗與茯苓合漬之,日暴令干,月食一斤。

欲不食用,練松脂去苦臭,以火一溫一 之,內茯苓中治合。

和以白蜜,三物合服之,月各一斤。

百日身輕,二百日寒熱去,三百日風頭眴目去,四百日五勞七傷去,五百日腹中寒癖飲症氣去,六百日顏色住,七百日面<黑干>除,八百日黑髮生,九百日灸瘢滅千日兩目明,二千日顏色易,三千日行無跡,四千日諸痕滅,五千日夜視有光,六千日肌肉易,七千日皮脈藏,八千日精神強,九千日童子薄,萬日形自康,二萬日神明通,三萬日白日彰,四萬日太一迎,五萬日坐在立亡。

日三食,慎勿忘。

但過萬日,仍自縱橫,變名易姓,升天游岳,皆可耳。

----------------------------------------

◎神仙去三蟲殺伏一屍一方凡二方

章陸根,味酸,有毒,主胸中邪氣,塗臃腫,殺一精一物,煉五臟,散水氣,根如人形者神。

生故墟田間,三月八月采。

章陸一名夜呼,一名蕩根,一名當陸,一名莧陸,一名長根,一名商陸草,一名神陸,一名白華,一名逐邪,一名天草,一名逐一陰一之一精一,此神草也。

去三蟲,殺伏一屍一,去面颭黑,益智不忘,男女五勞七傷、婦人乳產余並帶下結赤白皆愈。

右用曲十斤,米三斗,加天門冬成末一鬥,釀酒漬章陸六日。

便齋服五日,食減,二十日谷絕腸肥,容氣充茂,諸蟲皆去,耳目聰明,瘢痕皆滅。

以月宿與鬼日加丁時,取商陸服如棗,日三。

道士常種此藥草於靜室之園,使人道神,令人不老長生,去三蟲,治百病,毒不能傷矣。

○又方

取當陸根四十斤,削去粗皮細切之。

以水八斗於東向灶煎之,令減半。

去滓更煎之,令可丸。

服如梧桐子大。

丸蜜作之,勿令人見。

又一方:章陸根三十斤,正月、二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採取,過此不中用。

取章陸根淨洗粗切,長二寸許。

勿令中風也,絹囊盡盛,懸屋北六十日,一陰一燥為末,以方寸七水服,旦先食。

服十日見鬼,六十日使鬼,取金銀寶物,作屋舍,隨意所欲,八十日見千里,百日身飛行,登風履雲,腸化為筋,久服成仙矣。

----------------------------------------

◎除去三一屍一九蟲法並藥術

先生曰:夫三一屍一之鬼,變化無方,或見厲鬼,或假人形。

雖千襖萬怪,即黠而不神,不悟人言語,不能鑒其情。

欲修法事,慎無發揚,心或默語,鬼聞人聲。

既聞人聲,即為禍害,厭暴祟戾,其憂百端。

審察災源,急宜詳解,逆為人之備,無令寢一婬一。

故訣稱:用建日修法,破日服符,及造藥術,欲為消去,即其一屍一鬼亦常忌此日也。

兼慮人用月晦庚日開執之日,故於此日能迷淪人意,俾耽眠睡,造作夢寐,顛倒非常。

或緣人性之所畏惡,輒變此物,恐怖多端。

或於眠中,喚人名字。

或假吏卒,收錄執縛。

或托人父母兄弟,責詈於已。

或夢妻子,困病死喪,使人慞惶,悲哀哭泣。

或夢塚墓,狼籍一屍一海或若乘危,為其迫塞。

或若犬來咋嚙,或見牛馬奔沖,往來號吠,倉卒抵踏。

或鳥豕之形千狀,或蟲蛇之物萬端。

或顛倒其巾冠,或訐揚人過惡,比皆其所為也。

可先期一二日間,收心斂意,以道自處,庶幾行法而去之耳6仙經》云:凡服仙藥,先去三一屍一。

其方如左:

附子七枚砲 蕪荑二兩炒 干漆二兩炒令煙

右三物篩搗為散,常以空腹酒服一匕,日再服。

七日而上一屍一去,九日中一屍一去,十二日下一屍一去。

後當痢於盆中,即見三一屍一蟲狀。

以綿裹之,葬東流水中,微哭之,咒曰:「汝死屬地,我得升天。」

別道而歸,更勿反顧之。

經三日後,或自於日中大哭,煩惱恍惚。

勿自訝之,後當爽朗為道人耳。

----------------------------------------

◎劉根真一人下三一屍一法此方與前方稍類,但別出耳

真一人曰:欲求長生,先去三一屍一。

三一屍一去,則志意定,志意定則嗜欲除。

乃以神方五篇見授。

云:伏一屍一常以月望晦朔日上天,白人罪過,故司命奪人算,使人不壽。

欲去之法用此方。

蜀狗脊,七枚。

干棗二兩。

蕪荑二兩。

右藥並皆依法事,持杵羅為散,以清水服一合,日再服。

七日上一屍一去,九日中一屍一去,十二日下一屍一去。

其形似人,以綿帛裹之,埋於東流水,咒曰:

子死屬地,我當升天。

易道而歸,勿復回顧。

三日之中當恍惚,後乃佳耳。

----------------------------------------

◎神仙古方傳授所來二首

硃璜者,廣一陽一人也。

少病毒瘕,就睢山下事道士阮丘。

丘憐之,言:卿除腹中三一屍一,真一人之業可度教也。

璜曰:病癒當為君作客,三十年不敢自違。

丘因與璜七物藥,日服九丸,百日病下如肝脾者數升乃愈。

後數十日肥健,心意日更開朗。

乃與《老君黃庭經》令讀之,告曰:日三過,通之能思其意,當度世。

丘遂與璜俱入浮一陽一山玉女祠,且八十年,復歸故處,白髮盡黑,須更長三尺餘。

過家食止,數年復去,至武帝末猶存焉。

沈文泰者,九嶷人也。

得紅線神丹,去土符還年益命之道,服之有效。

往崑崙,留安息二十餘年。

以傳李文淵,曰:土符不去,服藥行道無益也。

文淵遂受秘要,後亦升仙。

今以竹根汁煮丹及黃白去三一屍一法,出此二人矣。

----------------------------------------

◎游稚川記

僧契虛姓李,其父開元中為御史。

契虛幼好浮屠氏,年二十,髡發衣褐,居長安中佛捨。

及明皇幸蜀,羯一胡一 陷兩京,契虛乃入太白山,食柏葉絕粒。

遇道士喬君,清瘦高古,髮鬢皎白,謂契虛曰:師神骨孤秀,後當寓遊仙都。

契虛謙謝之。

喬君曰:異日師於商山,備食物於逆旅,有?夆子必犒而饋焉。

或有問師所求,但言願游稚川,當有?夆子導師去矣。

及祿山破,上皇還京,天下息兵。

契虛即於商山旅舍備食膳,遇?夆子而饋焉。

近數月,饋?夆子數百人,食畢輒去,無問者。

契虛怠,為喬君見欺,將歸長安。

忽遇一?夆子,年甚少,問契虛所詣。

答曰:願游稚川,積有年矣!?夆子驚曰:稚川,仙府也,安得至乎?契虛曰:幼而好道,曾遇至人,勸游稚川,但不知其路耳!?夆子曰:與我偕行,可以到也。

於是與之俱至藍田上,理行,俱登玉山,涉危險,逾巖巘,十八餘裡至洞穴,水自洞側而出。

?夆子與契虛運石填水,三日而水絕。

俱至洞中,昏晦不可辨。

遙見一門在十數里外,望門而去。

既出洞外,風日恬炅,山水清麗。

凡行百餘里,登一高山,攢峰回撥,石徑危峻。

契虛眩惑,不敢前去。

?夆子曰:仙都近矣,無自退也。

挈其手而登,既至山頂,緬然平坦,下視山峰川源,杳不可辯。

又行百餘里,入一洞中。

又數十里,及出洞,見積水無窮,中有危徑,才橫尺餘,長亙百里。

?夆子引之,躡石而去,頗加悚慄,不敢顧視。

即至一山,下有巨木,煙景繁茂,高數十尋。

?夆子遂登而長嘯,久之風生林杪。

俄有巨索自山頂懸竹橐而下,?夆子與契虛入竹橐中,閉目危坐,勢如騰飛,舉巨緪引之,即及山頂,城邑宮闕,璣玉一交一 映,在雲物之外。

?夆子指而語曰:「此稚川也。」

與契虛俱詣其所,仙童百輩羅列。

有一大仙謂?夆子曰:此僧為何而來??夆子曰:此僧願游稚川久矣,故挈而至。

一殿中,見冠冕大仙貌甚偉,據玉幾而坐,侍衛環列,呵禁極嚴。

?夆子命契虛拜謁,且曰:此稚川真君也。

既拜,召升階,問曰:爾絕三彭之仇乎?契虛不能對。

真君曰:此未知道,不可留此。

即命?夆子引登翠華亭,見亙空丹檻雲矗,內一人袒而寐,發長數十尺,凝膩黯黑洞瑩人心目。

又命契虛拜曰:此楊外郎,因隋室奔亂,入山得道。

非其瞬目,乃徹視之。

徹視者,寓目人世耳。

拜請,忽寤而開目,光若日月之朗焉。

又見一人臥石壁之下,?夆子曰:此乙友君,名潤,亦得道人也。

既而?夆子承真君之教,引契虛歸人間,凡所涉歷,皆是來時所經之路。

契虛問?夆子曰:真君問三彭之事,我所未了何?答曰:三彭者,三一屍一之姓也。

常居人身中,伺人之過,欲令人死。

每以庚申日,條列人罪目,奏於上天。

學仙之士,不去三一屍一,無由得道,徒苦無益也。

既及平地,在泰川矣,亦不知?夆子所之。

契虛自此居太白山,未嘗言稚川之事。

貞元中,徙居華山。

滎一陽一鄭紳,吳興沈聿自京出關,值契厘見契虛絕粒,不置庖爨。

鄭異其不食,訪其所遇,因話其事。

鄭甚奇之,自關東卻回,詣其捨,契虛已遁去,不知所之,鄭君述《稚川記》耳。

----------------------------------------

◎夢三一屍一說

《道書》曰言:人身中有三一屍一蟲,居三丹田,好惑人性,欲得早亡,每至庚申日,上讒於帝,請降災禍於人,故人多夭枉禍厄。

修煉者,用術及藥以去之,則年長不死。

有廣羊人,宋彥華,家於濮上,好儒文及術伎,因於道者處受術及藥百計,求去三一屍一。

忽一夕夢三人,古冠服而立堂閤之內。

彥華問曰:君何人乎?答曰:吾即是君身中三彭也。

欲辭子,故來相告耳。

彥華夢中責之曰:吾受生於天,天賦有命,命有短長,必自悉矣。

聞君好居吾身中,讒賊幻惑惱亂吾神,使邪夭禍厄,則喜而去,吾何負於君輩哉!今吾師道術以殺汝,汝不速去,必遭楚苦。

三一屍一曰:子能聽我言,將以辨吾非罪,而以辭子,可歟。

彥華曰:何也?答曰:吾之族,一陰一陽一之一精一也。

上系太虛,自無入有。

凡人有生質,則上帝乃頒吾兄弟賦於人中,主其魂魄,護其性而保其中也。

蓋人中及壯,則百緒之為,貪財食,溺邪一婬一,矯詐欺誣,奸狡佞妄,外示正直,內趨僻違,不孝友,不慈惠,抑民掠財,逞形恃勢,潛窺一陰一計,自豐其家,喜利忌賢,輕貧葉富,晝夜役使,兄弟甚勞苦哉!吾之疲倦,且錄其尤以害之得速死,冀吾有暇耳。

不如是,何得適哉!今子若好道,不必去吾兄弟。

子但修中正,拋榮去味,遠世棄欲,息役沉光,滌清三宮,凝定九府,日月內燭,星斗高臨。

則吾兄弟優遊清閒,雖千萬歲,與子週旋,賓護外物,吾無勞役,又何敢怠?況讒賊乎!今子且愛榮好奢,戀世情命,矯謀財色,既而返逐於我,我今去矣。

若上彭去,則子言語倒錯,耳窒目暗,容貌滋味無復暢也;中彭去,則子規謀失算,治官乖政,榮業壯圖、文詞術藝無復適也;下彭去,則子風月蕩絕,馳騁艱難,坐立無復強也。

子孫廢滅,去魂飄沉,如此則子返為行一屍一,非人也。

夫人之處世,賴我兄弟以為一精一識思慮。

子不修中正,保元氣,而誣我以罪,豈非戾乎!言訖,揖彥華將去。

彥華夢中牽其袂而留之,曰:自古皆有死,民無財不活,今吾不能保其真矣。

子且為我留居,共子謀財,不復反覆矣。

三彭倏然躍入其鼻,恍而驚乃寤。

自後但以積財為業,不復更言道術。

溟洪先生曰:吾聞大道虛無,無一物可辯。

自無入有,蓋賦形也。

人稟中正,不可自邪也。

中正則天地合,其神豈小蟲能害乎?三彭誠有靈者,豈能制天地乎?亦信人自不端,一陰一役其內,則更有小於三彭者,固能致禍矣!是其說可深信歟!宋氏多金,能轉貨,嘗余財。

所慕道藝,今盡擲矣。

與予話夢,故書以傳之,笑其惑也如此。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