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

雲笈七簽

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

◎連珠凡六十五首

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

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

將全其形,先在理神。

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也。

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

志氣者,五臟之使候也。

耳目誘於聲色,鼻口悅於芳味。

肌體之於安適,其情一也,則精神馳鶩而不守。

志氣縻於趣捨,則五臟滔蕩而不安。

嗜欲連綿於外,心腑壅塞於內,曼衍於荒一婬一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蓋亦寡矣。

人之稟氣,必有情性。

性之所感者,情也。

情之所安者,欲也。

情出於性而情違性,欲由於情而欲害情。

情之傷性,性之妨情,猶煙冰之與水火也。

煙生於火,而煙鬱火;冰生於水,而冰遏水。

故煙微而火盛,冰泮而水通。

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

夫明者刳情以遣累,約欲以守貞。

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御寒,美麗之華,不以滑性;哀樂之感,不以亂神。

處於止足之泉,立於無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海蚌未剖,則明珠不顯;昆竹未斷,則鳳音不彰;情性未煉,則神明不發。

譬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

故煉金則水出,鑽木而火生。

人能務學,鑽煉其性,則才慧發矣。

吳竿質勁,非筈羽而不美;越劍性利,非淬礪而不銛;人性懷慧,非積學而不成。

人不涉學,猶心之聾盲,不知遠近。

祈明師以放心術,性之蔽也。

奕秋,通國之善奕也。

當弈之思,有吹笙過者,乍而聽之,則弈敗矣。

非弈道暴敗,情有暫暗,笙滑之也。

隸首,天下之善算也。

有鳴鴻過者,彎弧掇之,將發未發之間,問以三五,則不知也。

非三五難算,意有暴昧,鴻亂之也。

奕秋之奕,隸首之算,窮微盡數,非有差也。

然而心在笙鴻,而弈敗算撓者,是心不專一,游情外務也。

瞽無目,而耳不可以察,專於聽也;鱉無耳,而目不可以聞,專於視也。

瞽鱉之微,而聽察聰明審者,用心一也。

善者,行之不可斯須離,可離,非善也。

人之須善,猶首之須冠,足之待履。

首不加冠,是越類也;行不躡履,是夷民也。

今處顯而修善,在隱而為非,是清旦冠履,而昏夜裸跣也。

蘧瑗不以昏行變節,顏回不以夜浴澳容。

句踐拘於石室,君臣之禮不替;冀缺耕於坰野,夫婦之敬不虧。

斯皆慎乎隱微,枕善而居。

不以視之不見而移其心,聽之不聞而變其情。

故居室如見賓,入虛如有人。

昧暗之事,未有幽而不顯,昏惑而行,未有隱而不彰。

修操於明,行勃於幽,以為人不知也。

若人不知,則鬼神知之。

鬼神已知之,而雲不知,是盜鍾掩耳之智也。

若身常居善,則內無憂慮,外無畏懼。

獨立不慚影,獨寢不媿衾。

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倫。

德被幽明,慶祥臻集。

仁愛附人,堅於金石。

金石可銷,而仁愛不離。

則太一王 居邠,而人隨之也。

水性宜冷,而有華一陽一溫一 泉。

猶曰水冷,冷者多也。

火性宜熱,而有蕭丘寒焰,猶曰火熱,熱者多也。

迅風揚波,高下相臨,山隆比窪,差以尋常,較而望之,猶曰水平,舉大體也。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

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拘禮之人,不足以言事;製法之士,不足以論理。

若握一世之法,以傳百世之人,猶以一衣擬寒暑,一藥治疵瘕也。

若載一時之禮,以誹無窮之俗,是刻舟而求劍,守株而待兔。

故製法者為理之所由,而非所以為治也。

拘禮者成化之所宗,而非所以成化也。

成化之宗,在於隨時;為治之本,在於因世。

未有不因世而欲治,不隨時而成化也。

言以譯理,理為言本;名以訂實,實為名源。

有理無言,則理不可明;有實無名,則實不可辯。

理由言明,而言非理也;實由名辯,而名非實也。

故明者論言以尋理,不遺理而著言,執名以責實,不棄實而存名。

是乃言理兼通,名實俱正。

靈氣謂之神,休氣謂之鬼,煩氣謂之蟲豸,雜氣謂之禽一獸 ,奸氣謂之一精一邪。

氣之濁者,愚癡凶虐;氣之剛者,高嚴壯健;氣之柔者,仁慈敦篤。

所以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

萬善之要者,道德孝慈功能也。

萬惡之要者,反道背德,凶逆賊殺也。

若乃強然之善者,天亦福之。

自然之善者,即可知也。

若乃強然之惡者,天亦禍之。

自然之惡者,即可知也。

但有為小善者,勿為無福;為小惡者,勿為無禍。

小善者,如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起於足下,為一善以至於萬善,一一而皆有福應。

既萬善功滿,乃為九天大帝。

為小惡者,如積小以成大,從微至著,為一惡以至於萬惡,一一而皆有禍應。

既萬惡業滿,乃為薜荔獄囚眾,永無原放之期也。

形者,氣之聚也,氣虛則形羸。

神者,一精一之成也,一精一虛則神悴。

形者人也,為萬物之最靈;神者生也,是天地之大德。

最靈者是萬物之首,大德者為天地之宗。

萬物以停育為先,天地以清淨是務。

故君子養其形而愛其神,敬其身而重其生。

莫不稟於自然,從於自在,不過勞其形,不妄役其神。

形者,生之具。

神者,生之本。

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形神更相生,更相成。

形神合同,可以長久。

形者,神之捨也,神之主也。

主人安靜,神即居之;主人躁動,神即去之。

神之無形,難以自固;形之無神,難以自駐。

若是形神相親,則表裡俱濟。

夫人只知養形,不知養神;不知愛神,只知愛身。

殊不知形者,載神之車也。

神去即人死,車敗則馬奔,自然之至理也。

若乃養其身,愛其神,自合於至真。

除其好,去其躁,自合於大道。

則有神有餘而形不足者,亦有形有餘而神不足者。

神有餘者,貴也;形有餘者,賤也。

假如石韞玉而山輝,水有珠而川媚,乃知形有神而遂靈,神有靈而乃聖。

是以庖犧、女媧、神農、夏後,蛇身人面,牛頭虎足,雖非有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也。

一陰一陽一粹靈,胎化而成,乃成乃生,乃性乃情。

所以性者一陽一也,情者一陰一也;性者靜也,情者動也。

性有愚智,情有利慾。

性者,仁義禮智信也;情者,喜怒哀懼好惡欲也。

夫清淨恬和,人之性也;恩一寵一 愛惡,人之情也。

凡人不能愛其性,不能惡其情,不知濁亂躁競多傷其性,悲哀離別多傷其情。

故聖人云:「順物者物亦順之,逆物者物亦逆之。

不失物之性情,乃自然性情之道者也。」

理好憎之情,則愛弗近也;和喜怒之性,則怨弗犯也。

故喜怒亂氣,嗜欲傷性。

性之相近,一習一 以之遠。

如水性慾清,泥沙污之。

人性慾平,嗜欲害之。

與性相害,不可兩立。

一起一廢,不可俱興,故聖人損欲而從其性也。

性同者相善,情同者相成。

扶其情者,害其神;為其賢者,困其性。

若是無其能者,無所求也。

無其能者,唯聖人耳。

夫生死之道,弘之在人。

生死常也,確乎在天。

但稟以自然,則生死之道,無可而無不可也。

或未生而已死,或已死而重生;或不可以生而生,或不可以死而死;或可以死而不死,或可以生而不生;或有生而不如無生,或惜死而所以致死。

是以致死之地則生,致生之地則死。

或為知而不可以死,或為時而不可以生。

或雲勞我以生,生者好物也,不可惡其生。

或雲休我以死,死者惡物也,不可好其死。

凡人心非不好其生,不能全其生;非不惡其死,不能遠其死。

草木反者,帶甲而生;鳥獸馴者,守節而死。

經冬之草,覆而不死;在廩之粟,積而不生。

一溉之苗,死必在後;有蠹之木,死必在前。

卵生者輕清,生必在前;胎生者重濁,生必在後。

草生在英,木生在心。

及草木之死也,乃英心而無異。

鳥生乃在天,獸生乃在地。

及鳥獸之死也,乃天地以同歸。

晴空之中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見一陽一而死;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於朝,死於夜。

則知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故與時爭者昌,與人爭者亡。

是以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者,以其不爭也。

夫不祥者,人所不爭;垢辱者,人所不欲。

能受人所不欲者則足矣,得人之所不爭者則寧矣。

制生殺者,天也;順性命者,人也。

非逆天者,勿殺也;非逆人者,勿伐也。

故王法當殺而不殺,縱天賊;當活而不活,殺天德。

為政如是,使後世攸長。

君子之立身,以玄德為父,以神明為母,清淨為師,太和為友。

為虎為龍,與天地同終;為玄為默,與道窮極。

非時不動,非和不言。

圖難為易,治之於根本,絕之於末也。

為善者自賞,造惡者自刑。

故不爭無不勝,不言無不應者也。

尚爭貴武,威勢流行,名蓋天下,殘委忠信,伐紀滅理,與善為怨,與鬼為仇,與惡為友,飲食重味,多積珍寶。

此為揚禍之人,危亡之大數。

故名在青雲之上,身居黃泉之下矣。

執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機。

無為事主,無為事師。

寂若無人,至於無為。

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理,是可全身,去危離咎,終不起殆也。

口舌者,禍患之宮,危亡之府;語言者,大命之所屬,刑禍之所部也。

言出患入,言失一身 亡。

故聖入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常如臨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貧,處盛卑之谷,游大賤之淵,微為之本,寡為之根,恐懼為之宅,憂畏為之門。

福者禍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亂之本,存者亡之根。

上德之君,質而不文,不視不聽,而抱其玄。

無心無意,若未生焉。

執守虛無,而因自然。

原道德之意,祭天地之情。

禍莫大於死,福莫大於生。

是以有名之名,喪我之橐,無名之名,養我之宅。

有貨之貨,喪我之賊;無貨之貨,養我之福。

罪莫大於一婬一,禍莫大於貧,咎莫大於僭,此三者,禍之車,小則危身,大則殘家。

天下有富貴者三:貴莫大於無罪,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

知足之為足,天道之祿;不知足之為止,害乃及己。

五色重而天下爽,珠玉貴而天下勞,幣帛通而天下傾。

是故五色者陷目之錐,五音者塞耳之錐,五味者截舌之斧。

言者萬神之機關,非言無以序形,非言無以暢聲,非言無以序真,非言無以化人。

言者矚玄睹之像,非言何以序人?言聲而相須,形響而共俱。

大德者,受天下之大惡;大仁者,受天下之大辱。

能受天下之大惡,故能食天下之尊祿;能受天下之大辱,故能為天下之獨貴。

奔想飛馳,迅於游鳥;荒動滯固,給疑給作急若兩絞。

膠附素疏,壞之若流。

欲風速發,色火亦然。

嬰發猛虎,惡光莫當。

欲之氣移,不滑其族。

放散無常,解目染著。

累色至玄,亦不有足。

釣魚不餌,綱而不繒,戈而不繳,鉞而不煞。

雖為柯鋒,而心不施。

有道者處之,有德者居之。

虎兕措爪而無所慮;鬼神同群而無所懼。

玃鳥鸚鴿,不相畏恐;狸犬兔鼠,不相避忤。

故君子自處,不群不一黨一 ,不曜不動,不利不害,常守靜不移,故成君子也。

任重唯重,其重心累;居藏不藏,其藏必湧。

好一婬一與一婬一,其一婬一唯昏;好帛與帛,終亡乃止。

凌謀不生,攝亦俱然。

故攝心者若仰中著,止意者若以盜凌,晝夜怵怵,憂道不行。

是以道人憂道不憂貧,憂行不憂身。

處惡不壞,居穢不塵,在弱不諍,臨亭不望,期謂志業之行。

可獨修之道者,是故不行而知,不取而取,故曰齲

其味甘焉,和而謂養;其藥善焉,眾和乃醫;其疾徒焉,先後乃所;其佃作焉,日足獲矣。

故累足成步,著備成德。

接下舉高,敷德以正。

截他不修,勤於三道。

三道訖備,通天達道。

是故太初降於太始,太始降於太素。

崇正匠者,其萬備也。

鐘鼓鳴乎,非手不聲。

水中有像,非質不映。

川谷有神,不呼不返。

樸中有器,非匠不崇。

子有長質,非功不苗。

故道加一切。

從氣滿太虛,隨前降對,有之以有,無之以無。

道德圓入,不拘一切。

眾生假明而見其物,假聲以聽其音。

非謂聽見之所能,因前而有之。

故道人修於假明之明,一習一 於假聲之一聲 ,故能聽見而不可彰。

體於未言之言,知於未聲之一聲 ,故辯言而可極。

是故真一人所為處異,所造者返。

何以故?蓋知天道無親,唯與善人。

養蠶貴葉,功乃就之;養神貴道,真乃可登。

貴本尚末,上下通達;敬根重枝,天道可為。

存母得子,可保終始;珍道保身,大道可因。

守默不移,故能廣載;執直不曲,故能道長。

本法無也,質真若渝。

抱一化元,存元以通其道,守本以致其子。

故善道者吉,審己者達,察過者泰。

忖短者思齊賢哲,貪高進,務先活。

是以真一人常以守一遜過,攘而無臂,動而不搖,高而不貴,故能常貴。

飾兵者不祥之器,嚴觀者無厭之至。

假使戰勝,何益乎命?是以有道者貴於廉,無道者貴於貪。

國貪則民病,好兵則民殘。

民殘者,無道之極也。

去不修之道,故能長生;絕自聖之力,故能無極。

祛外來之知,故能發大慧之慧;任自然之德,故能合大德之德。

是以進可進之進,去可發之發,以斯之業,故能果耳。

質真者德,著德者真,積行者達,和氣者聖。

不行而知,不見而明,故曰他心力也。

是以道人行於不足,故能有足;處下不讓,故能成高。

夫欲興太山之功,要須寬居乃得成高;為太極之道,要須廣德乃能達道。

故真一人自卑下細,以致標遠。

金處礦礫,性同內殊。

兩人同名,形性心別。

狼彘貪侶,所求趣異。

故安危心殊,所類各別。

水之無味,萬用崇之;土之無氣,廣載生物。

故無味為味,無氣為氣,故成氣味。

處下居德,能為不失。

累絲至疋,累土至山,累業至聖,累靈至真。

故萬里之涉,累足乃達。

雲海中漂,明行自悅。

敦樸易匠,是盈是顯。

沖而不厭,和而不嗄。

正道易興,而人反是。

氣盈於內,彌耀於外。

週流表裡,津及百節。

六甲錯形,流灌丹元。

敷道廣成,無極太康。

少而不老,昏而不耄。

或先於人,或游太極。

無形無色,非品而利。

成之不居,故能大成。

伴豕而為群,徒游天下;伴羔而為一黨一 ,一交一 行野路。

去留無趣,生死無在。

愚惡侶行,通於天聖。

無隱無伏,皆至神明。

故真一人治身,不一婬一不弊,絕荒閒原,煉神守一,赤子安寧,保國常道也。

禾穡邪外,非種同茂,青苗共逸,無可分別。

銀瑜鑞錫,同室而藏,遣不識任意之流,無可分別,唯有審顧之士,乃可了耳。

是以真一人審匠投身,而無有誤,顧比學士而師事之。

何以故?非其審者,冰湯同爨,莫有全之。

審己擇一交一 ,而無漏敗。

其日莫宵,長明不殆;其月莫虧,長登景曜。

劫運到滅,墜會而沒。

是以道人托而不久,功而不處,自容自受,正氣不離。

道成四生,廣育萬物;性入萬類,因人成器。

明行者器,貪餌者絕。

是以道生一,德生二,人生三。

故天生萬物,以人為貴。

人能知貴,可以成器。

若不知貴,雜生其一精一。

識斯理者,大通無極。

夫真一人者,不為而功高,不拔而德集。

聲而不答,動而不搖,五彩加形,不以曜其目;五甘入口,不以爽其味。

故心流速于飛電,馳想急於風雲。

是故折心不在嚴刑,絕味不在五甘。

故去而不為,天道階津矣。

萬簹之途,因路而達;珠羅之服,因針而成。

故學道君子,非路而同趣,異居而同心。

是以道不同,不相為謀。

非其同行之路殊,而心見異,故以非同之同也。

石利傷腰,鐵利傷身,寶利傷命,心利傷性。

夫惟傷者,善或競茲,異厲必申。

故割利去傷,道必附將;舉下取中,氣必充養。

無階之期,大願果常。

積在元氣,而布和大康。

無英公子,善舉硃常由除煩結,累心道梁。

會我無邊,是乃無傷。

真一人散玉華以卻穢,金仙散日一精一以拂塵,八素虛映以贊靈,三元命仙以運冥。

明氣九回,神一精一八纏。

若能夷遐心於床 室,思神顏於自然,招靈景之幽華,榮朽老以長存。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