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釋題《中黃真經》者中黃者,中天之君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

雲笈七簽

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

◎太清中黃真經並釋題

△釋題

《中黃真經》者中黃者,中天之君也。

真者,得無為之身也。

經者,為大道之徑也。

九仙君譔九仙者,天之真也。

其位最崇,下管八天,上極真位,顯兩儀之成形。

然大道之人,苞裹萬景,含養天地,以慈愛為百行之源,以眾善為資身之本;廓然洞達,存不捨之根;總察萬行,無棄絕之智。

是以出五明殿,入中和宮,放無極光,洞無極景。

及與黃人論無極之義,顯分聖教,須知無中不無,欲悟玄元,先了義趣。

得之者同其生,失之者共其死。

哀體內之莫測,病生靈之不悟。

元氣分散,隨彼行之所生;體節分離,掩太一陰一之泉戶。

依余大教,必歸雲路。

中黃真一人注中黃者,九天之尊。

余始自人間,登於聖路,保養和氣,深藏其一精一。

慮中行未成,切厲一精一誠,然後用其慈愍,剪其癡怒,去捨萬端,百靈潛護,永絕愛慾,一陰一神私助,然可服靈氣,固真一,知神仙可學也。

亦號曰《胎藏論》夫《胎藏論》者,蓋以人類受形於聖路,保和於氣母。

一陰一陽一交一 配,隨行所成。

骨肉以一精一血為根,靈識以元氣為本。

故有淺深、愚智、禍福不同。

此經辨人倫之有形,明腹內之修養。

窮本見末,尋苗識根。

端明五臟,然可修身。

用之以人,受之以法,守之以功。

若虧是行,徒擅其能,亦不可學也。

《胎藏論》者,蓋九仙君兼真一人之所集也。

真一人常觀察元氣,浩然凝結成質。

育之以五臟,法五行以相應;明之以七竅,像七曜以昭晰夫人腹內有五行之正氣,順之即無疾,逆之即為害。

頭應於天,足應於地。

天欲得高,高即日月明;七竅欲得大,七竅大者道易成。

為心氣大,骨氣大,和氣大,節氣大,此為神宅,修道易成,亦主有壽。

其識潛萌,其神布行夫人受形於胎,然布情識之根,心識為最。

因心運已,得無不為。

道有存神宅,皆以心識為用。

即未若無心捨損,直上九天,為之大要。

安魂帶魄,神足而生魂生於天,魄生於地,入胎成形,諸神居位。

嬰兒在胞,善知人事,無息無聲,合於至理。

既出胎腹,六識潛萌,體襲五穀,貪恚並生。

隨識所用,坐變癡盲,故《太微靈書》有還魂制魄法,皆須用心存思。

若暫有忘捨,前功悉棄。

此書並不載,蓋為捨損心識。

形神相托,神形相成。

口受外味以亡識,身受內役以喪情,神離形以散壞,形離神以去生。

殊不知皮肉相應,筋骨乃成。

肝合筋,其外爪;心合脈,其外色;脾合肉,其外脣;肺合皮,其外毛;腎合骨,其外發。

鹹傷筋,苦傷骨,甘傷肉,辛傷氣,酸傷血《玉華靈書》云:一陽一為氣,一陰一為味。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一精一。

一精一食氣,形食味。

味傷形,氣傷一精一。

初皆相因,後皆相反。

初相生成,後皆克害。

谷氣盛,元氣衰,即反壯成老。

常欲得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

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

季月末各取十八日省笆增鹹,以養腎氣。

但依此養生,亦可得三百歲矣。

存神亦得奔於諸天,只得為仙官爾,不得列於尊位。

故聖人曰:先除欲以養一精一,後禁食以存命。

是知食胎氣,飲靈元,不死之道,返童還年。

此蓋聖人之所重也。

且夫一士專志,下學而上達:一夫有心,睹天道之不遠。

學而無志謂之愚《准玄菉》云:無志之夫,萬行不成矣。

不學不知謂之蒙《玄元章》云:三生修道未具志,今生方遇《中黃》秘,若能閉得養形章,一陰一神永不奪人志。

學道修行,大忌輕言洩事。

縱得玉菉金章,終不成道。

凡人遇異書奇術,皆天神助應,自是人愚慢其神理,難成道也。

無分之人,永不相遇矣。

然三蟲未去,子踐荊榛之田;當三蟲已亡,自達華胥之國《玄鏡章》云:華胥國者,非近非遠乎!非人境所知,非車馬所到。

此國方廣數萬里,其國無寒熱,無蟲蛇,無惡獸,國內人民盡處台殿上,通諸天往來。

人無少長,衣食自然,不知煙焰勞計之勤,不識耕桑農養之苦。

所思甘膳,隨意自生。

百味珍羞,盈滿堂殿。

甘泉湧溜,注浪橫飛。

九醞流池,自然充溢。

人飲一盞,體生光滑。

異竹奇花,永無凋謝。

祥禽瑞獸,韻合宮商。

一國人民,紘相崇敬。

然其國境外有三十里,草莽荊榛,四面充合。

上有飛棘,羅覆數重;下有蒺梨,密佈其地。

欲游是國,先度此中。

不顧凡身,然可得入。

少生悔意,終不見達。

凡言三十里荊棘者,為與三一屍一相持,身受虛羸寂寞,思食無味。

等味及三蟲亡後,身識沖和,情理安暢,冥心內境,自達胎仙。

既入華胥,方驗是跡。

洞玄靈界,非凡所知。

顯章雲路,備述胎仙。

知聖行之根源,辨仙官之尊位。

至於霞衣羽服,玉館天廚,蓋為志士顯言,聊洩天戒,非人妄告,殃爾明徵准《玄元教令科》:凡是秘密天菉,不可妄開爾,當有滅門之禍。

輕言洩事,一陰一神為慢易玄科,天奪人志。

雖欲學道,多逢難事隔塞也,大忌之。

密此聖門,必登雲路《三天教》云:閉言之人,與道合神;天助其德,有其玉骨。

如此之人,修道必成無疑耳。

慎無傳於淺學,誓莫示於斯文學道無成,謂之淺學。

妄傳此等,當有刑禍之殃。

道教禁科,大忌違誓,兼獲罪無量,誡之!慢而折神,輕言損壽《玄格》曰:與人諍曲直尚減?弄壽,況洩天章輕文傳示。

彼既受禍,此亦獲殃,家當橫難,身備刀光。

若非志士,無得顯言夫志士學道,心跡無二,然可口傳,勿示文字。

總一十八章,列成一卷一十八章者,為人有五臟六腑,外有七竅顯應,故有十八章。

不言九竅者,同於北斗九星,兩星不見。

一卷者,萬行歸之於一,此皆事合形神,應於運理。

號曰《胎藏中黃經》。

皆以篇目相銜,文句相繼。

義一精一於成道,言盡於養生。

行顯意直,事具文切。

食氣之理備載,歸天之道以成。

援筆錄章,列篇於後

△內養形神章第一此章五句,三十五言

內養形神除嗜欲《洞元經》云:修養之道,先除嗜欲,內合五神;次當絕粒,心不動搖,六腑如燭。

常修此道,形神自足,專修靜定身如玉夫人心起萬端,隨物所動。

常令靜居,不欲與眾混同,內絕所思,外絕所欲。

恆依此道,元氣自足。

但服元和除五穀世人常以五穀為肌膚,不知五穀壞身之有餘。

今取春三月,淨理一室,著機案,設以厚暖床 席。

案上常焚名香。

夜半一氣初生之時,乃靜心神,當叩齒三十六通,以兩手握固,仰臥瞑目。

候常喘息出時,便合口鼓滿嚥氣,以嚥入為度,漸漸咽之。

若入肚,即覺作聲,以飽為度,饑即更咽。

但當坦然服之,無所畏懼。

氣入後如口覺干,即服三兩盞一胡一 麻湯,此物能潤腸養氣。

其湯法:取上好苣勣三大升,去皮,九蒸九暴;又取上好茯苓三兩,細杵為末。

先下苣勣末煎三兩沸,次下茯苓末,又煎數沸,即入少酥蜜。

渴即飲一兩盞,兼止思食。

或四時枸杞湯,時飲一兩盞,亦善嚥氣,自得通暢。

但覺腹中安和,嚥氣漸當流滑。

一切湯水盡不要吃,自得通妙理。

但服氣攻盤腸糞盡,嚥氣自然如湯水直至臍下。

初服氣小便黃赤,勿怪怪也。

心胸躁悶,亦勿懼。

但心境不移,自合妙理。

若不絕湯水,雖腹腸中滓盡,終不得洞曉是非。

或若要絕水谷,只在自看任持,亦不量時限遠近。

亦有一月,亦有五十日,亦有百日者,三丹田自然相次停滿。

一月,下丹田滿,六十日,中丹田滿。

九十日,上丹田滿。

下丹田氣足,臟腑不饑。

中丹田氣滿,體無虛羸。

上丹田凝結,容貌充盛,三焦平實,永無所思,神凝體清,方鑒是非。

下丹田滿者,神氣不洩;中丹田滿者,行步超越;上丹田滿者,容色殊絕。

既三部充實,自然身安道泰,乃可棲心聖境,襲息胎仙。

此為專氣之妙門,求仙之捷徑也。

若或食或斷,令人志散;好食諸味,難遣谷氣。

此二事者,一習一 氣之所疾,求仙之大玻《經》曰:鹹美辛酸五臟病,津味入牙昏心境,致令六腑神氣濁,百骸九竅不靈聖。

人能堅守,禁絕嗜欲諸味者,九十日三丹田凝實;百日內觀五臟;三百日鬼怪不藏形,一陰一神不敢欺;千日名書帝錄,形入太微。

必獲寥天得真菉凡飛煉上升,為下天仙官;存想無為氣神,修三一之道,得上天仙官;若真子服胎息成者,得寥天升真菉,千乘萬騎迎子,當獲中天真尊,百日專一精一食氣足謂三丹田氣足也。

凡食氣吞霞,言是休糧,蓋非旦夕之功。

先以德行護身,次以除一陰一賊嗔怒。

此學道之志也。

一陰一賊未息,三蟲不除,或行非教之事,不復成矣。

故《太微玄章》曰:除嗜欲,去貪嗔,安五臟,神足矣。

△食氣玄微章第二此章二十六句,一百八十二言

食氣玄微總五事夫言玄微者,皆事理莫達,謂之玄妙。

言五事者,但學絕粒,即魂魄變改,三一屍一動搖,大關之要莫能知夫人內行未成,不知諸魔相違,謂言道法無效,蓋不達真正理也。

若是先具內行人,只服津液,由得不饑,況於服氣乎。

元氣初服力尚微夫服氣為有滓滯。

至一七、二七已來,滓穢退出,漸覺體內虛弱,百節無力,但勿為懼。

緣元氣未達腹胃中,所以覺虛弱。

但嚥氣,使漸通流,日勝一日。

但當堅志守一,候下丹田滿,頓無飢渴。

假令未達,皮膚容色黃瘦,亦勿以為畏,後當悅懌矣。

如不專志兼食,行即用氣,無效也,亦愛數敗。

此亦為不具內行人即如此。

有愛緣牽心,彼自使敗,要子將心運守之《太元經》曰:凡休糧諸門甚多,學道至近須九年以下。

無成者唯有服氣,堅守百日,禁諸湯水。

子心不動,三一屍一自除,永無敗矣。

只為學者浮心未定,居二疑之端,使心神動搖,三一屍一齊起,百思既至,心跡難歸。

雖服氣,易為退敗裡誠必不靈矣。

谷氣未除子何別,氣則難停而易洩夫體服氣,欲速達五臟,除湯藥外,諸物禁斷。

四十九日,谷氣自絕。

若少食諸味,即難遣谷氣。

若要用氣,使內藏分明,當服此元氣。

經五十日,百物不食,閉目內想脾藏中氣從心起,散至四肢,仰臥祝曰:中央戊己,內藏元氣,黃色力堅,運之可治。

丹一陽一莫辭,硃一陰一共議。

得達四支,黃雲大起。

每至五更雞初鳴時常候,莫令參差。

如此二十七日,內見脾藏中氣鬱郁如黃雲,透過四支。

後當使此氣滅燭吹火。

百步外便使之,如大風起,可以興黃雲閉彼形,人無見者。

若不依五更初,及不能堅守,或則少一日,即無效矣。

此中黃閉氣法。

或即體弱而心虛,或即藏虛而力劣用氣未達四肢,當有虛弱之患,但志之勿為懼矣。

《大洞經》云:守之如初,成道有餘。

一者上蟲居腦宮《洞神玄訣》:上蟲居上丹田腦、心也,其色白而青,名彭居。

使人好嗜欲、癡滯,學道之人宜禁制之。

假令不絕五穀,常行此心,一年之外,上一屍一自終。

人不知行,空絕五穀。

若不絕貪慾,焉得蟲終滅也。

萬端齊起搖子心,常思飲膳味無窮,想起心生若病容學道者不得內行扶身,卻為三蟲所惑亂也。

二者中蟲住明堂《洞神玄訣》曰:中蟲名彭質,其色白而黃,居中丹田。

使人貪財好喜怒,濁亂真氣,使三魂不居,七魄流閉。

《洞玄經》曰:無喜無怒,中一屍一大懼;不貪不欲;和氣常足;坐見元一陽一,萬神來集。

遣子魂夢神飛揚,或香或美無定方,或進或退難守常,精神恍惚似猖狂,令子坐敗食谷糧,子若知之道自昌怡然不易,其道自成也。

三者下一屍一居腹胃下一屍一,其色白而黑,居下丹田,名彭矯。

使人愛衣服,耽酒好色。

但學道之人心識內安,三一屍一自死,永無敗矣。

令子淡泊常無味若常守淡泊,三一屍一既亡,永無思慮矣。

靜則心孤多感思,撓則心煩怒多起服氣未通,被三一屍一蟲較力。

或則多怒,或則多悲思,或則多嗜滋味。

使人邪亂失情理,子能守之三蟲棄《太上升玄經》曰:食氣堅心,一月內一蟲當死,二蟲無托。

人但能服氣,志守三十日,上蟲死;六十日,中蟲死;九十日,下蟲死;百日心不移,即體康神清,永永不敗。

若或食或斷,令人志退,則無效也,得見五牙九真氣五牙,為五行氣,生子五臟中。

九真者,為九天之道也。

此五臟成,還應九天,所以五臟之氣名九天也。

元氣成,當自別得五行之氣,驅使無所不通也。

△五牙鹹惡章第三此章六句,四十二言

五牙鹹惡辛酸味若五味不絕,五臟靈氣不生,終不斷思欲之想。

但令水谷除,何慮不生五氣?五氣既生,即五情自暢;五臟既滿,元氣自凝;元氣既凝,五神自見;五神既見,賤惡人間,何世累之所能牽也,為有三蟲鎮隨子,一屍一鬼坐待汝身死,何得安然不驚畏三一屍一之鬼常欲人早終,在於人身中,求人罪狀,每至庚申日白於司命。

若不驚不懼,不早修煉形神,制絕五穀,使年敗氣衰,形神枯悴,縱使志若松筠,亦復無成矣。

一朝命絕,悔恨何及?勸子將心捨煩事服氣人一大要者,靜持心神,止捨煩務。

使三蟲動而無效,神氣行而有徵,自得五神獲安,妙理潛達,超然自得煙霞志能清能淨,即自得志潛明,超然洞悟,煙霞之暢,在乎目前。

△煙霞淨志章第四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煙霞淨志通神奧若得水谷氣除,自然諸脈通曉,五臟靈光生。

縱捨自有深奧,故不可測也。

靈光,神氣也,令子坐知生死道若能制絕諸味,百日後無不成矣。

自得眾靈潛伏。

生死之路,備睹機椷,天外一陰一司之道,常知矣。

蒸筋暴骨達諸關,握固潛通開百竅謹案《胎息志理經》云:凡服氣五十日後,假令未絕水谷氣,遇日色晴明時景,朗曜景正午時,當於室宇內淨軟床 席,散發於枕上,握固於兩脅之傍,然後叩齒七通,端心瞑目,似覺微悶,即須用力握固,漸漸筋脈徐開,靈氣潛通於骨肉之間,津液汗澤於皮膚之上,但當數數運用,自得顏色光悅,氣力兼倍,發如新沐,髭若青絲。

如不解閉氣煉形,使用元氣行通於毛髮之間,自然每度鬢髮跳躑。

若不得此術,雖復休糧長生,有同瓦礫草木,無一精一光也。

△百竅關連章第五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百竅關連總有神百竅通於百穴,百穴通於百脈。

眼上二穴通於肝,肝脈通於心,故心悲則淚發於臉間。

顎上雙穴通於鼻脈,鼻脈通於心脈,故心悲則鼻酸。

鼻脈復通於腦脈,故腦熱則鼻干。

《洞神明藏經》云:百脈通流,百竅相望,百關相鎖,百節相連。

故一穴閉則百病生,一脈塞則百經亂。

故服氣無疾,諸脈常自通暢。

道人不死,胃腹無物停留。

鑒察吉凶,百神歸集於體,寒熱不近,元氣調伏於身。

毒物不幹,五臟靈神固護,狂獸不摶,土地常自衛持。

隱現無難,骨肉合於玄化,即何慮不通於聖智也,由子驅除歸我身百關九節,皆神宅也。

臟腑無邪氣所生,即萬神歸集。

邪氣即谷氣是也。

若正氣流行,所有瘡痕點靨客氣,自然消滅。

恬然得達自明真故得洞鑒昭然,足辨邪正之類,自明真道永長存致形神於不死之門,升子身於九天之上。

△長存之道章第六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長存之道因專志若不專不志,則難通於聖理也,返荷三魂知不死氣通之後,當即自荷形神,明不死之路也。

何物為冤七七里服氣滓盡後,絕水谷,最切者在四十九日。

漸漸當百脈洞達,返照如燭,俗心頓捨,五臟恬和。

若不能堅持,前功並棄,堅然慎守鹹酸味少食諸味,難遣谷氣。

△鹹美辛酸章第七此章十句,七十言

鹹美辛酸五臟病,津味入牙昏心境但是五味入牙,皆通於兩眼之穴,散沾於百脈之內,使谷氣堅實,藏腹停留。

若求速達,請卓然斷絕也。

致令六腑神氣衰,百骸九竅不靈聖為神氣不凝於丹田之中,靈光不照於臟腑之內。

子能慎守十旬終,諸脈洞然若明鏡使功滿十旬,神氣自當凝實,靈光煥耀如燭,無不洞達。

六腑明神不隱藏,與子言語說心境。

五臟神自見也。

滯子神功去路難,大都谷實偏為病若谷氣不除,即不見幽玄至理也。

△谷實一精一華章第八此章六句,四十二言

谷實一精一華與靈隔,纏羅六腑昏諸脈谷氣一精一華化為涎膜,纏羅五臟六腑、關節筋脈,故不可知。

但是服氣人經五六十日後,見腸胃中滓盡,將謂更無別物,不知谷氣一精一華殊未出也。

所以有思食慮散之意,反使情切心懸,不可堪忍,亦為一屍一鬼所禍也。

自後但有物如膿如血,或若壞脂,或若雞鴨糞,此乃谷氣欲出,有此狀也。

後更三二十日,又有異物如涎如膜,此則谷實一精一華之狀也。

若先曾兼食服氣,或斷或絕,經歷歲余,一旦頓絕,還校便成。

若無此物,亦不怪也。

但無谷氣,則諸脈洞達,反照如燭。

《大洞經》云:初服氣,人亦覺腸中滓盡,又見所食湯水,旋於腸中出,謂腹內更無別物,不知谷氣未出也。

谷氣若盡,想更有何所思?形神如歸,豁然安泰,情無慮思,寂寞瘦弱等患疾亦何懼?退敗不進之憂必審而思之,無得退也。

若能頓絕湯水,得三十日已來,卻退不能堅持,即若穿井及紵,見水而不取也。

一何痛也!元神不返欲何依?子心未達焉能測谷氣未除於臟腑之間,神氣不守於丹田之內,故道者昧然無知神功在近也?可惜玄宮十二樓,那知返作三蟲宅若不修煉形神,身上宮室皆為三蟲之窟宅。

△三蟲宅居章第九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三蟲宅居三部裡此蟲常在三丹田內。

子能運用何憂死但依聖人之言,用心修行,何殃累之所及也?漂然鬱鬱常居此元氣常引內氣週流身中,即卻復丹田之內也,自辯元和九仙氣谷氣盡,即自辨識元氣也。

△九仙真氣章第十此章十二句,八十四言

九仙真氣常自靈,三蟲已死復安寧《大洞元經》曰:三蟲亡,神氣昌。

內照五臟中氣,使之如神,若居世游隱法,具在《胎息章》中說。

由子運動呼吸生神氣若足,呼吸運動,興起雲霧,自然得成,隱化無滯。

居在丹田內熒熒服氣成者,居在丹田中,凝結若雞子,炳煥如燭,光照數里,內無不見,是為三丹田氣,自然如此也,筋骨康強體和平《三光經》曰:煉髓如霜,換骨如剛。

服之千日,力倍於常。

後能日馳千里,奔馬不及也。

心識怡然自暢情,思逸神高心彩明食氣成者,心神常自暢悅。

情高思逸,棄賤人間也。

卻聞五味覺膻腥觀五味,見滓敗。

示五香,聞腥壞。

尋苗見根,故有是聞,自然如此。

為天氣達也,俱有此見。

肌膚堅白筋骸清《胎息章》中自有煉骨法,具載也。

地府除籍天錄名,坐察一陰一司役神明,內合胎仙道自成入胎息至五百息,當入異境。

地籍除名,三天錄仙。

至千息,魂遊上境。

△胎息真仙章第十一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胎息真仙食氣得,卻閉真氣成胎息服氣二百日,五臟虛疏,方可學入胎息。

准《九天五神經》云:先須密室無風,厚軟氈席,枕高四指,才與身平。

求一志人,同心為道侶。

然後捐捨心識,握固仰臥。

情無所得,物無所牽。

靈氣漸開,心識怡然。

初閉息,經十息至五十息、至百息,只覺身從一處,如在一房中。

只要心不動移,凡一日一夜 十二時,都一萬三千五百息。

故《太微升玄經》云:氣絕曰死,氣閉曰仙;魄留守身,魂遊上天。

至百息後,魂神當見。

其魄緣是一陰一神,常不欲人生。

其神七人,衣黑衣,戴黑冠,秉黑璽。

《洞神經》曰:為之玄母。

此神是一陰一屍一之主。

若見此神,子當謹心存念,祝曰:玄母玄母,吾一屍一之主。

長骨養筋,莫離一屍一戶。

吾與魂父,同游天去。

次當見魂父,三人各長一尺五寸,衣硃衣,戴硃冠,秉硃璽。

當引上元宮諸腦神百餘人出。

子當身見三丹田中,元氣如白雲,光照洞達。

當呼三魂名:一曰爽靈,二曰胎光,三曰幽一精一。

得此三魂,一陽一神領腦宮神引子元神遊於上天。

初出之時,只覺身從一黑房中出,當見種種鬼神形容:或偉大者數丈,或微小者如燕雀,或披髮若亂蓬,或開眼如張電,為上界道路,皆是鬼神之過路。

子但安心,無生懼意,亦須得良伴相助。

緣元氣上與魂神相應,若有懼心,元氣當自口鼻出,即子身不得去也。

但一夕之中,令傍人自記喘息數。

至息已,子當與三元神同游上界也。

其道當成,以後即不得微有洩漏。

大慎大慎!但不顧於物,鬼神伏德。

羽服彩霞何所得?皆自五臟生雲翼後煉形上升,自成五色羽衣。

《中天羽經》曰:輕輕狀蟬翼,璨璨光何極。

蟬為飲氣乘露,故生羽翼。

人服元氣,而天衣不礙於體,即可知也。

△五臟真氣章第十二此章十四句,九十八言

五臟真氣芝苗英《太華受經》曰:元氣含化,布成六根。

吉凶受用,應行相從。

內氣為識,胎氣為神。

子能胎息,復還童嬰。

反魂五臟之始,先佈於水。

內有六腑,外應六根,肝主東方其色青《太明五緯經》曰:肝主於木,生於水,克之於土。

來自東方,其色蒼,受之於一陽一。

潛伏此氣,千息生光。

但常用氣,未至胎息。

當存想青氣出之於左肋,但六時思之不輳自子時常隔一時,至五十日,當見此氣如青雲。

用此氣可治一切人熱疾、時行臃腫、疥癬、急瘦。

但觀前人疾狀,量其淺深,想此氣攻之,無不愈差。

如觀前人肝色枯悴,不可治也。

子但閉固千息經,青氣週流色自成胎息經:千息為內養,此氣青色,當自凝結。

心主南方其色赤,伏之千息赤色出《太明五緯經》曰:心主於火,生之於木,克之於金。

來自南方,其色赤光,受之於硃一陽一,為夏天也。

潛伏千息,當出心堂。

常服氣,未至胎息。

每日午時,想赤氣在心,大如雞子,漸漸自頂而出自散。

咒曰:南方丙丁,赤龍居停。

一陰一神避位,一陽一官下迎。

思之必至,用之必靈。

自此三咒之,能常行此氣,存想五十日不闕,當有赤氣如火光自見。

用此氣可治人一切冷玻當用氣攻前人病時,其人面色帶青即不治,一陰一氣不可治。

凡存神氣法,並不欲得遣人知。

肺主西方其色白,服之千息白色極《太明五緯經》云:肺主於金,生之於水,克之於木。

來自西方,其色白,澄淨微芒。

功達千息,光徹洋洋。

常服,每至丑時,存想肺間有氣,狀如白珠,其光漸漸上注於眉間,後乃咒曰:西方庚辛,太微玄真。

內應六腑,化為肺神。

見於無上,游於丹田。

固護我命,用之成仙。

急急如律令!存念一遍,如此四十九日,肺中有氣如白雲自見。

此氣照地下一切寶物,及察人善惡,示表知裡。

如不行存想五氣法,服氣三年,方見五臟內事。

此緣不具真行,使用不辨相剋相生。

如寒用心氣,緣是火氣。

如熱用腎氣,緣是水氣。

不辨用氣,即無效也。

《九氣經》中亦不言氣法,寥廓尚秘,況是人間也?脾主中央其色黃,服之千息黃色昌《太明五緯經》云:脾主於土,生之於火,克之於水。

來自中方,其色黃。

閉氣千息,不敢伏藏。

存想黃氣,但一日一想,不限時節,亦無咒。

其脾藏存之四十九日,自見此氣,已後能用,可將身入牆壁,人盡不見。

腎主北方其色黑,服之千息黑色得《太明五緯經》曰:腎主於水,生之於金,克之於火。

來自北方,其色黑,微芒。

伏之下元,主持命房。

內有真白,守之不忘。

此五臟神氣,但至五更初,各存想氣色都出於頂上訖,即止。

亦不假一一別存想,兼不用咒亦得,只是較遲,滿百日方有效驗也。

驅役萬靈自有則服氣心志正,兼行內行,內外相扶。

一年後,應是人間鬼怪、一精一魅、及土地神祇,並不敢藏隱。

所到去處,地界神祇先出拜跪,常隨衛道者。

一陰一司六籍,善惡具知,然亦不可便將驅使,緣未具三天真菉,慮有損折。

若入胎息得升身訣,且要遊人間,但依此經一屍一解法,然可游世,即無遮礙。

不爾,未可忘道。

若不務此術,但務化人矣,自他俱利。

乘服彩霞歸太極《胎息伏一陰一經》曰:內息無名,唯行想成。

若不行戒行入胎息,未得合神。

《太微靈隱書》曰:凡人入胎息,遊人間,行一屍一解術,隨物所化,故有托衣衾所化者。

常以庚辛日取褒時,於一淨室內焚名香一爐,於所臥床 頭兼須設機案,上著香爐,下著所拄者龍杖及履鞋等物,盡安置於頭邊。

身衣不解,以衾蓋之,首西而臥。

自念身作死人,當一陰一念此咒七遍,咒曰:太一玄冥,受生白雲。

七思七召,三魂隨迎。

代余之身,掩余之形。

形隨物化,應化而成。

急急如律令!此存念一食間,但依尋常睡。

如當存念之,起一食久,輒不得與人語,若與人語,其法不成。

如此常行四十九日,漸漸法成。

後要作,不問行住坐臥,一陰一念此咒七遍,隨手捉物,身便別處去。

眾人只見所把之物,身將以死矣。

後卻見物還歸本形。

此法即可以下界助身,不可以便行非法之事。

大須護慎其法,大須隱默。

若臥在床 上,但以被覆身,隱念一遍,便卻出入,只見所臥衾被是身,不見被形。

若於財色留心,當為神理銷折矣。

△太極真宮章第十三此章七句,六十三言

太極真宮住碧空,絳闕崇台一萬重,玉樓相行列危峰上界宮館,生於窈冥,皆有五色之氣而結成。

下界土地,皆是水氣橫凝扶住,故不得自在,不得堅長,不得平正。

上界以八珍為土地,七寶為用器。

至於宮殿,七珍合成,有自然不運之力,無人功興動之用。

上界以七珍一精一氣為日月,下界以一陰一陽一純氣為日月。

下界言一年三百六十日,是上界一日十二時也。

《太黃經》曰:不食土地一精一,生居太一城。

為形神俱得去也。

瑤殿螢光彩翠濃為七珍翠彩煥爛,光徹內外無隱礙。

千閣萬樓,互相影對,太仙真一人猶居此外也。

紅雲紫氣常雍容,玉壁金梁內玲瓏《玄宮玉堂經》曰:白玉為壁,黃金為梁,青珊為架,紅璧為床 。

進以九霄之膳,酌以八瓊之漿。

鳳舞鸞歌游詠中上界有天鳳舞鸞霄之歌,並是曲名也。

玉饌金漿意任從《九宴玄廚經》曰:一日十進九霄之膳,七獻八瓊之漿,一日十進食,八獻酒。

九氣真仙位列崇胎息得列九真上仙。

△九氣真仙章第十四此章十句,七十言

九氣真仙衣錦衣,綃縠雲裳蟬帶垂真君衣瓊文錦、蟬縠之衣也。

天冠搖響韻參差冠搖眾佩,響韻五音,為自然也。

九文花履錦星奇九文錦為履,其花零亂如眾星鑽壁也。

卻佩霓裳朝太儀霓服,仙官朝裳。

人初得仙,皆朝太儀真君九天主也。

十方綵女執旌麾,百靈引駕玉童隨,前有龍幡後虎旗前硃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

皆是百靈之數。

羽服飄幹八氣吹八氣,八方正氣,先治道路也。

更上寥天入太微太微都在第五天,金星輪硃華宮,亦太微,管下界生死籍部。

每四時八節,申籍奏聞上界太微。

凡此官吏,有四十萬眾大數。

△太微玄宮章第十五此章八句,五十六言

太微直上寥天界,動靜風調鳴竽籟太微上界所有風搖,皆如笙竽之韻,如極樂之所,自然如此也。

殿閣穹崇何杳隗香隗,謂虛峻極也。

殿閣重數甚多,橫壯尤麗也。

壽永衣輕人一體 大,九天各各皆相倍九天羽服儀仗,各各相次加倍。

羽衣轉輕,人一體 轉大。

彩翠鮮華,日月轉邁長遠也。

是為因心得自在因心運身,得出三界。

靜理修真為聖人,九行門空列章戴夫九行者,道人之窟宅,動息住持,不離其內。

一者以慈愍為衣,二者以止捨為食,三者以正心為乘,四者以專志為才,五者以謙下為床 ,六者以順義為器,七者以勤惠為屋,八者以修空為宅,九者以一陰一施為業。

修道之子,不持此九行,去道疏矣。

△九行空門章第十六此章十二句,八十四言

九行空門至真路,大道不與人爭怒,動息能持勿暫停,一陰一神返照神常助持心不息,其道易成。

諸行無心是實心,因心運得歸天去無心之心,因心運心;雖無有心,還因心有。

除苟無心是謂真眾事曰苟,無事曰除,除心止念,萬行歸余,自隨胎息入天門胎息以善行為要機,無念為至路。

玄元正理內藏身,無曲潛形體合真《洞玄經》曰:心無曲,萬神足。

三部清虛元氣固,六腑翻成百萬神三元靜,六腑調,真氣歸於真行,二理相合。

五臟六腑諸神,共有百萬,自然相和應也。

△六腑萬神章第十七此章十句,七十言

六腑萬神恆有常五臟六腑,百關九節,有神百萬,若日常清淨修之,即當自見,元和淨治谷實盡但以元氣攻運,何谷氣之不去?大腸之府主肺堂肺為首三焦之主,中有元神內隱藏臟腑既淨,萬神自藏。

故《太明經》曰:大腸主肺也。

鼻柱中央為候色也。

重十二兩,長一丈二尺,廣八寸,在臍左邊,曲疊積一十二盤。

貯水谷一斗二升。

主十二時。

內有神,各具本色衣冠十二人。

若除水谷氣盡,元氣自足,其神當見。

各據本時,遞相更直,以衛修道之子也。

腎府當明內宮女,外應耳宅為門戶《內神經》曰:一精一主腎,腎為後宮。

內宮列女耳。

腎之官承氣於耳。

左腎為壬,右腎為癸,循環兩耳門中。

有神五百人,內有元神,守自都管兼主志。

凡人好嗔怒,即傷腎。

腎傷即失志,俱喪元神。

故道者忌嗔怒,道成,內神常見於人當衛道者也。

膀胱兩府合津門,氣海循環為要路膀胱是兩府氣。

腎合膀胱,乃受津之府,上應於舌根也。

津液往來,常潤肥澤舌岸,以應兩膀胱氣。

若少不潤,服氣人未成,當欲少語,以養津也。

語多即口乾,口乾難用氣也。

中有神三百六十人,以應一年之數,氣成當見。

其神常抱無貪之行,故道者不貪,志合神理。

《大洞升玄經》曰:行合神見,道成歸天。

此神人,行胎息即自出,常護衛人近道者也。

子當得見內神章,終身不洩神常助。

△勿洩天神章第十八此章八句,五十六言

勿洩天神子存志終始不洩,天神助子。

凡是天章勿輕示,三十三篇世絕知,況復《中黃》秘中秘道有《胎光經》三十三篇,禁絕不許妄傳洩,況茲中黃靈句,秘之特重,慎之慎之!先禮三真玉仙使,然後一精一心睹文字《教令科》云:欲開示三真等經,先須擇甲子日,淨室燒香,心存南華真一人,念三天真君同開作證。

首東作禮四拜,然後云:某為求道,輒開九天大聖真文,傳示一遍。

故得百靈同助,身歸太無,名入天戶。

不得示三人,切忌容易洩漏。

若不依經教妄開示,如睹常文必有殃,責非淺,莫輕慢!違教身罹非命殃,子孫受禍當須忌餘殃明罰,世世子孫受禍。

大忌大忌!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