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凡質氣礙,皆是妄想而所為,並由想效也。想成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

雲笈七簽

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

◎明補

凡質氣礙,皆是妄想而所為,並由想效也。

想成即變化無常,捨想則庶事空寂。

以其取煉力,毛孔開流,所以須隨而補之。

其補之法,還舒腳手而臥息,想項上有酥園,融流注心,週遍四肢;又想身臥酥乳池中,心以澡沐,久為令人皮膚光澤。

既取氣煉補訖,欲起出行,體上有汗,當須少米粉摩,令汗、解燥,然後始得見風日,不然傷人。

凡數章,是一時間所作法耳,恐後難曉,是以依序別勒成章焉。

----------------------------------------

◎禁忌

夫鹽能益腎,欲能傷肺,故須忌之。

唼之取味,欲令人衰,故須禁之。

夫因欲以生,因欲以死,譬於桃蹊李逕,紫帶紅葩,遇風而開,遇風而落。

但人以身為國也,神為君也,一精一為臣也,氣為民也。

當須眾戴元後,本固邦寧,君臣康強,所以治也。

夫氣化為一精一,一精一化為神,神化為嬰兒,故男女構一精一,所以化生人形。

若能蓄一精一,便得自育。

夫育一精一為血脈之泉源,骨髓之靈沖,五臟傷而筋骨枯,即魂魄不守矣,特宜慎焉。

猶恐欲性熾隆,陶染難割,雖自強抑,尚恐夢一交一 ,當須修一習一 靜觀,以防遏之,是謂不死之道,還一精一補腦,延齡能益,名上仙籍,王母內傳,若能終竟不唾淚者,亦可含一棗,唼咽津液也。

----------------------------------------

◎方便

凡人之心,或迷不悟,故須方便,示以理矣。

假令童子既獲妙術,乃趨而出,遇搏公子,因而問之曰:子免於八難乎?何以學道?對曰:何謂八難?曰:不廢道心,一難;不就明師,二難;不托閒居,三難;不捨世務,四難;不割恩愛,五難;不棄利慾,六難;不除喜怒,七難;不斷色慾,八難。

童子曰:僕無此累矣!鮑子曰:凡人所患,皆多以氣為主。

或有背氣、腳氣、疰癖等,皆以氣為根。

今子乃嚥氣於腹中,能不為病乎?童子曰:鄙哉,言乎!良可哀耳。

夫氣起於太極,超乎萬象之外,應清明以出入,佇神機以卷舒,澄淺碧於高天,淡輕紅於落日。

不干雲雨,不犯塵埃,沉清漢而淨漪瀾,度危弦而蓄哀韻。

呼吸玄牝之門,澡雪希夷之域,載營魄,修谷神,去三一屍一,消百病者,此乃清冷調和有道之氣,故能生成靈命焉。

至如起於空隙之間,因於燥濕之處,隨腥臊之穢饌,逐徭役之奔喘,伺宴息之失序,俟劑和之乖宜,結淟忍而不敬,積勃郁而遂留,時結嗇於胸鬲,或煩疼於骨髓,久而不消,將傾大漸,所謂垢濁沉溺之死氣也。

公子曰:夫人身匪瓠爪,焉能不食?是身即病,未或可除。

故知食為養身之資,身乃有病之聚。

今子乃去食養身,留身除病,豈不惑哉?童子笑而應之曰:善哉!或但疑者,常抱此疑;不疑者,因茲而得也。

故天地因乎而生,天地滅而非滅,其疑者,迷而不悟也,但不知耳。

又不聞乎,甘肥者,貪慾之本,即為得病之源也。

調氣澄心,離二入道者,斯仙之常也。

真教不二,但至仁齊物,理合捐軀,非謂賢聖系之名實。

夫百篇之義,一乘之典,或務理國之倫,或究虛寂之相,詎返入流之始,豈暇汾水之遊哉!避於哉?公子既聞此言巳,童子泠然乘風而去,莫知所之也。

----------------------------------------

◎化身坐忘法

每夜人定後,偃臥閉目;然後安神定魄忘想,長出氣三兩度,仍須左右捩之,便起拗腰如前法,攝心入臍下,作影人,長三四寸;然後遣影人分身百億,聳頭而出屋,鑽房而上,上至天,滿法界皆是我身,便相中明,即自見之;既見之,便令影人入臍下,便大飽。

其化身到來,亦戰身動,大況似行氣法。

仍須正念,凝情於身,但用心無不動也。

故老君曰:道以心得之。

----------------------------------------

◎胎息法

老君曰:人之不死,在於胎息矣。

夜半時,日中前,自舒展腳,手拗腳,咳嗽,長出氣三兩度,即坐握固,攝心臍下,作影人,長三二寸,以鼻長吸引,來入口中,即閉,閉定勿咽之,亦勿令出口。

即於臍下合氣作小點子,下之米大。

如下數已盡,卻還吸引如前。

初可數得三十二十點子,漸可數百及二百,後五百,若能至數放千點子,此小胎息長生卻老之術。

----------------------------------------

◎影人

分身作影人,長三四寸許。

立影人鼻上,令影人取天邊元空太和之氣,從天而下,穿屋及頭,直入四肢百脈,無處不徹。

其氣到來,覺身戰動,每一度為一通,須臾即數十通,便大飽矣。

人有大病,作之十日,萬病俱差。

當下氣之時,作念之:我身本空,我神本通。

心既無礙,萬物以無障礙。

何以故?得神通故。

凡一切作法,一種即須下之。

吐氣法,皆須作蛇喙,莫動上頷。

其吸氣之時,微叩齒令熱。

----------------------------------------

◎服紫霄法

坐忘握固,游神聳頭而出,鑽屋直上,到彼天邊,引紫霄而來,直下穿屋,而從頭上入內於腹中,常含紫氣,隨神而來,向作解心:我本未悟之時,不知道體,今既覺悟,法本由來,不從他得。

我知今來得自在者,更無別法,直作定心,心決定故。

即得作意,見此氣眾多而來,並聚稠密,如赤雲拯神上天。

但作解脫,直以心往天上取亦得,即下方萬物皆空,屋亦空,人性與道同,此神通久視也。

----------------------------------------

◎至言總養生篇

老君《西升經》曰:偽道養形,真道養神。

通此道者,能亡能存。

神能飛形,並能移山,形為灰土,其何識焉?又曰:凡人之哀人不如哀身,哀身不如愛神,愛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身,守身長久長存也。

故神生於形,形成於神。

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神常愛人,人不愛神。

故絕聖棄智,歸無為也。

《雒書·寶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醴泉,潤以氣藥,不辛不苦,甘甜多味。

常能服之,津流五藏,繫在心肺,終身無患。

《大有經》曰:或疑者雲,始同起於無物,終受氣於一陰一陽一,載形魂於天地,資生長於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強有弱,有壽有夭,天耶?解耶?解者曰: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

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始而胎氣充實,生而乳哺有餘,長而滋味不足,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始而胎氣虛耗,生而乳哺不足,長而滋味有餘,壯而聲色自放者,弱而夭。

行長而合度,加之以道養,年未可量也。

穎川一胡一 昭,字孔明,曰:常人不得無慾,又復不得無事,但當和心約念,靜身損物,先去亂神犯性者,此嗇神之一術耳。

《黃帝中經》曰:夫稟五常之氣,有靜有躁,剛柔之性,不可易也。

靜者不可令躁,躁者不可令靜。

靜者躁者,各有其性,違之則失其分,恣之則害其生。

故靜之弊在不開通,躁之弊在不一精一密。

治生之道,慎其性分。

因使抑引隨宜,損益以漸,則各得適矣。

然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

然靜易御,躁難持,盡慎養之宜者,靜亦可養,躁宜可養也。

凡貴權勢者,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死亡非妖禍外至,直冰炭內結,則傷崩中嘔血而已。

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出,委辟內攣為病貧富之於人,利害猶輕於權勢,故疾痾止於形骸而已矣。

夫養性者,欲使一習一 以成性,性自為善,不一習一 而無不利也。

性既自善,而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不作,此養性之大經也。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玻故養性者,不但餌藥幰霞,其在於五常俱全,百行週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

德行不充,縱玉酒金丹,未能延壽。

故老君曰:陸行不避虎兕者,此則道德之佑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聖人所以和藥者,以救無知之人也。

故不遇道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痾沒齒終無悔心。

此其所以歧和長游,彭附永歸,良有以也。

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一精一散為五難。

五者不去,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一陽一,不能回其操,不免夭其年。

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濟,道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神,不求壽而延年,此亦養生之大經也。

然或服膺仁義,無甚泰之累者,抑亦亞乎!

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養,一陰一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

年六十一陰一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之則老。

又曰:同出而異名。

智者察其同,愚者察其愚。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年老復壯,壯者益理。

是以聖人為無為,事無事,樂恬淡,無縱慾快志,得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

此聖人之理身也。

真一人曰:雖當服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

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臥,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

人欲少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堪耳。

人食畢行步,躊躕有所循為快也。

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其勞動故也。

人不可夜食,食畢但當行步,計使十數里往來,飽食即臥,生百病也。

夫欲快意任懷,自謂達識知命,不泥異正,極情肆力,不營待久者,聞此言雖風之過耳,電之經目,不足喻也。

故身枯於流連之中,氣絕於綺紈之間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養性哉!匪惟不納,反謂妖訛也。

而望彼信之,所謂明鏡給於矇瞽,絲竹娛於聾夫者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

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

故能治民,則治國也。

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愛其氣;所以全其身。

民散國亡,氣竭人死。

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

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之於既逝之後。

民難養而易危,氣難清而易濁,故審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氣,然後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害即焉,年壽延焉。

人年五十至於一百,美藥勿離手,善言勿離口,亂想勿輕心。

常以深心至誠,恭敬於物。

慎勿詐善,以悅於人。

----------------------------------------

◎禁忌篇

玉珉山人《養生方論》云:病由口入,節宣方也;生勞敗靜,養道性也;酸鹹以時,禮醫具也;補瀉以性,草經明也。

性調乎食,命延乎藥,斷可知也。

摠蓼害筋,蒜韭傷血,生葷損氣,蔥臊炙神,理生之炯戒也。

白蒿苄音下,苗地黃苗也,惡實牛蒡,苜蓿四物,濟身之要也。

退與不退,寡之於思慮;進與不追,在康之常志。

凡一切五辛皆害於藥力,又薰人神氣。

凡桃李芸苔蒜韭等,不宜丈夫,婦人亦宜少食漸斷。

凡人年四十已下,不宜全食補丸散,為一陰一氣尚未足,一陽一氣尚盛之後也,特宜慎之,就補中有延緩和通者可矣。

酉後不飲食,若冬月夜長及性熱,少食一溫一 軟物,食訖,搖動令消,不爾成腳氣。

入春不宜晚脫綿衣,令人傷寒霍亂,飲食不消,頭痛。

沖熱汗出,不宜洗身漱口,令人五藏乾,少津液。

臥不用著燈及被覆面,摐不用開口。

冬夏不用枕冷物鐵石等,令人眼暗。

《抱朴子》曰:或問所謂傷之者,色慾之間乎?答曰:亦可獨斯哉?然長生之要,其在房中。

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

若年尚少壯,而知還一陰一丹以補腦,采七益於長谷者,不能服藥物,不失一二百歲,但不得仙耳。

不知其術者,古人方之於凌坯之拒盛一陽一,羽堂之中畜火者也。

又思所以不逮而強思之,傷也;力所以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深憂重恚,傷也;悲哀焦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慼慼所患,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強弓一弩一,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乏氣,傷也;歡呼哭泣,傷也;一陰一陽一不一交一 ,傷也;積傷至盡,盡亡非道也。

是以養性之方,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疲,臥不至懻懻居致切,強也,直也。

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饑而食,不欲極渴而飲。

食不過多,凡食過多,即結積聚,飲過多則成痰癖。

不欲甚勞,不欲甚逸,不欲甚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臥,不欲數沐浴,不欲廣志遠求,不欲規造異巧,冬不欲極一溫一 ,夏不欲極涼,不欲露星下,不欲臥中見肩。

大寒、大熱、大風、大露,皆不欲冒之。

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即傷肝,鹹多則傷心,甜多則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

凡言傷者,亦不便覺,謂久則損壽耳。

是以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而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之方,閒邪有吞吐之術,流行營衛有補瀉之法,節宣勞逸有與奪之要。

忍怒以養一陰一氣,抑喜以養一陽一氣。

然後先將草木以救虧缺,服金丹以定不窮,養性之道,盡於此矣。

黃帝曰:一日之忌,夜莫飽食;一月之忌,暮莫大醉;一歲之忌,暮莫遠行;終身之忌,臥莫燃燭;行房勿得起恨於人,當以自怨仇也。

一切一溫一 食及酒漿,臨上看不見物形者,勿食,成卒玻若已食腹脹者,急以藥下之。

諸熱食鹹物竟,不得飲冷水、酢漿水等,令人善失聲也。

凡人不得北首而臥,臥之勿留燈,令魂魄六神不安,多愁恐。

亦不可北向吃食,北向尿,北向久坐思惟,不祥起。

勿北向唾罵,犯魁罔神。

勿北向冠帶,勿怒目視日月光,令人失明。

凡大汗勿脫一衣 ,得偏風半身不遂。

冬日一溫一 足凍腦,春秋足腦俱凍,此聖人之常道。

旦起勿嗔恚,旦下床 勿叱呼,勿惡言,勿舉足向火對灶罵,勿咨嗟呼奈何聲,此名請禍,特忌之。

勿豎膝坐而一交一 臂膝上,勿令發覆面,皆不祥。

清旦作善事,聞惡事即於所來方唾之,吉。

惡夢,旦不用說,以含水向東方噀之,云:「惡夢著草水,好夢成寶玉。」

即無咎矣。

凡上床 先脫左足履,或遠行乘車馬,不用回顧,顧則神去人。

凡一切翱飛蠢動,不可故殺傷損。

至於龜、蛇,此二物有靈,異於他族,或殺他有靈者,或一陰一精一害人,深宜慎之。

勿一陰一霧中遠行。

凡行來坐臥,常存北斗魁同星在人頭上,所向皆吉。

勿食父母兄弟及自本命肉等,令人魂魄飛揚,家出不孝悌子罝。

凡旦起著衣,誤翻著者,雲吉利。

便著無苦也。

衣有光當三振之,云:殃去,殃去!則無害。

勿塞井及水溝瀆,令人目盲。

晌午後一陰一氣起,不可沐發,令人心虛饒汗,多夢及頭風也。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