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簽》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老君曰:天地構一精一,一陰一陽一布化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雲笈七簽》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

雲笈七簽

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

◎太上老君內觀經

老君曰:天地構一精一,一陰一陽一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

始一月為胞一精一,血凝也;二月為胎形,兆胚也;三月一陽一神為三魂,動以生也;四月一陰一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一精一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一精一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

元和哺食,時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照生識神,人之魂也;司命處心,納心源也;無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臍,保一精一根也;照諸百節,生百神也;所以週身神不空也。

元氣入鼻,灌泥丸也。

所以神明形固安也。

運動住止,關其心也;所以謂生有由然也。

子內觀之,歷歷分也。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

心則神也,變化不測,無定形也,所以五藏藏五神也。

魂在肝,魄在肺,一精一在腎,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隨處名也。

心者,火也,南方太一陽一之一精一,主火。

上為熒惑,下應心也。

色赤,三葉如蓮花,神明依泊,從所名也。

其神也,非青非白,非赤非黃,非大非小,非短非長,非曲非直,非柔非剛,非厚非溥,非圓非方,變化莫測,混合一陰一陽一,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正,放之則狂。

清淨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為,其身則昌。

世以無形,莫之能名。

禍福吉凶,悉由之矣。

所以聖人立君臣,明賞罰,置官僚,製法度,正以教人。

人之難伏,惟在於心,心若清淨,則萬禍不生。

所以流浪生死,沉一淪 惡道,皆由心也。

妄想憎愛,取捨去來,染著聚結,漸自纏繞,轉轉繫縛,不能解脫,便至滅亡。

猶如牛馬,引重趨泥,轉增陷沒,不能自出,遂至於死,人亦如之。

始生之時,神源清淨,湛然無雜。

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滯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懷健羨,身欲輕肥,從此流浪,莫能自悟,聖人慈念,設法教化,使內觀己身,澄其心也。

老君曰:諦觀此身,從虛無中來,因緣運會,積一精一聚氣,乘業降神,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一陰一吐一陽一,分錯五行,以應四時,眼為日月,發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布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稱最靈,性命合道,當保愛之。

內觀其身,誰尊之焉?而不自貴,妄染諸塵,不靜臭穢,濁亂形神。

孰觀物我,何疏何親?守道全生,為善保真。

世愚役役,徒自苦辛。

老君曰:從道受生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出謂之志,事無不和謂之智,智週萬物謂之慧,動以營身謂之魂,靜以鎮形謂之魄,流行骨肉謂之血,保神養氣謂之一精一。

氣清而駃謂之榮,氣濁而遲謂之衛,總括百骸謂之身,眾象備見謂之形,塊然有閡謂之質,狀貌可則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軀,眾思不得謂之神,莫然應化謂之靈,氣來入身謂之生,神去於身謂之死,所以通生謂之道。

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

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

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

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

人不能保者,以其不內觀於心故也。

內觀不遺,生道常存。

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惡道,沉一淪 滓穢,緣六情起妄而生六識。

六識分別,繫縛憎愛,去來取捨,染著煩惱,與道長隔,所以內觀六識因起,六識從何而起?從心識起。

心從我起,我從欲起。

妄想顛倒,而生有識。

亦曰自然,又名無為,本來虛淨,元無有識。

有識分別,起諸邪見。

邪見既興,儘是煩惱。

展轉纏縛,流浪生死,永失於道。

老君曰: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

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

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

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

老君曰:人常能清淨其心,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則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則生不亡也。

人常欲生而不能虛心,人常惡死而不能保神,亦猶欲貴而不肯用道,欲富而不肯求寶,欲疾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飽也。

老君曰:道以心得,心以道明。

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

神明之在身,猶火之在卮。

明從火起,火自炷存,炷因油潤,油藉卮停。

四者若廢,明何生焉?亦如明緣神照,神托心存,心由形有,形以道全。

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謂之神明者,眼見耳聞,意知身覺,分別物理,微細悉知。

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老君曰:所以言虛心也,遣其實也;無心者,除其有也。

定心者,令不動也。

正心者,使不邪也。

清心者,使不濁也。

淨心者,使不穢也。

此皆已有,今使除也。

心直者,不反覆也。

心平者,無高低也。

心明者,不暗昧也。

心通者,不質礙也。

此皆本自然也。

粗言數者,余可思也。

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

守道不失,身常存也。

老君曰:道也者,不可以言傳口受而得之,當虛心靜神,道自來也。

愚者不知,乃勞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遠,而神愈悲。

背道求道,怨道不慈。

老君曰:道貴長存。

保神固根,一精一氣不散,淳白不分。

形神合道,飛昇崑崙,先天以生,後天長存,出入無間,不由其門,吹一陰一煦一陽一,制魄抱魂。

億歲眷屬,千載子孫,黃塵四起,騎牛真一人。

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週身及物,閉目思尋,表裡虛寂,神道微深,外觀萬境,內察一心,了然明靜,靜亂俱息,唸唸相系,深根寧極,湛然常住,窈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

老君曰:吾非聖人,學而得之。

故我求道,無不受持,千經萬術,唯在心志也。

----------------------------------------

◎洞玄靈寶定觀經

靈者,神也,在天曰靈。

寶者,珍也,在地曰寶。

天有靈化,神用不測,則廣覆無邊;地有眾寶,濟養群品,則厚載萬物。

言此經如天如地,能覆能載,有靈有寶,功德無窮。

證得此心,故名靈寶。

定者,心定也。

如地不動。

觀者,慧觀也。

如天常照,定體無念,慧照無邊,定慧等修,故名定觀。

天尊告左玄真一人曰左者,定也。

玄者,深妙也。

真者,純也,一而無雜。

人者,通理達性之人也。

曰者,語辭也:夫欲修道,先能捨事進趣之心,名為修道;一切無染,名為捨事。

外事都絕,無與忤心六塵為外事,須遠離也。

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更不染著,名為都絕。

境不來忤,心即無惱。

心不起染,境則無煩。

心境兩忘,即無煩惱。

故名無與忤心。

然後安坐攝澄煩惱,名之為安。

本心不起,名之為坐。

內觀心起。

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慧心內照,名曰內觀。

漏念未除,名為心起。

前念忽起,後覺則隨;起心既滅,覺照亦忘,故稱除滅。

了心不起,名之為安。

覺性不動,名之為靜。

故稱安靜。

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眾心不起,妄念悉忘。

亂想不生,何有貪著?故曰滅除。

晝夜勤行,須臾不替晝之言淨,夜之言垢。

垢淨兩忘,無有間替,故名不替。

唯滅動心,不滅照心妄想分別,名曰動心。

覺照祛之,故名為滅。

慧照常明無有間,故名不滅照心。

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起一切心,名空心。

一切無著,名之不凝住心。

不依一法,而心常住若取一法,即名著相。

心不取法,名為不依。

照而常寂,故為常祝然則凡心躁競,其次初學,息心甚難。

或息不得,暫停還失言一習一 性煩惱,難可滅除。

定力未成,暫停還失也。

去留一交一 戰,百體流行心起染境,境來牽心,心境相染,故名一交一 戰。

妄念不息,百非自生,名曰百體流行。

久久一精一思,方乃調熟。

勿以暫收不得,遂廢千生之業定心不起,則契真常。

一念不收,千生遂廢。

少得淨已,則於行立坐臥之時初得清淨,正慧未生,故雲少得淨已。

四威儀之時也。

涉事之處,喧鬧之所,皆作意安見一切諸相,為涉之處。

起一切諸心,名為喧鬧之所也。

息亂歸寂,名為作意;恬淡得所,名之為安也。

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有無雙遣,寂用俱忘;萬法不二,名之唯一。

若束心太急,又則成玻氣發狂顛,是其候也偏心執靜,名曰束心。

心外見相,名為顛也。

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恆調適從定發慧,名為放任。

定慧齊融,名曰得所。

定多即愚,慧多即狂;定慧等用,名曰調適。

制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是真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而常用,用而常空。

得本元寂,故為真定。

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諠無惡,強來就諠一習一 性塵勞,常須制御,不可縱逸。

以無事為真宅,有事為應跡見本性空寂,故為真宅。

慧用無邊,故為應跡。

若水鏡之為鑒,則隨物而現形本心清淨,猶如水鏡,照用無礙,萬物俱現。

名為現形。

善巧方便,唯能入定諸法性空,寂無所起,故為入定。

慧發遲速,則不由人。

勿令定中急急求慧。

急則傷性,傷則無慧急求知見,真定乃亡。

貪著諸相,故雲無慧。

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心體寂靜,妙用無窮,故名真慧。

慧而不用,實智若愚了無分別,名之不用。

韜光晦跡,故曰若愚。

益資定慧,雙美無極寂照齊融,故雲雙美無極。

若定中念想,多感眾邪,妖一精一百魅,隨心應見為心取相,諸相應生。

一切邪魔,競來撓亂。

所見天尊,諸仙真一人,是其祥也此為諸相不可取著。

唯令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前念不生,故雲無覆。

後念不起,故曰無基。

舊業日銷,新業不造宿一習一 並盡,名曰舊業日銷。

更不起心,故名新業不造。

無所掛礙,回脫塵籠一切無染,故名無所掛礙;解脫無系,故雲迥脫塵籠。

行而久之,自然得道智照不滅,名曰行而久之。

契理合真,故雲得道。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覺諸塵漏心得清淨,塵念盡知,故曰覺諸塵漏。

二者宿疾普銷,身心輕爽真氣胎息,故疾盡瘳。

體道合真,身輕不老。

三者填補夭損,還年覆命骨髓堅滿,故填補夭損。

駐顏不易,名為還年覆命也。

四者延數萬歲,名曰仙人長生不死,延數萬歲,名編仙菉,故曰仙人。

五者練形為氣,名曰真一人得本元氣,故曰練形為氣。

正性無偽,故曰真一人。

六者練氣成神,名曰神人真氣通神,一陰一陽一不測,故曰神人。

七者練神合道,名曰至人真神契道,故曰至人其於鑒力,隨候益明鑒力者,常照不息也。

益明者,明明不絕也。

得至道成,慧乃圓備若了本性,得道成真,智慧圓明,萬法俱備。

若乃久學定心,身無一候,促齡穢質,色謝方空。

自雲慧覺,又稱成道者,求道之理,實所未然通神合道,即身得道真。

心證身亡,不離生死。

《西升經》云:是故失生本,焉能知道源?而說頌曰:

智起生於境,火發生於緣。

各是真動性,承流失道源。

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煩。

了知性本空,知則眾妙門。

----------------------------------------

◎老君清淨心經

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濁,一靜一動。

清靜為本,濁動為末。

故一陽一清一陰一濁,一陽一動一陰一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

人能清靜,天下貴之。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而不能者,心未澄,欲未遣故也。

能遣之者,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

三者莫得,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既無其無,無無亦無;湛然常寂,寂無其寂;無寂寂無,俱了無矣,欲安能生?欲既不生,心自靜矣。

心既自靜,神既無擾。

神即無擾,常清靜矣。

既常清靜,及會其道,與真道會,名為得道。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既無所得,強名為得。

為化眾生,開方便道。

老君曰:道所以能得者,其在自心。

自心得道,道不使得。

得是自得之道,不名為得。

故言實無所得。

老君曰:道不能得者,為見有心。

既見有心,則見有身。

既見其身,則見萬物。

既見萬物,則生貪著。

既生貪著,則生煩惱。

既生煩惱,則生妄想。

妄想既生,觸情迷惑,便歸濁海,流浪生死,受地獄苦,永與道隔。

人常清靜,則自得道。

於是而說偈曰:

天尊妙用常眼前,舉體動心皆自然。

息個動心看動處,動處分明無際邊。

邊際由來本性空,非觀心照得虛空。

自悟因緣無自性,翛然直入紫微宮。

宮中宮外光且明,萬法圓中一道平。

清心清鏡皎無礙,無礙無心心自在。

平等道平無有異,天堂地獄誰安置?

神既內寂不虧盈,善惡若空何處生?

只為凡夫生異見,強於地上起縱橫。

縱橫遮莫千般苦,一一諦觀無宰主。

諦觀無主本無宗,只個因緣即會中。

中間雖會常無會,放會無為任物通。

若時有人知是經意,行住坐臥,若能志心念誦,深心受持,則能滅除無量一切宿障諸惡,冤家皆得和合,無受苦報。

邪魔外道,道能降伏。

告諸眾生,欲度厄難,各已清淨,信受奉行。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雲笈七簽
卷一 道德部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卷三 道教本始部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卷五 經教相承部卷六 三洞經教部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卷三十七 齋戒部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卷四十 說戒部三卷四十一 雜法部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卷七十 金丹部八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卷八十 符圖部二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卷一百一十三 紀傳部傳十一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