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參同契》第80講:「若門之有樞,車之有轄,庶乎一開一闔,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我說參同契》第80講

我說參同契

第80講

三寶關閉之後

「若門之有樞,車之有轄,庶乎一開一闔,動靜各有其時,而元氣不致耗竭矣。

故曰,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

這個「一開一闔」已經很明白了。

「元竅中先天祖氣」,這個「元竅」就是原來道家所講的守竅,並不是有形的,如果大家一定要有形,最好在中宮。

「先天祖氣」是道家的名稱,不是人為後天呼吸修得成的,「祖氣」是本來有的。

「本來鴻濛未剖,惜乎,前發乎離,以洩其明」,「祖氣」開始本來沒有分,到了眼睛就變成看東西,眼神把它用掉了。

「後發乎坎,以洩其聰」,到了耳朵變成聽聲音的功能,也洩一了。

「中發乎兌,以開其門」,到了嘴巴就是講話,門打開了。

所以「三者俱散而不收」,眼睛、耳朵、嘴巴,三者都是在消耗生命一精一神。

「先天之氣,所存者幾何哉」,「先天元氣」,我們生命的能源,天天在消耗,還能剩多少啊!用完了就沒有了。

「必也默默垂簾」,所以修道第一步要靜坐,眼睛閉起來。

「頻頻逆聽,則坎離之氣不一洩矣」,你回轉來耳朵不聽外,反聽內在,元氣自然不一洩漏了。

「故曰,離氣納榮衛,坎乃不用聰」,「榮衛」是中國醫學的名辭,就是氣與血,不是現在說的營養。

「括囊內守,混沌忘言,則兌口之氣不一洩矣。」

所以初步修道就是求一個靜坐的境界,像口袋一樣把它封起來,裡頭混沌靜靜的,不明不暗,不說話。

「故曰,兌合不以談」,嘴巴合一攏來不講話了。

「希言順鴻濛,即所謂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者也」,「鴻濛」就是宇宙天地未分的那個境界,在這個境界中,耳、目、口三寶關起來,不與外面通才行。

下一句話要注意了,「此中秘密全在口字」,也就是說修道的秘密全在一個「口」,這個「口」呀就難辦了。

「此口是元關一竅,吞吐乾坤。

因天機不可盡洩,姑取兌象,非世人飲食之口也,必須真師指示,方知其妙。」

道家講這裡就是一個關鍵,這裡的「口」字不是指嘴,而是指身一體上同宇宙關係密切來往的地方,所以天機不可洩漏。

講到這裡,每一本一道書都說不清,所以只好拿個卦名來代表叫做「兌象」。

注意呀!這個「口」要打開,必須要真正修道 成功的老師,「方知其妙」。

先聲明在先,我是假師,不是真的,他說天機不可洩漏,我也很害怕有什麼天打雷劈、五馬分一屍一的。

過去好多次提到過,這個「口」是「上口」,大家自己回想起來就懂了。

再看本文,「三者既關鍵」,這三個關鍵鎖住了,「緩體處空房」,修道的人不要緊張,靜坐的時候一切放鬆,在一個靜的地方,思想寧靜,歸到空的境界。

「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禪宗講的「無念」是《參同契》先提出來的,當時佛教還沒有進入中國;禪宗六祖所講「無念為宗」,實際上是取用《參同契》中的話語。

這裡說「無念以為常」,經常做到在無念的境界。

「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修道要求的是親自證到,這個不是理論,第一要做到「無念」,「無念」做到了就是養一性一。

下面告訴你身一體不要緊張,一切放鬆,放鬆,從頭腦起放鬆,靜坐也好,平常也好,都要放鬆。

尤其這個時代的人,眼睛、耳朵包括腦筋,六根都在緊張。

所以「緩體處空房,心專不縱橫」,是要專一,靜到專,專到無念境界。

真一人的優遊

「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這兩點很重要,睡眠的時候,身一體在睡,裡頭的元神還是昭昭靈靈,不昏迷。

守到這個訣竅,白天醒時不要把一精一神外漏,感覺內部這個元氣、元一精一的生長,一點點都要清楚。

換句話說,靜坐久了,內心的 感覺功能越來越靈明,就是這個道理。

再看註解:「此節,詳言潛淵守中工夫。

耳目口三者,既巳關鍵嚴密,一毫不一洩。」

三寶既然關起來了,「則我之真一人自然不擾不雜,優遊於深淵之中」了,我們自己本有生命自然在那個空洞的境界裡頭自在優遊,「此中空空洞一洞,別無一物,有若空房然」,這與禪宗所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同一個道理,同一個境界。

「故曰,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空房」是一抽一象的名稱,並不一定要關到一個房間裡頭,而是內心永遠在空靈的境界中。

保持這樣無念,靜到極點,當然要時間,三天、七天,或是一百天,等到內在「先天一氣,原從虛無中來」,空極了,身上的氣脈就通了。

所以密宗、道家修氣脈,太用意去修都不對。

你有個反應有個感覺,那不是真,是凡一精一凡氣,是普通的生理上的反應。

這個真正元氣一來,氣脈剎那之間同時都打通,那是真來了。

這個真從哪裡來呢?從虛無中來。

你念頭思想越空到極點,感覺知覺越空到極點,所謂真空生妙有,才有可能發生真氣從虛無中來。

所以修道的人「必委致其志,虛以待之」,在佛學講空, 要空到什麼程度呢? 「至於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應」,六根這眼、耳、鼻、舌、身、意大定,都不動了,感覺狀態都沒有了,到這個境界才屬於靜。

如果身上還在這裡跳一下,那裡動一下,那完全是感覺,是你的意識在動。

六根包括身根,身一體的反應在動,就是身根沒有大定,所以都不是。

要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應。

相應還不是完全,是同靜的境界差不多而已。

再說無念

「然所謂無念,只是常應常靜,不出規中,非同木石之蠢然也。」

真正的所謂「無念」,我們曾經發過呂純一陽一的《百字銘》給大家,上面說「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無念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是大昏沉,不叫做無念。

真正無念是「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還能做人做事。

所以禪宗強調這個地方,修養要做到「於心無事」,能夠遇事做事,心中沒有動念;「於事無心」,這就是真正無念。

「不出規中」,沒有跳出過圓明清淨這個圓圈。

所以講「非同 木石之蠢然也」,不是變成木頭、石頭一樣,什麼都不知道。

如果以為那是無念,認為是得定,佛經叫你不要做這個工夫,他生來世的果報是變豬。

所以「常應常靜,不出規中」,不同於木石的無知。

「無念之念,是為正念。

正念時時現前,方可致先天一氣,而有得藥之時。」

長生不老之藥,祛病延年就是靠靜極而來。

所以老子也說:「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

到這個境界,先天一氣才來,這個氣脈就通。

學密的人,這些原理搞不清楚,拚命去修後天的氣脈,搞了半天白搞,沒有成就,因為違反這個原理。

所以真到無念,真到了空,氣脈就一時頓通,這同於撣宗所謂的頓悟,一下就統統打開了。

正統的道家工夫就是這樣,「故曰,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所以一性一命雙修,每一個人都是神仙,都是佛,都是上帝。

「此事人人具足,本不難取證,有如立竿見影」,這一件事情,每一個人都做得到,而且真正原理對了,方法用對了,做工夫就有效驗,像太一陽一下面插竹竿,地上就出來影子那麼快。

「世人取證之難,正以心志不專,時刻推移,縱橫百出,遂望洋而返耳。」

一般修道的人,第一不能專心一致,原理搞不清楚,有些人閉關兩天半,影子也不見了,跑出去了。

心志不專,隨時變動,東一下西一下的,又想學道,又想修密宗,又想修淨土,樣樣都想抓住,又怕靠不住,還是往生西方極樂好一點,念了半天能不能生淨土呀,還是修道家好。

自己游一移不定,「縱橫百出」,人太聰明,「遂望洋而返耳」,所以到了海洋,渡不過只好回去,到不了彼岸。

專一是什麼狀況

「倘入室之時,心志專一,推移不動,絕無縱橫之病,則可以得之於一息矣,有何難證之道乎?故曰,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

假使這個人放下一切專修,一下就可以達到。

道並不難證到,很容易。

記得我們小時候學一毛一筆字,老師寫一首詩,要我們在紙上臨摹的:

三十三天天重天 白雲裡面出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堅

這一首是通俗的詩,白話文學,是近代一個道家人作的。

據說他在清代來到台灣,這詩還寫在宜蘭山上一塊岩石上。

我記得幾十年前報紙登過,有人在宜蘭山上看到的確有這樣一首詩。

所以修道和成道並不難,就是此心能否專一的問題。

「此心既不動移,十二時中,行住坐臥,不離規中,即到寢寐之時,嚮晦晏息,一點元神,自然與與元氣相抱,如爐中種火相似」,一天十二個時辰,都在一念不生這個境界上,即使在睡覺的時候,這一點昭昭靈靈,一念無念一靈不昧的,自然跟本身生命元氣配合為一了。

道家形容是八卦爐中煉丹,爐子裡永遠有一個火種。

所以密宗講「修拙火」就是這個道理,不要以為我丹田發燙是拙火來了,不要搞錯,「拙火」是意火。

「猶恐或致昏沉,必須常覺常悟」,所以永遠關照它,「冥心內照」就是內照,「照見五蘊皆空」那個「照」。

「察規中之消息,候真種之存亡」,要知道這一點真種一子的存在。

所以你們打坐,裡頭如果沒有一靈不昧的話,就是張紫一陽一真一人《悟真篇》裡的兩句話,「腹內若無真種一子,猶如爐火煮空鐺」。

所以道家反對空心靜坐,你坐幾十年也沒有用。

「故曰,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如此用心,何慮金丹不結,真一人不現」,這個路走對了,長生不老之道,個個都做得到,這個原理都說得很清楚了。

變年輕漂亮了

「顏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回到本文,你工夫做對了,就有返老還童之象,你皮膚的顏色潤澤,筋骨越來越健康,而且是越來越軟,轉成同嬰兒一樣。

這個時候,你打起坐來,有時身一體內部都聽到卡嚓卡嚓響,骨頭也慢慢軟化起來,都變化了。

老年人身一體膠質少,石灰質增長就硬,如果修到元一精一、元氣守住時,這骨節有了膠質就越來越軟,那是十分效驗的。

譬如有些人有灰指甲的,工夫真到了,看到那個指甲中一層一層退出去了,灰指甲就沒有了,本身的元氣有這樣厲害。

所以這樣下來,身一體就越來越健康了。

「辟卻眾一陰一邪,然後立正一陽一」,身一體上的一陰一氣,病的現象都趕跑了,老化現象也消'退了。

「修之不輟休,庶氣雲雨行」,先能夠返老還童,再用功努力進步,近視當然沒有了,眼鏡可以不戴,老花眼也會退回去。

然後就是另外一層境界了,身一體變成氣體,在密宗來講,這個身一體就變成一個琉璃球體,所以東方佛藥師琉璃光 如來,身一體就是個氣,是水晶體了。

水晶是形容,說明他沒有實質了,內外透明。

「一婬一婬一若春澤」,口水,荷爾蒙的分一泌源源不絕像春天。

「液液象解冰」,形容這個身一體晝夜那個舒服呀!都像冰一樣的,到了春天太一陽一光一來,嘩啦嘩啦就化成液體。

你身上一精一氣越來越多,「從頭流達足,究竟復上升」,這真正叫做灌頂了,不是密宗喇嘛給你摩摩頂,拿一些水在頭上倒一倒。

天主教的洗禮、佛教的灌頂都是同一個來源的,「灌頂」是印度名稱。

五大教主都是東方人,到了西方變了一個名稱叫做「洗禮」。

到了這個境界就是真灌頂,真休息了,一路下來渾身都轉變了,下來以後再上升,上升又下來,所以九轉還丹,就是還丹九轉,氣脈真正通了。

「往來洞無極,怫怫被谷中」,一往一來很多次。

這個時候如果敗道就慘了,百病又要重新來過,你還有沒有機會就不知道了,要所謂「重安爐鼎,再造乾坤」。

你不要認為工夫已經到了這一步,這一步往往是最容易敗道的。

道家叫敗道,就是失敗了,這個只能就文字來形容。

什麼時間會到這一步呢?每人不同,拿佛學來講,每人業力不同,根器修持不同,變化就不一樣。

但是有一個是一樣,就是所證的境界是一樣的,要搞清楚這個道理。

所以一升一降、一一陰一一一陽一往來,「怫怫被谷中」,「怫怫」是形容這個心裡的輕鬆,非空非有,道家老子叫做「恍兮惚兮」。

現在人聽到恍惚就認為是昏頭昏腦,血壓低血壓高,沒有思想了叫恍惚。

不是的,道家老子這個「恍兮惚兮」,是非空非有,很自然很逍遙。

「怫怫被谷中」,好像永遠在一個山谷裡頭一樣,在空空洞一洞的當中,外層好像有氣體保護住一樣。

真正結丹了

所以他這一節很重要,再看註解:「此節,言結丹之證驗也。」

就是真正結丹了,學密宗的所謂「拙火成就」,結丹的證驗就是這個。

真正成果的現象都是一定的,隨便你用什麼方法,這個程序是呆定的,沒有第二條路,有二皆非真。

「凡人之形神,本不相離」,神跟形,就是肉一體跟神,本來離不開的。

「真種一得,表裡俱應」,一念不生,無念之處,定在這裡叫做「真種」。

這一點火種得到了,「表裡俱應」,身一體內部外面一下子活起來了。

「自然顏色潤澤,骨節堅強,辟除後天一陰一邪之物,建立先天正一陽一之氣。

蓋一身內外,莫非一陰一邪」,佛學講五一陰一,也叫五蘊,我們都被這個一陰一蓋住了,自己本來的清明沒有了,所以一身內外都是一陰一邪。

「先天一陽一氣一到,一陰一邪自然存留不住」,本身所發動的這一一陽一活子時來了,能保留住,就是真一陽一來了的無念境界,一念不 生,一陰一邪自然留不住了。

「更能行之不輟,其效如神」,一路修行下去,這個生理的變化快得很。

「週身九竅八脈,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一毛一孔,總是太和元氣流轉」,在一一團一氣體中,那就是密宗所講的「樂明無念」,真正的境界來了。

「但見如雲之行,如雨之施,如澤之潤,如冰之解」,像天氣一樣,如雲如雨自然現象。

「從崑崙頂上,降而到足,復從湧一泉一穴一底,升而到頭,徹頭徹底,往來於空洞無涯之中,不相隔礙」,從頭頂開始下降而到足,又從足底心湧上來,升而到頭頂。

「蓋天地間,山川土石,俱窒塞而不通」,這個宇宙,在地球上的山、河、岩石擋住了走不通。

「惟有洞天虛谷,竅竅相通」,其實太空是相通的,是圓周的,所以到那個境界如同到了太空一樣。

人身也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一般沒有修煉的,他的「人身亦然,肌肉骨節,俱窒礙而不通。

惟有元竅虛谷,脈脈相通,與造化之洞天相似。

元氣往來,洞然無極,正往來於虛谷之中也。

故曰,往來洞無極,怫怫被谷中」。

這是最重要的一篇,講實際結丹的現象。

有人說這個境界碰到過,可惜後來沒有了。

不要瞎吹了!你真碰到過嗎?真到了這裡不會退的,隨時隨地,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這個境界中。

如果你有時候瞎貓撞到了死老鼠,然後沒有了,丟一了,那是意識的幻相。

這個不是意識的幻相,是身心實在到了。

所以這一篇和《參同契》上面的一句原文「此與上篇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相似」(書中「達」字刻成「遠」字,錯了〉,他說這個是「俱金丹自然之驗」。

身一體整個變化

下面講回原文,「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一柄一」,有時候,你本來沒有病,開始修道反而什麼病都來了,所以有許多人害怕了,也不修了。

其實他不懂原理,「反者道之驗」,因為反應特別靈敏,所以地震還沒有來他身上早就感應到了,風沒有起來也已經感覺。

這是弱的境界,「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一柄一」,所以到了這境界,與天地合一,得與日月合其明,鬼神合其吉凶,自然與天地合一,反應特別快。

「耘鋤宿污穢,細微得調暢」,身一體裡頭髒的東西統統洗刷了,換一個身一體,換一個生命,所以說脫胎換骨。

「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重點在這裡,這又要回轉來講,起初開始學靜,靜到像睡著了一樣,什麼都不知道。

你心中想,不能昭昭靈靈,這不算一念不生,這是昏沉,所以怕了。

真正修大道,你儘管昏沉吧,所以有些同學修道,覺得越來越想睡覺,我說難得,你就跑去睡上七天嘛,你看看睡不睡得著?睡了兩天你就躺不住了。

你真有本事,一個姿勢不動睡七天,一下就成功了。

你做不到的呀!不可能。

真昏到極點,你說大昏沉,昏沉也是它變的呀,你讓它昏沉,「濁者清之路」,濁到極點,反過來就是清明,那就不要睡覺了。

要怎麼做得到呢?「昏久則昭明」,一陰一極了就一陽一生嘛。

不要怕昏沉,昏沉就讓你昏沉,你把兩個腿盤起來,打坐七天,不准你下來。

你有這個本事,我叫你乾爹還不夠,叫你干祖父好了,拜你做佛做老師。

所以你絕沒有這個本事!真 到了這個境界,「昏久則昭明」,一下回轉來就對了。

所以《參同契》這一本一道書,一切都明白告訴你,只要你自己去修。

朱雲一陽一真一人說,「此結言,金丹之超出常情也。」

修道的路子,同你平常所想像的完全兩樣,是相反的,所以以「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一柄一」來說明。

「何謂反,常道用順」,我們普通人走順路,「丹道用逆」,「丹道」走相反的路。

所以「顛倒元一牝一,抱一無離,方得歸根覆命,豈非反者道之驗乎」?換了一個字,老子的原文「反者道之動也」,這個字換得好,換成「檢驗」的「驗」字,越修越弱沒有關係,你懂了這個原理,曉得是有效果了,反而會高興呢。

「何謂弱,堅強者死之徒,柔一弱者生之徒」,這是老子的原理,人很堅強,堅強是死之徒,那個柔一弱的是生之徒。

你看我們這裡,有些老朋友弱弱的,早就擔心自己要走路了,我說你死不了啦,放心吧。

有的人身一體強得很,老子不在乎,反而一下就去了,就是「剛強者死之徒」。

工夫道理,人生道理,都是如此。

所以「專氣致柔,能如嬰兒」,這是老子的說法,養到元氣同於嬰兒境界,一切柔軟一下來,一切弱下來,希望來了,下一步就到了。

「自然把秉在手,豈非弱者德之一柄一乎?」真正練國術的,到了中年以上,少林拳什麼都不練,就是走入氣功之路。

所以我們看到老輩子的高手,你怎麼逗他,真打他也不動手,因為他一動手我們就吃不消。

我們年輕的時候學拳,一不打叫花子,二不打和尚,三不打病夫,四不打老太婆,不應該打的,因為敬老。

有時候老太婆的武功比你高,尤其以前纏小腳的,那個小腳 「砰」 一踢,你就要了命!

「且辟卻一陰一邪,則身中一切宿穢,悉耘鋤而去盡矣。

正一陽一既立,則元氣透入,細微悉調暢而無間矣。」

這個時候,身一體宿穢都消除盡了,元氣也發起了,莊子說「與天地一精一神相往來」,天地的一精一神生命都到你這裡來了,佛學說是十方諸佛都來灌頂,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就是結丹了,以後飛不飛得起來,所有道書上並不告訴你。

結丹有了真神通

所以「至於金丹始結,脈住停」,到這個時候自然結丹了,氣住脈停,呼吸停止不是心臟不跳,是很久很久,好像輕微動一下。

「復返混沌,重入胞胎」,等於我們剛剛投胎那個樣子一樣,到這個境界「似乎昏而且濁」,這個時候外面什麼都不知道。

所以真正入定的人,你罵他也聽不見,什麼打雷、原一子一彈下來,他也不知道,什麼都聽不見了,他就在裡頭,表面看起來那真是大昏沉,「此吾身大死之時也」。

所以禪宗祖師,叫你大死一番,然後大活,就是這個道理。

「久之,絕後再蘇,親證本來面目」,這個定很久,不曉得多少時間,每人不同。

所以禪宗祖師講非大死一番不能大活,道家把禪宗所講的這個境界,老老實實地告訴了我們。

「自然純清絕點,慧一性一圓通」,這叫明心見一性一了。

「大地乾坤,俱作水晶宮闕矣」,內外透明,所以佛經上說「十方世界,如掌中觀庵摩羅果」,等於在手心裡看一粒橄欖一樣清楚,這叫神通。

不是二號,二號是神經,這是真神通,要到這個境界就是真神通。

「故曰,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就是這個道理。

這一段做工夫的,其實都講完了。

「前段言形之妙,此段言神之妙,形神俱妙,方能與道合真。」

這就是神仙境界,就是佛境界。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我說參同契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